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标阐释时空构建1.从时空观念角度识记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方针的变化。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成就,认识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3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48页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废除旧的教育制度(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的重视。(2)方针: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3)措施: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的教育管理制度。(4)结果: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
2、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2建立新的教育制度(1)教育方针: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等,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实施措施:刘少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倡导“两种教育制度”与“两种劳动制度”,以推动教育方针的实施。在办学体制上,国家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新建一批多科性工业大学和多种专门学院。(3)成果:1965年,
3、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了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背景(1)“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全国形势一片混乱。(2)各地大中学校纷纷“停课闹革命”。(3)1968年底,全国掀起一场大规模的、持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2表现(1)各地开展了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的热潮。(2)教学体制:实行所谓“开门办学”。(3)改革学制:缩短学制,将小学与初中合并或将初中与高中合并。(4)招生制度:实际上废止了从高中直接升入大学的传统做法和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3影响(1)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
4、的局面。(2)全国文盲、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界经过拨乱反正,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新生。2发展教育(1)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同时建立起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2)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3)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4)1980年以来,教育立法进展较快,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3主要成就(1)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
5、除了青壮年文盲。(2)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普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3)成人教育成绩显著。(4)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特别提醒新中国发展人民教育,不是把旧教育完全否定,而是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了旧教育的有用经验,同时借鉴苏联经验而形成的。图解识记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概念阐释“两种教育制度”是两类形式不同的教育制度,不是性质不同的新旧教育制度。刘少奇倡导的“两种教育制度”是全日制学校和半工半读学校两种教学形式不同的教育制度,都是为推动教育方针的实施而实行的,都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易错提醒“教育革命
6、”不具有进步意义,是失误。“教育革命”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对教学体制、学校领导体制、学生学制和招生制度进行的一系列不科学的改变,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遭到严重破坏的一些举措。历史解释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发展与国家振兴的关系角度,认知“科教兴国”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学习思考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教材P88)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7年由毛泽东提出。学习思考查找相关资料,谈谈你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看法。(教材P89)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起因、过程和历
7、史影响方面展开论述,言之有理即可。学习思考高考制度的恢复为什么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反响?(教材P89)恢复高考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的1977年开始的,它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进行拨乱反正的开始和重要举措之一;它重新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旗帜;它对个人成长和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习思考中共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教材P89)“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
8、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49页探究主题一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经验教训史料一改革教育、改革文艺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探究点一:史料一对我国的教育作出了怎样的错误估计?这种“教育改革”造成了怎样的后果?提示:错误估计:错误地认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统治了学校,必须在“文化大革命”中彻底改变这种现象。后果:“左”倾的错误教育方针使教育事业遭到了空前严重的破坏。史料二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
9、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探究点二:归纳史料二中江泽民报告的主要观点。为了实现这一“根本大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提示:观点: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举措:恢复高考、提出“三个面向”、加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立法和高等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等。探究主题二发展教育的重大意义史料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
10、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探究点一:据史料第一段并结合所学分析,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提示: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探究点二:依据史料第二段,归纳江泽民报告的主要观点。提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认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重大意义(1)通过教育培养大量人才,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社会发展需要劳动者成为各行各业懂得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而科学技术人员和现代管理人
11、才必须通过教育来获得。(2)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掘劳动者的巨大智力资源。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财富,是人的知识和智力,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力开发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显得日益突出。(3)培养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创新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无论什么时代,社会都需要不断创新。(4)教育的大力投入,有利于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自我测评(教材P91)1为什么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文化浩劫?它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破坏和影响主要有哪些?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的实质、内容以及影响。回答第一小问时可结合“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影响进行分析;回答第二小问时,注意与所学知识
12、对接,答出它“破坏”和“影响”的主要方面。答案提示:原因:“文化大革命”否定了新中国成立17年来逐步探索出的适应我国国情的一整套办学方式、课程教材设置、教学管理体制以及招生分配制度,在全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所谓“教育革命”。破坏和影响:长时期“停课闹革命”和所谓“教育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蒙受巨大损失,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2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突出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紧扣“改革开放后”这一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
13、可。答案提示:实现了“两基”;职业教育得到发展,普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成人教育成绩显著;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且形成体系。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91)阅读材料,探讨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及其主要内容。思路点拨:回答“原因”时,应从教育与社会主义建设之间的关系角度思考;“主要内容”调用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提示:原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科技的进步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即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取决于教育的发展情况。因此,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主要内容: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随堂训练对应学生用书第50
14、页题组1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解析: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革命任务已基本完成,从教育目的上来看,主要是进行经济建设,人民教育是其性质。答案:C220世纪50年代,我国调整大专院校。“人文学科受到了抑制,许多所工科学院创办起来。进而综合性大学则被削减。1960年,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这一史
15、实说明()A国家工业化建设急需专业人才B“双百”方针得到顺利实施C高等教育深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D“三个面向”和“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解析:结合20世纪50年代国家开展的五年计划,可知大专院校调整是为工业建设输送专业人才,因此选择A项。答案:A题组2教育的曲折发展和复兴3教育关乎千家万户,中国高校曾一度停止招生,该时期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徘徊时期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并未停止高考招生,故A错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并未停止高考招生,故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曾一度停止高考招生,故C项正确;1977年恢复
16、高考,而不是停止高考,故D项错误。答案:C4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下列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A19491956年B19561966年C19661976年D19781988年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做此题时只要注意图片中的“红与专、用毛泽东思想战胜疾病、红卫兵”就不难看出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答案:C5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表现在()A开展识字教育B恢复高考制度C通过义务教育法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A项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17、B项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C项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答案为D项。答案:D6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在()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B三大改造时期C十年建设初期D改革开放新时期解析: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为新时期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故选D项。答案:D7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项“壮举”是指我国()A1950年开始的扫盲教育B1977年恢复高考统一招生制度C198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D2001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解析: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结合所学可知,新世纪初,我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故D项与题意相符。答案:D- 8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