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独词式作文审题立意指引(语文).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87622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独词式作文审题立意指引(语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独词式作文审题立意指引(语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独词式作文审题立意指引(语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独词式作文审题立意指引(语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独词式作文审题立意指引(语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独词式作文审题立意指引(语文).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独词式作文审题立意指引(语文).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独词式作文审题立意指引(语文).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独词式作文审题立意指引这里的“独词”限定的是单个词,不是短语,更不是句子。独词式作文题主要由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这些独词构成。从构成来看,分如下四类:名词作文题,如2011年湖北卷高考作文题“旧书”,2010年重庆卷高考作文题“难题”;动词作文题,如2007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传递”,2011年德阳一诊作文题“跋涉”;形容词作文题,如2010年湖南卷高考作文题“早”。还有由代词构成的代词作文题,如2008年上海作文题“他们”。独词式作文的优点是所受限制少,写作范围宽广,弱点是内涵与切入点不易把握。不同的独词式作文题,审题立意有所不同,下面例说如下:一、名词性作文题的审题立意名词作文题指向事

2、物,所要注意的是名词作文题往往具有多重意义,如前面所例的“旧书”,可以是与“新”相对的书,也可以是与“今”相对的古代文化。“难题”,可以是不容易解答的题目,也可以是难以解决的问题,难以处理的事情。名词性性作文题往往是有开放,同时也有限制,如“旧”书的“旧”,“难题”中的“难”。审题时,前者需加载与“旧”相关的内容,如时代背景、书后故事、情感态度等,后者需加载与“难”相关的内容,如知识与经验不足而难,方法与能力不足而难,问题、事情严重而难等。名词作文的立意,要先想宽,再作选择,最后想透。所谓“想宽”就是根据对名词性作文题意义的基本把握,采用以下方法,把立意空间打开。一是完型法。所谓完型,就是用添

3、加法,使得题目内容变得丰富。如“旧书”,可作如下添加:1、阶段的旧书(加载时代与生活内容)2、(人)的旧书(加载人的故事或书的历史)3、(地点)的旧书(加载空间元素及内容)4、的旧书(态度、倾向)(加载人的主观情感)5、旧书(的传承)6、旧书(的创新)7、旧书的(的扬弃)等如“难题”,可作如下添加:1、知识难题2、生活难题3、心灵难题4、精神难题等,这是一种添加。1、个人生活难题2、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难题等,这又是一种添加。二是缩小法。所谓缩小法,就是将题目变大为小,变虚为实,变抽象与具体。如上面所谈的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难题,可以具体化为:1、房价难题2、就业难题3、“空巢”难题4、校车安全难题5

4、、食品安全难题6、排污难题7、反腐难题等立意空间打开了以后,就要进行选择。选择的标准是1、尽量从比喻义与象征义上立意。2、尽量选取自己能把握的立意。这里的“能把握”,指的是材料拥有、思考程度、善写文体等方面。最后是想透。这就是要围绕着自己所确立的那个立意,尽量地思考,全面些,深入些。最好拟个题纲或画个简易的思维导图。如“空巢”难题,可作如下思考:1、“空巢”表现2、“空巢”难题难在哪3、国家与政府作了哪些努力4、有无更多更好的解决办法5、难题的解决过程,表明了什么(如表现国家对民生问题的关注,解决问题的决心,一个社会所体现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等)。二、动词、形容词、代词作文题的审题立意动词性、形容

5、词、代词作文题与名词作文题的审题立意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里不再赘述。这里主要谈谈审题立意中与名词作文略有不同的思维速射方向。动词作文题思考的重心在于动词,思维速射主要是围绕动词展开。如“传递”主要思考如下问题:1、传递什么2、为什么要传递3、什么人传递同样 “跋涉”,也需要回答三个问题:1、什么样的“跋涉”(如知识长途中的跋涉、人生的跋涉、心灵的跋涉、精神的跋涉等)2、什么人在“跋涉”(可以是单个人,可以是群体,还可以是民族、国家)2、“跋涉”的收获与感悟形容词作文题思考的重心在于形容词,思维速射主要是围绕形容词展开。如“早”,需要回答:1、什么样的“早”2、“早”的表现3、“早”的意义、作用

6、或危害等代词作文题思考的重心在代词,思维速射主要是围绕代词展开。如“他们”,需要回答:1、他们的身份、职业是什么2、他们拥有怎样的优长与不足3、他们具有怎样的精神与品质4、他们与“我”或“我们”有着怎样的关联等总之,独词式作文的审题立意,总的来说,就是围绕着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深挖细掘,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具体方法有老师所归结的“吃透内涵”“划清外延”“推断背面”“化为形象”“作出推断”等,需要我们在作文实践中去细细把握与体会。附:独词型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技巧例谈(源于互联网)在历经了话题作文一窝蜂、材料作文重出江湖的风潮之后。无论中考还是高考,命题作文这种最原始最古朴的作文方

7、式于近几年又卷土重来,且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其中独词型命题更是成了绚烂芬芳的一枝。格外受命题者青睐。例如2006年辽宁题肩膀,天津题愿景,2007年福建题季节,2008年上海题他们,2009年四川题熟悉,山东题见证,湖北题源泉,2010年湖南题“早”等。它们词性不拘一格,意义或虚或实,限制成分全元,写作范围极宽。较诸其他命题形式有很强的开放性。唯其如此,使得不少考生面对题目,如堕五里烟云,不知切入点何在,以至于措手不及而望题兴叹。怎样突破这一审题障碍呢?笔者认为除了遵循“化大为小”、“虚实转换”的原则之外,还须从如下几种途径着手。 一、吃透内涵从逻辑角度看,一个独词(实词)往往就是一个

8、概念。明察它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即内涵),可谓审题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如果此招不慎,就会满盘皆输。倒如“愿景”,其内涵既不同于“愿望”。也有别于“前景”,而应该是两词意义的叠加,即“所向往的前景”。可是有些考生却把它们混为一谈,以致离题千里。 吃透独词的内涵,不仅要防止错解,还须避免狭解。有些独词本意、引申意和比喻意三意俱全,如果仅仅囿于某一方面的表层理解,就会导致文章立意肤浅,内容单薄,毫无创意而索然寡味。许多考生都能对独词的内涵准确把握,深刻理解,表现出了卓越的能力,从而使他们的文章熠熠生辉。下面请看2007年福建题季节,某考生是如何充分发掘其内涵的。 季节 福建一考生 人类历史的童年,

9、是萧索的冬天。在茹毛饮血的蛮荒年代,笼罩大地的永远是那未知的黑暗和寒冷。但,在某一幸运的时刻,人类发现了火种,耀眼的火光照亮苍茫大地,穿越沉沉暗夜。希望点燃,从此远方不远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人类睁开混沌的双眼,万物复苏。春一一来了。金字塔的尖顶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灵光。万里长城的雄伟将一个民族的坚韧与伟力镌刻于曲折的春水中,春水向前,但那石,那碑刻,将永远伫立一旁。 春到夏的转变总是那样的突兀。一阵急雨,满树的葱茏就映满了眼帘,一朵乌云飘过,山花就烂漫了整个山野。从文艺复兴开始的资本主义萌芽,到。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人类社会来不及收拾好伤春的感喟,便倏尔由春转到夏了。夏

10、是烂漫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用油彩扫驱中世纪的黑暗,描绘人类光明的未来;夏是热烈的,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动力的发现,将人类社会推入高速发展的轨道,无数的文明、无尽的创造纷至沓来。上世纪初在欧洲召开“炫奇会”即万国博览会上,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连连赞美:“荣光!荣光!无上的荣光!” 夏的热烈,伴随着不约而至的急雨。繁华盛景之后,阴霾的天空在不知不觉中笼罩人类。两次世界大战,将被进步和快乐冲失了理性的人类推向绝望的深渊。大地依然灼热,山花依旧烂漫,但人类已被欲望吞噬,于是雨点打褪了落红,阴郁遮断了晴空,不安、混乱又在人类心中蛰伏。好在夏之雨本就短暂,一惊一乍中,人类社会步入秋天 秋,是收获的季节

11、,秋,是成熟的季节:秋,是“落叶归根”的淡定:秋,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千言万语,言不尽秋之美,秋之韵。人类社会步入秋天,从此,人们心中有了理智与情感的平衡,有了人权的呼唤,有了正义的回归,理性统一了人类。“和平与发展”为人类所达成的共识,人类社会逐渐趋于成熟。纵然还有些令人不安的因素困扰,人类已有自信,用理性、用博爱、用温暖处理一切。相信,人类社会的桃花源已经不远。 季节变幻,犹如人类社会的演替,悠悠千年,人类拾足向前,采撷冬之希望,春之温暖,夏之灿烂,秋之丰满。 季节轮回,但人类社会没有轮回。每个季节过后,留下的是永恒的收获和遗憾。一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金黄的秋季做一片无悔的叶子,

12、纵使到了最后的时刻,也不忘为大地注入活力,注入希望 二、划清外延 如果说独词型命题的内涵是指它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话,那么其外延就是指具有它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有些独词型命题的难点并非仅仅限于刘它的内涵的深刻理解,还在于对它的外延的明确划分,侧重于要求考生写出它的某一类对象的生活境况或本质特征来。例如2008年上海高考以他们为题的作文中出现的“他们”应是一个与“我们”或“你们”都密切相关的生活圈体。在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中,“他们”与“我们”或“你们”构成了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这些内涵都很容易理解。但“他们”是谁?就务必把这一类人划归清楚。这类人或者具有某种共同遭遇,或者具有某

13、种共同特征;他们可以是古人,也可以是今人:可以是工人农民,也可以是学生、知识份子:可以是具体的某种人的刻画,也可以是鲁迅式的“杂取种种人”等。反映“他们”的酸甜苦辣,表现“他们”的生存方式。讴歌“他们”的崇高精神,批判“他们”的卑劣人性,文章的写作空间都必须圈定在“他们”的生活范围内,才切合题意。请看下面的一篇他们描写了怎样的一个群体。 他们 上海一考生 他们是我们生活的大多数,平凡而低微,但正是他们。点缀出世界最美丽的风景。题记 又一个双休日,在书本上神游了许久,累了。站起来,伸伸懒腰,放松一下眼球。我无意间朝街上望去。街道上,一个蹬着车的莱贩,栽着妻和孩子,车上还有一些没有卖完的剩菜这一家

14、显然是刚从早市的菜市场回来的。 孩子三四岁的模样,妻子坐在车上逗着孩子,不知是什么笑话,把孩子逗得哈哈大笑,孩子恣肆而天真的清脆笑声,惹得熙来攘往的行人纷纷注目。母亲一脸的灿烂,满眼的陶醉,母子都很开心。丈夫只是埋头蹬车,不时朝车后望望。偶尔摇响一串车铃声,与孩子的笑声交织成欢快的晨曲,十分悦耳。行至一段上坡路。妻子并没有下车,更没有帮他推车,依然是开心地逗着孩子,一路指点着让孩子观看。 只见他此刻,身子向前微微倾斜,伸长了脖子,涨红了脸色,咬紧了腮帮,使出全身的气力蹬着车。一下,两下,又一下终于爬过了这段上坡路,丈夫停下来,用衣袖擦擦额头上的汗,回头看了看妻子和孩子,脸上露出舒适的笑容。我知

15、道,那笑容欣慰,憨厚,纯真。 也许,他们的劳动并不轻松,他们的生活并不富有。他们没有愁今天还有多少菜没有卖出去看看他们和悦的笑容,我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们的生活绝对幸福。我甚至觉得。他们远远比我想象得还要美好得多。 生活注定了我是一位早行人。清晨,每每穿行在城市的路灯下,想想此时还沉浸在甜蜜的睡梦中的人,我的心里就难免落寞,也常常叹息自已是一位“苦行僧”高中生的苦海真是没有尽头!然而,想想眼前的情景,我心中的落寞顿时烟消云散。再联想早行的风景,那无数的他们的故事就变得更加美丽而动人:你看,在城市路灯下的微光下,三三两两挑着菜推着菜的卖菜人,或急匆匆地走,或边谈论边前行。或洒下一路铃声急急飞奔。偶

16、尔还有上早班的浪漫姑娘,迈着轻快的脚步,惬意地哼着小曲,身后飘荡着宛转的旋律 是的,生活的美丽就是由无数个他们创造的。我常常被他们的乐观和笑声所感染。于是,我呼吸着城市早晨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城市早晨最美丽的早醒图,倾听着城市早晨最美妙的交响乐,意气风发,大步流星,走向学校。直奔教室,融入朗朗的书声之中 三、推断背面 事物常常是在对立之中才统一的。有正就有反。有新就有旧,有利就有弊,有美就有丑。独词型命题所反映的事物也不例外。面对这种题目,如果能把目光投向它的背面,将思维作逆向发散,从反面开掘题意,正调反唱,以反托正,所写文章就会别树一帜,标新领异。例如2009年四川题熟悉,现代汉语词典将“熟

17、悉”解释为“知道得很清楚”,举例为“熟悉情况”、“我熟悉他”、“他们彼此熟悉”。于是许多考生笔下或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了他们所熟悉的人或生活场景,或雄辩滔滔地论证“熟能生巧”、“熟悉的东西正在离我们远去”等道理。但是有的考生却另辟蹊径,推断出“熟悉”的背面是“陌生”,反弹琵琶,写出“熟悉”中的“陌生”而赢得了阅卷者的喝彩。下面的一篇熟悉就是如此。 熟悉 四川一考生 “报”探子喘了一口气,“西城县四门大开,每个城门都只有二十多名百姓在打扫大街。诸葛亮正在城头弹琴。”“再探!”“是!” “放慢速度,逼近西城县,加强戒备,防止中埋伏。”司马懿沉思良久,终于下了一道他自认为最难决策的命令。 城楼上,诸葛

18、亮披鹤氅,戴纶巾,左右各一个少年。左面少年,手捧宝剑,右面少年,手执虚尾。城门内外,仅有二十余名百姓,低头们扫,旁若无人。 “停止前进。包围西城,不得进攻,违令者斩。”司马懿又下了一道军令。“父亲,进攻吧。”司马暇说,“我们刚刚打败了马谡,攻破了街亭。诸葛亮现在已经没有可用之兵,冲进去,活捉诸葛亮。”“黄口小儿,不得妄言。”司马懿一声怒斥,“诸葛亮用兵从来不冒险。”“我愿立下军令状,只带本部人马冲进去,如果不能活捉诸葛亮,我愿提人头来见。”“你的人头不值钱,难道你手下士兵的人头也不值钱?”司马懿又是一声怒斥。“停止喧哗,听琴,发声者斩。”“司马懿下了第三道军令。 于是,悠扬的琴声在小县城的上空

19、飘荡开来,如春风拂面。司马懿先是静静地听,后来忍不住随着琴声轻轻敲打起节拍。“想当年俞伯牙钟子期两人也不过如此吧。可为什么我们要成为敌人呢?”司马懿感叹道。 “大帅,我想”“别打扰我听琴。”司马懿不耐烦地挥挥手。“大帅,街亭一战,蜀国大败,诸葛亮用兵不过如此。何况他们的军队已经被我们消灭了。”几个将领还是忍不住,齐刷刷地跪在地上。“为将者必须知已知彼,才能够百战不殆。蜀国的大将,难道都是马谡之流?关长云、张翼德、赵子龙等人的大名,难道你们就从来没有听说过?在街亭,虽然我们消灭了马谡,但你们难道没有发现。王平却是毫发无损?同为出征,为何主将失败,而副将竟然得以保全?这难道没有违背常理吗?诸葛孔明

20、一生用兵谨慎,天下皆知,难道这次他就会疏忽?熟悉对手,你才能够在交战中获胜。听,这琴声多悠扬,多平和。为将者不能够只想着打杀,这样才能够成大器。” “大帅所言极是,我等愚昧,不能企及。” “退兵!”于是历史上留下一个空城计的故事。 四、化为形象 一般来说,独词型命题只是一个蕴涵着某种意义的微小的“点”。只有把这个蕴涵着某种意义的微小的”点”延伸为一条活跃着创新思维的绵长的“线”,辐射向多彩多姿的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面”,将那些具体的人、事、物、景串联在一起,才有可能酝酿成为容量较大的生龙活虎的“篇”。形象思维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它,就断然不能把抽象的独词型命题转化为具体的形象。

21、其操作程序可分两步:首先锁定题目,“思接于载,心游万仞”,纵横驰骋想象和联想,彻底调动生活的积累,全力突破时空的制约,让亘古与未来都上演于现实的舞台上,仿佛历历浮现于眼前:然后炼就一个主旨,围绕着它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最典型的片段,挥洒笔墨,诉诸文字,涂抹成栩栩如生的画面。塑造出血肉丰满的人物。例如2006年辽宁题“肩膀”,它本身就富于形象感,让人油然联想起“一蓑烟雨任平身”的坎坷诗人,联想起“铁肩担道义”的革命先烈,联想起“站在巨人肩上”的科学巨匠,联想起“风雨一肩挑”的民族脊梁不少聪明的考生都能信手拈来绘成流光溢彩的形象,寄寓蕴藉深沉的情怀,恰切地表达题旨因而征服了阅卷者。 五、做出判断 人

22、们认识任何事物,往往都要通过判断。同样,要审清独词型命题,也需如此。怎样对它作出判断?可以从它所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方面,揭示它的复杂而深刻的内涵:可以从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方面,标明它的某种特殊意义;也可以从客观真理或道德伦理方面,表白对它的褒贬态度。然后,根据所作出的判断米确立中心,展开思路,构建框架。尤其是写作议论文,这一步骤更为重要。仍以前文所述的肩膀为例,不妨把它置于历史和现实的生活大背景里,用“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厶样”等设问自答的方式米进行探究。譬如:“肩膀”是什么?是苏子瞻撑着悲痛,对亡妻思念的寄托:是彭德怀顶住压力,对真理坚守的凭借:是邓小平红起历史,对华夏拯救的依靠不一而足。这样推演出一个个判断。然后从中寻找一个切入点,敲定一个主旨核心,按照一定的逻辑将它们剪裁和梳理,洒墨成章就不是太大的难事,下面一篇文章正体现了这种方法的机智的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