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四 第二板块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客至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85723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四 第二板块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客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四 第二板块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客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四 第二板块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客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四 第二板块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客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四 第二板块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客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四 第二板块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客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四 第二板块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客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四 第二板块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客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四 第二板块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客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四 第二板块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客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板块对应学生用书P30一、字音识记1万壑(h)2.青冢(zhn)3环珮(pi) 4.琵琶(p)(p)5飧(sn) 6.旧醅(pi)二、词语释义1危樯独夜舟:高高的桅杆2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3名岂文章著:显著4生长明妃尚有村:即王昭君5一去紫台连朔漠:即紫宫,皇宫;北方沙漠之地6独留青冢向黄昏:即昭君墓7画图省识春风面:略识8花径不曾缘客扫:开满花的小路9蓬门今始为君开:蓬草做成的门,意思是房子简陋10盘飧市远无兼味:熟食11樽酒家贫只旧醅:未过滤的酒12隔篱呼取尽余杯:叫过来三、名句背诵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2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3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

2、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4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对应学生用书P30旅夜书怀整体感知一、相关背景 “安史之乱”时,杜甫一度寄住在成都,靠朋友严武接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在成都无所依靠,杜甫决意携带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经过渝州(今重庆市)、忠州(今重庆市忠县)时,他写了这首诗。二、内容提要这首诗通过对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写,勾勒出一种孤独、凄冷、绝望的境界,抒发了诗人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悲愤心情。三、写法借鉴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前两联写景,诗眼在“独夜舟”三个字上,其余全属烘托。第一、二句展示了诗人的境况,第三、四句承

3、“夜”字写诗人所见景色。诗人这时已到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高適、严武等又相继去世,这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诗人的万千思绪都蕴含在这景物描写之中。2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第五、六句写出了诗人极度愤慨之情。第五句说明作者志向未申,反而因文章而扬名;第六句诗人以自嘲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末尾两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触景生情,以景自况,运用形象的比喻收束全诗。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只的沙鸥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慨叹,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和凄怆之情。重点揣摩1“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参考答案: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

4、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作者通过写月夜江中行舟的所见所感,营造了一幅凄冷、悲凉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困苦、孤寂之情。2如何理解“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诗人认为一个人闻名于世不能靠诗文写得好,应该靠为国为民的政绩。做官应到年老体弱多病才退休,而不应因受排挤而去职。这两句表达了对自己无法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的悲愤心情。3“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一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参考答案:塑造了一个孤独寂寞、漂泊异乡、苍老多病、穷愁潦倒的诗人形象。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整体感知一、相关背景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

5、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的。此为第三首,是杜甫出川至归州(今湖北秭归)、江陵途中所作。二、内容提要 “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意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这首诗通过写昭君的身世遭遇,突出昭君的怨恨,咏古迹以感己怀,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诗人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慨。三、写法借鉴1借“人”寄“情”诗人当时正“漂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虁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月夜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思念故乡

6、的心情。2注重炼字炼句如首联中的“赴”将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如颔联中的“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木三分。“紫台”对“青冢”,“连”对“向”,“朔漠”对“黄昏”,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重点揣摩1有人说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赴”字用得特别妙。请加以赏析。参考答案:诗人采用拟人的写法,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雄奇生动。2诗中王昭君的形象有何特点?杜甫写昭君的“怨恨”寄托了怎样的情怀?参考答案:本诗塑造了美丽、孤独、思乡和幽怨的女子形象。杜甫

7、时年55岁,“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昭君入宫被妒,杜甫入朝被妒,遭遇何其相似,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客 至整体感知一、相关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畔建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因为有友人的接济,杜甫一家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充满了乐趣。春意盎然的一天,崔县令登门拜访,诗人喜出望外,于是写下了这首欢快明丽的客至。二、内容提要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叙事诗,表现了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三、写法借鉴1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诗人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描写待客情节,不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意料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精彩细腻

8、,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率真的友情。诗人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因而生活气息浓郁,处处充满了作者待客的一片深情。2全诗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诗的篇首以“群鸥”起兴,篇尾以“邻翁”作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衔接自然,浑然一体。3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综观全诗,语势流畅,除“盘飧”、“兼味”、“樽酒”之外,其余语句都没有太大的障碍,尤其是尾联虚词(“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更是明白如话。另外,诗歌采用第一人称,表达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重点揣摩

9、1赏析“舍南舍北皆春水”中的“皆”字。参考答案:“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描写景物,在空间上有何变化?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感?参考答案: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对应学生用书P114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字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危樯(qin) 萧萧(xio) 辚辚(ln)B省识(xn) 干云霄(n) 沙鸥(u)C青冢(zn) 盘飧(sn) 戍守(sh)D旧醅(pi) 万壑(h) 金樽(zn)解析:选CC项,“冢”读zhn。2下列诗

10、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环珮空归月夜魂环珮:这里指代王昭君。B千载琵琶作胡语 胡语:胡人的语言。C分明怨恨曲中论 论:诉说。D盘飧市远无兼味 兼味:重味,多种味道。解析:选BB项,“胡语”指胡人的乐曲。3下列各句中吟诵的对象是杜甫的一项是()A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B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C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D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金石录里漱玉词中文采有后主遗风。解析:选BA项是李白,C项是白居易,D项是李清照。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旅夜书怀中“_,月涌大江流”,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2)_,天地一沙鸥。

11、(3)画图省识春风面,_。(4)_,分明怨恨曲中论。(5)花径不曾缘客扫,_。(6)_,隔篱呼取尽余杯。答案:(1)星垂平野阔(2)飘飘何所似(3)环珮空归月夜魂(4)千载琵琶作胡语(5)蓬门今始为君开(6)肯与邻翁相对饮二、拓展阅读5(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客从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注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答:_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

12、力。这首诗的主题相对隐晦,诗歌讲述了一个故事,以象征手法来谴责统治集团的苛刻搜刮。解答本题时,既要简述诗歌讲述的故事的梗概,还要揭示诗中“欲辨不成书”“哀今征敛无”两个关键诗句蕴含的深意。 答案: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答:_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首诗通过讲述“泉珠化血”的故事,对统治者搜刮民脂民膏的行为作出了血泪控诉。“珠中有隐字”“开视化为

13、血”语带双关,寓意深刻。考生在分析时,应抓住“隐字”和“化为血”这些关键词,联系诗歌的主题思想来阐述。答案:“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6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月杜甫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注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故故:常常;频频。(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答:_(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

14、用。答:_答案:(1)抒发了三种感情: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对时局国事的忧虑;对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2)“万里”极言空间之寥廓,烘托了诗人望月怀远的绵长思绪。“时时”借用月亮频繁的出现惹起作者的思乡之痛。“夜久”极言时间之久远,烘托了诗人忧虑时局动荡、国事艰难以及思念亲人而老泪纵横、夜不成寐的感人形象。 三、语言表达7根据具体语境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诗句。随便翻阅杜诗,都可以读出大把大把的泪水来:杜甫为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而哭,“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为百姓颠沛流离、家破人亡而哭,“_”;为国家烽烟四起、兵革不断而哭,“_”;为英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哭,“_”;为壮士赴汤蹈火、

15、万死不辞而哭,“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他的泪水是滔滔雄波滚滚岩浆,一滴滴都是沥血大爱,一声声都是冲霄大恨,不哭则已,一哭,往往成为虎吼龙吟,感天动地的绝唱!杜甫哭父老乡亲艰难苦恨,哭山河破碎,国家分裂,哭英雄志士抱负成空唯独不哭自己,他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他忘记了个人的生死安危。杜甫是一个大英雄,巨笔写信史,铁肩担道义,壮哉杜诗!答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8下面这段文字的若干句子中,句子内容有语序不当的,请找出来进行调整,使语意连贯、合理。“安史之乱”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界标。当时,诗人杜甫就以

16、积极入世的精神,勇敢而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即使在大局极端危急的情况下,也从来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的诗坛上,杜甫的教育作用、美感作用和认识作用都是别人难以企及的。这就是后人将其人尊为“诗圣”,将其作品尊为“诗史”的理由。()句应调整为_()句应调整为_答案:“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界标,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在我国的诗坛上,杜甫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都是别人难以企及的。素材一杜甫的政治忧患,根源于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根源于“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杜甫面临的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一切不合理的现状,都进入了他忧患的视野。而国家民族的衰微,则是他忧患的

17、核心。杜甫的政治忧患反映了一种社会良知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应用角度该材料可应用于与“忧患意识”“社会良知”“责任”“遭受冷遇”等相关的作文的写作中。以天下为己任的杜甫,怀着“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国家民族的衰微,自然成为他忧患的核心。他的忧患反映了他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他虽因多种原因并没有得到执政者的重视,但仍是入世者的楷模。素材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热爱人民,关心民众生活,为他们的不幸而忧患重重。在中国文学史上,并不乏关心民生的诗人,那些伟大的或优秀的诗人们,常常都表现出对人民的关心和热爱之情。但是,像杜甫这样,由感同身受而引发的对人民苦难的

18、深切了解和关心的却并不多见。应用角度该材料可应用于与“关心民生”“理解”“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等相关的作文的写作中。杜甫博大的胸怀,关注的是社稷苍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想的是穷苦百姓;“安得广厦千万间”念的是天下寒士;“剑外忽传收蓟北”盼的是战乱尽平。素材三安史之乱,民不聊生,诗人避乱蜀地,草堂三间,枣树一株,不设樊篱,任邻家老妇打枣充饥,后杜甫离去,亲戚便设了围墙,不让老妇进入。杜甫给亲戚写信道:“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应用角度该材料可应用于与“人格”“善良”“悲天悯人” “人文精神”等相关的作文的写作中。儒家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的伟大之处在于:

19、“穷”也兼济苍生。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辗转漂泊,却对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无食无儿”的老妇人如此同情体恤,这是何等高尚的人格!这是何等善良淳厚的赤子之心!素材四杜甫始终不忘自己是儒家的信徒,“儒冠多误身”、“乾坤一腐儒”,他反复这样强调。他可能够不上政治家,但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耿耿为朝廷效力,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穷尽了杜甫的一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备受后人赏爱,可是又有谁知道,那每一个字都是他眼中的泪呢?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己再怎么穷途潦倒,也要为百姓的疾苦呼吁,当人们都在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生离死别洒下同情的泪水时,杜甫却看到了石壕村里这对老夫妻的生离死别,他们不

20、善于吐露无法承受的悲哀,只会默默地哭泣,因为他们是弱者。杜甫捧着时代的血泪,反复提炼,用沉重的笔触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世界上只要还有不合理的贫富对立,这两句用红宝石拼成的诗句,就将永远使人警醒。诗人总是这样推己及人,使自己从被苦难压扁的目光中撑出一片树荫,苦苦地为别人遮风挡雨,于是有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千古名句。诗人用如此广大的心胸关怀最底层的穷人时,他自己也正是一个无靠的穷人,最终就穷死在湘江上的一条船里。运用角度上述材料可应用到与“爱国”“责任”“博爱”“信仰”“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大

21、与小”等相关的作文中。素材五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应用角度这是杜甫在血气方刚、意气风发的二十四岁时写的言志诗。这首诗含蓄地揭示出青年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自信满怀,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可用于与“自信”“信念”“不怕困难”“雄心和气概”等相关的作文里。伟大的时代歌手蒋和森凡是属于时代的东西,不一定是诗;但愈是诗,便愈是带着时代的特色。别林斯基曾说:“诗人比任何人都更应该是自己时代的产儿。”一个诗人,需要不断地呼吸着时代的气息,养其肺腑,扩其胸臆,然后才能发出惊风雨、泣鬼神的声音。 伟大诗人杜甫,以他一生

22、的创作实践,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 杜甫所生长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又一次发生巨大动荡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一方面是:唐王朝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在唐玄宗开元时期出现了历史上稀有的繁荣景象;但另一方面又是:在这种繁荣景象的背后正隐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随着专制统治者的荒淫腐化和政治的急速败坏,封建社会所固有的种种矛盾,正不断地加深和激化,终于在诗人44岁那一年(公元755年),爆发了一场巨大的历史事变安史之乱。这一场叛乱,犹如一阵狂飚匝地而起,顿时吹散了李唐王朝统治宝座上的祥云瑞气,从此,便转入了一个“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战乱时代。这是一个苦难重重的时代,在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的背后,还深刻地连接着民

23、族的矛盾和社会的矛盾。 这种复杂的矛盾,在杜甫的思想上,同时也在他的诗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特别可贵的是,诗人更以“浑涵汪茫”的现实主义笔触,从多方面反映出处于当时社会各种压迫下呻吟流血的人民的生活。在诗人的笔下,我们不仅看到了那一时代种种悲惨的生活情景,而且还嗅到了一股浓烈的时代生活气息那种忧愁的、悲怆的时代生活气息。因此,中国社会、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后的唐代社会,在杜甫的诗歌创作里找到了他最好的歌手。 杜甫诗歌所具有的鲜明的时代特色,前人曾经有所目见,还在当时称为“诗史”。但是,杜甫之所以能够反映出他的时代,他的诗之所以显得那样的“光焰万丈”,却存着各种不同的解释。宋人孙仅认为是由于得到“天地

24、真粹之气”,王安石也认为在诗人的作品里有一种排天斡地的“元气”;这些说法,自然不免流于神秘。更有一种普遍的看法是,认为杜诗的“真气脉作用”,是由于“读圣贤古人书”,或云“博极群书”“驰骋千古”等等。这些说法,有它一定的道理,但仍然没有找到问题的焦点。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博极群书”的诗人何尝少有,然而却很少能够达到杜甫那样的高度。书籍,有时给某些诗人似乎并没有带来很多益处,反而使他们的诗增加了不少的“傲”气、“酸”气,甚至“腐”气。是的,不读书是成不了诗人的,但是光读书也成不了诗人。虽然,杜甫自己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如果我们考察一下诗人的历史,就会感到他除了拥有万卷书的渊博知识以外,更读破了一部教人以一切智慧的大书生活。 经常和生活充满时代气息的生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是杜甫在同时代诗人中显得异乎寻常的地方。 (选自杜甫研究论文集,有改动)点评作者分析了杜甫的独特之处,即他与时代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杜甫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悲怆的时代气息表现在:反映现实,表现了呻吟流血的人民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