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章末质量检测(二)(本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互利共生的种间关系B草原群落具有水平结构,但没有垂直结构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群落的初生演替D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趋湿等特性对其进行收集解析:选D“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捕食的种间关系,A错误;草原群落具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B错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群落的次生演替,C错误;调查土
2、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趋湿等特性对其进行收集,D正确。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可分别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和动物的丰富度B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组成越来越简单C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草原,要研究草原的范围和边界D繁殖季节,成年鲈鱼吞食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解析:选C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可分别调查植物和动物的种群密度,而非动物的丰富度;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组成越来越复杂;群落的范围和边界,是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之一;繁殖季节,成年鲈鱼吞食小鲈鱼的行为属于种内竞争。3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与被捕食者数
3、量的变化之间存在反馈调节B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可能会不断增多,也可能会不断减少C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D经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的种间竞争明显高于经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解析:选D被捕食者的数量增加会导致捕食者的数量增加,而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会导致被捕食者数量的减少,可见两者之间的数量变化存在反馈调节,A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可能会不断增多,也可能会不断减少,B正确;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利用,C正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种间竞争现象都很明显,D错误。4某生态系统中,昆虫甲常常伴随植物乙出现,且甲的数量总是随着乙的数量变化而变化;
4、在主要以甲为食的昆虫丙迁入该生态系统后,昆虫甲的数量出现明显下降,植物乙的数量小幅度增加,叶片完整程度显著提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与乙、乙与丙之间都是捕食关系B甲的数量与乙叶片完整程度之间呈正相关C甲、乙、丙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为乙甲丙D乙和丙都会影响昆虫甲的种群数量解析:选D由题意可知,昆虫甲和植物乙之间为捕食关系,昆虫甲、昆虫丙之间为捕食关系,但题干信息不能说明植物乙、昆虫丙之间存在捕食关系,A错误;昆虫甲的数量下降时,植物乙叶片的完整程度提高,二者呈负相关,B错误;甲、乙、丙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不能根据捕食关系判定,在某些食物链中,捕食者的数量也可能多于被捕食者的数量,C错误;昆
5、虫甲的食物乙和昆虫甲的天敌丙都会影响昆虫甲的种群数量,当乙增多时甲增多,当丙增多时甲减少,D正确。5如果进行菜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B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C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光、趋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D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解析:选C土壤小动物常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等特性,故设计诱虫器时根据这些特点设计。6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在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
6、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所用的时间短,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解析:选C次生演替虽然原有植被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演替所需时间短;冰川泥上进行的是初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基础是群落内不同物种间的竞争;若环境条件适宜,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都能形成森林。7顶极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P为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R为所有生物的总呼吸量,下列有关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P/R逐渐增大B到达顶极群落时P/R1C退耕还林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7、D顶极群落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解析:选A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P/R逐渐减小,到顶极群落时,P/R1,此时生态系统比较稳定,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退耕还林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8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类数/种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草丛34002针叶林521213针、阔叶混交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B与针叶林相比,草
8、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C该地能恢复到第4阶段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的原因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解析:选C该地是因为过度砍伐造成的森林破坏,土壤中留下了原来植物的种子和根系,所以是次生演替;上述群落中草丛群落生物种类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说明人类活动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9.如图表示某种类型的群落演替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自然条件下演替速度不随时间而变化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
9、动无关C从灌木阶段到乔木阶段的演替过程中,乔木层完全取代了灌木层D在草本群落中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解析:选D由图可知,该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在自然条件下演替,因为食物、领地等的关系,演替速度会随时间发生变化;人类活动将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的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群落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10如图反映了N1、N2两种生物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因竞争而被排除B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竞争排除现象C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
10、较为稳定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解析:选C根据图1中的曲线可知,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因竞争而被排除;根据图2中的曲线可知,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竞争排除现象;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则说明该处发生竞争排除现象的概率较小,而若这些水体中环境因素较为稳定,则从图1中可知,易发生竞争排除现象;由于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在自然群落中,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11某植物群落最初由针茅、早熟禾等多年生草本构成。放牧和烧荒后,变为由野燕麦、毛雀麦等一年生草本构成,之后由于鼠尾草、蒿等灌木分泌的樟脑等物质聚集在土壤中,抑制雨
11、季时发芽的一年生草本,最终在这些灌木的周围形成12 m草本不能生长的裸地。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灌木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主要存在种间竞争与共生关系B灌木群落和一年生草本只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C放牧烧荒和樟脑都会影响该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D灌木群落中动物的出现使该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功能解析:选C依题意可知,灌木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主要存在种间竞争关系,A错误;灌木群落和一年生草本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错误;樟脑可抑制雨季时发芽的一年生草本,因此樟脑会影响该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而放牧烧荒是人为地对该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产生影响,C正确;灌木群落中动物的出现,加速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2、D错误。12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图甲过程最终会达到与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C图甲中,b点时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d点时不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图丙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解析:选C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因此题图甲过程最终会达到与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A正确;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大,最终趋于稳定,因此题图乙可表示
13、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B正确;图甲中,b点和d点时都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C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优势取代现象,由弃耕农田到杂草丛生,草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加,由杂草丛生到灌木丛生和乔木林,草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并保持相对稳定,因此题图丙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D正确。13(2021山东高考)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 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 中不放螺,M 中放入 100 只螺。一段时间后,将 M 中的螺全部移入 L 中,并开始统计 L、M 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
14、是(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C图示 L 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解析:选A放入螺后,L中的甲藻数量大幅度减少,并减小到较低水平,此时间段L中乙藻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丙藻数量一直维持较低水平,并在甲、乙数量较少时,有一定在增长,说明螺在甲藻减少的情况下主要捕食乙藻,即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A正确;据没有螺存在的M中三种藻类数量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出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B错误;导致L中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捕食,C错误;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
15、形成的统一整体,甲、乙、丙藻和螺只是该系统中的部分生物,D错误。14某海岛有两种植物靠一种蜂鸟传粉。一种植物的花蕊蜜管直而短,另一种则弯而深。雌鸟的长鸟喙适于在弯曲的长筒状花蕊蜜管中采蜜,雄鸟的短鸟喙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蕊蜜管中采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雌雄蜂鸟在不同植物上采蜜缓解了雌雄蜂鸟间的种内竞争B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因蜂鸟采蜜导致的变异C花蕊蜜管形态与鸟喙长度相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蜂鸟的性别比例和种群密度会影响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解析:选B由题干信息可知,同种雌雄蜂鸟采蜜不同植物,食物来源不同,可缓解种内竞争,A正确;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可遗传变异和长期自然选择的
16、结果,而非蜂鸟采蜜导致的变异,B错误、C正确;蜂鸟采蜜的同时会帮助植物传粉,不同性别蜂鸟采蜜不同植物,所以蜂鸟的性别比例及其种群密度对于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会有影响,D正确。15.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如图表示甲、乙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甲、乙两种群均为“S”形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B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C甲、乙两种群为种间竞争关系,t时刻甲种群可能被淘汰D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种间竞争关系解析:选C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说明是两个物种。题图显示,随时间的推移,甲、乙个体数量比
17、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在t时刻降为0,说明甲种生物数量先增后减,最终被淘汰,因此甲、乙种群为种间竞争关系。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乙种群最终表现“S”形增长,甲种生物最终被淘汰,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都受自身密度的制约。草原中的兔子和牛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不会出现被淘汰的现象。16科学家设计一系列50 m50 m的区域以研究更格卢鼠(啮齿类)对其他小型食种子啮齿类动物的影响。将更格卢鼠从一半这样的区域中移走,另一半保持原样。每个区域的围墙上都有能使啮齿类动物自由通过的孔洞;但是,移走更格卢鼠的那一半区域围墙孔洞较小,更格卢鼠不能通过。接下来三年实验数据如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两个区域之间的其他啮齿
18、类动物不会存在竞争关系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他啮齿类动物的数目时,若标记物脱落,估算值将偏大C该实验的因变量在不同条件下变化趋势是同步的,有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D本实验证明更格卢鼠与其他啮齿类动物发生了竞争,并限制了它们种群的大小解析:选A由题干信息“每个区域的围墙上都有能使啮齿类动物自由通过的孔洞”可知,两个区域之间的其他啮齿类动物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 标记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标记物脱落,则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计算出的估算值将偏大,B正确; 该实验的因变量在不同条件下变化趋
19、势是同步的,有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C正确;更格卢鼠与其他啮齿类动物发生了竞争,并限制了它们种群的大小,D正确。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60分。)17(12分)某兴趣小组对某池塘及其周围荒地的种群和群落等相关信息进行了调查,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该兴趣小组调查的区域内不同位置生物的分布有一定的差异,这体现出群落空间结构中的_;池塘内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在水体中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限制鱼类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_。(2)池塘周围有两种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甲、乙两种植物,将两种植物按照不同比例混种,对收获的种子进行分析,计算出不同种植比率(甲/乙)下收获种子的比率(甲/乙),结果如表
20、所示。若按照0.25的种植比率,来年将获得的种子再混种下去,这样连续种植10年,下列四个选项中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种植比率0.250.671.504.00收获种子的比率0.371.452.068.08A.甲将乙排挤掉B乙将甲排挤掉C两者优势大致相当 D不能确定(3)该兴趣小组对该池塘内的青鱼数量进行调查,他们在该池塘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鱼篓。捕获结果统计如表所示:捕获结果总鱼数/条青鱼数/条第一次捕获10086(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获9984(其中4条带标记)利用标记重捕法统计种群数量时,对标记物有何要求?_。该池塘内青鱼大约有_条。(4)如果该兴趣小组在该区域内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对不认识
21、的动植物应做如何处理?_。解析:(1)在调查区域内不同位置的生物分布有差异能体现出群落的水平结构。水体中食物的分布是鱼类在水体中呈现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2)当种植比率为0.25时,收获种子的比率为0.37,大于0.25,说明甲、乙之间的竞争中占优势的是甲,这样连续种植10年,甲的种群密度将逐渐增大,导致乙的种群密度逐渐减小,所以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甲将乙排挤掉。(3)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不能过于明显;标记物应不易脱落,否则会导致调查结果偏离真实值;同时标记物不应影响标记对象的生理活动等。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青鱼为86条,而第二次捕获的青鱼为84条,带标记的只有4条,所以该池塘内
22、青鱼大约有868441 806(条)。(4)要调查某区域内的物种丰富度,就应把所有调查到的物种全部计算在内,不能因为不认识而丢弃。答案:(1)水平结构食物(或食物分布)(2)A(3)标记物不能过于明显,应不易脱落,对青鱼的基本生理活动等不产生影响1 806(4)记录它们的形态特征,不能丢弃18(10分)为调查某自然保护区发生山体滑坡后第30年生物群落的恢复情况,科研人员对未发生滑坡区域的原始林群落(S1)和山体滑坡区域的恢复群落(S2)进行了植被生物量(指某时间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的研究,得到下图所示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1)未发生山体滑坡区域三类植被的数量明显_发生山体滑坡
23、区域。发生山体滑坡区城所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是_,该演替的过程是_。(2)该自然保护区不可能是热带雨林地区,理由是_。在发生山体滑坡的区域,如果人为地进行植树造林,可以改变自然状态下的状况,这说明_。(3)随着山体滑坡区域演替的进行,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_,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分布形成群落的_结构,有利于_。解析:(1)据题图可知,未发生山体滑坡区域三类植被的数量明显多于发生山体滑坡区域;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在这一基础上恢复群落的过程为次生演替;该演替的过程是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2)热带雨林中乔木植物的生物量最高,而题图中所
24、示草本植物的生物量最高,故该自然保护区不可能是热带雨林地区;在发生山体滑坡的区域,如果人为地进行植树造林,可以改变自然状态下的状况,这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3)山体滑坡区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变大);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分布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这有利于充分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答案:(1)多于次生演替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2)热带雨林中乔木植物的生物量最高,而图中所示草本植物的生物量最高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3)变大垂直充分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19(14分)乔木树种馨香木兰是云南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研究人员为探讨馨香木
25、兰种群的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1)为调查馨香木兰所处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可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在群落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取样法取样,取样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据图可知: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实践证明,调查该群落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m2。(2)下表为馨香木兰所处的A、B、C三个群落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群落种类物种丰富度/种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A群落21.535.519.5B群落22.523.816.25C群落2231.513.5由上表可以看出,三个群落中的_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在三个群落的垂直结构中,丰富度最高的是_层,推测是由于其中不仅有相应的种类,还含有
26、一定数量的_幼树,因而其种类和个体数都较丰富。(3)科研人员调查了三种群落中的馨香木兰的植株胸径(胸径的大小可表示植株的树龄大小),绘制结果如图2。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在一段时间内_的变化趋势。由图2可以看出,馨香木兰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型。虽然现在馨香木兰有丰富的幼树,但难以进一步发育为优势种,其原因可能是幼树耐荫蔽,在茂密的常绿阔叶林下能生长良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树木对光照的需求加大,在与其他阔叶乔木的_中不占优势,从而生长受阻。解析:(1)图1显示,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起初物种数迅速增多,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在样方面积为S2时,可以调查到所有的物种,样方面积小于S2时,不能
27、调查到所有的物种,样方面积为S3时,虽然也可以调查到所有的物种,但会增大调查的工作量,故调查该群落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S2 m2。(2)由题表可以看出,三个群落中的A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在三个群落的垂直结构中,丰富度最高的是灌木层,推测是由于其中不仅有相应的灌木,还含有一定数量的乔木幼树,因而其种类和个体数都较丰富。(3)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在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但需结合生物的生存环境具体分析。由图2可以看出,馨香木兰种群的幼树较多,所以其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虽然现在馨香木兰有丰富的幼树,但难以进一步发育为优势种,其原因可能是幼树耐荫蔽,在茂密的常绿阔叶林下能生长良好,但随着
28、年龄的增长,其树木对光照的需求加大,在与其他阔叶乔木的竞争中不占优势,从而生长受阻。答案:(1)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S2(2)A灌木乔木(3)种群数量增长竞争20(12分)科研人员对某地群落的自然演替过程进行了数年追踪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AI表示群落逐渐发展到稳定时的不同阶段。图2是研究过程中构建的捕食者猎物模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信息能体现出的群落结构是_。科研人员在对植物的丰富度进行调查时,需要统计各层植物的_。(2)图1中AI阶段的演替过程属于_。CE阶段,物种丰富度逐渐_。(3)图2中最可能代表猎物种群K值的数据为_,捕食者的数量为_时,其种群的
29、增长速率最大。解析:(1)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体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调查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需要统计各层植物的种类数。(2)图1中AI阶段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E阶段,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抵抗力稳定性增强,但恢复力稳定性减弱。(3)分析该模型,如果捕食者数量下降到某一阈值以下,猎物种群数量就上升,捕食者数量如果增多,猎物种群数量就下降,反之,如果猎物数量上升到某一阈值,捕食者数量就增多,而猎物种群数量如果很少,捕食者数量就下降,即猎物种群数量超过N2,则引起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P2,则猎物数量减少,两者相互作用,使猎物和捕食者的数量在N2
30、和P2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因此猎物种群K值为N2,捕食者的K值为P2,当捕食者的数量为P2/2时,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答案:(1)垂直结构种类数(2)次生演替增加(3)N2P2/221(12分)树线是指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如图1所示。生态学者研究了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1)生态学者可以采用_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树线之上的植被主要为灌木丛或草甸,树线之下为森林。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_(填“能”或“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2)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_演替,演替过程中输入该生态系统总能量的变化是_。
31、(3)分析图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_。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大时,形成一道又宽又厚的“封锁墙”,树木的种子落地于此便遭到“封杀”,导致树线_。(4)该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使树线位置上升,但树线上升幅度受到种间_关系的调控。解析:(1)生态学者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反映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2)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树木越来越多,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3)图2说明,树线上升幅度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指数呈负相关,可能是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大时,形成一道又宽又厚的“封锁墙”,树木的种子落地于
32、此便遭到“封杀”,导致树线相对静止。(4)由图可知,树线上升幅度受到植被厚度指数的制约,即树线上升幅度受种间竞争关系的调控。答案:(1)样方不能(2)次生增加(3)树线上升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指数呈负相关相对静止(4)竞争教师备选题1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B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C疟原虫与按蚊是互利共生关系D鱼类与藻类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种间竞争关系解析:选C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与按蚊之间也是寄生关系。藻
33、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是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鱼类以藻类为食,二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鱼类与藻类生活在同一空间,会因争夺生存空间、氧气等有限的生存条件而产生竞争。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陈宇顺学科组主要研究在人类活动干扰下水质与水生生物群落的关系,以及水生生态系统对干扰的响应机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水生生物群落只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B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的结构、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在人类活动干扰下,水生生物群落的优势物种可发生改变D水生生物群落在自然演替过程中,自我调节能力一般会增强解析:选A水生生物群落既存在垂直结构,也存在
34、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具有分层现象,A错误;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的结构、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使群落沿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正确;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水生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会发生改变,优势物种可被替换,C正确;一般情况下,水生生物群落在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越来越丰富,自我调节能力增强,D正确。3密执安湖沙丘是湖水退却后暴露出来的极端干燥的一片区域,在经历大约一千年的演替后,最终发展成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区别于草本植物阶段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B沙丘演替为山毛榉槭树林的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降低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被另一个群落的物
35、种代替的过程D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解析:选A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依据是群落的物种组成;沙丘演替为山毛榉槭树林的过程中,物种的数量增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因此此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由于森林中同一位置的食物是有限的,食性相同的鸟为了争夺食物而发生种间竞争,最终的结果是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4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遭到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作“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树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杨树、白桦等,重
36、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物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杨树、白桦等在阔叶红松林被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红松树重新替代杨树、白桦等说明红松树在竞争中处于优势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解析:选B阔叶红松林受到破坏的地方还存有一定量的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土壤条件,因此在该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红松树重新替代杨树、白桦等,说明在几种乔木的竞争中,红松树处于优势;种群间的竞争关系是群落演替的内在因素之一,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竞争关系;群落演替就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因此群落的物种组成会不断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