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85212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认为,过去人们常常把“儒家文化”、“儒家传统”当做“中国文化”、“中国传统”的同义词,但实际上从秦至清的整体看,中国传统的主流是“儒表法里”,因此传统中国一直存在着法家制度文化与儒家典籍文化之间的张力。下列最有可能符合该学者的主旨是A. 儒家思想不是中国传统主流B. 法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的主流C. 中国文化有表里不一的差异D. 打倒孔家店能打倒中国传统【答案】C【解析】传统文化就是指儒家文化,后来经过汉代董仲舒进行改造,先秦儒家思想变为“儒表法里”的特点,说明中国文化有表

2、里不一的差异,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主流,故A项错误;法家思想不是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打倒孔家店并不能打倒中国传统文化,故项错误。点睛:现代主义绘画特点: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2.汉武帝令诸侯王得“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并求属汉郡;又令仕于诸王者地位低于中央所任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禁止士人和诸侯王交游。汉武帝此举旨在A. 强化地方行政监察B. 多管齐下维护统一C. 不拘一格笼络人才D. 大力限制诸侯权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又令仕于诸王者地位低于中央所任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禁止士人和诸侯王交游。

3、”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通过多种措施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地方监察,故A项错误。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但不是不拘一格笼络人才,而且C项与材料无关,故C项排除。D项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故D项排除。点睛:注意比较选项之间的关系,确定选项是并列、递进还是包含等关系,根据题目的要求选取最佳答案即可。如本题中道德BD两项,D项的目的也是B,故最佳答案是B项。3.“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

4、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这说明该制度A. 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 B. 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地方政事推进C. 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答案】B【解析】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B项与材料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相符,故答案为B项。“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不等于非地方行政机构,排除A项;“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表明有较大权力,但与材料中“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

5、建”不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中“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不符,排除。4.王阳明全集载:“先生临之,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止于至善,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故人人悦其易从。”可见,王阳明施教的基本原则A. 知行合一B. 致良知C. 人悦易从D. 随材适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止于至善,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可知王阳明认为每人的所得所悟依据各人的本性,因此要因材施教。故王阳明施教的基本原则应是随材适性,故D项正确。知行合一是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致良知是指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与材料无

6、关,故B项错误。C项是指依据王阳明随材适性的施教原则达成的结果,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使人各求本性”“则因方设教”结合所学阳明心学即可得出答案。5.下图为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单位:英镑)变化示意图。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 中国赔款增强英国实力B. 通商口岸增多利于中国出口C. 割让香港便于商品中转D. 协定关税利于英国对华贸易【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可以看出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不断增加,与中国赔款无必然的逻辑关系,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不断增加主要因为是关税的协定,而不是通商口岸,故B项排除;“割让香港便于商品中转”但

7、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排除;材料中“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不断增加的原因在于南京条约中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故D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南京条约6.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资政新篇提出:“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兴银行,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义和团时期揭帖称:“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导致两者对待西方文明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 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B.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同C. 两者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D.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

8、改变【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是阶级矛盾,而义和团运动时期是民族矛盾,由此出现材料中对待西方文明不同的态度,故C项正确;资政新篇体现不出农民阶级的落后性和保守性,故A项错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和对待西方文明的不同态度无关,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已经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7.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19世纪后半期的一种官方或准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观,它所要回应的实际上是如何处理传统与近代的关系。这是鸦片战争后不断困扰中国人的一个大问题。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在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指引下A. 国人开始关注世界形势B. 中国迈出了

9、近代化第一步C. 全国掀起维新变法运动D. 中国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变【答案】B【解析】由材料“它所要回应的实际上是如何处理传统与近代的关系。这是鸦片战争后不断困扰中国人的一个大问题。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可以得出,所述为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由材料“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可以得出所述为洋务运动的展开,由此可知,B符合题意;A是新思想的萌发,与材料不符;C维新变法与材料“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不符;D是在辛亥革命之后。点睛: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探索史的内容,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的把握,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以此确定材料所述为洋务运动,结合所学

10、知识洋务运动的意义作答即可。8.以下为晚清政府的一道上谕。与上谕中的“外侮”相关的是A. 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B. “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C.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 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由题干中的“团教不和”可知指的是义和团与天主教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上述变故,据此可以知道这里涉及到的“内讧外侮”分别指的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据此可知D符合题意;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实现的,故排除A;“自强求富”改革开启指的是洋务运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C也不合题意,所以排除。点睛:学生充分把握时间线索

11、,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时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由于现行历史教科书是按照模块加板块的模式编写的,这就使得历史知识的时序性被打破,导致有些同学因为初中历史没有学好,直接影响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时序性的把握很多时候是我们解决历史问题必须要考虑的,所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准确记忆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9.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并提出召开会议组建中央政府。而在政体实践中,各省的政体模式不尽相同。根据下表概括当时中国的政治特点是省份政体模式湖北民主共和制江苏单一的中央集权制浙江议会为权力核心的代议制A. 先有独立

12、的地方民选政府,再有统一的中央政府B.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日渐明确,效仿美国的联邦制C. 地方权力是由中央权力赋予,中央拥有绝对权力D. 存在着革命派、立宪派与旧官僚的政治力量博弈【答案】D【解析】依据表格中信息“民主共和制”“中央集权制”“代议制”说明辛亥革命后存在着革命派、立宪派与旧官僚的政治力量博弈,D正确;A、B和C不符合表格信息,排除。10.新青年自第2卷刊登通告:“自第二卷第一号起,新辟读者论坛一栏,容纳社外文字,不问其主张体裁是否与本志相合。”同时,新青年第1到3卷每一号的封三都刊有投稿简章,明确提出“来稿无论或撰或译,皆所欢迎”。此举A. 宣告新文化运动开始B. 体现了兼容并收的

13、原则C. 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D. 大力弘扬了“五四精神”【答案】B【解析】“容纳社外文字”、不问其主张体裁是否与本志相合、“来稿无论或撰或译,皆所欢迎”等信息说明新青年对来稿采取了兼容并包的原则,故选B;宣告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青年杂志于1915年创刊,故A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A;题干没有提到CD,故排除。11.孙中山在北上宣言中指出:“辛亥之役,吾人虽能推倒满洲政府,曾不须臾,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十三年来,军阀本身有新陈代谢,而其性质作用,则白袁世凯以至于曹锟、吴佩孚,如出一辙。故北伐之目的,尤在曹吴覆灭之后,永无同样继起之人。”该宣言的发表A. 说明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进

14、展B. 表明孙中山认清民主革命的任务C.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D. 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答案】B【解析】从材料“孙中山在北上宣言”“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北伐之目的,尤在曹吴覆灭之后,永无同样继起之人”中可以分析出,1924年孙中山认为反封建、反帝和反军阀是民主革命的任务,故B项正确;北伐战争是从1926年7月开始,北伐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基础,故AD项错误;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故C项错误。点睛:对材料“孙中山在北上宣言”“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北伐之目的,尤在曹吴覆灭之后,永无同样继起之人”的理解是关

15、键。12.在1927年召开的八七会议上,中共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此时的中共A. 工作重心开始由城市转移到农村B. 并没有摆脱俄国革命模式束缚C. 已经不再受共产国际的直接指导D. 开始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八七会议上,中共虽然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但是并没有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仍把发动城市武装起义作为基本工作。其后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就是证明。所以此时的中共并没有摆脱俄国革命模式束缚,故B项正确。文家市决策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开始逐渐由城市向乡村转移,故A项错误。从党的一

16、大到六大中共都受到共产国际的指导,故C项错误。中共开始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是在大革命时期,故D项错误。13.图片是一定时期的历史符号。下图是中国共产党在某一历史时期的宣传标语,其内容真实反映了当时A. 创建人民军队成为迫切需要B. 国共两党斗争目标趋于一致C. 阶级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宣传标语“打倒日本和一切帝国主义”、“打倒卖国的国民党”可知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均存在,C项正确。材料中的“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可知中国共产党已经拥有自己的军队,而不是创建人民军队成为迫切需要,排除A。材料体现当时中国共产党面临民族和阶级矛盾的斗争

17、,而不是国共两党斗争目标趋于一致,且两者阶级利益不同,目标不会趋于一致,排除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是在日本全面侵华之后,与材料不符,排除D。【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打倒日本和一切帝国主义”、“打倒卖国的国民党”,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4.“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毛泽东的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于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 井冈山的斗争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新民主主义论【答案】B【解析】“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

18、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井冈山的斗争属于该时期著作,B正确;A属于国民大革命时期;C属于解放战争时期;D是抗日战争时期。15.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对法官席次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 中国法官的积极斗争B. 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C. 中国实力的显著提升D. 中国利益的必然要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和结

19、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项正确。中国法官的积极斗争能维护国家的地位和尊严,但不是起决定性作用,排除A。1946年的中国国家实力没有显著提升,排除C。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地位,没有实力作为前提,利益也就无法保证,故对法官席次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所做的巨大贡献,而不是中国利益的必然要求,排除D。16.“在梭伦、克里斯提尼等执政时,老百姓的权利虽有增加,但由于出席陪审团没有报酬,让有钱的人在法庭占尽优势。”据此,伯利克利推行的津贴措施A. 培育了选民的心智B. 防止了贵族的专权C. 损害了公民的品格D. 扩张了平民的权利【答案】D【解

20、析】【详解】津贴有利于老百姓实施权利,而非培育心智,故A项错误;克里斯提尼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与材料中“伯利克利推行”不符,故B项错误;津贴有利于老百姓实施权利而非损害公民的品格,故C项错误;伯利克里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与材料中克服“让有钱的人在法庭占尽优势”的现象相符,故D项正确。【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

21、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题需要准确理解伯利克利推行的津贴措施才可以准确作答。17.十二铜表法规定:“债权人得拘禁债务人六十日。在此期内,债务人仍可谋求和解;如不获和解,则债权人应连续在三个集市日将债务人牵至广场,并高声宣布所判定的金额。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这一规定反映了罗马法A. 限制贵族特权B. 蕴含私权观念C. 保护平民利益D. 维护奴隶制度【答案】B【解析】材料“债权人得拘禁债务人六十日如不获和解,则债权人应连续在三个集市日将债务人牵至广场,并高声宣布所判定的金额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

22、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表明债务人对债权人有还债的义务,如不按期履行,则债权人有题中材料所提及的权利,这在根本上体现了十二铜表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B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维护贵族特权的,故A项错误;罗马法尽可能的维护当事人的权益,不是保护平民的利益,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维护奴隶制度,故D项排除。18.当启蒙运动实际发生时,法国人并没有将此称为启蒙运动和给定义。1783年,柏林月刊以“什么是启蒙运动”为题进行公开征文讨论,下列符合征文要求的是A. 注重提倡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B. 经过别人的引导来运用自己的理智C. 不需改造社会和改善人的命运D. 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答案】D

23、【解析】A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与材料的“启蒙”不符。启蒙运动强调理性,理性就是能够独立地运用自己的思考看待和解决问题而不需借助外力,所以B项错误。启蒙思想家在反对封建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构建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主张,积极的改造旧的社会,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崇尚理性,强调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的人格,提倡思想自由和人身自由,所以D项中“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符合题意。点睛: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之后近代欧洲的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这时的资产阶级力量已进一步发展,不再需要借助外力提出自己的主张,而是敢于直接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并主张构建新社会的宏伟蓝图,为资本主义社会的

24、到来提供理论构想。19.在他们的心中,自然法则是最高的准则,任何人间的王权、神权、金钱都应该从属于最高准则。由此开始的解放释放了巨大能量,冲击着18至19世纪的欧洲。他们A. 建构了全新的科学体系B. 崇尚理性并且病入膏肓C. 批判并抨击了所有观点D. 希望重新建立法治社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与材料“任何人间的王权、神权、金钱都应该从属于最高准则”相符,D项正确。牛顿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明了经典力学体系,改变了自中世纪以来人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建构了全新的科学体系,与材料不符,排除A。

25、病入膏肓与材料“由此开始的解放释放了巨大能量”不符,排除B。启蒙思想家们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批判所有观点过于绝对化,排除C。20.钱乘旦在第一个工业化社会中写道:“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的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根据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政治无质的变化B. 光荣革命实现了少数贵族专制统治C. 工业革命完全否定了英国当时政治D. 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政治制度发展【答案】D【解析】

26、【详解】根据材料“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实力迅速壮大,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取得更多的席位,确保了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D项正确。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排除A。光荣革命后确立的是资产阶级和贵族联合的政体,而不是少数贵族专制统治,排除B。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实力迅速壮大,确保了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稳定和经济迅速发展,而不是完全否定了英国当时政治,排除C。21.联邦宪法第六条第二款:“宪法、为实现宪法而制定的联邦立法、根据联邦授权已经缔结和将要缔结的条约,为联邦最高法律;

27、各邦宪法和立法若与联邦最高法律抵触,各邦法官应受最高法律约束。”该条款确立的原则是A. 集权制原则B. 联邦制原则C. 共和制原则D. 人民主权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各邦法律要服从联邦政府的法律,说明联邦宪法使联邦政府的权力大大增强,这是联邦制原则的体现,B项正确。集权制原则是指行政组织的一切事务的决定权力集中于上级,下级处于被动受控地位,凡事都依据上级命令或秉承上级指示办理的组织体制,与材料强调联邦制原则不符,排除A。共和制原则是指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制度,与材料强调联邦制原则不符,排除C。人民主权原则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全体人民具有平等的

28、参与政治决策过程的权利,与材料强调联邦制原则不符,排除D。2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此后,所有年满25岁的男性都有权参加帝国议会的选举。而英国在1884年议会改革后,选民权的比重也才上升到成年男性的60%。由此可见19世纪的欧洲A. 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更加民主和公开B. 英国拥有更加强大的贵族寡头政治传统C. 选举权的广泛程度不等于民主化的水平D. 秘密选举会使处于依附地位的人受胁迫【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此后,所有年满25岁的男性都有权参加帝国议会的选举”和“而英国在1884年议会改

29、革后,选民权的比重也才上升到成年男性的60%”的比较可知19世纪的德国公民看似比英国公民享有更广泛的选举权。但是根据所学可知,德意志帝国国会对帝国政府没有任何监督权,普鲁士的专制色彩浓厚,与英国相比,德意志帝国实际上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由此可知19世纪的欧洲选举权的广泛程度不等于民主化的水平。故A项错误,C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故D项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计54分。23.明清时期,我国传统农业文明继续发展,同时在其内部也生长出了某些新的思想观念。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

30、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材料二 有人者(君主)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三 梨洲(黄宗羲)之学,自然以阳明为根底,他一生无日不

31、做事,无日不读书,独于静坐参悟一类功夫,绝不提倡。梨洲不是王学的革命家,也不是王学的承继人,他是王学的修正者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归纳王阳明思想的社会意义。(2)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政治理想。据材料三,说明黄宗羲是“王学的修正者”。(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解释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表现。【答案】(1)不同点:传播对象:朱熹:士大夫阶层;王阳明:发展到普通民众。认识论:朱熹:格物致知;王阳明:致良知(反省内心)。社会意义: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2)理想:天下大公;从政为民;君臣平等。说明:汲取心学精华,注重

32、实行;反对心性空谈。(3)表现:倡导个性解放;讲究经世致用;蕴含初步政治民主观念。【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关于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根据材料一“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等信息可从传播对象、认识论方面回答不同点即可。第二小问,关于意义,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思想解放、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方面回答意义即可。(2)根据材料一“有人者(君主)出,不以一己之利为

33、利,而使天下受其利。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等信息即可概括黄宗羲的政治理想。根据材料三“梨洲(黄宗羲)之学,自然以阳明为根底他一生无日不做事,无日不读书,独于静坐参悟一类功夫,绝不提倡”可从汲取心学精华、注重实行、反对心性空谈方面回答黄宗羲是“王学的修正者”即可。(3)关于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表现,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倡导个性解放、讲究经世致用、蕴含初步政治民主观念方面回答即可。24.选举是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主要特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任何行政官员

34、都不应根据人民的选举来任命。议会中掌握着多数的政党通常将任命它自己的领袖;各大臣自然均由为首的大臣选任;而为首的大臣本人,尽管实际上由议会指定,但在一个王国政府则应正式地由国王任命。美国宪法规定四年一度由全体人民选举总统,当国家的最高职位要由每数年一度的普选来决定时,两次选举之间的整个时间将消耗在竞选运动当中摘编自英密尔代议制政府材料二 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资产阶级取得了选举权,但政权仍在贵族手中,资产阶级仍处于从属地位。工人阶级在争取改革的斗争中出力最大,结果却一无所获。1832年改革是一次和平的改革运动,打开了通向民主之路的大门,但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它还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才能

35、最终完成摘编自王觉非英国近代史材料三 帝国议会选举实行了当时很先进的普遍、直接的男子国会选举权,每个25岁以上的德国男子都拥有选举权,参选率从1871年的51%提高到1921年的849%。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社会民主党人就是通过这一合法渠道从帝国政治制度的外围进入内院的。不过国会无权选举帝国总理及其政府,这仍是皇帝的特权。摘编自武寅等著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完成下列要求:(1)结合英国责任内阁制,指出材料一中密尔设计的任命行政官员的办法。据材料一,密尔认为美国总统选举有何弊端?(2)据材料二,为什么说1832年议会改革后“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英国议会改革表现出哪些特点?(3)据材料三,概括德意志帝

36、国议会选举的进步之处与不足。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方选举制度的认识。【答案】(1)办法:议会多数党领袖任首相;首相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首相由国王任命,对议会负责。弊端:美国总统选举耗费大量的时间。(2)理由:资产阶级在政治体制中仍处于从属地位;工人阶级没有获得政治权力。特点:以和平方式进行;呈现渐进性;广大民众进行了艰难的斗争。(3)进步:实行普遍与直接的选举;工人阶级获得一定的自由和权利。不足:帝国总理及其政府由皇帝任命。认识:选举权是逐步扩大的;资产阶级选举制度存在局限。【解析】(1)直接提取材料信息,从英国首相、内阁大臣的产生方式等角度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从美国大选的准备时间长角

37、度回答。第(2)问,依据材料二“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资产阶级取得了选举权,但政权仍在贵族手中,资产阶级仍处于从属地位。工人阶级在争取改革的斗争中出力最大,结果却一无所获”,概括得出议会改革后“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的依据;由材料“工人阶级在争取改革的斗争中出力最大1832年改革是一次和平的改革运动,打开了通向民主之路的大门,但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它还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才能最终完成”概括总结出特点。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帝国议会选举实行了当时很先进的普遍、直接的男子国会选举权”回答进步性;第二小问不足从帝国总理权力来源皇帝回答;第三小问认识结合选举权不断扩大回答。25.秦朝和

38、元朝的统治疆城较前朝空前扩大,所以统治者在吸取前代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始皇初并天下,罢诸侯,置守尉,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置一守,一丞、两尉以其之郡名日内史、三川、河东中巴都,蜀郡、黔中、长沙。后又置闲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凡四十郡明张岱所著夜航船材料二 元朝建立以后,对驿站制度进行了改革,驿站以大都为中心。东连高丽,东北达奴儿干,北至吉利吉思,西达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南接安南,乌斯藏亦设有驿站。全国约设有驿站1500处。驿站有水陆两类,江淮地区一般为水站。元朝规定:驿站一般归兵部和通政院分领,关部负责南方汉地驿站,通政院负责蒙古驿

39、传。站由站户负责役务,站户户籍隶所处路、州、县,他们需要保证供给驿卒交通工具,有时还需备粮食等,站户负担较为沉重摘编自许嘉璐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此种制度的设立在政治体制上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驿站制度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驿站制度的改革有何作用。(3)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谈谈我们可以得到的规律性认识。【答案】(1)变化: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影响: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有利于选拔人才,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治理。(2)特点:驿站范围广,数量多

40、:设立驿站因地制宜:驿站归中央直接管理:蒙汉驿站分区管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 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交通运输发展,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加重了站户的负担。(3)趋势: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认识:合理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政治制度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变。【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始皇初并天下,罢诸侯,置守尉”并结合所学郡县制的相关史实可知秦朝政治体制上的变化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影响:依据所学从打破贵族垄断、选拔人才、加强对地方的治理等方面来回答。(2)特点:根据材料二“东连高丽,东北达奴儿干,北至吉利吉思,西达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

41、,南接安南,乌斯藏亦设有驿站。全国约设有驿站1500处。”可知驿站范围广,数量多;依据“驿站有水陆两类,江淮地区一般为水站。”可知设立驿站因地制宜;依据“驿站一般归兵部和通政院分领,兵部负责南方汉地驿站,通政院负责蒙古驿传。”可知驿站归中央直接管理;蒙汉驿站分区管理;依据“站由站户负责役务,站户户籍隶所处路、州、县,他们需要保证供给驿卒交通工具,有时还需备粮食等”可知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作用:依据所学可知元朝驿站制度的改革的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交通运输发展,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依据材料“站户负担较为沉重”可知加重了站户的负担。(3)趋势: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中国古代地方行政

42、管理制度的演变趋势。认识:结合材料及所学从合理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政治制度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变等方面来回答规律性认识。26.近代以来西方在中国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均远胜此前,但中国文化仍以其鲜明特色而立于世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康有为思想中最具价值的内容是关于大同的理论构想,它是以传统大同思想为底本,糅合了西方人道主义、社会主义及民主政治思想的一个创造。与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不同,孙中山的“大同主义”是现在型的行动纲领。孙中山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这是他自己的理论发明,又集中了他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一揽子方案。它的特点是选择和吸收西方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有用成分,

43、同时又承继了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摘编自马勇等著近代中国与世界材料二 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中西会通”和“中西融合”的呼声不绝于耳。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从此,中国思想文化的格局又一次发生了巨大改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时期的新文化人物,包括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主张中西学的会通与融合。随着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的崛起,近代中外文化经百年的互动与融合,最终促成中华古老文化的新生。摘编自张允熠近代中西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汲取的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及其指导下的政治实践,概述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2

4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20世纪上半期的相关史实,就“近代中西思想文化的融合”问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政治思想:启蒙思想。政治实践:维新变法。主要内容:平均地权;节制资本。(2)论点中西文化融合推动近代中国思想发展单纯强调向西方学习得论据康有为的大同理论构想;孙中山的大同主义(新旧三民主义)超过时间范围的史不得分。使用3个不同层次的论据论证得;使用2个不同层次的论据论证得;使用同一层次的论据论证得。新文化运动提倡西学改造传统文化李大钊等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中西学的会通与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论证普通论证,并结合2个史实论证的立论完全错误,字数特别少的给结合3个以上史实论证的,结构完整,论述清晰,语言准确【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由此可知其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其政治实践为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第三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2)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就题干限制条件“近代中西思想文化的融合”拟定一个论题,可以从中西文化的融合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进步与发展方面加以立论,结合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回答时要特别注意中西文化的融合的史实,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