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3、学习本词借景抒情、用典抒情的表现手法。二、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感受形象,咀嚼涵咏,体会作品的丰富意蕴。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感受词人的报国热情。【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一类古诗词比较特
2、别,它就是登临诗(词)。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故此类诗词很多。陈子昂有登幽州台歌,杜甫也有登高为我们所熟知,由此可以看出,这类诗词重在写登临之“意”,即重在表达登临某处时的思想或者情感。陈子昂是这样,杜甫是这样,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也会这样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永遇乐登建康赏心亭,走进辛弃疾。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1、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出生时:家乡山东就已被金占领。南宋统治者偏安南方,无意北伐收复中原。23 岁南渡以前:意气风发,参加抗金起义军,担任“掌书记”,于万人之中取叛敌首领首级。23 岁到 42岁:雄心勃勃,上一系列奏疏,力陈抗金方略,但未被采纳。在湖南任上,
3、创置“飞虎军”,雄镇一方。43 岁到 67 岁:遭弹劾被迫归隐 18 年,六十四岁时,宰相主张北伐,年迈的词人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可以说,他一生都在为抗金御敌,统一中原而奋斗,但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意。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2、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大好江山,无情现实,触动了郁结在胸的无限的“国恨”和“乡
4、愁”,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豪放佳作。三、诵读感知 1、教师范读 2、正音 3、师生齐诵 4、结合注释、理解词作内容 四、品读鉴赏、合作探究(一)品读上片 1纵观全词,如同一般登临诗词一样,本词也重在写登临之意。当然要通过一系列的意象来表达。上片写到了哪些物的意象,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寄寓了作者哪些登临之意(情感)?明确:上片分别写了“楚天”的 辽阔、秋水的悠长、远山的多姿和落日的悲凉、断鸿的孤寂。“楚天”的 辽阔、秋水的悠长、远山的多姿表现了江山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深深热爱之情,对山河破碎、故土难归的悲愤之意以及悲壮的报国之意;而悲凉的“落日”暗指日渐衰微、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断鸿
5、”则指流落江南、有家难归的词人自己。2.除了通过物的意象来表达登临之意外,词作还塑造了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来表达情感。从全词看词是通过哪两个方面来表达的。明确:(1)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人物: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手握宝剑却没有用武之地;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2)运用典故。“吴钩”本来是在战场杀敌的,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寄寓了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之情。3、教师小结:上片从上(天空)、下(大江)、远(青山)、近(楼头)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图,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气氛,给人造成了一种怨愤、失落、压抑
6、的感觉,并且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所为展开题旨,不但交代了时间(深秋傍晚)、地点(赏心亭楼头)、人物(江南游子)、事由(登临凭吊),而且隐隐道出了作者的情怀,内涵极为丰富。(二)品读下片 1结合注释,理解三个典故的用意。2请简要分析三个典故的作用。明确: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典故。张翰因想念家乡的美味,弃官归乡。反问句,表明自己不会像张季鹰那样置国事不顾而隐居的责任感;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正面取意。许汜一心购置田产而不关心国家大事。推测句,表明自己不会像许汜那样囿于个人生计,求田问舍,无济世之志;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用桓温典,半露半隐。感叹句,
7、感叹人生易老,功业未成。“树犹如此”半句露出,“人何以堪”半句隐去。连用三事,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沉郁顿挫,有一波三折、回肠荡气之美,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即“豪而不放”。3从三典连用看作者的情感变化。不学张翰秋风思归,不学许汜求田问舍,是反衬自己复国大志。“可惜流年”,笔峰陡转,年华虚度,壮志难酬。即“壮中见悲”。4、下片小结:下片三次驱典入词,两番反面否定,层层曲折地把感情的宣泄推向了高峰。通过古人古事的抒写表明词人的雄心壮志和坚持用世的决心。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词人的孤独、寂寞、悲怆、愤慨之情溢于言表,读来令人扼腕叹息。五、深入探究 “登临意”在心,它的外在表现是“泪”。有道是“英
8、雄有泪不轻弹”,但这位却泪满衣襟。你现在知道“英雄落泪”的原因了吗?明确:为辽阔国土尚未能收复而流泪;为自己身为江南游子,思乡而流泪;为自己报国无门,无人理解而流泪;为朝廷偏安无为,国势衰微而流泪;为时光流逝自己却壮志未酬而流泪。六、总结本词的艺术技巧 1、通过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断鸿意象的描写来烘托登临意。(借景抒情)2、通过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塑造自我形象来表达自己的登临意。3、用张翰、刘备、恒温历史人物的典故来烘托自我形象阐发自己的登临意。七、课外拓展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阳相饯席上作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
9、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注】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践行席上赋此诗。“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悸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请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明确:“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诗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八.课堂总结: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如闻裂帛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又极强的感染力,至今读来仍动人心魄。九.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此词。2、体会本词的豪放词风,指出它的具体表现。3、积累成语:(1)美芹之献:谦辞。(指下级对上级提建议)言所献菲薄,不足当意。(2)求田问舍:舍:房子。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价。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