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6始得西山宴游记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84204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6始得西山宴游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6始得西山宴游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6始得西山宴游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6始得西山宴游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6始得西山宴游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6始得西山宴游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6始得西山宴游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6始得西山宴游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6始得西山宴游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6始得西山宴游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6始得西山宴游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6始得西山宴游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6始得西山宴游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6始得西山宴游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6始得西山宴游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6始得西山宴游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6始得西山宴游记青溪王维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注】青溪:在今陕西沔县之东。言:发语词,无意义。黄花川:在今陕西凤县东北黄花镇附近。趣途:指走过的路途。“趣”通“趋”。声:溪水声。色:山色。漾漾:水波动荡。菱荇:泛指水草。素:一向,向来。澹:安静。盘石:又大又平的石头。将已矣:将以此终其身。【赏析】这是一首写于归隐之后的山水诗。诗的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为一幅优美的画面,溪流随山势蜿蜒,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在松林里静静流淌,水面微波荡漾,各种水生植物随波浮动,溪边的巨石上,垂钓老

2、翁消闲自在。诗句自然清淡,绘声绘色,静中有动,托物寄情,韵味无穷。探寻背景唐宪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因参加翰林学士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司马是个闲职,在编制之外,没有什么公务,甚至没有办公处所。柳宗元到任后,寓居寺庙为家,无所事事,与僧侣朝夕相处,谈经论道,但他的抑郁情绪并未能因此好转,只好“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与李翰林建书)。“永州八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其第一篇。文体知识杂记文古代的杂记文,包括的范围很广,除传记(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碑志外,凡记事、记物的文章都可归入这一类。根据文章内容,杂记文又分为台阁名胜记、

3、山水游记、人事杂记等。台阁名胜记是为修建亭台楼阁或是游览名胜古迹而写的文章。这类文章一般要介绍事物本末、建造者、建造过程、四周景物等,作者也常常借题发挥,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山水游记主要写登山临水的见闻感受,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竹、写水、写石、写鱼。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写雪、写堤、写亭、写舟,像风景画一样真切可感。有些山水游记,不以写景见长,而以议论、说理取胜,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人事杂记是以记人叙事为内容的文章。如全祖望的梅花岭记写的是史可法抗清的事迹,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写的是家常小事,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则是通过描写疗梅以讽

4、刺社会。作者轶事失而复得的“荔子碑”“荔子碑”是过去每年祭祀柳宗元时用的祭歌,摘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写的柳州罗池庙碑中的享神体,此碑是公元1217年(宋代嘉定10年)刻的,因开头有“荔子”二字,所以叫做“荔子碑”。由于碑文是韩愈作的绝好文章,又是宋代名书法家苏东坡写的绝好行书,歌颂的是柳宗元绝好故事,因而叫做“韩诗苏字柳事碑”,又被人们美誉为“三绝碑”。此碑现巍然耸立于柳侯祠堂内,我们可以看到碑身为断裂合拼而成。柳州流传着一个故事,明嘉靖年间,在战乱中,“荔子碑”被毁坏。后来在筑柳州外城时,有军士捡得半截“荔子碑”,拿来砌城墙,但是每次砌进墙内,城墙就崩塌,后来才发现是“荔子碑”的一部分,在场

5、的人终于醒悟过来,知道拿来砌墙是对柳侯的不敬,所以受到崩塌的惩罚。只好把断碑抬回柳侯祠,与残留原处的“荔子碑”拼合在一起,使这一珍贵的文物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字音僇人(l)栗(zhu)(l)施施而行(y) 榛莽(zhu)(zhn)箕踞而遨(j) 席之下(rn)岈然洼然(xi) 垤若穴(di)攒蹙累积(cun )(c) 隐(dn)颢气(ho) 觞满酌(shn)(zhu)颓然就醉(tu) 培, (pu)(lu)辨形组词 解释加点的词语因坐法华西亭:连词,因为,由于。箕踞而遨:这里指目游,眺望四周。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地。壤,地,与“天”相对。岈然洼然:岈然:山深邃的样子。洼然:凹下的样子。若垤若穴:

6、若:好像。垤:小土堆。莫得遁隐:“遁”有“逃跑、逃离、回避、隐藏”之义,此处与“隐”同义,“隐藏”。外与天际:连接。四望如一:形容词,一样。不与培为类:名词,同类。悠悠乎与颢气俱:动词,合而为一。颓然就醉:颓然:现在形容败兴的样子,文中指“恭顺的样子”,即喝醉了酒,叫怎么样就怎么样。就:动词,“接近”。心凝形释:心凝:内心如同凝结了似的。指停止了思虑。形释:身体像消散了似的。与万化冥合:万化:万物。冥合:暗合,融为一体。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名词,先前。游于是乎始:句中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故为之文以志:动词,记。文学文化常识古代的杂记文,就文章的内容可分为台阁名胜记、山水游记、人事杂记等,我

7、们以前学过的岳阳楼记属台阁名胜记,项脊轩志属于人事杂记,本文属于山水游记。一、初步感知通假字自余为僇人通“戮”,刑罚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通“趋”,到古今异义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两个词。凡,所有,一切;是,指示代词,这。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攒蹙累积,莫得遁隐古义:层层堆叠、重叠。今义:层层增加;积聚。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表顺承关系的连词。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两个词,然,这样;后,以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一词多义然而是极望异引之词类活用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名词作状语,每天,天天。箕踞而遨:名词

8、作状语,像簸箕一样。望西山,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数词作形容词,一样。文言句式是岁,元和四年也:判断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句。皆我有也:被动句。名句名篇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二、深层探究未知“西山之怪特”之前,作者是如何游览的?_答案:未知“西山之怪特”之前,作者先总写在闲暇时游览的特点,“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施施”,状其行动之缓,“漫漫”写其随意而游,没有什么目的。“日与其徒”五句具体

9、而又概括地写出了自己的游踪,强调游览的范围广。但“到则披草而坐”八句,则强调了游览的了无兴趣,未形成精神上的共鸣。既照应了前文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又为下文游西山有所悟作铺垫。作者是如何写西山之游的?_答案:开头郑重交代时间,以示“始得西山”之异于从前;“望西山,始指异之”,总提西山之“异”。“遂命仆人”七句写游西山的过程。其中作者命仆人开道前往,“过”“缘”“斫”“焚”四字领起四个短句,与第1段里的“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非常相似,但动作节奏构成一种急迫之势,于是往日“施施”“漫漫”的情景立变,可见西山之“异”有极大的吸引力,这是作者有目的的追求,心情急不可待。“穷山之高而止”,表

10、达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过”“缘”所领起的句子交代了西山的方位,“斫”“焚”所领起的句子交代了西山是人迹罕至之地,说明了攀登西山的艰苦。这几句话不仅客观地叙述了登山过程,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心情。“攀援而登,箕踞而邀”是概写登山的全过程。下面从三个方面侧面写西山之“特立”:第一,写数州的土地,都在“衽席之下”从视线的推移、俯视,视线的广大,突出西山是永州一带最高的山,是总括之笔。第二,眼底所见,高山像小丘,幽谷似洞穴,千里之地缩成尺寸,密集一起形成感觉、视觉的对比,以山下景物的缩小,衬托西山之高峻。第三,描写青山与白水缭绕,青烟、白云萦环缠绕,与天际相接由近而远,至天边的景象,一望无际,加

11、强了西山高耸的形象,最后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的感受,从高峻的西山那里获得了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_答案:第一次出现是在往日游览时,作者都会“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意在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到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第二次出现是游览西山时,西山之游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为了写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愉悦不言而喻。为什么西山的高峻雄奇如此吸引作者?_答案:首先,原先游览的深林

12、、回溪、幽泉怪石之景,大都幽远深僻,给人以坐井观天的拘囚压抑之感,强化了作者原有的孤独;而西山的高峻雄奇、开阔壮美则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使人的身心放松解脱。更重要的是,自然中的西山其“不与培为类”、特立不群的品格正与作者身受打击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精神相互照应,两者在精神上达成契合。故而作者能忘却自我,忘却烦恼,使人格精神与宇宙自然合一,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三、整体鉴赏 本文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描摹山水与言志抒情完美结合。本文从被贬后的忧惧和漫游写起,透露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恒惴栗”三字,道出了他心中难以排遣的幽愤之情,使游记开篇染上了一层浓重的悲凉色彩。

13、他每到一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出游似乎仅仅求得一醉。待作者“觉而起,起而归”时,读者感受不到作者那暇日出游的盎然兴致,相反,却为作者“以游求醉”的悲怆心境所深深感染。作者由一般漫游,引入西山之游,着重写西山之“怪特”。岈然洼然的高下之势,咫尺千里的登眺所见,萦青缭白的山水远景,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西山的景色。本文中的西山,不类培,与颢气俱,与造物者游,超尘脱俗,特立不群,其伟大的人格力量正是作者高尚品格和人生理想的体现,也是作者傲世蔑俗的写照。西山熔铸了他的幽愤,陶冶了他的情操,开阔了他的胸襟,启迪了他的悟性,而他描写并赞美这里的山水,正是以此来

14、抒情言志。 (2)以群山衬托西山的描写手法,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文中写登西山远眺之所见,而不写西山本身,呈现出雄奇开阔的境界。作者首先极写居高远望时视角的广阔:看那分布几州的土地,顷刻间仿佛收于自己“箕踞而遨”的坐席之下,视野的开阔,全赖于西山的高峻峭拔。接着用“岈然”者似蚁垤,“洼然”者如洞穴,以登西山远眺所见来反衬西山的雄峙特立之势。再接着用“攒蹙”二字形容“千里”江山集于“尺寸”之内,远近景物重叠压缩,都入于眼内,作者之所以有如此超越的眼力,自然是因为那高峻的西山。最后写那青山萦回,白水缭绕,直到与天相接,四方望去,所见如一的景况,来突出西山有众山拥戴之势。文中还写了“不与培为类”

15、的“培”,也是为了反衬西山,突出西山。比照众山,更显示出西山的“特立”。 (3)句式多变,语言精炼。这篇游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叙事、写景、抒情,骈散结合而又句式多变,极见灵动矫变之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披草而坐,倾壶而醉”的四字对偶句,平稳中见沉滞,活画出“惴栗”心态下无所事事之状。“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构成鼎足对偶,概括描写了山、林、溪的特点,语言简洁、准确。“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几句为顶真句式,递写漫游情景,紧凑而连贯,活泼流丽,以倾泻“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的自慰自悦心情。及至一睹西

16、山之异后,命仆人开道上山。“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四个三字对句,传递出急于上西山的迫切愿望。上西山后所见,基本上是以三组四字句组成三个画面,略见铺排后即引入“悠悠乎”“洋洋乎”的赞叹,状物抒情达到高度统一。其后“引觞满酌”等四字句复归于平稳,但这是彻悟后的心情,已不同于前。总之,本文句式之变与感情脉络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四字格语言,写山容水态的“幽泉怪石”,“岈然”“洼然”,“若垤”“若穴”,“萦青缭白”,“苍然暮色”,形象、精炼。其动词与名词的搭配,更令人叫绝,“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整中有变,表达精微。结构图解中心主旨本

17、文先交代了自己被贬谪的身份和处境,表现了郁闷痛苦的心情。接着通过对西山的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柳宗元在困厄不幸的境遇中仍坚持自我、不甘沉沦的个性和耻于与小人为伍、绝不同流合污的卓然特立的崇高人格。写作特色(1)寄情于景,借景言志。文中所记山水景物无不融入作者的感情。处处情景交融。如“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寂寞惆怅。写西山的傲立,正是作者傲世蔑俗的写照。西山“特立”于世,“不与培为类”,其实正是作者虽遭打击贬谪却决不屈服,坚持自我人格的真切体现。作者在自然景物上面寄托了个人的身世、遭遇、感慨、品格,把景物人格化了。(2)状景精确,角度多变。作者抓住客观景物的特征来加以精确地表现

18、,如写众山形态,“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虽只略略几笔,但写出了从特殊视角观察所得的物象特点。“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则侧重表现空间的广度和深度,写出自然山水的气势,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艺术想像空间。再如写夜色降临时自己的感受:“苍然暮色,自远而至。”立足于自身视觉感受,写出由于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视象变化,摹写情景微妙入化。(3)手法多样,灵活多变。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表现力。对比:如西山的高大雄峻与众“培”的渺小形成对比,从而凸显西山的特立不群,彰显主题。衬托:用“未得”西山时的“漫漫而游”,来反衬识得西山的惊喜,深化了中心。 顶真:“倾壶而醉。醉

19、则起而归。”不仅使文章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突出了作者游览的了无兴趣,为下文的展开作了很好的铺垫。一、基础知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僇人(l) 遁隐(dn)引觞满酌(shn)B累积(li) 颢气(ho) 颓然就醉(tu)C茅茷(fi) 箕踞(j) 施施而行 (y)D衽席(rn) 攒蹙(cun) 若垤若穴(di)解析:选C。施施而行(y)。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得西山宴游记宴:举行宴会恒惴栗 恒:常常B穷回溪 穷:尽,穷尽到则披草而坐 披:拨开,分开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极:到达,至缘染溪 缘:沿着D攒蹙累积 攒:聚集引觞满酌 引:拿起解析:选A

20、。宴:用酒饭招待宾客。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选B。项的“则”都解释为“副词,就”。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B攒蹙累积,莫得遁隐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D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解析:选C。古今都是“认为”。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是()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A石之铿然有声者B环滁皆山也C何陋之有 D甚矣,汝之不惠解析:选A。都是定语后置句。B.判断句;C.宾语前置;D.主谓倒装。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是作者被贬谪永州时所作的“永州八记”中的首篇。题目中“始得”二字是全文关

21、键,西山之游以前,作者始终未能摆脱“惴栗”的阴影,是西山之游始得让作者得到解脱,“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人格精神得以与宇宙自然合一。B第一段写作者贬官永州,喜爱山水且无远不到,却不知西山的怪异和奇特。目的是强调自己始终沉溺于恐惧抑郁的心绪,西山异景亦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C第二段具体记述宴游西山的经过和感受。全段按照初望、细望、远望的顺序依次描写。作者对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的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在这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作者卓尔不群之人格才更具感染力。D“记”是古代一种即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文体。本文中的西山,

22、不类培,与颢气俱,与造物者游,超凡拔俗,特立不群。显然,西山伟大的人格力量也正是作者高尚品格和人生理想的体现。赞美西山实则是以之来言志抒情。解析:选B。“恐惧抑郁”不对。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710题。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23、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指异之 异:不同B外与天际 际:连接C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特立:独特出众D颓然就醉 就:接近解析:选A。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与“数州之土壤”一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始指异之B其高下之势C不知日之入 D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解析:选B。例句与B项中的“之”的解释都为“助词,的”。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颓然就醉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B莫得遁隐而莫得其涯C游于是乎始洋洋乎与造物者游D是岁元和四年也游于是乎

24、始解析:选D。D项都为指示代词,“这,此”。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译文:_(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译文:_答案:(1)(大家)攀援着登(上山顶),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席地而坐,眺望四周观赏风景,凡是临近几个州县的土地,都(像是)在(我们的)坐席下面。(2)苍茫的暮色,从远处渐渐地笼罩过来,等到黑得什么也看不见时,还不想回去。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琅嬛福地记明张岱晋太康中,张茂先注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

25、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

26、”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伫视,望石再拜而去。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繇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注】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门肃茂先入肃:恭敬的样子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 信宿:两三天C异日裹粮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D读书

27、三十乘 乘:车解析:选A。A项,“肃”有“恭敬”“严肃,庄重”“揖拜”等义项,结合语境看,这里应该是“揖拜”的意思,也就是“恭敬地引进”。B项,“信宿”是“连宿两夜”之义,即两三天。C项,联系语境,“裹粮”解释正确。D项,古代很少用量词,再联系“千乘之国”等,可以判断解释为“车”正确。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B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C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

28、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D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解析:选B。根据游踪和对话标志,运用排除法即可确定答案。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

29、结合的特征。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解析:选C。“旨在批评损毁的行为”错误,文中议及“嬴氏焚书史”,是为说明琅嬛福地书籍保存完好无损。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译文:_(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译文:_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涉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1)“爽然”,茫然若失的样子。“乃”,于是。“饷”,作动词,译为“给饭吃”。“非”,表否定的判断。(2)“见”,动词活用为名词,见识。“小”,结合语境,译为浅陋。答案:(1)张茂

30、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2)(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参考译文】晋朝太康年间,张茂先担任建安从事,在洞山游玩。沿着溪流深入,见到一位老人枕着书在石上躺着,茂先便坐下与他谈论。看到他所枕的书上的文字都是蝌蚪样的,不能分辨是什么字,茂先以之为奇。老人问茂先说:“你读了多少书?”茂先说:“二十年内的书,我还没有读完,如果是二十年前的书,那么我确实已经全部读完了。”老人微微一笑,拉着茂先的手臂走到石壁下,忽然出现一扇门可供进入,道路很宽,来到一个精致的小屋,屋内藏书万卷。茂先问老人说:“这

31、里藏着是什么书?”老人答:“是历代史书。”又来到一间室内,藏书更多。茂先又问:“这些是什么书?”老人答:“是各国的史志。”后来又来到一密室内,门锁很坚固,还有两只黑狗守在门前,门上刻着篆书,文字是“琅嬛福地”。茂先问老人:“这是什么地方?”老人答:“这里藏着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老人指着两只狗说:“这是痴龙,守在这个地方已经两千年了。”老人开门恭敬地引茂先进入,茂先看到这些藏书,记载的都是秦汉以前和海外各国的事情,大多是自己没听说过的,像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这些书也都在这里。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茂先为此在这里逗留

32、了两三天才出来,对老人说道:“过段时间我多带点吃的再来拜访,看遍群书。”老人笑笑,什么也没说,送茂先出去。茂先刚一出门,门外的石头突然自行闭合。茂先回头看着石头,只见到杂草藤萝,绕着石头而生,石头上的苔藓也严丝合缝。茂先呆呆地站着看了良久,对着石头拜了两次后离去。秦始皇嬴政烧尽史书,咸阳城的大火正猛。但这里却有完整的史书,连一个字都没有少掉。向上追溯到有文字记载以前,连结绳记事都有记录。在繇前看伏羲,不过像他小时候。海外有很多国家,我们中原九州之地与之相比小的如同一粒黑痣。我读了这么多史书,不过是千万分之一二。(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即

33、使像石彭与凫毛这样的长寿者,其所见所闻也不过如同儿童。我想再进去向老人请教,无奈迷失路途不能进入。回头看绝壁,只见荒蔓与薜荔缠绕。我好后悔出了那扇门呀,如今只能可望而不可即。在这里等上十几年,或许这扇石门才会再次开启。四、语言运用将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惟有两者和谐统一的人,才算得上又富又强的人。能否在精神上坚定地保持同步富裕评价一个人是否真正富有主要还得看他在物质富裕的同时决不能单凭他拥有金钱的多少A BC D解析:选D 。本段的句意主要是评价一个人是否真正富有的标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34、个字。中国史学原本注重图像。先秦时期的山海经记录了很多物产、民俗、宗教。山川鸟兽等内容,本来也有图像,_,最终只剩下文字。中国史学,_。宋代的郑樵在图谱略中说:“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当然,_,凡是在平面或是空间构成图形、实体的物体都可以称之为图像。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处,结合前后句,图像“本来”有,“最终”没有,那么处应该填与“在流传的过程中渐渐散失(遗失)”类似的内容。根据上下文分析,处所填内容应该是对中国史学某种特征的判断,而判断依据则是后郑樵的话“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其中前两句是特征,后两句是古代学者结合特征总结出的史书的使用方法,因而处可填与“素有左图右史的传统”类似的内容。处所在句子是在强调图像所包含的内容,即平面构图、空间构图和实体,之前所说史书中的图片显然是平面构图,因而处应承上启下,可填与“图像不仅指平面的图画”类似的内容。答案: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日渐遗失素有“左图右史”的传统图像不仅指平面的图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