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整体把握提示 1文学类文本阅读整体把握至关重要,因为篇幅较长,结构复杂,手法多变,而试题大多是需要联系全文的。文学类文本整体把握的内容主要是要弄清两点:一是内容主旨,二是层次思路。前者解决的是“是什么”,后者解决的是“怎么样”。2文学类文本整体把握的主要切入点是文中议论抒情性语句、各段中心句、关键句及过渡段、过渡句。从结构上讲,要抓首尾段。整体把握研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月 迹 贾平凹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觉得 不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 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着奶奶说 故事。奶奶是会说故
2、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缺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多多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中央处,是那棵粗
3、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是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是树,孩子。”奶奶说。“什么树呢?”“桂树。”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月里了,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谁?”我们都吃惊了。“嫦娥。”奶奶说。“嫦娥是谁?”“一个女
4、子。”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的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有三妹漂亮吗?”“和三妹一样漂亮的。”三妹就乐了:“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儿的嫉妒。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你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地,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
5、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地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起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我
6、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月亮是个女子。”妹妹说。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大家都觉得满足了,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原文有删改)1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_ 本文的写作思路:_ 提示 本文从孩子的角度去欣赏月亮,感受月亮,以孩童盼月,寻月,问月和关于月的联想、想象为线索来建构文本。在跌落反转的过程中,展示出孩子纯洁的心灵。
7、作者先从平静处起笔中秋的夜晚,早早地就坐在院子里盼月亮。月亮进来了,特别惊喜,“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从痴情的期待,到专注的神态,凸显出孩子们沉浸于美妙的月色之中的那种纯真与童趣。然后适时地来了个跌落反转:当那月亮悄悄离开镜子,“亏了,缺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 空镜”,也留下了“一个失望”。作者将一种情绪交织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用景物的渐变过程来写孩子们的心理过程。可以想象,伴随着穿衣镜上的月亮的出现,从一道白光半圆满盈,再到亏了缺了全没了,这样一个月亮移动的过程,孩子们也经历了一个期待惊喜惬意满意紧张遗憾失望的心理过程。而这种心理过程则完全是因为
8、痴情与专注,一旦发生这悄没声儿的月亮移到了葡萄叶儿上时,又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惊喜。作者就是通过多次运用这样的跌落反转,将孩子们的情绪推向高潮的,从而写出孩童对月、对美的渴望与追求。文章虚实一体。作者用独特的联想和奇妙的通感,将高空明月这种真切的实在化为虚拟,又转换为实感。当听说月宫中有桂树时,倏忽间觉着“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而且似乎“就在我们身后袅袅”,仿佛又“到了头发梢儿上”,甚至还“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以至于产生了一种幻觉,觉得“我们已在月里了,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作者巧妙地将视觉形象变成了嗅觉、触觉意象,遥不可及的月形月影变成了可闻可触的近旁存在。而同时又因为
9、月宫、桂树、嫦娥等虚拟物象的融入,使得真真切切的月变得虚幻而又奇妙了。这样写,突破了写月形月色、月影月波的窠臼,从“感觉”这个角度着笔,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意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嗖嗖。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
10、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
11、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
12、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被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
13、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选自中国名家散文,有删节)2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_ 本文的写作思路:_ 提示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文章写眼前景物,想心中情事,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作品没有像众多描写牡丹的作品那样一味赞美牡丹的雍容华贵、绚丽多姿,而是独辟蹊径,通过对牡丹花开花落的描写,着力赞美牡丹的拒绝,赞扬牡丹不慕虚华、对生命执著追求的精神。进而指出花与人一样,都有品位问
14、题。“富贵”与“高贵”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却“差”出了内涵与品位,即突出了牡丹卓尔不群的神韵。舍富贵而取品位,这正是作者所要告诉读者的。托物言志,依托的是物性与人情的相似或关联,但这种相似或关联有深浅、雅俗之别。作者别具慧眼,用牡丹因气候不适而误了花期,来暗示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从而挖掘到牡丹绚丽妖艳后面的铮铮傲骨,寒风凄雨中所坚守的高贵品格,体现出作者深入一层的构思。此文的语言是诗性的,既凝练含蓄,又铿锵有力,这得之于哲思、深情、骨气,也得之于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隐喻中蕴含着多么美好的理想和为理想而奋斗的精气;“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拟人中透出多少哀怨和哀怨中的坚执;“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被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这明喻无疑是一曲奉给“由青春而死亡”的最美丽的生命挽歌。如此意味深长的语句,在文中比比皆是,令人读后浮想联翩。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