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实词意义、虚词用法、文言翻译等文言基础知识。2、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3、领悟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4、 熟读成诵,把握文章的语气语势。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论证过程及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中国历史上有一种酷刑叫“车裂”,就是通常说的“五马分尸”,著名改革家商鞅就惨死在此酷刑之下,可是秦如果没有商鞅变法,他又怎能日益强大呢?公元前231年,秦国开始统一全国的战争,至公元前221年,消灭了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仅仅十年,难道只因为秦国的强大,就使六国一败涂地还是另有原因呢?今天让我们寻着历史的脚步,一起来学习苏洵在六国论中对这个问题 的阐述。板书 六
2、国论 苏洵二、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展示难理解的字词句。教师:学习文言文,掌握文言基础知识是根本,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的出声通读全文一遍,读完后思考并完成老师设置的问题 (先读、再思考、后分析,约6分钟)重要实词:1.六国互丧:相继。2.率赂秦耶:全都、一概。3.暴秦之欲无厌:满足 这让我联想到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是没有满足的,这里暴秦的欲望也是没有满足 的4.始速祸焉:招致。文言翻译: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3、重点解析其中的文言现象)三、内容梳理1. 投影展示战国七雄发展形势图教师提问:同学们刚刚熟悉了课文,发现文章中提到了七个国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幅图,图中有秦、韩、魏、楚、齐、燕、赵 七国,即当时的战国七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秦在西南角,相邻的有韩、魏、楚、赵四国,齐、燕在东北,六国的疆域远大于秦国,那么秦是怎样打败六国的,我们来看看作者苏洵有没有给我们答案?大家从文中找找苏洵的看法,然后画下来。(师生共同讨论总结)2.分析文章第三段内容教师: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板书 赂) 作者苏洵为什么认为弊病在于“赂秦”呢?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可是紧接着有人提出了疑问“六国互
4、丧,率赂秦耶?”都是赂秦吗?学生: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不贿赂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的保全。)(板书 不赂-失援)看来六国不论赂与不赂,最终的结局都是灭亡(板书)教师:请同学们找一找六国中,哪些国家是不赂的呢?(引导学生看第三段内容)学生找到:齐,燕,赵。 (板书 齐,燕,赵 )教师:同学们真是找的又快又准确,接下来请*同学为我们读一读第三段内容,其他同学找一找燕赵灭亡根本原 因。 读的很好,其他同学找到燕照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智谋和力量单薄,战败了而亡国)板书 赂-力亏 灭亡 齐、燕、赵 : 不赂-失援3.分析文章第二段教师:相比燕
5、赵,齐国亲附于秦,为何还是惨遭灭国?学生:与赢而不助五国也,教师:是的,齐不助五国,而五国既丧,它也就不可幸免了。 教师:除此之外,大家还能从第二段中找到其他答案吗?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二段,并思考这个问题)学生: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教师: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所以送给他越多,它侵犯的就越厉害。 可见灭齐是必然的。可惜这一点赂秦的国家并没有意识到, (哪些国家赂秦了?韩魏楚) (板书 韩、魏、楚)他们把先辈辛苦打下的点点江山“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这样的做法实在令人心寒。本段中还有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三国的糊涂和秦国贪欲无厌的?学生: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
6、又至矣。教师:所以比较之下,秦之所得土地主要来自其他国家的“贿赂”。苏洵如是说: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4.分析第四段教师:三国因为贿赂力亏而亡,两国智力孤危战败而亡,齐国不助五国而亡。作者这样论述了韩、魏、楚、齐、燕、赵六国灭亡的原因之后,就自然想到了他们的救亡图存之道,(1) 他是怎样为他们谋划的?(请同学们和同桌一起认真的讨论讨论吧)学生:a“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教师:然而一个“向使”即说明这都是假设,六国毕竟没有这样做,真实的
7、六国已被秦国积威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了。 终于逼出了“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沉痛教训。 b第四段中“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简而言之,苏洵给出的解决之道是 1.重用谋臣 2.礼贤下士 3.六国联合 四、总结本文的论证结构 教师: 原来啊,作者为我们提出了这样的救亡图存之道,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全文,发现作者完全是按照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来安排行文的,他先是提出观点,之后分析观点,最后提出解决之道,这也就是议论文 最常见的论证思路: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五、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研读文中最一段,探讨后一段
8、的作用。教师:到这里文章应该结束了,最后一段是不是多余了,删了会不会更好?为什么? 既然大家都说不能,那就请你们阅读课本中赏析文字,找一找不能的原因吧 同学们找的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的总结吧补充:战国七雄争霸。秦本是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经济军事实力逐渐强大;原本强盛的六国却日益衰落。面对强秦的夺取,六国曾联合对抗秦国,即“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联合并不巩固。同时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北宋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东北、
9、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每年都要向契丹、西夏纳币输绢以求苟安。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是为了劝谏北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要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赂贿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教师:这样看来,本文表面上是历史论文,实际上是以古为鉴,议当前政治,作者的情感立场显然是仇秦而亲六国,对六国的“责其不争,哀其破亡”,实是对北宋朝廷的失望。六、领悟作者情感:爱国。 再读4、5段,体会情感的真切。学生读,或者教师泛读。让我们带着感情的齐读文章的最后两段,感受作者内心的悲痛吧七、课堂小结作者苏洵怀着一腔爱国之情, 以借古讽今的手法,结合多种论证方式,充分说明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从而劝谏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勿重蹈六国之覆辙,对辽、西夏的侵犯要奋起反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再来具体分析论证方法。最后留一个小作业。八、板书设计 六国论 苏洵 韩、魏、楚 : 赂-力亏 灭亡 齐、燕、赵 : 不赂-失援九、 作业设计 比较过秦论与六国论在写法上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