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31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一、单项选择题读我国西北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回答12题。1该流域新垦区()A区域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一致B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无相似性C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D与非农垦区相互独立2图中行政中心与新垦区的区域空间结构分别表现为()A面状与点状 B线状与岛状C点状与岛状 D点状与面状12.【解析】第1题,西北地区是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所以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由图知,区域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不一致;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有相似性;与非农垦区是相互联系的。第2题,区域空间分布形式一般是:农业区呈面状,城市和工业区呈点状。【答案】1.C2.
2、D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完成34题。3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4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34.【解析】第3题,由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可知,第一产业产值比例迅速下降,但产值可能上升,B项错误;第一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C项错误;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明显,为主要拉动因素,A项错误。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三、二、一”格局时,产业
3、结构比较合理。第4题,由三大产业就业比例可知,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先下降后略有上升;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答案】3.D4.D(2016青岛期末测试)读日本四个阶段公路运输发展指数图,回答56题。注:2000年指数为100;1945年到1955年为经济恢复阶段,1956年到1973年为高速增长阶段,1974年到1991年为稳定发展阶段,1992年以后为波动发展阶段。5影响区域公路运输发展的因素有()经济发展规模城市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工业基础A BC D6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在日本经济恢复阶段,公路运输开始发展,增
4、长速度逐渐加快B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公路运输快速发展,增速维持在高水平C在日本经济稳定发展阶段,客运规模变化不大,货运持续增长D在日本经济波动发展阶段,客运、货运持续增长56.【解析】第5题,经济发展规模是公路运输发展的物质基础;人口规模是公路线路选址考虑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对公路的布局有很大影响;工业基础对公路运输的发展起辅助作用。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日本经济被动发展阶段,客运出现下降,货运持续增长。【答案】5.D6.D(2016邯郸质量检测)下面两图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乡村聚落数量百分比图和该地不同坡度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完成78题。7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
5、空间分布特点的是()A坡度越小乡村聚落数量越多B海拔越高乡村聚落数量越少C坡度1520的区域乡村聚落数量最少D海拔1 5501 700米的区域乡村聚落数量最多【解析】对照不同海拔和不同坡度所对应的乡村聚落数量的大小,可知坡度大于20的区域乡村聚落数量最少,排除C;坡度1015的区域乡村聚落数量最多,排除A;海拔1 5501 700米的区域乡村聚落数量最多,故B错,D对。【答案】D8该地种植的农作物最可能是()A橡胶 B谷子C青稞 D水稻【解析】根据该地乡村聚落绝大部分分布在海拔1 250米以上的地区,可知该地位于高原上,最有可能位于我国黄土高原,所以其种植的农作物最可能是谷子;水稻种植地区一般
6、地势比较平坦;青稞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天然橡胶对热量条件要求较高,且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势平坦的地区,该地区主要为高原山地,气温相对较低。【答案】B读“某内陆湖近代三个时期依次变化示意图”,回答911题。9依据图示信息,可推断()A湖泊流域面积在不断缩小B最适宜作为渔港区位的是西南侧湖岸C湖泊中南北走向的半岛,不会再消失D注入湖泊的径流量不断减少10该湖泊及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的变迁,表现在()A湖泊面积减小,鱼群密度相应增大B沿湖土壤盐碱化加剧,影响原生植被生长C流水作用加强,风力作用减弱D围湖造田,形成了季风水田农业11若想减缓湖泊的继续缩小,人类活动适宜
7、的方式应该是()A发展节水农业B植树造林,减缓水土流失C严禁围湖造田D修建水利工程,拦截泥沙911.【解析】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湖泊的面积正在减小,注入湖泊的一些河流在消失,注入湖泊的径流量不断减少。第10题,湖泊的面积缩小,气候干旱,蒸发加大,土壤的盐碱化加剧。第11题,若想减缓湖泊的缩小趋势,人类活动适宜的方式应该是发展节水农业,减少因农业生产而大量引用注入湖泊的河流的水量。【答案】9.D10.B11.A(2016临沂质检)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回答1213题。12有关图中从阶段到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有()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图中城市人口比重
8、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图示区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少,冬季流量增大A BC D13从阶段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政策 B交通运输C劳动力 D市场1213.【解析】第12题,图中从到阶段,林地面积减少,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变差,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村庄由小城镇发展为中等城市,说明城市人口增加。第13题,从到时期,靠近城市的农业用地由耕地变为花卉及蔬菜用地,是城市人口增加,市场扩大的结果。【答案】12.A13.D二、综合题14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北产业结构变化表。1978年2005年第一产业比重/%20.012.
9、8第二产业比重/%64.349.6第三产业比重/%15.737.6材料二东北某城市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图。材料三三江平原湿地变化图。(1)产业结构调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之一。与1978年相比,2005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什么?(2)材料二图中,字母A表示_工业,B表示_工业。试分析材料二所示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优点。(3)根据材料三判断,1954年至2000年三江平原地区土地利用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4)东北三江平原2008年与成都平原等地区一起被评为十大“新天府”。试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解析】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重化工业基地,
10、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林业基地以及重要的畜牧业产区。但随着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东北老工业基地面对“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重任,必须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以实现东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本题结合图示,依据自然、社会、经济区位的诸方面因素,考查东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变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其中产业结构的变化、三江平原农业地位的变迁则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农业生产及环境的影响。【答案】(1)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但依然保持优势;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度上升。(2)钢铁森林避免煤炭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衰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3)大量湿地被
11、过度开垦转变为耕地。湿地大面积缩减,会导致地表水涵养量降低;对河流的调蓄能力降低(地表水循环的模式被改变);破坏了野生动物栖息地,该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湿地调节局部气候的能力下降甚至丧失等。(4)过去东北三江平原由于过度开垦使原有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后来在停止开荒,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还“荒”的政策引导下,湿地面积缩小趋势得到了遏制。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这里的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且区域内环境优美,污染很小,因此被评选为“新天府”。15(2016聊城模拟)枣庄地处鲁南,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段从南部穿过,68.5公里的河道,35平方公里的流域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枣庄是一个因采煤而兴起的
12、城市,曾经为国家经济的复苏和振兴作出过重大贡献。但是,作为一个老能源工业基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型,面临着许多类似地区相似的问题。近年来,枣庄的工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建材、电力、化工、纺织已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经过环境治理,枣庄面貌焕然一新,现为全国煤城中有名的卫生城市,也是一座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新兴旅游城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枣庄市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哪些阶段?(2)“作为一个老能源工业基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型,面临着许多类似地区相似的问题。”试分析这些问题可能是哪些?(3)近年来,枣庄已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要继续取得更大的发展,应加强哪些方面
13、的工作?【解析】资源型老工业基地都经历过因资源而兴起的辉煌,又面临着因生产结构单一,资源枯竭,污染严重的问题而需转型等问题。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消除污染,美化环境,大力发展科技与第三产业是其必由之路。【答案】(1)枣庄的发展经历了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现正向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转变。(2)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结构偏重,资源消耗过多,部分资源面临枯竭;生产设备老化,技术工艺滞后,产品竞争力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些成为了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3)继续发挥原有的建材、电力、化工、纺织等产业优势;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改进技术工艺,使之成为高水平、高技术、高效益的工业基地;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加强资源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快污染治理,搞好生态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