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82343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57页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词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18个文言虚词是高考的考查范围。考查这些虚词,不是要求考生死板地记忆,而是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突破一 文言虚词的“6大推断法”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句

2、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因此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侧重于比较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对此该如何辨析呢?现介绍六种常用的方法:推断法1: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能记住教材中 出 现 的 一 些 有 代 表 性 的 特 殊 文 言 句 式,可 帮 助 快 速 答 题。如 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例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同时,还要识记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其之谓也(乎)”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即

3、练即悟】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解析 本题可采用“标志识别法”。A项,都是判断句,所以两个“也”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判断句的标志。B项,都是代词,其中的/他的。C项,助词,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没有意义/是代词,他。D项,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表并列关系。答案 A 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曰:非然也B.其一人专心致志为是其知弗若欤C.惟弈秋之为听虽与之俱

4、学,弗若之矣D.思援弓缴而射之且秦强而赵弱【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要拉开弓将它射下。虽然他和另一个人一起跟弈秋学习,却比不上人家。难道是他的智慧比不上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推断法 2: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乎”(师说)。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

5、(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商量、期望、祈使语气),如“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再如“也”,在句末一般表示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表疑问语气)”(过秦论)。在句中一般用于主谓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野马也(表停顿,舒缓语气),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即练即悟】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南康直节堂记 宋苏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

6、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杉之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惟杉能遂其性其孰能讥之乎C.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D.作堂而以“直节”命焉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解析 本题可采用句位分析法来判断。C项,“而”均放在分句开头,

7、一般作连词,表转折;A项,放在两个名词之间,可理解为结构助词“的”/放在名词与动词之间,不合现代汉语习惯,可视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词;B项,在名词之间可理解成“它的”(代词)/放句子开头,起到增强反问语气的作用;D项,放名词前,据语意可理解为介词“用”/放名词前,据语意可理解为介词“因为”。答案 C【参考译文】南康太守办公厅的东面,有一座厅堂叫“直节堂”,是朝请大夫徐望圣建造的。庭院里有八棵杉树,长短粗细一样,直得像墨线弹的一样,在二丈多高处开始长有枝叶。这些树高耸的样子就像高高举起的太常旗、像巍巍矗立的承露盘的柱;那种凛然正气又像公卿大夫头戴高高的帽子、身佩长长的宝剑立在朝廷之上,有神圣不可侵犯

8、的神色。这里起初是南康军的各部门官吏住的地方,杉树的树荫底下,是书记们蹲伏在一起办公的场所,簿册文书丢在里面,没有人知道这儿有什么可贵之处。徐君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而且命名为“直节”。树木刚生来时,没有不是直的。不幸经过风吹雨打而弯曲,或受到岩石的挤压,这样才随外物的影响而屈曲变弯,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即使像竹箭这样的优质、松柏这样的坚贞,都免不了这样。只有杉树能顺着它的本性,不用人扶植就能长得很直,活着能傲对冰雪,死后能利用它做栋梁屋宇,都与竹、柏相同,但在躯干挺直这点上却又超过了竹、柏。如拿杉的这种品格要求于人的话,那么,这种人大概就是所谓“不等文王出现就会崛起”

9、的豪杰之士吧!推断法3: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又如2014年浙江卷中的“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一句,根据句意“欧阳君对我说过亲朋故旧的情分”,就可确定“于”是介词,译为“对”。【即练即悟】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皆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

10、,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摘自淮南子人间训)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明之何可胜道也哉B.而子独不贺,何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因以诛罪人不如因善遇之D.乃罢陈之戍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解析 本题可采用“句意分析法”。A项,“何”都位于开头,虽然都是表示疑问,但根据句意,第一句后有“以”对应,可理解成“

11、什么”,作疑问代词,什么;后者据语意,可判断为疑问副词,怎么。B项,“也”都放句尾,但据句意理解,前者是疑问句,表疑问语气;后者是陈述句,表陈述语气。C项,“因”都是介词,根据句意可判断出都是“趁,趁着”的意思。D项,“乃”都是副词,第一句根据句意“撤走了戍守陈国的部队”,可判断为“于是”;后者据句意可理解成“才”。答案 C【参考译文】忠诚的臣子力求使君王品行高尚,而谄佞的臣子力求使君王的领土扩展。用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呢?陈国的夏征舒杀害了他的国君,楚庄王发兵讨伐他,陈国人也听从楚王的命令。庄王讨伐有罪之人以后,留下部队驻扎在陈国,楚国的大夫们全都来表示庆贺。当时申叔时正出使齐国,回国以后却没有

12、表示庆贺。楚庄王就问申叔时:“陈国叛臣大逆不道,我发动大军讨伐他们,平息了暴乱,惩处了罪人,群臣都来庆贺,唯独你不庆贺,为什么呢?”申叔时说:“有人牵牛踩踏了别人家的田,田主杀了那牛的主人又抢走了他的牛,牵牛人的罪过倒是有的,但是这样的惩处也太重了。今天您认为陈国弑君者大逆不道,发兵征讨,已经诛杀了罪臣,却还派兵驻扎在陈国不走。诸侯们听到这件事情,认为君王你发兵征讨的目的不在诛杀罪臣,而是在贪图人家的国家。我听说君子是不抛弃道义来谋取利益的。”楚庄王说:“你讲得好。”于是便撤走了戍守陈国的部队,并立了陈国国君的后代做新的国君,诸侯们知道这件事后,都到楚国来朝拜。这就是在竭力使君王品行高尚啊。推

13、断法 4:语法分析法根据虚词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判断其大概含义。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即练即悟】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截冠雄鸡志李 翱翱至零口北,有畜鸡二十二者,七其雄十五其雌,且饮且啄而又狎乎人。翱甚乐之,遂掏粟投于地而呼之。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

14、其众鸡。众鸡闻而曹奔于粟。既来,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日之暮,又二十一其群栖于楹之梁。截冠雄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而仰望焉,而旋望焉,而小鸣焉,而大鸣焉,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而遂去焉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翱异之曰:“鸡,禽于家者也,备五德者也。其一曰:见食命侣,义也。截冠雄鸡是也。彼众鸡得非幸其所呼而来耶?又奚为既来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岂不食其利背其惠耶?岂不丧其见食命侣之一德耶?且何众栖而不使偶其群耶?”A.遂掏粟投于地而呼之庄宗受而藏之于庙B.鸡,禽于家者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C.曳而逐出之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D.且饮且啄

15、而又狎乎人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解析 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动作,表顺承关系。B项,前句“者”是助词,和“也”连用,表判断;后句“者”为助词,用于句中表停顿。C项,前句“之”为代词,它;后句“之”为动词,到。D项,前句“乎”放名词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意为“于、对”;后句“乎”为形容词词尾。答案 A【参考译文】李翱来到零口(地名)的北部,有人养了二十二只鸡,七只公鸡,十五只母鸡,有的啄食有的饮水,且对人又很亲近。我很喜欢它们,于是掏出粟米来丢到地上并唤它们。有一只公鸡,被人切断了鸡冠,(它)样子像是在寻其群体,先向我走来,看见粟米便长声鸣叫,就像叫所有的鸡(来)。所有的鸡

16、听到声音成群跑到有粟米的地方。来到以后,却都讨厌被切了鸡冠的公鸡并攻击它,啄踢驱赶它离开,(赶走它)后就争着回来啄食粟米。天将要黑了,二十一只鸡一起栖息在堂前的木柱子上。切了鸡冠的公鸡也来到这里,就像依恋伴侣一样,准备登上木柱子休息,它仰头望着它们,它转着圈看它们,并且小声啼叫,然后大声啼叫,再伸着脖子发出喔咿的声音,它的声音很是悲哀,后来就离开了 我觉得奇怪而感叹:“鸡,是被人在家里豢养的,(却)具备五德。其中一种是:见到食物呼唤伙伴,这是义。切了鸡冠的公鸡它是这样的。那些鸡难道不是得益于它的呼唤而过来的吗?又为什么来了却厌恶它并驱赶它呢?这岂不是得它的利益而背叛它的情义吗?这不是抹杀它见食

17、物呼唤伙伴的美德吗?而且为什么其他鸡在一起栖息却又不让它一起做伴呢?”推断法 5: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两个句子“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两个句子“秦伯说,与郑人盟”和“失其所与,不知”,前一个“与”是介词,“跟、替、同”;后一个“与”是动词,“结交,亲附”。【即练即悟】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

18、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删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解析 A项,句中的“为”与“所”结合构成被动,介词,意为“被”;句中的“为”是动词,意为“治理”。B项,句中的“乃”是副词,意为“才”;句中的“乃”是副词,表判断,意为“是”。C项,句中的“适”为副词,意为“正好、恰好”;句中的“适”是动词,意为“享受、享有”。D项,两句中的“若”均为动词,意为“像”。答案 D A.羽尝为流矢所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B.然后此患乃除耳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时羽

19、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而吾与子之所共适D.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视之,形若土狗【参考译文】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过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但每当阴雨天气,左臂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上有毒,毒素深入到了骨头里面,应当割开手臂到受伤处,刮去骨头上的余毒,然后这种病痛才能消除。”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开刀。当时关羽正好请了将领们宴饮,手臂上的血往下流,滴满了一盘子,而关羽却切肉饮酒,谈笑自若。推断法 6:对称分析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

20、”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即练即悟】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选自说苑)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B

21、.孝敬忠信之事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C.所以贵虚无者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得以应变而合时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解析 A项,第一句“以”,可根据对称分析法推断。“以”和后半句“为”处于同一位置,“为”是介词,因为,由此推知“以”也是介词,因为;第二句“以”和后半句中的“而”处同一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同理“以”也为表修饰的连词。所以A项中的两个“以”意义和用法不同。B项,第一句中“之”为助词,的;第二句中的“之”为代词,这。C项,两句中的“者”均为代词,的人。D项,第一句中的“而”表递进关系,并且;第二句中的“而”表修饰关系,无实义。答案 C【参考译文】士大夫的志向不因为受到

22、利益的诱惑而转移,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初衷,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忠于职守、信义为先,这四种美好的品德建立起来,即使死了也不会感到后悔。拥有大智慧而用来谋取私利,比不上那些勇于为公共利益的愚钝,所以说虚假巧妙的伪装比不上守拙的诚心。不厌倦地求学和发问,是用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原则;辛勤地教诲他人,是用来要求别人的原则。因此认为虚静无为的人,能够应付复杂多变的形势而合乎时代的要求。突破二 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一、“以”字用法辨析(一)怎样辨析“以”的连词、介词用法(1)替换法: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2)搭配法: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

23、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即练即悟】1.教材联想 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赂者以赂者丧: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秦亦不以城予赵: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答案 连词,来 介词,因为 连词,因为 介词,把 介词,因为(二)怎样辨析“以”作“因为”讲时的连词性与介词性“以”作“因为”讲时,有连词性和介词性。区分这两种词性的主要方法是看“以”后面带的是词、短语还是句子。“以”后是名词或短语,作“以”的宾语,是介词;“以”后是个句子,是连词。(1)“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介词”的例子: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24、:“以谗”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诛”的状语。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以之”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兴”的状语。提示:“以”用法是“介词”时,一定要仔细分析该句的成分,找出主干(主谓宾),再确认“以”字构成的短语是否作状语。(2)“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连词”的例子: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以”字与“是”字构成“因此”的倒装,关乎整个句子,表示“结果”,与上面的句子构成因果关系的复句。提示:“以”用法是“连词”时,一定要结合联系上下文语境来看,否则,单独分析一个句子往往要出现偏差。【即练即悟】2.教材联想 判断下列句中“以”的用法是否相同。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

25、楚也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但以刘日薄西山答:答案 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二、“而”字用法辨析(一)怎样辨析并列、承接、递进关系(1)意义辨析:“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时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区别是看前后连接部分的“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地位”平等且位置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不平等且位置不可颠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又进了一层,是递进关系。(2)代入辨析: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和”,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承接关系可译作“接着”“然后”“就”。可以把表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代入原

26、句,检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语境。【即练即悟】3.教材联想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并列 B.承接 C.递进蟹六跪而二螯()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答案 A C B B(二)怎样辨析修饰关系与承接关系(1)意义辨析:“而”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同时出现,前一个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修饰关系;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有后,前一个不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不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承接关系。(2)代入辨析: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

27、”“着”与表示承接关系的“接着”“然后”“就”代入原句,看是否通顺、合理。哪个通顺、合理,就属哪种关系。【即练即悟】4.教材联想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修饰 B.承接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化而为鸟,其名为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答案 B B A A A A B B(三)怎样辨析因果关系与目的关系(1)意义辨析:表示因果关系的“而”前后的短语表示的都是既成事实;表示目的关系的“而”的后一短语

28、未必是事实,只是前一短语的目标。(2)代入辨析:表示目的关系可以用“来”“用来”“为的是”等词代入原句,表示因果关系可以用“因而”“所以”等词代入原句。【即练即悟】5.教材联想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因果 B.目的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答案 B A B A 三、“其”字用法辨析(一)“其”用作人称代词时主语与定语用法的区别 判断“其”是作主语还是定语,有两个方法。一是看它后面跟的是什么词,如是动词,则作主语;如是名词,则作定语。二是看它在句中的意义,可译为“他(它)”“他(它)

29、们”,作主语;译为“他(它)的”“他(它)们的”,作定语。【即练即悟】6.教材联想 判断下列句中“其”的用法是否相同。(不需要借助句子的上下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余嘉其能行古道其见重(被看重)如此其翼若垂天之云答案 相同。都作主语。不同。前“其”是代词,作主语,可译为“他”;后“其”是代词,作定语,可译为“它的”。(二)“其”的语气用法辨析“其”作语气副词,其辨析是个难点。如何辨析它是表推测、反问、委婉、期望中的哪种语气呢?主要是看位置和语境。看位置,“其”表推测、反问语气,一般放在句首;同为句首,到底是表推测还是反问,又要结合语境。“其”表委婉、期望语气,一般放在主谓之间;至于是表委婉

30、还是期望,再结合语境进行判断。【即练即悟】7.教材联想 说出下列句中“其”所表示的具体语气。朽车奔索,其可忽乎:其李将军之谓也:吾其还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答案 表反问 表推测 表委婉 表反问 表委婉 四、“焉”字用法辨析 掌握“焉”的用法,主要看它在句中的位置。放在句首,一般作疑问代词;放在句尾,一般作语气助词。放在不及物动词后,一般作兼词;放在及物动词后,一般作代词。放在名词后,一般作助词。当然,也有例外,如第句。这时,要结合语境辨析。【即练即悟】8.教材联想 说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焉用亡郑以陪邻:有鱼焉,其广数千里:率妻

31、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置杯焉则胶: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答案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助词,不译 兼词,于之 助词,不译 兼词,于之 兼词,于之 代词,之 五、“与”字用法辨析“与”作介词,可译为“和”“同”;作连词,也可译为“和”“同”。面对这意义相同、用法不同的“与”,该如何辨析呢?连词“与”,表示并列关系,可以删去,也可颠倒前后位置,均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反之,则是介词。【即练即悟】9.教材联想 判断下列句中“与”是哪一种用法。A.连词 B.介词客亦知夫水与月乎()竖子不足与谋()秦伯说,与郑人盟()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2、答案 A B B A 六、“其”“之”作人称代词的区别“其”“之”作人称代词时,均是第三人称,有时活用为第一、二人称代词,但在用法上稍有不同。“其”可作主语,译为“他(们)”“它(们)”,也可作定语,译为“他(们)的”“它(们)的”;“之”只能作宾语,译为“他(们)”“它(们)”,不能译为“他(们)的”“它(们)的”。像句中的“之”就是作“为”的宾语,不可作定语,译为“他的”。【即练即悟】10.教材联想 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曲中规:项王曰:“赐之彘肩。”:吾属今为之虏矣:答案 人称代词,他 人称代词,它的 人称代词,他 人称代词,他 七、“者”字用法辨析“者”,

33、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光其词性,就有多种说法。如何区别呢?(1)不去强调其词性,而用“指代者”等称谓说明其用法。请看下表:用法 例句 说明 指代者 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跟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后,将它们转化为名词性短语,“者”相当于“的人”。停顿者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出现在句中,尤其是判断句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倒装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跟在后置定语后,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数量者 此三者,吾遗恨也。跟在数词后,功能类似于“个”“样”,量词。时间者 昔者/今者/曩者/古者 多出现在单音节时间名词后,用法类似于音节助词“之”,不译。状貌者 貌若甚戚者。跟在表示状貌的词语后,相当于“的样子”,也可不译。(2)“者”的用法中,“指代者”与“停顿者”易混,可以用删减法:能删去而意义不变的,则为“停顿者”;反之,则为“指代者”。【即练即悟】11.教材联想 说出下列句中“者”的意义和用法。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曩者辱赐书: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答案 表指代,可译为“的地方”表指代,可译为“的人”表停顿,与“也”字构成判断 表时间,有补充音节作用,可不译 表倒装,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表数量,跟在数词后,类似于今天的“个”“样”用在否定词后,表假设,可译为“的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