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西省应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六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81127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应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六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西省应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六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西省应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六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西省应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六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西省应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六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山西省应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六次月考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山西省应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六次月考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山西省应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六次月考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山西省应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六次月考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山西省应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六次月考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山西省应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六次月考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山西省应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六次月考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山西省应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六次月考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山西省应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六次月考试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山西省应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六次月考试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西省应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六次月考试题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 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9分,每小题3分)家训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周公旦由于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

2、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训子,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就是“庭训”。“庭训”典出论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由此,“趋庭”、“鲤对”、“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中国的家训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

3、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家训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向。一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前文说到周公戒子、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为社会细胞、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控制。同时,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调整和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将子女培养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继和绵延,还必须要有家庭的内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各种形式的家训来体现,从而起到对子女、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约束作用。三是确立良好

4、的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和世代言传下来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总和。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而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隋朝初年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家风引导和家庭中长者、尊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在近现代,江南钱姓家族人才辈出,若星汉灿烂。这和其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

5、、形成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选自胡申生的中国家训家风中的文化传承,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第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训最早是古代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是以口头表达的形式来体现的。B中国的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周公训子”就是这种文化最早最可信的源头。C“周公训子”说的是周公旦对替自己就封鲁地的儿子临行前当面训诫叮嘱的事。D周公旦以自己为迎接贤士而常中断洗头和吃饭的事来告诫儿子要礼贤下士。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论语季氏中讲述了孔子训诫儿子的事,后人归纳出了“庭训”“趋庭”“鲤对”“庭对”等词语,这些词语后来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B家训的体现形式在不断

6、更替,从口头训诫发展到通过书信、训词、遗书等传递的形式,再后来又演变为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等准则性条文。C中国家训文化的内容要求是指向家庭及其成员的,其功能包括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以及确保形成良好的家风。D中国家训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伦理道德、文化知识、谋生技能、为人处世等多方面的内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是在中国家训文化的萌芽期还是发展期、成熟期,乃至衰败期和蜕变期,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始终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B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必须接受社会多方面的控制,同时,家庭也必须要有内部的自我控制

7、,这样家庭才能稳定并得以延续。C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中的尊长以身作则,同时又教育其他成员循规守矩,久而久之,良好的家风便逐渐形成并延传下来。D江南钱姓家族的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故而其后代人才辈出,如星汉灿烂。(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一张照片李全 三合村的李老头家的一张照片被人炒到了两万,但李老头死活都不肯出售。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再也坐不住了。因为那一张照片是我拍的,而且差点因为它连工作都没有了。 三年前,三合村遇上了百年难遇的洪水。我是市里某报的名记者,第一现场当然离不开我的身影。那天,又一次洪峰即将到来,

8、抗洪子弟兵刚把村里的老百姓转移走,正准备撤离时,就见洪水里有一个人影,我和几个子弟兵什么都没有说,就跳下水去救那个人。等子弟兵把那个人救起来一看,大家都吃了一惊,这人却是本县的县委刘书记。刘书记指了指远处说:“里面还有一个老人,赶紧营救他。”几个子弟兵一听村里还有人,马上让另外两个子弟兵把刘书记送走,他们去救人,可刘书记死活不肯走,说:“我也去。”几个子弟兵有些为难了,怎么能让刘书记再次冒险呢?刘书记有些不快,又说:“快,不能再等了,如果洪峰到来之前,我们不能把他救出来,我们怎么对得起我们的农民兄弟?再说,我对那里的路熟悉,我带路,会事半功倍。”刘书记这样一说,大家再没办法阻止他,只好让他随着

9、大家的船开往村里。我凭着职业的敏感,知道这才是新闻,赶紧把相机紧紧拿在手里,随时把最好的镜头拍下来。 被困在村里的人就是李老头,为了家里的一头猪,死活不走。见我们来让他撤走,他就破口大骂起来:“你们这些混蛋,大水快来了,还回来干什么?” 李老头的这句话,让我非常地反感。我们可是冒着生命危险来救他,他却这样对待我们。刘书记没理睬李老头的骂声,跳下水一把抓住李老头,几个子弟兵见状也跟着跳下水,一起把李老头拉上了船,我不失时机地拍下了这个镜头。 等船只到安全地方,李老头居然问我刚才的照片拍得怎么样。我正在气头,淡淡地告诉他要相信我的技艺,可李老头不相信,非要看看照片。我只好把相机取下来,把刚刚拍的那

10、些一张张地给他看了。他似乎还有些不满意,问道:“这是什么照片?我要的是纸质照片。”我解释说:“这是数码相机,根本用不着去洗。”李老头还是不相信,问道:“这么宝贵的照片怎么不洗出来?” 傍晚,我要回城里把照片和稿子交给报社,刚上车,李老头跑了过来,非要缠着我一起进城,我有些不情愿,可他说:“李记者,如果你不让我跟着你去,那说明你拍的照片是假的。” 这个李老头真难缠,我哭笑不得,就随他吧。 一到城里,李老头非要我带他去洗照片的地方把那张照片洗出来,给他一张。我想,反正顺路,又花不了几块钱,便答应了他的要求。 洗好照片后,李老头拿着照片看得跳了起来,说了谢谢,转身便不见了踪影。我正想如何摆脱他,这正

11、是一个机会。 待我回到报社里发照片时,才发现那张照片找不到了,便回到洗照片的地方,那个洗照片的小伙红着脸告诉我,李老头叫他把这张照片从我的相机里删除,我才想起,在我把相机给那个洗照片的小伙子时,报社领导打电话来,我到外面接电话去了。 结果,县委书记勇救农民的事,只是文字报道,不见照片。报社领导很是生气,不相信一个名记者会做出这样的事,马上把我调到校对室做校对工到现在。因此,我对李老头也耿耿于怀。如今,刘书记刚调到省里任职,他却趁机把这张照片炒高价出售。 第二天,我就驱车来到了三合村,在村长的带领下,好不容易在村东头找到李老头。他老多了,却一眼就认出了我,大声喊道:“哎呀,李记者,多年不见了,你

12、是越来越年轻了。”李老头的话,让我非常生气,马上质问他:“你为什么让洗照片的小伙子把我照片删了?现在又要炒这张照片?” 李老头叹了一口气,说:“李记者,其实其实,你在报纸上把照片登出来,大家看后都会忘掉,时间一久,大家都会忘记那件事,我把照片保存到现在炒作,只是让大家都记住他们,因为因为他们都是我的恩人。” 我想说点儿什么,可感觉到语言竟是那么苍白无力。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李老头家的一张照片被人炒到了两万,但他死活都不肯出售,这样写为读者留下了悬念,使小说更有吸引力。B.县委刘书记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但小说通过他的言行,将一个心系

13、百姓、不顾个人安危的基层干部形象表现得非常到位。C.文中写到在又一次洪峰来临之际,李老头却“为了家里的一头猪,死活不走”,这样安排情节是为了突出李老头的自私自利。D.“我”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却是不可缺少的线索人物,小说的所有情节都和“我”有关,“我”是主要事件的亲历者。5.小说中的李老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6.小说以“一张照片”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三)课内考查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12分)进学解韩愈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

14、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觗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劳矣。沉浸酿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

15、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反教人为?”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櫨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

16、,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縻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代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名一艺者无不庸 名:拥有、占有B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捐:花费、消耗C昔

17、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 明:阐明、表明D忘己量之所称 称:相当、相称8.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方今圣贤相逢 B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C言虽多而不要其中D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译文: (2)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译文: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汪若海,字东叟,歙人。未弱冠,游京师,入太学。靖康元年,会金人侵扰,朝廷下诏求知兵者,若海应诏。时已割河北地。其年冬,再犯京师,若海谓:“河北国

18、家重地,当用河北以揽天下之权,不可怯懦以自守,闭关养敌,坐受其敝。”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辅大喜,即以其书进钦宗,用为参谋,遣如康王所。宰相何执异议,以道梗为辞,不果遣。 高宗既即位,朝廷以张浚宣抚川、陕,议未决。若海谓:“天下如常山蛇势,秦蜀为首,东南为尾,中原为脊。今以东南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将图恢复,必在川陕。” 乃往见浚,极谈终日,浚大惊,辟以自随,以亲老辞。时节制江夏军马李允文跋扈不用朝命,朝廷命招讨使张俊屯江西,得若海道中,喜甚。谓曰:“李允文怀反侧,非君莫能开其自新。”若海即驰往,谕以成败逆顺,示以朝廷威德,复谈三策以

19、动之,辞旨明畅。允文大感悟,即举军东下。若海复为书招其徒张用、曹成、李宏、马友同归朝廷。用以其众二十万解甲效顺,惟成疑贰有他志,若海移书责之。成怒,将杀若海,若海夜宿王林军帐,以计得林军印,遂夺其众五千人。翼日,成遂遁。 绍兴九年,复三京,祗谒陵寝,事还。金人奄至,太尉刘锜甫至,众不满三万,遣人丐援于朝,无敢往者。若海毅然请行,具述锜明方略,善用兵,以偏师济之,必有成功。朝廷从之金兵果败去。未几,丁内艰。服除,添差通判信州。秩满,迁湖北帅司参议。知道州,陛辞得对,上曰:“久不见卿,卿向安在?”授直秘阁、知江州,丁父忧。时方经略中原,朝廷议起若海,而若海死矣。若海豁达高亮,深沈有度,耻为世俗章句

20、学,为文操纸笔立就,蹈厉风发。(宋史汪若海传)10.下列对文中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B.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C.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D.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弱”,此时行冠礼,

21、以示成年。另外,孔子对年龄的经典阐释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B.秩满:秩,既指古代官吏的俸禄,如“官人益秩,庶人益禄”,也指古代官职类别,如“委之常秩”,“贬秩三等”,而秩满意为官吏任期届满。C.三京:古代三座京城的合称。宋以大名为北京,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D.丁内艰:即丁母忧。亦称丁家艰,指遭逢母亲丧事。如晋书周光传“陶侃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而不知所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金人再犯京师时,汪若海上书曹辅直言怯懦自守的弊端。曹辅非常赏识他,任用他为参谋,并准备派他到康王麾下,后因宰相

22、坚持不同意见,结果没能实现。B.高宗即位后,派遣张浚宣抚川陕之地的结果始终没有定下了。若海认为川陕之地是恢复中原建立首都的重要之地。张浚看重他的才能,打算聘请他作为自己的随从。王若海推辞不就。C.节制江夏军马李允文有反叛之心。在王若海的劝说后,李允文彻底感悟,马上率领军队向东而去,他的部署也全部归顺了朝廷。D.若海平生豁达,有高风亮节,为人沉着持重有气度。把写流俗的章句看作是可耻的事情。作文章拿起笔马上就能写成,动作利索,气概豪迈。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用以其众二十万解甲效顺,惟成疑贰有他志,若海移书责之。若海毅然请行,具述锜明方略,善用兵,以偏师济之,必有成功。(

23、二) 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候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 ( )A.词以寄好友师伯浑为名,通过梦回当年雪夜军旅生活情景及梦醒后的孤寂,表达了词人执著的为国献身精神以及理想破灭之慨。B.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C.上片举雁门西、青

24、海际这两个地方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表达了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D.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首先描写了冷清孤寂的环境:漏尽更残,寒灯一点,西沉斜照的月色映在窗前。这样的环境,让身处其中的词人不胜悲凉,充满了自怜自伤之情。E.作者将梦中与梦醒的所闻所见加以对比,由悲凉转入豪迈,再转升为亢进,不仅形成了语势的跳跃顿挫,而且更有助于主题的表达。15.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 (三 )名 句 名 篇 默 写 (5 分 )16.补 写 出 下 列 句 子 中 的 空 缺 部 分 。(1)宋代欧

25、阳修伶官传序中的“_ , 。”同战国末期哲学家韩非在喻老一文中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相同的思想。(2)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表象联想就是表象之间彼此互相引起的。琵琶行中的一句“_”,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3)杜 牧 在 阿 房 宫 赋 中 ,“_, _” 一 句 总 括秦 的 挥 霍 无 度 ,将 剥 削 来 的 钱 财 像 泥 沙 一 样 的 浪 费 掉 ,给 人 民 带 来 了 深 重 的 灾 难 。三、 语言文字应用(20分)17、下列各句加横线词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庭审中,周耀明律师不仅观点鲜明,论证清晰,而且深文周纳,旁征博引,将一位优秀律

26、师过人的辩护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还应加大处罚力度。2017年1月16日下午,河南环境保护攻坚办公室出尔反尔,再次发出文件取消两天前刚发出的在全省范围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紧急通知。联大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在极端艰难困苦中弦歌不辍,大师辈出,赓续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血脉。这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在发达地区,一台晚会可能会花费上亿元甚至几亿元,这与“八项规定”中厉行节俭、杜绝铺张的主张南辕北辙,也验证逃“公款追星”之类的诟病。A. B. C. D.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27、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成为全球储备货币,这不仅透射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的不断提升,也表明中国开始融入世界金融体系。B.由袁和平执导的3D电影奇门遁甲的先导海报中,除巨大的罗盘为影片奠定了奇幻的基调外,还有由人、景、物组成为风格恍如壁画的“神秘图案”。C.“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D.在改善医疗服务过程中,我们强调要同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分级诊疗,否则现在备受关注的大医院人满为患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的。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他在回复电视台的活动邀请时说:“公益活动是我非常

28、乐意参与的,我一定会安排好工作,拨冗出席。”B.听完同学们的发言后,校刊编辑说:“感谢大家抛砖引玉,我相信在大家的支持下,本刊会越办越好!”C.张小明在个人单曲发布会上说:“承蒙各位朋友的厚爱,本张唱片得以发行付梓,希望大家继续支持!”D.业余书法爱好者老刘捧着自己的书法作品,郑重地对朋友老李说:“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聊供补壁。”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一些有关筷子的习俗至今流传,比如,_。首先,要会摆放筷子。筷子要整齐地摆放在进食者的右手边,不要将一双筷子一反一正并列摆放,也不要将筷子用于进食的一端朝桌外

29、摆放。其次,_。不可取位过高,这样容易被认为清高孤傲,也有远离父母家门的嫌疑;_,这样容易被认为笨拙,也显得缺乏教养。在举筷夹菜时,不要乱翻后再夹菜,更不要伸筷过长而到别人面前的碗盘中夹菜。21.下 面 文 段 有 三 处 推 断 存 在 问 题 ,请 参 照 的 方 式 ,说 明 另 外 两 处 问 题 。 (5 分 )当 前 ,我 国 幼 师 待 遇 普 遍 偏 低 ,导 致 出 现 “ 幼 师 真 穷 、 幼 教 真 苦 、 托 幼 真 难 ” 的 现 实 情 况 。提 高 幼 师 待 遇 是 解 决 幼 教 问 题 的 当 务 之 急 。 幼 师 待 遇 提 高 了 ,就 会 让 更

30、多 的 人 真 正 热 爱 幼 师 行业 ,从 而 使 幼 师 队 伍 的 素 质 得 到 大 幅 度 提 升 ,幼 教 中 存 在 的 种 种 问 題 也 就 迎 刃 而 解 了 。 幼 师 待 遇 提 高 了 ,不 一 定 就 会 有 更 多 的 人 真 正 热 爱 幼 师 行 业 。 _ _四 写 作 (60 分 )22.阅 读 下 面 的 材 料 ,根 据 要 求 写 作 。 (60 分 ) 出身于音乐世家而如今成为美国证券界风云人物的苏姗说:“如果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但我知道那只是美好的如果,我只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 自小喜欢建筑艺术的荆青说:“我因为放弃了不喜欢的公

31、务员职位,才在十年中设计出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近千个独一无二的楼房样板间。” 歌手王杰说:“我做过茶楼伙计、油漆工、的士司机我喜欢并感恩做过的每一份工作。” 这三个人,你更欣赏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1、B B “源头”错,原文第二段是“最早又最可信的一段记载”;2、B B 根据原文第三段的内容可知,家训的体现形式是在“日益丰富”,从口头到书面,多种形式并存,并不是除旧布新的“更替”和“演变”3、D D 强加因果根据原文最后一段的内容可知,钱氏家训的制定与传承并不是钱氏家族后代人才辈出的充分条件4.C;解析: “

32、为了突出李老头的自私自利”错,这样写的目的是给下文作铺垫5.善良朴实。他为一头猪而不走,却对不顾危险来救他的人大骂,显示出他对他人的关心;感情真纯。他对救他的人怀有真诚的感恩之心,并想永远记住他们;他有一种“农民式的狡猾”,为了达到目的而一再坚持,甚至不惜使用小手段。6.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一张照片”是小说的线索,连接起小说的主要情节;“一张照片”既记录了干部对群众的牵挂,也体现了群众对干部的感激,突出了小说的主题。7.B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字词的理解。B项“捐”的意思是“放弃”。8.D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字词古今异的用法。A项“相逢”的意思是“正赶上”。B项“百家”指“诸子百家”。C项“

33、其中”的意思是“要害”。D项古今意思相同,都是“不足、缺点”。9. (1)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2)在官场上不被人所信用,私交上也没人帮助你。10.B; 11.B; “类别”应为“级别”12.C; 原文中说曹成多疑心存异志,并非全部归顺。13.张用把他的二十万人解除武装,表示归顺,只有曹成怀有二心有其他的打算,汪若海写信斥责他。若海毅然请求前往,若海详细介绍了刘锜,说他懂得策略,善于用兵,用军队从侧面策应(协助)他,一定能够成功。参考译文 汪若海。字东叟,歙地人。未满二十岁时,就到京城去游学,进入太学。靖康元年,恰逢金兵入侵骚扰,皇帝下

34、诏书征召懂得军事的人。汪若海前往应征。当时宋朝已经割让了黄河以北的土地给金人。那年冬天,金人再次侵犯京师。汪若海说:“黄河以北是国家重要的地方,应当凭它来构成统揽天下之势。不能胆怯懦弱而只守住自己现有的地盘,关闭要塞,让敌人日益强大,等着遭受敌人的杀戮。” 恰逢康王在相州起兵,若海于是上书枢密使曹辅,请求立康王为大元帅,带兵镇守安抚黄河以北,以此来拖住金兵的后方,那么京城的包围自然就解除了,曹辅很高兴,就把他的奏章递交给钦宗,任命他为参谋,并准备派到康王的麾下,宰相何 坚持不同意见,以道路不畅为借口,结果没有差遣。 高宗即位后,打算用张浚去宣抚川陕之地,结果没有定下来。汪若海说:“天下就像常山

35、的蛇形,秦蜀之地为蛇头,东南之地为蛇尾,中原之地为蛇的脊梁,如今却以东南为首都,怎么能托起天下的脊梁?如果打算要恢复中原,一定要选在川陕之地为首都。于是去拜见张浚,尽情地谈论了一整天。张浚大为吃惊,打算聘请他作为自己的随从。汪若海因为父母年老而推辞不就。当时节度使江夏军马李允文骄横不听从朝廷的指挥。朝廷任命招讨使张俊屯兵江西,在路上遇见若海,十分高兴。对他说:“李允文怀有反心,除了你没有人能开导他改过自新。” 汪若海飞奔前往,把成功与失败,叛逆与归顺的道理告诉他,把朝廷的威势与德泽展现给他;又谈了三条策略来打动他,言语内容明白晓畅。李允文彻底感悟,马上率领军队向东而去。汪若海又写信劝招其他部属

36、张用、曹成、李宏、马友一同归顺朝廷。张用把他的二十万人解除武装,表示归顺,只有曹成怀有二心有其他的打算。汪若海写信斥责他,曹成很恼火,打算杀了若海。若海晚上住在王林军营里,用计谋得到了王林的军印,于是调取了他五千人的军队。第二天,曹成逃跑了。 绍兴九年,恢复京师,恭敬拜谒了皇家陵寝,事情完成后回来。金兵突然来袭,太尉刘锜刚到达,人数不满三万,派人向朝廷求援,没有人敢前往增援。若海毅然请求前往,若海详细介绍了刘锜,说他懂得策略,善于用兵,用军队从侧面策应他,一定能够成功。朝廷听从了他的请求。金兵果然大败而归。不久,为母亲守丧。守丧期满,编外差遣为信州通判。任期满后,迁任湖北帅司参议。若海担任道州

37、知州,在殿堂上告别时得以答对,皇上说:“很久没有看见你了,你之前在哪里呢?”多次迁升直至秘阁,任江州知府。为父亲守丧,等到筹划收复中原,朝廷商议起用他,若海已经死了。若海平生豁达,有高风亮节,为人沉着持重有气度。把做流俗的章句看作是可耻的事情。写文章拿起笔马上就能写成,动作利索,气概豪迈。14. DE; 解析: D. “词人不胜悲凉,充满了自怜自伤之情”错误,下片的环境,既和清笳乱起、铁骑似水的梦境相对照,又和作者从戎报国、封侯万里的雄心相映衬,使得全词增添了抑扬起伏的情致。E.“由悲凉转入豪迈”错误,次词上片豪迈,下片悲凉,由豪壮跌入凄苦,再转升为亢进,不仅形成了语势的跳跃顿挫,而且更有助于

38、主题的表达15.相同点:都表现了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1)“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抒发了不被理解的感叹,“鬓虽残,心未死”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则表达壮志未酬却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16、(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大珠小珠落玉盘(3)奈何取之尽锱 铢 ,用之如泥沙17. C 解析: 深文周纳: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感情色彩不当。“铤而走险”:因走投无路而采取冒险行动,语意重。出尔反尔: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正确。弦歌不辍:泛指读书或教学活动没

39、有间断。古人讲究音乐的教化作用,故而也以“弦歌”指代礼乐教化。大学中常用“弦歌不辍”来表达保持教化育人的精神。运用得当。南辕北辙: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不合语境18. C 解析: A语序不当,“不仅”与“也”后面的内容调换一下。B句式杂糅,把“组成为”改“组成的”;D成分残缺,在“人满为患”后加上“的问题”。19. D 解析: “补壁”,把作品赠送给别人时的谦辞,使用得体。A项,“拨冗”,用于对方在繁忙中抽出时间来做某事,不能用于自己。B项,“抛砖引玉”是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不能用于别人。C项,付梓,是指书稿雕版印行,用在唱片发行,不得体。20、(示例)筷子的摆放和使用 要会使用筷子 不可取位过低21参 考 答 案 : 更多的人真正热爱幼师行业,不一定 就能使幼师队伍的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 幼师队伍的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幼 教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一定就能迎刃而 解 。 22、参考立意:敢于担当 兴趣决定成功感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