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平遥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繆力本业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与“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源于A. 二者的文化素养B. 法家与儒家对抗C. 社会发展需求D. 代表的社会阶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繆力本业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可知其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政策,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政策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根据材料“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可知其反映的是
2、工商皆本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思想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出现的,由此可得出,这两种思想观点的出现是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应排除.2.孟子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这反映出当时的儒家学说A. 居于百家一言B. 地位日趋稳固C. 成为主流学说D. 融合佛道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大意是:(如今)圣王不出现,诸侯放纵恣肆,隐居不仕的人横发议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塞天下,天下的言论,不是归向杨朱一派,就是归向墨翟一派。据材料可知,儒家学说居于百家一言,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没有
3、受到统治者重用,地位并未稳固,故排除B。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是在西汉,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融合佛道思想是在宋朝时,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3.汉代董仲舒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作为联系起来,君主也常以罪己方式来应对灾异。到了清代,出现日食时则要求官员到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否则被皇帝训斥。这反映出A. “天人感应”的意图被曲解B. 皇帝推卸政治责任C. “敬天”传统受统治者重视D.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汉代董仲舒依据“天人感应”思想将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行为联系起来,促使君主以罪己方式应对灾异,以达到对君主劝诫的目的;而到了清朝出现日食时则皇帝
4、要求官员在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上述变化反映了清朝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故选D。“天人感应”思想适应了不同时期政治统治的需要,并非曲解“天人感应”,故A项错误:B、C两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4.魏源做史书圣武记,该书以记载清朝盛世武功为主要内容,但并非歌功颂德之作,而是明确表达出希望清统治者效法祖先以实现“五官强,五兵昌,四夷来王”局面的思想。这体现了A. 经世致用、以史为鉴的思想B.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C. 统治者传统的华夷观念D. 清王朝面临严重的危机【答案】A【解析】魏源做圣武记目的是希望清统治者效法祖先以实现“五官强,五兵昌,四夷来王”局面,这是受到了明清时期的儒学思想的影
5、响,体现出经世致用的观点,所以A正确;这本书没有介绍外国的情况,所以不存在这种观点,B选项错误;C选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没有涉及清王朝面临严重的危机,排除D。【名师点睛】抓住材料的主要思想才能不偏离方向,本题容易错选C,材料主要说明魏源做圣武记目的是希望清统治者效法祖先以实现“五官强,五兵昌,四夷来王”局面,而不是主要反映统治者传统的华夷观念,即可排除C。5.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A. 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B. 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C. 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D.
6、 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答案】D【解析】韩非子“集权”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体现的是自然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韩非子的“集权”思想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不是儒家,故B项错误;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韩非子“集权”学说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宋代理学家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要求统治者提高自身的修为,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要求对君主专制进行一定的改革,因此都体现了对君主统治的改进,有利于提高君主执政水平,故D项正确。6.余秋雨说:“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
7、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A. 四大发明不具有原创性B. 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C. 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D. 发明重要性与是否实用关联度高【答案】D【解析】据材料“一个精耕细作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天文历法、中医中药的发明适应了小农经济与人口增加的需要,体现了发明重要性与是否实用关联度高,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四大发明的原创性问题,故A项错误;“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
8、明六项还是四项重要发明的问题,故C项错误。故选D。7.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梁启超认为:“自由者,奴隶之对待(对立)也。辱莫大于心奴,而身奴为末矣若有求真自由者,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隶始。”这说明两者A. 否定对传统权威的迷信B. 主张摆脱封建思想束缚C. 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D. 追求思想自由和平等【答案】A【解析】【详解】由题干可知,王阳明认为学习应该从心而求,以自己的心作判断,而不要屈从权威,即使它来自于孔子。梁启超认为自由是摆脱依赖,要去除心中的奴隶,所谓心奴即被一种权威所影响。由此可见两者皆主张否定对传统权威的
9、迷信。故A项正确;王阳明是心学代表人物,本身就属于儒家,他坚守儒学信条,并未主张摆脱封建思想束缚,也未体现追求思想“自由和平等”,故BD项排除。C项中“颠覆”一词表述错误,心学是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排除C项。8.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说:“(理学)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对这种社会现象,表述正确的A. 汉代儒学吸收宗教思想的结果B. 宋明理学世俗化的社会影响C. 宋明理学的系统化、哲学化的结果D. 明清时期儒学新发展的表现【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日用而不知地成
10、了常识”,说明理学已经为普通民众所接受,成为老百姓的生活准则,说明宋代理学实现了世俗化、生活化,故B项正确。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点睛:“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是解题的关键。9.“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其中“经”的地位较高。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 重文轻武观念渐趋兴盛B. 民本思想深入人心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孟子在宋代以后地位凸显,联系所学
11、知识可知,宋代程朱理学推崇孔孟思想,将儒学经典作注,受其影响,孟子自此也受到较高的待遇,C项正确。A项是宋代时期的理念,但与孟子无关,排除。B项是儒家思想的根本,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陆王心学是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发展,是理学的一种表现,D项排除。故选C。10.“新建立起来的金碧辉煌的军事力量,不过是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幅漂亮的拳击手套。”材料意在说明A. 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性B. 扶清灭洋C. 师夷长技以制夷D.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答案】A【解析】从“新建立起来的金碧辉煌的军事力量,不过是一副漂亮
12、的拳击手套”可以看出材料对新建立起的军事势力是持消极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事力量的提升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所以本题选A选项;B选项错在义和团运动中没有涉及到军事力量的提升;C选项是洋务运动之前的口号;D选项是洋务运动的口号,但是没有反应出材料的本质。11.新文化运动期间文化论争中,杜亚泉认为中国文化虽不完美,但基本精神没有错,若能补以西方文化优点,便可成为救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真理;李大钊认为东西方文明虽有诸多差异,但“互有长短”。据此可知,二者A. 注重比较东西文化的优劣B. 仍未超脱“中体西用”的范畴C. 批判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D. 主张西方文明更适合时代要求【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
13、杜亚泉认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没有错”,西方文化也有“优点”,李大钊认为东西方文明“互有长短”,说明二者论争集中在比较东西文化的优劣上,A项正确。李大钊的观点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范畴,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点睛:材料是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教材的表述是强调新文化运动存在对中西方文化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倾向,这可能是教材的篇幅限制所致。本题材料比较新颖,照搬教材的结论的思维定势会导致误选。12.有学者认为:“若无传统学问之素养,便难以发挥其言论之效力。新思想若无本国语言之词汇表达,若无本国历史文化之例子作譬,新意思亦不能表达。”这则材料最能反映A
14、. 中体西用思想B. 康梁维新思想C. 三民主义思想D. 文学革命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A项,中体西用思想倡导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本,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不是宣扬新思想。故A项错误。B项,依据题干,这种思想需要借助中国传统的学问素养、语言词汇、历史文化中的例子才能完整表达出来。结合所学可知,康、梁从小受中国传统学问熏陶长大,其素养、语言词汇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掌握均具备深厚的基础。其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时多处利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例子来表达自己的维新思想,如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等。故B项正确。C项,三民主义思想由孙中山提出,包含“民族”“民权”“民生”,是革命的纲领。其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
15、没有关系,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故C项错误。D项,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产生的。其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与题干信息不相符合。故D项错误。13.清末维新运动对八股取士制度给予激烈抨击,1905年新政宣布废除科举制。民国伊始,蔡元培制定的新教育宗旨明确取消“尊孔”条款,大学令解除经科。上述现象表明A. 科举制度的废除终结了传统文化B. 西学在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C. 新文化运动兴起具有历史必然性D. 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被动摇【答案】C【解析】材料通过不同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总结新文化运动前的社会思潮,可以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史实进行排除反对八股取
16、士,科举制度的废除、民国初年排斥孔教和传统经学,都表明否定传统儒家思想的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具有历史必然性,故C项正确;科举制的废除不能表明终结了传统文化,A项错误;传统儒学受到冲击并不代表西学占据主导地位,B项错误;传统儒家文化根深蒂同,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D项错误。14.1913年,钱玄同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几年后,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1922年,钱玄同在致友人的信中说:“前几年那种排斥孔教、排斥旧文学的态度,很应改变。”钱玄同的思想演变表明A. 新文化运动不符合近代中国国情B. 近代中国应以儒学复
17、兴推动救亡C. 近代中国对儒学认识不断深入D. 近代中国探索救亡道路艰难曲折【答案】D【解析】题干史料主要反映的是19131922年人们对孔子的态度,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无法反应新文化运动不符合近代中国国情,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可得出其以否定来推动救亡,故B项排除;材料中对儒学的认识复杂多变,而不是不断深入,故C项排除;据材料中“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前几年那种排斥孔教、排斥旧文学的态度,很应改变”反映了他对孔子及儒学的态度,由推崇到否定,再到反对排斥儒学,表明近代中国探索过程的曲折,故D项正确。15.胡适认为:“五四运动”是一
18、场不幸的政治干扰,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使得中国人的“文艺复兴”半途而废。对此解释最恰当的是五四运动A. 唤醒了中国社会各阶层B. 遭到了北洋军阀镇压C.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D. 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A项,材料并未提及五四运动的“唤醒”作用。故A项错误。B项,材料并未提及北洋军阀的镇压。故B项错误。C项,材料中的“文化运动”“文艺复兴”正是指新文化运动,而五四运动的发生,使得新文化运动不再是一场纯粹的文化运动,而是转变成了一场政治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轨迹。故C项正确。D项,材料并未提及民主与科学精神。故D项错误。16.18世纪末19世纪初兴
19、起的浪漫主义文学,有一个著名的口号“回到中世纪”。以下解读正确的是A. 浪漫主义作家对宗教信仰的坚守B. 对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失望C. 对中世纪时古典主义文学的向往D.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精神危机【答案】B【解析】8世纪末19世纪初,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社会理想与当时的现实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产生了以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从侧面检视和抨击当时的社会的浪漫主义,体现了对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失望。故选B。A、C和D均不是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排除。17.新中国初期,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了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改革开放后,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渐普及。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读是A. 我国的教育模式发
20、生了变化B. 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C. 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D. 我国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力的增强九年制义务教育才逐渐普及,即是由于国情发生了变化而变化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教育模式未发生变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教育体制未发生变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教育方针未发生变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8.在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有一个说法: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但1992年他们说:北京送来了更通畅的绿灯。这说明A.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B. 经济体制之争备受关注C. 思想解放
21、加速了改革开放D. 简政放权取得初步成效【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故C项正确。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排除A。材料说的是改革开放,并非经济体制改革,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简政放权,而是强调思想解放加速了改革开放,排除D。19.毛泽东指出:“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了,无产阶级不过得着一些自由与权利,还是不能完全解放。而且民主主义成功,幼稚的资产阶级便会迅速发展,与无产阶级处于对抗地位。因此无产阶级便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对上述材料认识
22、正确的是A. 提出了无产阶级应当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B. 指出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有着本质的区别C. 论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D.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A、材料中毛泽东提出了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第两步走的要求及任务,没有涉及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故A错误;B、材料反映了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两步走的观点,没有体现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本质区别,故B错误;C、由材料可知,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步革命任务完成后、第二步的革命任务提上了日程,并没有论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故C错误;D、依据材料信息可见,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
23、革命两步走的步骤及第二步的任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故D正确。20.下图是刻有克里斯提尼时期希腊名人名字的图片,他们曾因企图威胁雅典民主政治遭到处罚。该图片反映的制度体现的具体原则是A. 轮番而治B. 主权在民C. 少数服从多数D. 法律至上【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时期一种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故C项正确;AB项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C。点睛:题目关键信息是“克里斯提尼”“企图威胁雅典民主政治遭到处罚”和图片中陶片可以得出。21. 戴维赫尔德
24、在民主的模式中称,雅典的公民“凡不归派、不竞争而中立者,法律予以严厉惩罚,并去其公民权”。材料说明了A. 民主限制个人自由B. 公民不具备实际权利C. 城邦鼓励派别竞争D. 法律不保护公民权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凡不归派、不竞争而中立者,法律予以严厉惩罚,并去其公民权”可以分析出雅典的民主是限制个人自由的,故本题选D项。A、B、C与材料无关。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民主限制个人自由。22.有学者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
25、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A. 世俗清醒的世界观并未出现B. 亟待改变传统的基督教信仰C. 用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D. 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说明已经出现了世俗清醒的世界观,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阐释改变基督教的信仰问题,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可知文艺复兴披着宗教外衣宣传人文主义思想,故C项正确;“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理解,故D项排除。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特点23.从1527年起,英王亨利八世以圣经
26、中的弟娶兄嫂无后的故事为由,要求与王后离婚,结果遭到教皇拒绝批准。愤怒的英王便开始对抗教廷,秘密与安妮博林结婚,国会立法脱离罗马教廷,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以国王为最高统治者的英国国教会。教皇不懂爱,由一场离婚案引发的宗教改革从本质上反映了A. 路德教派提倡的因信称义影响巨大B. 人文主义思想进一步的传播C. 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教会的矛盾D. 世俗王权与神权的尖锐对立【答案】C【解析】A选项错误,英国的宗教改革与路德派没有必然联系;B选项说法不够准确,材料反映的是一对矛盾,而不是突出人文主义思想;C选项说法正确,正是由于矛盾冲突才导致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D选项说法没有落实到本质。24.卢梭认为社
27、会不平等经历了三个阶段:私有制使不平等牢固起来,富人通过法律强化这种不平等;产生国家机关,实现强者对弱者的统治即政治不平等;出现专制暴政,然后革命暴力推翻专制君主,走向更高级的平等,对卢梭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 认为出现私有制是历史的倒退B. 指出了历史是辩证发展过程C. 找到了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D. 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答案】B【解析】【详解】A项,根据“社会不平等经历了三个阶段”无法证实私有制的出现是进步还是倒退。故A项错误。B项,根据“富人通过法律强化这种不平等”“实现强者对弱者的统治即政治不平等”“革命暴力推翻专制君主,走向更高级的平等”可看出历史从不平等走向平等,是历史辩证发
28、展的过程。故B项正确。C项,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力是生产力。故C项错误。D项,卢梭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不会论证无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且材料中虽然谈到的革命,其性质是民主革命,不是无产阶级革命。故D项错误。25.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与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蒸汽机和珍妮机消灭了奴隶制B. 把人的解放建立在消灭农奴制基础上C. 以现实为基础就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D. 把人的解放建立在唯物史观基
29、础上【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与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体现了人类的解放事业应建立在物质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之上,即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故D项正确; AB项均为片面的解读,故排除.C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点睛】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二.非选择题26.阅读下列材料:柴荣青年时代办事谨慎,为人厚道,曾与一商人到江陵(今湖北荆沙)贩卖茶货。柴荣的这一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
30、更使他有机会深入社会下层,深知民间疾苦和地方利弊。姑父郭威死后,柴荣即帝位,是为(后周)世宗。他率军亲征,大败北汉刘崇军。战后,他针对战场上所暴露的问题,大规模整编禁军。“复命总戎者,自龙捷、虎捷以降,一一选之,老弱羸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且减冗食之费焉”。显德二年(955)柴荣下诏:“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税租。如三周年内本户来归者,其桑田不计荒熟,并交还一半;五周年内归业者,三分交还一分;五周年外归业者,其庄田除本户坟茔外,不在交付之限。”显德五年(958)他命按均田表制成均田图赐给诸道节度使、刺史,随后又派“遣左散骑常侍艾颖等均定河南六十州税赋”
31、。连历代受优待免纳租税的曲阜孔氏,也被取消特权,照平民例纳租赋。此外,柴荣在漕运和铸钱等方面也作了一些变革,减轻了负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结束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柴荣认为自己“涉道犹浅,经事未深,常惧昏蒙,不克负荷”,下诏明确要求“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已下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各一首”。他审读后,尤对王朴的平边策中所提“先易后难”的主张最为赏识,并且随即付诸实践。柴荣病逝于北伐之中,在位五年半。史评其文治武功:“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概括后周世宗柴荣改革的背景和措施。(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后周世宗柴荣改革的意义。【答案】(
32、1)背景: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国家分裂,战乱不断;经济凋敝,深知民生困苦。措施:军事上:整编禁军,精简军费。经济上:鼓励逃户回归垦田;实行均田制;改革漕运和币制。政治上,虚心纳谏。(2)意义: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军事力量,稳定了政局,为结束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解析】(1)背景:结合后周所处的五代十国的时代特征分析,根据材料“针对战场上所暴露的问题,大规模整编禁军”“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税租”概括得出;措施:根据材料分别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总结。(2)意义:分别从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内容分析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周世宗改革促进了北周的强大,为北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北宋统一北方奠定基础。【名师点睛】周世宗改革在五代十国时期,因此分析改革背景、内容、影响时,除了结合材料外,还要联系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状况以及对后面朝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