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6六一居士传秋晚书怀高士谈肃肃霜秋晚,荒荒寒日斜。老松经岁叶,寒菊过时花。天阔愁孤鸟,江流悯断槎。有巢相唤急,独立羡归鸦。【赏析】这是一首触景生情、怀念故国的五律。首联以“肃肃”形容秋风强劲肃杀,以“荒荒”摹拟寒日暗淡无际,渲染出一片晚秋萧条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深沉悲切的感情基调。颔联以物自喻,写自己风烛残年,犹如经岁的老松霜叶,又似秋节后枯萎的菊花,行将干枯。颈联先写晚秋时节,一反“天高任鸟飞”的秋高气爽,而断言“天阔愁孤鸟”,一个“孤”字,可使鸟愁天阔。尾联写鸟儿尚有巢,同类相呼急,而自己却孤独地一个人站立在晚秋的斜晖中,羡慕它们。作者借景抒怀,将自己的风烛
2、残年与晚秋的松菊、孤鸟、江流、断槎诸事物联系在一起,更显得愁思深沉悲切。【思考】这首诗的首联在表达上起什么作用?【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作者卡片姓名欧阳修生卒年10071072字号称谓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籍贯吉水(今江西吉安)主要成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新五代史集古录欧阳文忠集写作背景欧阳修写这篇六一居士传时,已经64岁,自24岁应试及第,授西京留守推官,步入仕途,已整整40年。他将毕生精力献给了赵宋王朝。写作此文时,既老且病,春蚕丝尽,蜡泪将干。更何况,40年中,群小与新党中人交相煎迫,以至三度贬官,历尽宦海风涛;到了暮年,还经历了“濮议”之争的惊涛
3、骇浪:宋仁宗死,无子,欧阳修时在朝廷,与韩琦等议立英宗。英宗是濮安懿王赵允让的亲生子。濮王死后,英宗按例追赠尊亲。有人认为,英宗只能称生身之父允让为皇伯,不能称父。欧阳修力辟其非。御史弹劾欧阳修“首开邪议”,欧阳修著濮议来反驳。这场宫廷风波使欧阳修“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写这篇文章后一年,他才获准致仕;又过了一年,病逝颍州。一、字音滁山(ch)颍水(yn)恻然(c)骸骨(hi) 诮(qio) 珪(u)彊(qin)二、通假字聊以志吾之乐尔尔,通“耳”,罢了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讫,通“迄”,到乃以难彊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彊,通“强”,强壮、支撑累于此者既佚矣佚,通“逸”,安逸三、一词多义
4、(1)幸(2)患(3)固(4)疾四、词类活用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尚何暇于五物哉形容词作动词,从中获得悠闲一日天子恻然哀之名词作状语,副词,一旦;形容词作动词,同情五、古今异义聊以志吾之乐尔古义:表达。今义:志向;志气;记。是为五一尔,奈何古义:五个一。今义:五一劳动节的简称。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古义:演奏。今义:回声;响亮。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古义:虽然如此。今义:连词,连接句子。赐其骸骨古义:告老退休。今义:人的骨头(多指尸骨)。居士曰:“不然。”古义:不是这样。今义:用在对话开头,表示否定对方的话;表示如果不是上文所说的情
5、况,就发生或可能发生下文所说的情况。六、特殊句式省略句于是与客俱起(“与”前省略“余”)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谪”后省略介词“于”)判断句而名不得逃也(语气词“也”表判断)此吾之所以志也(“也”表判断)是为五一尔(动词“为”表判断)不然(否定词“不”表判断)倒装句六一,何谓也(宾语前置)复何道哉(宾语前置)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状语后置)方其得意于五物也(状语后置)阅大战于涿鹿之原(状语后置)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状语后置)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定语后置)作者说明“六一”自号时运用了什么形式?有何作用?“六一”包括哪些?我的理解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引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客人的问语正是读
6、者想知道的,吸引读者读下去。居士的回答体现了居士高雅的生活情趣,所谓“六一”即一万卷藏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一老翁作者自己,凑足了“六个一”。诙谐的语言中隐隐透着作者的自傲。作者提出了哪几条隐退的理由?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我的理解(1)作者提出了三条隐退的理由:“老而休”,是必然规律;“讫无称”,表面上谦虚,骨子里是牢骚,是对“受侮于群小”的不满;“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是儒者功成身退、知足常乐思想的必然结果。(2)反映了欧阳修晚年厌倦官场生活,想归隐的思想,有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的一面,也有其明哲保身、远身以避祸的一面。本文的主旨“三宜去”
7、为什么要放在文章结尾处才点出?我的理解善于谋篇的作家,都重视文章的结尾。全文的主旨,精辟的议论,乃至警策的语言,往往安排在结尾处,使人读完全文,或留下深刻的印象,或产生无穷的感慨,或引起联翩的浮想。所谓掩卷沉思,低回击节,起坐彷徨,种种艺术效果的取得,虽不能说完全归于结尾,但那精辟的点睛之笔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像这篇文章,以“六一”命题,而文章的主旨则是表现作者“三宜去”的理想。前面写的种种乐趣,只是作者向往的,这种乐趣也只有在辞官归隐之后才能实现。这样把“三宜去”这一主旨安排在结尾处,才能感动人心,引起同情,求得宋神宗“恻然哀之”,以达到自己归去的目的。形式别具一格本文没有像一般的传记那样,具
8、体叙述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而是由自己晚年更名六一居士的由来说到自己的乐趣,又说到自己渴望退休的心情及对现实生活的厌倦。由于文章采用了汉赋的主客问答方式,所以很便于逐层推进地阐述这种思想和情趣,而且也使行文跌宕起伏、情感真切。 语言既平易晓畅又形象深刻如作者写他陶醉于五种物品之时说:“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既喻为自然界的多种事物和声响,又喻为社会官场的嘈杂事物,真是奇妙之喻!作者能对之置之而不顾,深刻地说明了他对五种物品的乐而不倦和专心致志。欧阳修幼年丧父,家贫力学;仕途多舛,不坠其志。倡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开创一代“诗话之
9、体”文风。主张“文以明道”,力倡“简洁流畅”。他的醉翁亭记流传千古,妇孺皆知;他的门下学徒多有巨擘,无人匹敌。景祐三年,因为范仲淹辩护,被贬夷陵令。康定元年(1040年),奉诏复职。庆历三年(1043年)充太常丞知谏院,参与范仲淹、韩琦、富弼等推行的新政,次年新政失败,范、韩、富等相继离京外放,欧阳修亦为政敌谗言所中被贬为滁州知州。后移知扬州、颍州、应天府。至和元年(1054年),召还与宋祁同修唐书。累迁礼部侍郎、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后又因“濮议”之争,备受责难与诋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表达了向往读书、鉴赏碑铭、弹琴、弈棋、饮酒,以消度余光晚景,不再留恋功名的决心。适用话题品读欧阳修假
10、如给我一个选择,让我生活在古代的话,我会选择宋代,更是北宋那个有你欧阳修的时代。真想跨越千年的时光与你对饮,尽管我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但你不会介意,因为你有宽广的胸怀。品读你,品出你让人折服的大度。你位居副宰相,位高权重。按常理,你一定妒贤嫉能,阻止有才之人越居你之上。但你不,你勇于提拔推荐有才之人,你提拔推荐王安石,他成为宰相,居官你之上,他成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最伟大的改革家;你奖进“三苏”,让他们的芳名远播,成为“唐宋八大家”。不得不佩服你的大度。品读你,品出你让人钦佩的阔达。你政治上不得意时,被贬为滁州太守。按常理,你一定是抑郁不得志,难以排遣心中的郁结,而你却不计较得失,修“醉翁亭”,作醉
11、翁亭记,怡然自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好一番阔达。你曾号“六一居士”。人问,何为“六一居士”,你说:“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品读你,品出你让人感动的勤奋。你从小在沙滩练字,苦读史书,年纪轻轻便考中进士,仕途顺利,但从未放弃勤奋的信念。深夜苦读,手不释卷,即使是意志受挫时,也在书海中寻找快乐。有人曾问,君藏书万卷,不知读过几本。你说:“你在我所藏之书随便挑一本问我,若有我没读过的,我无言面对我的六一居士的称号。”那人专门挑一本积了许多灰尘的书问你,你对答如流,毫无差错。可以想象
12、,如果没有勤奋的学习,怎么能对答如流,毫无差错呢? 品读你,品出你谦虚谨慎的做人态度。在那个群星云集的时代,你却功名成就之后不浮夸自傲,这恐怕是常人做不到的。你和另一史学家修订史书,名字列于他人之下,不居功,难能可贵,难怪宋“六家”以你为首,当之无愧。三苏、王安石、曾巩都是你推荐出名的,你曾极力推荐苏轼,说此人日后文名显于我欧阳修。智之大者,欧阳文忠也。 品读你,品出的是黑色天幕上最闪亮的星,星光闪烁;品读你,品出的是花架上最美丽淡雅的海棠,清香宜人;品读你,品出的是歌唱舞台上的交响曲,催人奋进。站在宋朝时代的陡峰上的,不是帝王,而是你欧阳文忠公。你是让人望尘莫及的大家,品你千年有滋味。 【赏
13、评】这是一篇章法严谨,内容丰赡,主题鲜明,语势磅礴的散文。文章开篇激情引入,点明主旨;结尾呼应开头,抒发情感;中间四段分别用醒目的首括句,领起段落,串接全文,使得文章结构首尾圆合,浑然一体。一、基础考查下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谪(z)佚名(y)起讫(q) 号哭(ho)B相称(chn) 牵累(li)灾难(nn) 骸骨(hi)C轩辕(xun) 珪石(u)憔悴(cu) 恻然(c)D涿鹿(zhu) 讥诮(qio)颍水(yn) 夙愿(s)解析:选A。“谪”应读“zh”。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聊以志吾之乐尔B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C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D乃以难彊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解析:
14、选B。A项,尔:通“耳”,罢了。C项,讫:通“迄”,到。D项,彊:通“强”,强壮。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组:印绶B是岂不为六一乎 岂:难道C子欲逃名者乎 名:名声D吾负三宜去 负:负责解析:选D。负:担负,引申为具备。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太山在前而不见B使吾形不病而已悴C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D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解析:选D。D项表并列,前三项表转折。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
15、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
16、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彊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固知名之不可逃固:本来B累于此
17、者既佚矣,幸无患 幸:幸好C是为五一尔,奈何 尔:同“耳”,罢了D聊以志吾之乐尔 聊:依靠,依赖解析:选D。聊:姑且,暂且。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能说明作者退休原因的一组是()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置之,区区不足较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A BC D解析:选C。是议论名声的问题,是说被官场繁杂事务所累所忧,表达客人对作者的理解。排除这三项即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作者对“客”说明更名“六一居士”的含义后,“客”指出他企图“逃名”,并引庄子渔父的话,讥诮他这样做是“畏影
18、而走乎日中”,将“疾走大喘渴死”,而名终不可逃。B选文第一段以主客对答的形式说明作者晚年内心追求的变化变得消沉、畏祸、明哲保身。C从全文来看,文中的客人是一个虚拟的人物,作者借以展开文章,表达观点。D辞官归隐这话虽从客人引述道家之言中隐约其辞地泄露出来,其实就是欧阳修对人生哲理的清醒体认。这段客主问答,是十分含蓄的悟道之言,妙在引而不发,言而未尽,耐人咀嚼。解析:选B。错在“变得消沉、畏祸、明哲保身”。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译文:(2)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译文:答案:(1)您大概是一位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2
19、)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菱溪石记欧阳修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傍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黄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行密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溪傍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为吴时贵将,与行密俱起合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
20、所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傍者。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按图与经皆不载按:依照B淮人为讳其嫌名 讳:避忌C
21、奇木异草与此石称 称:号称D亭负城而近 负:依仗解析:选B。A项,查看;C项,相称,配得上;D项,背靠着。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B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C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D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解析:选C。“然”表转折,前面应该断开;“岂不”为反问句,前面应该断开。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开篇点题,交代石的处所和环境,溪旁住的人常常把石作为神灵祭祀,突出了石的
22、奇异。B文章第三段叙述作者探寻菱溪石,并从刘金后代那里找到一大一小两块石头,将其立在亭子的南北两侧。C作者的笔触不仅仅停留在对菱溪石的客观描写上,而是以“人物之废兴”来挖掘作品的深刻的思想意蕴。D篇末作者把巨石搬至丰乐亭边,“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这反映出作者与民同乐的坦荡胸襟。解析:选B。“从刘金后代那里找到一大一小两块石头”错,应是“从溪边找到大的石头,从白塔的老百姓朱某家找到了那块小的菱溪石”。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而然邪?译文:(2)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译文:答案:(1)难道不是他身处乱世,功
23、成名就,在大富大贵之后的奢欲骄纵让他这样做的吗?(2)而那些喜欢奇异事物的人,听说了这块石头,也就可以来欣赏一下得到满足,为什么一定要取走(占为己有)离开呢。菱溪的奇石共有六块,其中四块被人取走了;一块稍微小一点但形状特别奇异,也藏在老百姓家里;最大的一块,仰面躺在溪边,因为它难以移动,所以能够独自存留下来。每年天寒霜降,江水干涸而露出了石头,溪旁住的人见它形状怪异,常常把它作为神灵祭祀。菱溪,查看各类图册经籍都没有记载。唐代会昌年间,刺史李写了一篇荇溪记,说:“荇溪水出永阳岭,向西从黄道山下经过。”从地理上寻找,现在没有称为“荇溪”的河流。问滁州人荇溪在什么地方,他们回答说就是菱溪这条河。杨
24、行密占据淮南的时候,淮南人为了避讳他的名字,把“荇”改为“菱”;从道理上说也许就是这样。溪旁好像有一处遗址,听说是以前将军刘金的住宅,奇石就是刘金的。刘金,是五代十国中吴国的大将,和杨行密同时在合肥举事,号称“三十六英雄”,刘金就是其中之一。刘金本来是一个慓悍武夫,却也知道喜欢、欣赏奇异的事物,有了像小孩子一样的爱好,难道不是他身处乱世,功成名就,在大富大贵之后的奢欲骄纵让他这样做的吗?遥想这宅院当年的水池台榭、奇木异草和这些石很相称,也是一时的盛事!现在刘金的后人散居为平民,还有住在溪两岸的。我感叹于那些人与物的兴盛与衰废,尤其可惜这块大石让人喜爱却反而遭到遗弃,就用三头牛拖出来放置于幽谷之
25、中;又寻找那块稍微小一点的,在白塔的老百姓朱某家得到了它,就将它们立在丰乐亭的南北。丰乐亭靠城路近,可以作为滁州人每年游玩的好去处。那些奇异的事物,让它们弃置在僻远的地方则可惜,把它们放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则喜欢它的人免不了会将它取了去。唉,刘金虽然不值一提,但也可以说是一个勇猛的人,他平生的理想志向,难道不伟大吗!可是到了他的后辈,衰败零落,以至于子孙没落而不知是谁,何况是想要长久地占有这块石头呢?通过它可以作为那些富贵者的警戒。而那些喜欢奇异事物的人,听说了这块石头,也就可以来欣赏一下得到满足,为什么一定要取走(占为己有)离开呢。三、语言表达仿照下面诗歌的拟人手法,选取新的事物,另写一组
26、意思完整、句式相近的句子。(不要求与原诗各句字数相同)眼睛很宽容_能装下整个世界_它又很苛刻_容不得一粒沙尘_解析:所给小诗采用了拟人手法,从正反两个方面揭示内在的哲理。这是仿写的重点。答案:(示例)嘴巴很豁达/吞得下所有辛酸/它又很狭隘/说不得一点是非根据下面的文字,仿照画线的句子补写,要求:内容合理,句式一致。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们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因为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_,_。前者的立足点在于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_,_。解析:这两个横线处的语句从形式上要与画线语句一致,从内容上要与画线语句构成对比关系。答案: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因为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后者的立足点在于创造(追求)所以才会有体会创造过程的喜悦和品味创造结果的快乐这双重喜剧- 14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