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102.50KB ,
资源ID:778629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7862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选读》.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选读》.doc

1、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一、夯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气氛(fn) 整饬(ch)荆杞(q)氤氲(yn)B.颠踬(zh) 别筵(yn)裨将(p)幽咽(y)C.纨袴(k)谄媚(chn)入殓(lin)蒿藜(ho)D.锁钥(yu)俯瞰(kn)粜米(tio)咫尺(zh)解析A项,“氛”应读“fn”;C项,“谄”应读“chn”,“殓”应读“lin”;D项,“咫”应读“zh”。答案B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狷介采撷偕同间谍乌烟瘴气B.寂寞抱复诙谐坐阵民生凋敝C.复辙慰藉朝谒杀戮慷慨陈词D.赦免想象赌搏艰深历精图治解析B项,“复”应为“负

2、”,“阵”应为“镇”;C项,“复”应为“覆”;D项,“搏”应为“博”,“历”应为“励”。答案A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1)这年秋天雨不住地下,四海八荒被一片无边无际的雨云蒙盖着,了六十多天。(2)这说明皇帝并不什么真正的谏臣,这只不过是他身边的点缀。 (3)这首诗只是客观的叙述,但其中充分表达了作者所感到的人民最深的痛苦;它一再被后人 ,只因为它最真实地告诉我们,过去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他们的人民。A.持续须要传诵B.陆续需要传颂C.陆续须要传颂D.持续需要传诵解析“持续”意为延续不断,是动词;“陆续”表示前后相继,时断时续,是副词。此处应用动词。“需要”可作动词

3、,也可作名词;“须要”只能作动词。强调重点不同,“需要”强调对可见可感物件的要求,主体与客体之间有着要求与被要求、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须要”强调事理上的必要,一般不用在对具体物件的要求上。“传颂”意为辗转传布颂扬,“传诵”意为辗转传布诵读。答案D4.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导学号59300000)法律法规的制定重要,公民是否将法制内化于心,是衡量一个社会法制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法治中国,离不开对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培育法制精神,要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环节的完善,着力在规则意识、权利义务统一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加以强化,通过多途径、全方位的价

4、值观建设,使法制精神浸润人心。A虽然但更更不仅还要B固然但更就不仅还要C固然可是就也如果那么D虽然可是就就或者或者解析从前后语境看,两处之间是转折关系,选B项或D项较好;处与前文是递进关系,故选“更”字;处填承接关系;两处填递进关系。然后代入检验即可。答案B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生姜有驱寒、发汗、止呕、解毒等功效,人体在遭受寒冷侵袭后,泡上一杯姜汤饮服,可促进血液循环,驱走寒气。B.这辆刚买来不久的汽车本来只有一点小毛病,但送到4S店修了几个小时,也没有修理好,这可把修车的急坏了。C.教学过程能否实现优化,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最

5、好的方案,并付诸实施。D.被冠以“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人”的村上春树又一次无缘诺贝尔文学奖,连续6年落选,因此被人们称为“最悲壮的入围者”。解析A项,主谓搭配不当;B项,“修车的”指代不明;D项,成分残缺,应在“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人”后面加“称号”。答案C二、延伸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导学号59300001)杜甫在夔州杜甫在夔州最初居住的“客堂”,是在山坡上架木盖起的简陋的房屋。这类房屋散布在山腰,好像是鸟巢一般。他到这里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按照夔州人民的习惯,用竹筒把水从山泉引到他居住的地方。又因为乌鸡能医治风痹,他养了许多鸡,并且催促他的长子宗文在墙东竖立鸡栅对于生活上

6、的一些琐事,他下了一番布置的功夫。夔州是三峡里的山城,这里的山川既雄壮又险恶,杜甫一到这里,便开始用惊险的文字描画它们。他一再歌咏的是白帝城,他感到这座城是“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上白帝城二首)。另一方面,给杜甫印象最深的,是夔州人民的生活。他看见夔州的许多女子因为男丁缺乏,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结婚,她们每天到山上砍柴背到市上去卖,供养一家,有时还冒着危险贩卖一些私盐回来。人们不深究原因,只说,她们面貌丑陋,所以找不到丈夫,杜甫却反过来问:“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负薪行)他看见峡中的男子,少数富有的驾着大船经商,大多数贫穷的终生充当劳苦的船夫,人们说,这里的人都器量狭窄,只图眼

7、前的利益,杜甫也反过来问:“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最能行)峡中的人民大部分过着穷苦可怜的生活,而夔州却是阔绰的贾客胡商必经之地,这两种生活的对照杜甫也写得很清楚。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杜甫在这时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他写了不少长篇诗叙述他过去的生活。他写壮游诗,从七岁学诗起经过吴越齐赵的漫游、长安时代、安史之乱,一直到滞留巴蜀,是一篇完整的自传。他还写了八首长诗,怀念八个人物,集在一起,叫作“八哀诗”,但它们只有历史的价值,艺术方面并不算是成功的作品。杜甫在这时因为与外面的

8、世界隔绝,作诗的态度有些改变了。他在成都草堂时说他写诗的态度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前两句说他长安时代以来对于诗的努力,极力避免庸俗,生活越艰难,作诗也越刻苦;后两句则说明在草堂的生活较为清闲,对着美丽的自然界可以信口成章了。无论是刻苦努力,或是信口成章,由于他有充实的生活体验,都能写出像他天宝末年以后那样富有创造性的诗歌。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他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里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又在解闷十二首里说“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并且在指导儿子宗武学诗时,也教他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这

9、好像又把诗歌扯回到“研揣声病、寻章摘句”的时代里去。但杜甫夔州时代的诗并不是每一首都是这样写成的,他用这种态度写出来的代表作品最明显的是秋兴八首诸将五首。这些诗里不是没有接触到实际的问题,不是没有说到国家的灾难与人民的贫困,不是没有写出时代的变迁和自己热烈的想望,只是这些宝贵的内容被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辞藻给蒙盖住了,使后来杜诗的读者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辞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因此在解释上也发生分歧。与此相反,反倒是在写怀里毫不费力地写出来的“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读起来觉得亲切动人;而像宿江边阁里“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那样的诗句足以表达出诗

10、人的品格。杜甫在夔州,身体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他在这情形下,两年内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占他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其中有不少的长篇,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由于生活的限制,在内容和思想上比起过去的作品都略有逊色,但其中也不缺登高这样的杰作。(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6.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杜甫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三峡里山城的雄壮险恶,这说明诗人十分注重以恰当的文字形式表现作品内容。B.负薪行和最能行等诗歌反映了峡中人民穷苦可怜的生活状况,是杜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诗篇。C.“晚节渐于诗律

11、细”“颇学阴 (阴铿)何(何逊)苦用心”,说明杜甫晚年作诗十分注重作品的现实意义。D.杜甫的一些注重音节与辞藻的诗使读者迷惑与陶醉,以至于翻来覆去地诵读也难以知道诗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E.“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诗人在老病时也没忘记国家的灾难和自己的责任,质朴的诗句表现了诗人的品格。解析B项,“是杜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诗篇”,文中没有依据。C项,“注重作品的现实意义”错,应为“注重字句和音律”。D项,原文“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辞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是说很多读者在读诗时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答案AE7.从传记中看,杜甫在夔州时的诗歌创作在题

12、材上具有哪些特色?请简要分析。解析本题的答题区间在第二段和第三段。第三段的第一句“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杜甫在这时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是这两段的主旨句,概括了杜甫诗歌的内容。参考答案有的诗歌颂了夔州美丽的山川景物,如上白帝城二首;有的诗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苦难,如负薪行最能行;有的诗回忆了自己的青年时代,还有一些诗怀念友人,如壮游八哀诗。8.第四段说杜甫“作诗的态度有些改变了”,你认为“变”在何处?这一改变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依据文本加以阐述。解析本题的答题区间在文章的第四段,抓住这一段中作者对杜甫作诗态度的叙述,注意其中的“但是”,便很容易作答此题。接下来作者对这一改变产生的结果

13、进行了论述,注意句中的指代词“他用这种态度写出来的代表作品”“这些诗里不是,不是,不是,只是”。参考答案“变”在注重雕琢字句和推敲音律上,这从他创作的秋兴八首诸将五首上可以看出。产生的结果:诗歌中触及社会实际问题的内容被蒙盖在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辞藻里,使后来的读者迷惑并陶醉于诗的形式而忽略了它的内涵,这反倒不如写怀宿江边阁这样质朴的诗歌亲切感人。9.文章最后说“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依据所选的这部分文字,你认为影响杜甫创作的背景因素有哪些?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本题的答题区间在第二段至第五段,第二段交代了杜甫居住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第三段写了杜甫与世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第四段

14、说明了杜甫作诗态度的变化,即把一部分的精力用于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第五段交代了杜甫在夔州时的身体情况和写作数量。参考答案夔州雄壮险恶的山川;夔州人民贫富差异巨大的生活;与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把一部分的精力用于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生活艰辛,疾病缠身。(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最后的才子苏渊雷在今时的文化圈,大凡有些年纪、带个头衔的人,不是被捧为“国宝”,就是被称作“大师”。笔者看了常常暗自窃笑,这些人实在是孤陋寡闻,没见识过真正的“国宝”和大师。余生也晚,但有幸在“十年浩劫”后进入大学,仍得以亲聆了不少大师的教诲,其中印象最深的则是苏渊雷先生。苏先生不是一般的学者,而

15、是“文史哲兼擅,诗书画三绝”的才子。他平生治学,力主融通,批判综合,兼收并蓄,熔文史哲于一炉。其中名理新论被太虚法师赞为“古今中外,学识淹贯,文笔条畅,乃一时杰作”。苏先生尤精于佛学,晚年任全国佛教协会理事,上海佛教协会副会长,著有佛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整理出版了禅宗要籍五灯会元,并留下半部中国禅学史,未及完稿即被病魔夺去生命。苏渊雷自幼受外祖父徐笛秋熏陶。年十三,入读南雁荡山的会文书院,曾亲炙朱自清和词学家夏承焘,诗词造诣极高,为诗风格近元白、渔洋。钱钟书评曰:“发而为言外者,欲兼珠玉与剑气;蕴而为意内者,欲兼情韵与理趣。”1986年,我大哥和苏先生一起随中国佛教代表团访日。大哥回来后告诉我:

16、“日本高僧个个能吟诗作画。这次亏得有苏老师口占成章,称心而出,为中国佛教界挣回了面子。”苏先生博学多才,自称“余事书画,寄其逸兴”,属学者书法文人画。特别是行草俊爽飘逸,“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先生晚年尤好以鸡毫笔作行草书,风韵别具,为海内外书家推崇备至。我出国前夕,先生让师妹沈诗醒送来若干幅书法作品,说是“流落海外,倘生计无着,或可变卖糊口”。考入华东师大就听说,本系教授苏渊雷就是编选李杜诗选和元白诗选的苏仲翔(先生字仲翔)。我年轻时喜爱唐诗宋词,尤偏爱李白和白居易的诗,于是就登门拜访苏先生。那时的学生不懂什么规矩,想到要上哪位教授家拔脚就去,从不预约,教授们也不以为意。敲

17、开苏先生的门,一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矮个子老人出来开门,这就是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他把我让进兼做书房的客厅坐定,屋子十分仄逼,但环看屋内,琳琅满目,都是书画,书卷气迎面扑来。满屋盆栽,那傲霜的菊花更倜然有凌轹秋芳的情致。笼中蓄着一只德国芙蓉,羽毛茸茸,作殷红色。鸟语花香,构成娴静雅适的境界。记不得第一次会面谈了些什么,只记得苏先生浓重的温州口音,声细而语调悠长婉转,初听仿佛唱戏一般。后来对佛学有了兴趣,往苏先生家就跑得更勤了,我们慢慢熟稔起来。断断续续地从苏先生的闲谈中了解了他传奇的一生。1926年,苏先生还在中学念书就加入了共产党。“四一二”政变后被捕入狱,判刑19年,直至1934年被保释

18、出狱。在狱中7年发奋苦读。有一次,我问先生是哪所大学毕业的,他笑答:监狱大学。出狱后与钱俊瑞、徐雪寒等创办新知书店。抗战时在重庆中央政治学校与贺麟、冯友兰一起教哲学课。此时他虽已脱党,却始终不渝地呼吁民主,反对独裁,为当局所嫉忌。到共产党坐天下时,却成了“右派”,流放东北边城数十年。“文革”中复遭冤屈,红卫兵逼他跳楼自杀。苏先生曾对我说:“读书明理。这种疯狂的年代岂能长久。当时我如果自杀,这几十年的书不是白读了?”1971年10月被勒令退休,遣送还乡。1979年沉冤得白,重返华东师范大学。苏先生一生喜交友。抗战时就曾辞去教职,在重庆北碚及上清寺开设“钵水斋”,又卖书,又卖酒,还办学术讨论会,成

19、为当时陪都文人们的“精神家园”。由此结识了章士钊、沈尹默、柳诒徵、谢无量等耆宿大儒。先生为人豪爽,襟怀坦荡,国内文化圈内名人,如宗白华、徐森玉、赵朴初、傅抱石、吴湖帆、钱钟书等,几乎无人不识苏仲翔。先生贪杯,每顿必饮,且非高粱酒不过瘾。有一次,我请他给青年史学社讲演。那天下午大家足足等了一个小时,还不见他来,我不得不让同学去催请。原来老先生中午喝酒,多贪了几杯,故而迟到。他在醺醺然的状态下,手舞足蹈,滔滔不绝地讲了近两个小时,广征博引,此时我们方知何为饱学之士。政治风波后,我赋闲在家,反倒和苏先生来往最多。我埋首撰写中国佛教文化论稿,常向他请教,先生还亲为拙著作序。后来苏先生和我邀集上海的几位

20、学者在静安寺办了个“禅学沙龙”,每月一次谈禅论道。和苏先生的最后一次见面是我出国前夕,约了他和王元化先生一起到我的新居“退思书屋”喝酒话别。他慢悠悠地喝着酒,不时放下杯子,听我们慷慨陈词,面色平和,仰脸,眯眼,远望。虽然苏先生去世已经16年了,但此情此景,依然历历在目。10.下列各项对本文的分析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A.在作者看来,在今时的文化圈中那些被捧为“国宝”“大师”的人往往名不副实,而平生治学,熔文史哲于一炉的苏渊雷先生是其中为数不多的真正的大师。B.本文是苏先生曾经的学生在先生去世16周年之际,抒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从文中可以看出,“我”在佛学研究领域已经颇有建树,因此“我”十分

21、尊敬并感谢启蒙自己步入佛学研究殿堂的苏先生。C.苏仲翔曾亲身受到朱自清和词学家夏承焘的教益,诗词造诣极高,为诗风格与元白、渔洋相近。D.苏渊雷先生贪杯,每顿必饮,且非高粱酒不过瘾,常因贪杯上课迟到。这些描写是作者的精心设计,目的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故事更真实。E.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苏先生是个个子不高、操着一口语调悠长婉转的温州软语的人,听他说话,给“我”留下了美好温润的印象。解析A项,“为数不多”不合适,原文是“亲聆了不少大师的教诲”。B项,“启蒙自己步入佛学研究殿堂”不对,原文是“后来对佛学有了兴趣,往苏先生家就跑得更勤了,我们慢慢熟稔起来”。D项,“常因贪杯上课迟到”不对,原文是“有一次

22、”,“目的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故事更真实”也不准确,目的应是突显苏先生“广征博引,出神入化”的饱学之士的特点。答案CE11.通读全文,概括苏渊雷先生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解析可以依据人物在文章中的言行举止进行形象概括,作分析时要结合事例,要进行多方面的概括。参考答案(1)博学多才:文史哲兼擅,诗书画三绝,在佛学方面造诣也很深。(2)重情意:在学生出国时赠书法作品。(3)平易近人,宽和:学生上门,从不预约;为学生作书序。(4)生活简朴,但书卷气浓:家里都是书画,鸟语花香,构成娴静雅适的境界。(5)乐观、幽默:当“我”问起先生哪所大学毕业时,他笑答:监狱大学。“文革”中遭冤屈,红卫兵逼他跳楼自杀

23、,他说:“当时我如果自杀,这几十年的书不是白读了?”(6)坚持信念:对于“文革”,他认为这种疯狂的年代岂能长久。 (7)豪爽、襟怀坦荡、喜欢交友。(答出4点即可)12.作者以“最后的才子苏渊雷”为题,饱含复杂的感情,请简要分析。解析通过理解题目中的“最后”以及“才子”两个关键词的含义,结合文中对传主才华以及性格的把握来说明作者的情感倾向。参考答案(1)首先,作者在苏渊雷前加上“才子”二字,表达了对苏先生的仰慕和追思之情。(2)其次,作者又认为苏先生是“最后”的才子,认为当今文化圈中大师级的人稀少,后继乏人,对当今文化圈沽名钓誉的世俗作风表示深深的忧虑。13.文中说:“苏渊雷先生平生治学,力主融

24、通,批判综合,兼收并蓄,熔文史哲于一炉。”你对这句话有什么感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解析苏渊雷治学的观点是“融通、批判、兼收”,这一些使他在文史哲诸领域有许多卓越成就。所以“融通、批判、兼收”既可以当作治学的方法去思考,也可以当作思想观点去吸收。参考答案苏先生的博采兼收,融会贯通的学习之道贯串其一生,成为受人尊敬和景仰的大师。苏先生在文史哲、诗书画等诸方面均有建树,一般人如能精通这些学问的一种就足以自豪了,而他却兼而有之,臻于自然浑成的化境。我们在生活学习中当以苏先生为范,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批判传承。(每点2分)三、语言运用14.根据文意,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李白是仙,杜甫是圣。李

25、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的陨石,。李白诗如横笛,清丽悠扬。,。读李白诗可以化解世俗气、卑琐气、穷酸气,。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补写、续写型扩展语句的能力。所谓补写、续写扩展,就是提供一句话或一段话,要能根据所提供的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补写或续写。补写或续写的句子必须做到与原句文意相通、中心一致、语境和谐、句式相类,甚至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也应和原句保持一致。参考答案杜甫是人间的火种杜甫诗似直箫深沉悲怆读杜甫诗可以增强爱国心、同情心、责任心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李、杜齐名,但他们的性格和诗风很不相同。,;,;,。李白和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像天上的双子星

26、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一个诗风老成稳健,倾向现实主义一个像忍苦载重的犍牛一个像狂放不羁的骏马一个深沉悲天悯人一个诗风清新飘逸,极具浪漫色彩一个洒脱魅力十足A.B.C.D.解析要从“性格和诗风”两个方面考虑排序。“魅力十足”是李白的性格,“悲天悯人”又和“魅力十足”形成结构上的一致。中的“像”说明这两个句子也应紧密相连,且先后,因为要对应前文“李、杜”。然后再说诗风,很明显应先后。答案A16.有研究者对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进行了统计。比较下表中两组数据,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导学号59300002)年龄人数作品20岁前2125岁2630岁3135岁3640岁4145岁处女作72人95人36人7人代表作8人31人96人50人25人解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题干要求“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处女作”的相关信息是为“渐至成熟”提供判断依据的,因此不能只注意“代表作”所给信息。大多数作家二十几岁发表处女作,至三十多岁才有较多代表作,故其成熟期约为十年。参考答案大多数作家需要十年左右的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成熟期。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