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天津市第九十五中学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一)历史试卷本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单项选择题: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春秋战国时期,不仅诸子“游走讲学”成为一种盛况,而且“士人游宦于列国”也司空见惯,如孔子先后到过周、齐、卫、宋、蔡、楚等地,苏秦、张仪等来往于各国之间。这有利于()A百家争鸣进入顶峰 B文化统一成为共识C区域文化融合加强 D儒学主流地位提高2宋代设有给舍与台谏两类职能有别的官员。在中枢决策形成过程中
2、,给舍可以封驳拟下达的诏令;若颁出的政策内容失当或朝政措置不当,台谏则可规谏廷辩。该举措有利于()A激发臣民议政的热情 B提升君主决策的质量C完善分权制衡的体制 D建立监察制度的架构3下表展示了雅典官吏从当选到卸任要经过的公民大会“四关”检查。这表明古代雅典()资格审查关官吏上任前的资格审查信任投票关检查称职与否的信任投票卸任检查关卸任时的经济责任审查贝壳弹劾关民意测验式的投票弹劾A.贯彻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 B实行权力的合理分工与制衡C不断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 D直接民主制降低了行政效率416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说:“一个国家若能成为海上的主人就等于成了一个帝国。”在世界近代史上,英国为确立“
3、海上的主人”地位,首先是打败了()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法国5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人的休闲(指人们对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方式从随意休闲日益发展成为定时休闲。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近代交通的发展迅速 B民众财富收入的增加C工厂制度的影响深远 D生活方式日益国际化61864年,恰值万国公法汉译本面世,总理衙门曾为此专门拨付500两银子,命令将印成的300部万国公法分发给各通商口岸,以便对外交涉中“参酌援引”。这是19世纪70年代前期中国人所能接触到的国际法汉译专著。这反映当时()A万国公法成为国际准则 B清政府盲目自大心态的消失C西学东渐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D清政府有运用国际法的意识718
4、63年到1891年西方国家在华主要机器工厂和主要经营内容如下表。这些企业的创办表明()时间工厂名称主要经营内容1863年俄商在武汉投资设立“顺丰砖茶厂”砖茶18771894年德商在烟台设立“缫丝局”;美商在上海设立“旗昌丝厂”,后上海增加到七家外国丝厂缫丝1890年以来于上海、天津、汉口、重庆等地设立“隆茂洋行”“天和洋行”“德隆洋行”等打包厂,便利了原料出口为皮革、羽毛、毛皮、棉花等打包A.西方国家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B西方列强抢夺在华商品市场C西方列强加紧对华原料掠夺 D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减少8德国诗人科拉邦德在1919年发表的听着,德国人文章中,号召德国人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争
5、做“欧洲的中国人”。许多学者认为道德经可以医治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消解强权意识。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B战争对西方文明的冲击C经济危机激发社会矛盾 D现代主义成为文学主流9孙中山在1920年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中说:“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抒发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此种新文化运动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由此可推断孙中山的意图是()A强调应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纲领B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C要进行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D借鉴五四经验调整革命策略和方法101945年毛泽东在论
6、联合政府中提出:“为着发展工业,需要大批资本在服从中国法令,有益于中国经济的条件下,外国投资是我们欢迎的。外国投资的容纳量是非常广大的。”1953年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出版时,却删除了这段话。对此最合乎逻辑的解释是()A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B中国对外政策已从开放转向保守C抗美援朝使中国与西方关系恶化D美国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的政策1120世纪60年代,美国漫威公司创造了绿巨人浩克这一漫画人物形象,情节是苏联间谍在实验中搞破坏,主人公由于受到伽马射线的辐射而变成了绿巨人。这一艺术创作反映出()A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文化事业发展B美国民众对于苏联崛起的恐惧C漫画人物形象塑造受到时代影响D美苏两极对抗扩
7、展到文化领域1220世纪70年代,美国某一经济学派对比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后,发现凡是储蓄率和投资率较高的国家,如日本、联邦德国和法国,其生产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较快,反之则较慢。这说明此时期()A政府加强对经济全面干预是大势所趋B凯恩斯主义的消费需求理论已经失灵C政府对金融的管控力度决定经济态势D政府须扩大开支方能解决经济“滞胀”132017年,国家站在未来发展的高度上,提出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战略布局,它将成为“一带一路”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支点。粤港澳大湾区有别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其他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观念,其最为独特的优势是()A跨制度合作、丰富“一国两制”内
8、容B解决港澳青年成长就业问题C面向海洋、承载更多对外开放的功能D显著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单项选择题:1415题,每题3分,共6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分别为3、2、1、0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14“维新运动时期出现的报纸显然是一种新型报刊的开端。这种属于社会精英的报刊在版式和内容两个方面都和通商口岸的报刊有明显不同维新派报纸有两个主版面,一版专用于报道新闻,包括有关重要政策的诏令、全国其他地区的地方新闻以及重要的国际事件。另一版专用于社论,主要是关于国事的政治文章这些社会精英的报纸倾向于关心国家大事的报道,关心与其他国家的对比以寻求立国之道。”材料主要表明维新派的报纸的特点是()A体现了明显
9、的民族主义倾向 B宣扬了师夷制夷的政治主张C社会精英的时事政治性报刊 D变法改革救亡图存的时代性15按照国际通行的归类方法,目前世界上共有各种类型的经济特区600多个,分布于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经济特区的贸易总额现在已高达万亿美元,其所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已从1979年的7.7%增至1985年的20%,直至1990年突破33%大关。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经济特区产业结构和功能的优势日趋扩大化B经济特区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C经济特区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D经济特区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第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16(20分)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摘编自(明)宋濂元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封建变为郡县”始于何时?对后世有何影响?元朝面对辽阔疆域,在地方管理上最重要的制度创新是什么?有什么意义?(8分)材料二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
11、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4分)材料三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算得上是一个典型,它意味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英国最早实行政治变革,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树立了榜样。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树立了怎样的榜样?(3分)材料四20世纪80年代,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
12、组织。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村民自治的性质。综上,谈谈你对政治制度的认识。(5分)17(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2030年代,社会主义苏联在短短十几年里,成功地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走完了西方几乎花二百年才走完的路程。19291933年期间,苏联大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高薪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工,派遣2 000多人出国考察、学习和留学。摘编自苏联兴亡史“(苏联)五年计划(19281932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摘编
13、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原因。从西方自身境况角度指出其对苏联从“怀疑”到“模仿”的态度转变的原因,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10分)材料二1978年到1984年,城市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扩权让利,使企业拥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突破把计划同市场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1984年到1988年,国家指令性计划工业产品品种由1 123种减至50种。1983年后,私营经济成批出现。1988年,国家以法律形式确认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1992年,中共十
14、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摘编自王玉茹中国经济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发生变化的表现和历史背景。(7分)(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经济体制变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3分)18(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内忧外患之下,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必然构成近代文化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发展教育被看成了重要的甚至根本的手段。民族危机愈深,救亡图存的呼声愈高,教育救国的思潮就愈为高涨。各时期教育救国的重提并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从“睁眼看世界”到“变器不变道”,再到“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从知识层次到制度
15、层次,再到文化心理层次,教育救国论者在对中西文化的反思中对“教育救国”内涵的认识逐步丰富和深化。教育救国论者以自己的积极实践推动了旧中国教育的发展,他们所焕发和激起的爱国热情,时至今日仍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摘编自吴玉伦教育救国思潮的形成与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近代中国前期的相关史实,自拟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正确。)(15分)A23北辰区2019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模拟考试历史答案1C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解析根据“不仅诸子游走讲学成为一种盛况,而且士人游宦于列国也司空见惯”“孔子先后到过周、齐、卫、宋、蔡、楚等地,苏秦、张仪等来往于各国之间”可
16、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能够体现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C正确。材料未体现百家争鸣是否进入顶峰的问题,A错误;材料体现了各区域之间的交流频繁,但没有涉及文化统一的问题,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儒学的地位问题,D错误。故选C。2B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君主专制的发展。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驳诏令”“规谏廷辩”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从而提升决策质量,B正确。臣民议政不符合中国君主专制时代的史实,排除A;分权制衡与中国封建制时代的史实不符,排除C;材料中的“给舍”不是监察机构,排除D。故选B。3A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雅典官吏从
17、当选到卸任要经过公民大会“四关”检查,要受到公民大会的监督,体现的是主权在民的原则,A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权力分工与制衡的内容,排除B;材料涉及的是官吏,而不是强调公民的权利,排除C;材料与行政效率的高低无关,排除D。故选A。4A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解析英国为确立殖民霸主地位,首先于1588年打败西班牙,17世纪打败了荷兰,18世纪打败了法国,最终建立“日不落帝国”这一殖民强国,故A正确。5C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解析根据“19世纪中期后”“随意休闲日益发展成为定时休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工业革命期间广泛建立了工厂制,人们的工作时间都有固定的安排,导致人们的
18、休闲从“随意休闲日益发展成为定时休闲”,C正确。导致材料中变化的主因是工业革命中工厂制度的实行,排除A;民众财富的增加只会使得出行休闲的可能性增加,而非定时休闲,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国外生活方式的引入,排除D。故选C。6D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在对外交涉中“参酌援引”万国公法,体现了清政府有运用国际法解决外交事务的意识,D正确。题干反映“参酌援引”万国公法,而并非完全执行万国公法,且材料中只涉及到了清政府对万国公法的态度,并未涉及其他国家对其态度如何,不能说明万国公法成为国际准则,排除A;题干并未强调清政府盲目自大的心态,排除B;当时处于洋务运动期间
19、,西学东渐仍在器物阶段,排除C。故选D。7C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解析依据材料中列强所创办的企业主要涉及原材料生产领域和打包领域可知,这是对中国原材料掠夺的表现,列强所创办的企业增加,代表列强加紧了对华原材料的掠夺,C正确。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列强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A错误;材料未体现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市场,B错误;材料信息未反映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的数量变化,不能得出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减少,D错误。故选C。8B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一战的影响。解析据“1919年”可知是在一战结束后,此时道德经在西方受到欢迎主要是由于战争对西方文明造成巨大的冲击,B正确。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
20、深与一战后道德经在西方受到欢迎没有必然联系,西方学者推崇道德经也是为了“医治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消解强权意识”,排除A;材料只涉及了对战争的反思,未涉及经济危机,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现代主义成为文学主流,排除D。故选B。9D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的影响。解析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肯定了五四运动促进青年思想觉醒,促进革命思想的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言论的意图是借鉴五四经验调整革命策略和方法,D正确。A、B两项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领导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排除C。故选D。10A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
21、外交。解析据“1953年”、删除了“外国投资是我们欢迎的”这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方针,A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D两项表述本身与史实相符,但并非当时世界上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唯美国马首是瞻,但删除了“外国投资是我们欢迎的”却是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的,所以最合乎逻辑的是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排除。故选A。11C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美苏冷战。解析材料表明,美国影视形象的塑造刻意地针对苏联,这反映了在时代大背景下美国影视公司的冷战思维,C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无法反映民众的情绪,排除B;材料仅反映了美国一方,无法体现美苏
22、双方,排除D。故选C。12B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根据“凡是储蓄率和投资率较高的国家,如日本、联邦德国和法国,其生产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较快,反之则较慢”可知,储蓄率和投资率较高产生低通货膨胀率,生产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导致低失业率,题干现象打破了凯恩斯主义的消费需求理论中低通货膨胀率与低失业率不能并存的假设,B正确。凯恩斯主义主张加强国家干预提高就业率,与题干不符合,排除A;政府对金融的管控力度、政府扩大开支都体现了国家加强干预经济,体现了凯恩斯主义理论,而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凯恩斯主义失灵,排除C、D两项。故选B。13A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
23、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包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广州和深圳,区内合作发展是跨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跨制度合作,是对“一国两制”内容的丰富,A正确。材料中的三大区域发展都有利于提高当地人民的就业率,解决就业问题,排除B;三大区域内都包括沿海城市和地区,都承载了对外开放的功能,排除C;D项符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情况,排除。故选A。14A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解析据材料可知,维新派报纸主要刊登国家政策、国内重要新闻、重要国际事件以及政论等方面的文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力图向西方学习,进行政治改革,救亡图存,体现了明显的民族主义倾向
24、,A为最佳选项,得3分。维新派的报纸体现了社会精英的时事政治性报刊的性质,但并非材料主旨,C可选,得1分;变法改革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性,但救亡图存归根结底是要摆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赢得民族独立,A可包含D,D可选,得2分;“师夷制夷”的主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代表魏源所提出,排除B。故选A。15B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解析据材料中世界经济特区的贸易总额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增长的信息可知,经济特区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B为最佳选项,得3分。C项体现了经济特区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未明确解释材料中的数字信息所代表的意义,C可选,得2分;D项在一定
25、程度上体现了材料信息中经济特区的作用,但材料并未强调经济特区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D可选,得1分。材料中未涉及经济特区的产业结构和功能,排除A。故选B。16(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影响:为秦朝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创新:行省制度。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官方参与基层管理组织;宗法关系作用重要;经济性质功能明显;三大组织相关联。(3)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政党政治。(4)性质:新中国农村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认识:政治制度是治理国家、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政治
26、制度的选择要符合本国社会、经济、文化实际和发展的需要,不应照搬别国。解析(1)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小问“时间”,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得出为秦朝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第三小问“创新”,根据“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实行的是行省制;第四小问“意义”,结合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等方面作答。(2)主要考查清代基层社会组织。“主要特点”,依据材料二信息“官方出面组织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归纳得出官方参与基层管理组织;依据材料二信息“聚族而居、自
27、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归纳得出宗法关系作用重要;根据材料二信息“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归纳得出经济性质功能明显;依据材料二信息“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归纳得出三大组织相互关联。(3)主要考查英国代议制的确立。“榜样”,根据所学知识列举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政党政治等。(4)主要考查中国的村民自治制度。第一小问“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村民自治的性质为新中国农村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第二小问“认识”,综合材料并结合中西方政治制度从政治制度是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稳定的保障;政治制度选择须依据国情,可借鉴但
28、不可照搬他国或照抄本国历史经验等方面分析回答。17(1)成就:国家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经济实力迅速增长,成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引进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转变原因:当时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西方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说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适应形势需要。(2)表现:农村从人民公社体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到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
29、、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背景:传统经济体制缺乏活力,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思想理论的解放探索不断深入。(3)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或与国情相适应),遵循客观规律;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解析(1)主要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一小问“成就”,根据所学知识,从苏联“二五”计划完成后取得的成就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19291933年期间,苏联大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高薪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工,派遣2000多人出国考察、学习和留学”,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得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引进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等;第三小问“原
30、因”,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经济的崩溃”是在苏联进行工业化时, “西方经济的崩溃”指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据此回答西方国家对苏联态度转变的原因;第四小问“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经不适应当时形势需要。(2)主要考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所涉及的时间段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等方面归纳回答;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所学知识,从经济体制改革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决策、思想解放的深入等方面分析作答。(3)主要考查对经济体改革的认识。“原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
31、相适应(或与国情相适应);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解放思想,勇于突破传统,进行创新等基本原则。18论点: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与救亡图存主题是一致的。论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促使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其中一系列的教育措施开近代教育的先河,推动了探索学习器物的救国之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变革,要求兴学校、改科举,设立京师大学堂,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习制度的救国之路。辛丑条约签订后,随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扩大,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发展。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采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进一步促进思想解放,救国探索由制度层面发展到思想层面。结论: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教育救国的内涵伴随中国近代救亡图存主题逐渐丰富和深化。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由材料信息“教育救国论者在对中西文化的反思中对教育救国内涵的认识逐步丰富和深化”得出主题: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与救亡图存主题一致。然后依据材料信息“从睁眼看世界到变器不变道,再到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从知识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文化心理层次”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内容角度论证。论证时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