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75574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21年高二一月份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

2、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

3、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诗品与人品有删改)材料二: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

4、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急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战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

5、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

6、“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

7、,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材料三: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有一些路径有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比如,人可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

8、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摘编自宋湘绮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

9、造高格)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一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B. 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往往缺乏对千千万万人的事的关注。C. 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格和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的人品与诗品,可以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D. 材料三认为诗人诗歌创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邻于理想”。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史上诗品与人品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有很多,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

10、B. 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C. 材料二中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D. 材料二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诗词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表现为比个人的乡愁更为强烈的家国荣誉。B. 朱熹认为杜甫等“君子”尽管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磊磊落落”,在诗词中体现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

11、关怀。C. 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句,主要表达诗人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D. 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孕育了家国情怀。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 创造诗歌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创造出高品质诗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 A 2. B 3. A 4. 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名家作品为论据,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采用递进式(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 5. (1

12、)要有高境界多视角大胸怀(2)要有真情实感、付诸实践,有理想和追求(3)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的文章。【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错误。原文内容是“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可见选项中“都少了”表述绝对,原文意思是“大都”“这些诗”,而不是全部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C.“可以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错误。材料一的观点有两个“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

13、”,而杜甫的诗歌只能证明其一“文如其人”,可见选项中“全面论证”的表述是绝对的。D.“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错误。材料一倡导的君子品格是家国情怀,而材料三中“邻于理想”应该是更广义的内容,包含家国情怀在内的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所有内容。可见选项“相同的”概括不准,应该是包含关系。故选。【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信息的筛选和分析比较能力。B.“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错误。从材料一第一段可以看出我们一直在倡导,但背离现象也一直在,“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只能说“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

14、了变化的人的本性”,可见选项中“只要就”表述绝对。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B.“杜甫等君子尽管在诗词中体现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错,原文“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只是杜甫的突出特征,不是“他们”的共同特征。选项偷换概念。C.“主要表达诗人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错。“文中引用出塞的目的是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D.“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它孕育了家国情怀”错,原文“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成就了中

15、华文化昂扬的自信”应是家国情怀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选项文意颠倒。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特点的能力。材料二的开篇部分“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急喻家国大义”引用张载名言开篇,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二、三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两个方面并列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最后一段总结回应。这样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结构上层层递进,层层深入,逻辑严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等诗句都是引证法,引用大量名家作品,丰富了文本

16、内容,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富有文化底蕴;同时列举很多例子,“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王之涣”“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这些论据新颖典型,论证充分有力,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结合“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可知,欲醇诗品,先正人品,只有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有高境界大胸怀,才能真正提升诗的品质、品格和品味。结合“玉门关,自古就隐喻

17、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可知,要继承诗歌抒写家国情怀的主题传统,有家国荣誉、忧国忧民,坚持文化自信,才能符合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结合“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可知,诗人要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创作诗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

18、想性的文章。(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针一线皆关情蔡勋建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子、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

19、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蜒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一个个蜻蜓头,一对

20、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

21、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

22、茶饭。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11)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

23、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12)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注:襻(p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绗(h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做出衣裳的是针线”,从父亲常说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一位传统手工裁缝对自己职业的尊重,表现了父亲质朴的品性。B. 文中父亲年少便拜师学艺,饱尝生活的艰辛,“

24、师带徒”这种方式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父亲最终得益于师父的严格要求。C. 父亲手艺有绝活,做得一手漂亮盘扣;但“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这体现了传统手工艺人保守、不能与时俱进的一面。D.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裁缝生活不易,但父亲不贪他人之物,朴实厚道,手艺精湛,这是他深受乡人敬重的主要原因。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段在内容上交代了父亲练就好手艺的原因,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叙事清晰,内容连贯。B. 描写父亲用画粉画线的“绝活”时,文章运用“捏”“拉”“压”“拈”“弹”等动词,彰显了父亲的高超技艺,富有立体感。C

25、. “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一句,运用比喻、借代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敬重之情。D. 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父母“白头偕老”,作者选取独具时代特色的生活画面来见证时代变迁,以小见大,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8. 请结合文本分析题目“一针一线皆关情”的丰富意蕴。9. 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答案】6. C 7. C 8. 充满诗情画意,又照应和突出了文章主题。作者不光记叙父亲“一针一线”的绝活,更通过父亲的手艺表达了父亲不仅技艺高超,更有高尚的人格。他的劳动不仅是劳动,更关乎亲情、乡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9. (1)语言质朴、口语化,通俗

26、易懂,如“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生活气息浓厚。(2)文中描写父亲手艺时大量运用拟声词;如“咔哧”“咚咚咚”,再现了生活场景,语言生活化。(3)地方色彩浓厚,如“乡工”“上门工”“贪墨”等词语。(4)运用比喻,把父亲的裁剪比作农夫耕地,充满乡村的泥土气息;引用笑话段子,如“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风格明快风趣。【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C项,“这体现了传统手工艺人保守、不能与时俱进的一面”错误。这里体现的是老手艺人对品质以及传统的坚持,并不是否定。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项,“运用比喻、借代的手法,表达

27、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敬重之情”错误。并将“父亲”比作“针”,运用了比喻修辞,并无借代。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的丰富意蕴的鉴赏能力。(1)结合“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可知,“一针一线”表明了父亲的职业为裁缝,并能表现他工作的认真细致。(2)结合“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可知,“皆关情”则能突出父亲对职业的热爱尊重。“皆关情”则能突出父亲对职业的情感,整个标题表现父亲是一位乡间裁缝,他用真情为乡间人服务,他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了热爱。(3)父亲凭借勤劳、质朴的品格与精湛的手艺赢得乡亲的尊重、家庭的幸

28、福,体现了普通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重。【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言风格的鉴赏能力。(1)如“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中“头年”语言简洁质朴、口语化,通俗易懂,充满了生活气息浓厚。(2)由“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中“咔哧”“ 咔!”“咚咚咚”中描写父亲裁剪的干净利落,运用大量拟声词,再现了生活场景,语言生活化,突出其裁剪手艺的高超,。(3)由“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父亲

29、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中的“乡工”“上门工”“贪墨”等词语,地方色彩浓厚,具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4)由“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可知,运用比喻修辞,把父亲的裁剪比作农夫耕地,贴切生动,充满乡村的泥土气息;(5)由“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可知,引用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源于生活的语言,使文章明快风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

30、,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复奏疏乞创飞虎军。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橱,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幹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

31、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墙而至,其直身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弃疾素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櫂歌。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

32、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选自宋史辛弃疾传)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 寻;不久B. 期终月至城下发粜 期:一整月C. 帝嘉之,进一秩。 秩:俸禄D. 辛弃疾雅善长短句 雅:一向,向来11.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A. 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

33、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B. 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C. 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D. 申伤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辛弃疾有远见卓识。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辛弃疾论述敌我形势以及晋汉两代的人才,持论正直,他的建议被采纳施行。B. 辛弃疾有主见,善斡旋。皇上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采买军马,当时枢

34、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C. 辛弃疾决事果断。修建飞虎营时,需要瓦二十万。辛弃疾命令厢官除官舍神祠之外,动员居民每家献出沟檐瓦二十块,没有二天都齐备了。D. 辛弃疾重情义,有胆识。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却为他写祭文来吊唁。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弃疾素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2)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3)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14. 辛弃疾既有政治军事才略,又关怀民生疾苦。他是如何解决江西饥荒的?请简要概括【答

35、案】10. B 11. C 12. A 13. (1)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赏识和提拔有才能的人,结交的人大多是天下名士。(2)在阁子北面开了四扇窗子,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围墙,用北墙对着南边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3)秦惠王担忧齐楚联合,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献给楚国,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14. 刚到灾区,张榜禁止囤积、强买粮食。下令拿出公家全部钱物,借贷给有实干才能的人,不取利息。等到他们运回买到的粮食,约定月底到城下售卖。【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能力。B“期终月至城下发粜”意思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所以“期”的意思

36、是“约定日期”。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子可以翻译为: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有违法贪赃者,让各部门尽职尽责,不要只纠举小官吏应付了事,而为自己掩饰过错。皇上下诏嘉奖他。“元元”有平民、老百姓的意思,“以为”是固定词组,意为“把作为”,中间都不可断开,排除AB两项。“无徒按举小吏”的目的是“应故事”,“以”,来,目的连词,中间不断来;“应故事”是动宾结构,其后应断开,排除D。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A.“他的建议被采纳施行”错误,根据原文“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可见,因为讲和刚刚停当,

37、他的建议没有被施行。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素”,向来;“尚”,崇尚;“识拔”,赏识并提拔;“所交”,结交的人。(2)“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垣:名词作动词,指砌矮墙。垣墙:砌上围墙。周庭,(于)庭子周围。“当”,通“挡”,挡住;“日影”,指日光;“始”,才;“洞然”,明亮的样子。(3)“患”,担忧;“详”通“佯”,假装;“去”,离开;“厚币委质”,用丰厚的礼物作为见面礼。币,礼物。厚币,作状语,用丰厚的礼物。委,呈献。质,同“贽”,初次拜见尊长时所献的礼物;“事”,侍奉。【14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文章

38、内容要点能力。题目要求简要概括辛弃疾既有政治军事才略,又关怀民生疾苦。他是如何解决江西饥荒的。由文中“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可知,先张榜禁止囤积、强买粮食;由“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可知,其次,拿出公家钱物借贷给有能力的人去买粮,不取利息;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墙而至,其直身减,民赖以济”可知,和这些人约定月底在城下售卖,因粮食到得多,价格不高,百姓借此渡过难关。【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39、、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辛弃疾字幼安,齐地历城人。当时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辛弃疾趁机论述敌我形势以及晋汉两代的人才,持论正直。因为讲和刚刚停当,他的建议没有被施行。留守叶衡平素很器重他。叶衡入朝为相,极力向朝廷推荐弃疾胸怀大志深谋远虑,皇上就召见了弃疾。不久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有违法贪赃者,让各部门尽职尽责,不要只纠举小官吏应付了事,而为自己掩饰过

40、错。皇上下诏嘉奖他。(辛弃疾)又上书请求创建飞虎军。皇上下诏委任辛弃疾进行筹划,于是他丈量马殷兵营原先的房基,修建新的营垒,准备招步兵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拿铜钱五万到广西买了五百匹马,皇上又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捎带买三十匹。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屡次阻挠他,弃疾干得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各种费用上万计,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作罢,弃疾接过来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定期一月要建成飞虎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如期落成,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画好图纸呈给皇上,皇上于是心中

41、释然。当时连续下了几月的秋雨,有关部门说造瓦很困难,弃疾问:“必须要用多少瓦?”回答曰:“二十万。”弃疾说:“不要担忧。”命令厢官除官舍神祠之外,动员居民每家献出沟檐瓦二十块,没有二天都齐备了,僚属都很叹服。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队中最好的。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弃疾督办赈灾工作。刚一到灾区,弃疾就在通衢大道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接着下令全部拿出公家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能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借贷钱物,等到他们领命运回籴来的粮食,不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赖此得以度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

42、求拨米救助,部属都不答应,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拿米舟十分之三拨给了信州。皇帝嘉勉这件事,给弃疾进一级俸禄。又因为谏官弹劾丢掉了职务。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结交的人大多是天下名士。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做赋九曲棹歌。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垂名万世是不朽的。谁说公死,你凛然犹生!”辛弃疾一向擅长作词,他写的词风格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弃疾墓旁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大呼于堂上,好象鸣发其心中的不平,自傍晚至半夜不绝声,枋得拿着蜡烛写作文章,准备天亮将祭

43、祀他,文章写成而声音才停下。德佑初年,枋得向朝廷请示,朝廷加赠他为少师,谥号忠敏。(二)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宿府杜甫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注唐代宗广德二年,新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保荐杜甫为节度使幕府的参谋。这首诗就写于这一年的秋天。伶俜(png):流离失所。化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思是鹪鹩做窝,只占用一根树枝,比喻杜甫在幕府中任参谋一职。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两联视听结合,选取视觉形象寒桐、残烛、月色与听觉

44、形象角声,组成一幅“清秋图”B. “中天月色好谁看”的原因是饱经战乱,与亲朋音信断绝,战争频发,归路艰难。C. 诗人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彻夜回荡的角声来反衬四周的清寂,极具艺术感染力。D. 尾联照应首联,梧桐上的一枝,隐喻着自己寄居于严武幕府,得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宁。16. 整首诗围绕“独宿”展开,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5. D 16. (1)描绘独宿之景,清秋时节,并边梧桐,残烛明灭,凄清,寒冷,景中有情,烘托诗人孤独悲凉的心境。(2)描述独宿之事,永夜角声悲凉自鸣,天上月色无人欣赏,战乱未息,故乡音信全无,关山阻隔,一人孤独在外,寄居于人,表现了诗人的漂泊辗转之苦。(3)抒写独宿

45、之情,诗人以“行路难”“忍伶傅”,直接抒发了独宿之凄凉、感伤、漂泊无依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文本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D项,“得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宁”表述错误。根据诗意,首联写到诗人作为幕府的参谋而感到“幕府井梧寒”,因为他从安史之乱以来“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那饱含辛酸的“伶俜十年事”都已经忍受过来了,如今却又要到这幕府里来忍受“井梧寒”。诗人用“强移”二字,表明他并不愿意来占这幕府中的“一枝”,而是严武拉来的;用一个“安”字,不过是诗人自我解嘲。由此可见,诗人一夜徘徊徬徨、展转反侧,心中并不安宁。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作者所

46、表达的情感的能力。本诗的大意是:井畔梧桐在秋夜的风中抖动,只有蜡烛残光照着孤单的我;长夜里号角声悲壮似在自语,天空中的月色虽好谁与我共赏;光阴荏苒哪里寻觅亲人音信,关塞一片萧条寻找归路艰难;我已忍受十年的飘零生活,把家安在这里不过勉强栖身。本诗“独宿”二字,是一诗之眼。首联写“独宿”之景,时节正是清秋,井边梧桐透着凄寒,一盏残烛明明灭灭,凄清和寒冷贬入骨髓,诗人于此寓情于景,借以烘托其孤独悲凉的心境;诗人眼睁睁地看着“蜡炬残”,夜不能寐,悲凉的心境与“清秋梧寒”相映。颔联写“独宿”之事、之所见闻,凄怆悲凉的号角声响彻长夜,空中流霜般的月光独自欣赏,诗人于此化百炼钢为绕指柔,刻画出一个身处未已战

47、乱之中、辗转漂泊异地、看月听角、独宿不寐的诗人自我形象,表现了他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颈、尾二联直抒“独宿”之情,风尘荏苒,音书断绝,关塞萧条,前路艰难,故乡路遥,回家无期,还有那国事动乱的忧虑和飘泊流离的愁闷;一句“强移”,道尽心中无限的伶俜孤苦,“独宿”的凄凉、感伤和漂泊无依之情就力透纸背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落月西斜,海雾涌起,回家的道路无限遥远的句子是“_,_”。(2)将进酒中以古人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名,表现胸中忧愤不平之意的句子是“_,_”。(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之时,跟“执手相看

48、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相似的句子是“_,_”。(4)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表明屈原的文章主旨重大、意义深远的两句是“_,_”(5)李凭箜篌引中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并举,形象地表现音乐声音特点的两句是“_,_”。(6)氓中的“_,_”两句,表达了女子对行为没有准则、情感经常变化的男子的批判之情。【答案】 (1). 斜月沉沉藏海雾 (2). 碣石潇湘无限路 (3). 陈王昔时宴平乐 (4). 斗酒十千恣欢谑 (5). 相顾无言 (6). 惟有泪千行 (7).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8). 举类迩而见义远 (9). 昆山玉碎凤凰叫 (10). 芙蓉泣露香兰笑 (11). 士也罔极 (12). 二三其德【解

49、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碣、潇湘、恣、谑、惟、指、迩、见、罔。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8. 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这本拼凑起来的“名家”短篇小说集,几乎没有精彩之作,顶多有一两篇基本上还差强人意。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认为,只有“中国制造+互联网”握成拳,才能形成合力,而“工匠精神”就是要扭转长期以来好大喜功的导向。柴静在纪录片穹顶之下中提到雾霾的主要物质黑炭,是锁链结构,两克的黑炭打开面积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它可以吸附很多致癌物和重金属,令人叹为观止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诸家思想观点既相互对立、展开激烈的辩论,又相互影

50、响、相互汲取营养,分庭抗礼,从而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由著名作家路遥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各大卫视热播,随着剧情的深入发展,赞许和批评的声音不绝如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经济学是历史使命,西方经济学不可奉为圭臬。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差强人意:含褒义,形容尚能令人满意。语境说“名家”小说集几乎没有精彩之作,顶多有一两篇基本上还能让人满意,符合语境。成语使用正确好大喜功: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含贬义。使用正确叹为观止:指赞美

51、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句中说的是黑炭吸附致癌物和重金属,不合语境。可改为“大跌眼镜”。分庭抗礼: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用于双方。语境为“儒、道、墨、法诸家的思想观点”,对象误用。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此句是用来形容电视剧平凡世界的赞许和批评的声音,不合语境。可改为“与日俱增”。“奉为圭臬”,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语境说“建设中国特色经济学是历史使命”,西方经济学不会把它当作自己准则,符合语境。成语使用正确。故选B。1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 90个有特殊编号的“奥运缶”在北京结束了网络竞价,以总价128365

52、万元成交,每个缶的均价都超过了14万元。B. 尽管在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里已经使出浑身解数大搞促销活动,各商家在母亲节档期里仍然力度不减,再次掀起促销波澜。C. 植物营养学就是研究如何通过施肥等措施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的,因此植物营养学不仅对粮食质量安全,而且对粮食数量安全至关重要。D. 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A项,“每个”和“均价”“都”在表意上有赘余,因为“均价”就是每个的价格,与“每个”“都”重复,只保留“均价”。C项,“不仅而且”表

53、示递进关系,应先说粮食数量,再说粮食质量;同时,从逻辑关系上讲,“因此”表示前因后果,而该句的前后逻辑关系却是“前果后因”应改为“因为”。D项,两面对一面,“能否”表示事物的两个方面,所以对应的结论也应该是两个方面,而“有效开展”只表示了积极的方面,前后明显不对应。故选B。20.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楚辞,西汉刘向编辑,收录了战国时期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运用楚地方言的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B.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后用以指代少年时代;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

54、年龄,即15至20岁。C.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黄昏即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点-21点),人定即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23),子时即夜半(相当于现在23-1点)。D. 孔雀东南飞选自南北朝时徐陵选编的玉台新咏,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 “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错,是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叙事诗。故选D。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10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郑忠伟介绍,预计今年年底我国疫苗的产能能达到6.

55、1亿剂。明年我国新冠疫苗的年产能,将在此基础上有效扩大,切实满足我国以及全球其他国家对中国新冠疫苗的需求。中国新冠疫苗价格坚持企业主体定价,但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公共产品属性原则,定价一定不是以供需作为定价基础,而是以成本作为定价基础;第二,以大众对新冠疫苗的接种意愿和接种需求来开展定价。因此,中国新冠疫苗的定价一定是在大众可接受的范围内。有关专家介绍说,有关新冠病毒疫苗,我国先后部署了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等5条技术路线并行研发。目前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的疫苗共有四种,其中三种为灭活疫苗,一种为腺病毒载体疫苗。我国的新冠病毒疫苗,有望今年底投入市场。【答案】今年年底我国疫苗

56、产能或达6.1亿剂,定价在大众可接受范围,我国有4种新冠疫苗进入临床三期试验,有望今年年底投入市场。【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题型是语段压缩。新闻报道,首先保留时间、事件要素,在此基础上充实语意要点。根据全文看,“10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郑忠伟介绍,预计今年年底我国疫苗的产能能达到6.1亿剂”,是中心句,所言事件是“今年年底我国疫苗产能或达6.1亿剂”。后面内容是具体介绍和解说,涉及“新冠疫苗价格”、“临床试验”和“投入市场”三项主要内容,可综合表述为“定价在大众可接受范围,我国有4种新冠疫苗进入临床三期试验,有望今年年底投入市场”。把前

57、后内容加以结合表述即可,注意表达简洁流畅和不超过60字的字数要求。22. 发挥联想和想象,从下面两段文字中任选一段进行扩写。要求:想象合理,符合原诗意境主旨;原有意象不能缺少,但描写顺序可自由;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90字。(1)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答案】连绵起伏的群山似一柄柄利剑(比喻),距天不满尺许。一条条如虬龙般盘旋屈曲的苍劲的枝干(比喻),斜倚着向下,好似要将自己的头颈伸向崖下滚滚的波涛,乘机潜游溜走一般(比拟)。盘曲的蜀道蜿蜒远去(比拟),在山林中忽隐忽现,起起伏伏。唉,这不也是我脚下的人生路吗?(

58、反问)【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扩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要求有两点:一是发挥联想和想象,二是想象合理,符合诗意,内容全面,其次要求我们认真阅读诗句,理解是句的含义,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意象和关键词“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进行描述,描述时一定要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按照诗句所提供的意境,并结合分析作者当时的思想情绪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尽量发挥想象,展开联想。内容要全面。解答此类题还要注意题目中对修辞和字数的要求,比如本题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90

59、字”。四、作文(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进入高二,面对新高考的不确定性,选科后的患得患失,渐渐逼近的升学压力,越来越难的数学、物理等学科,以及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各种问题开始出现。比如:学习懈怠,不完成作业,脾气暴躁、打架、早恋、结交不良朋友,甚至逃学等。对此,一位资深年级主任曾用了一个词:“逢二必乱”。他说,不只是某个学校有这种现象,几乎每年,很多学校或多或少都存在这种情况。 班级举办班会活动,请你就此现象,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或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书写规范。

60、【答案】例文:用自律谱写美好人生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荣幸我能就“逢二必乱”这一话题在班会上进行发言,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用自律谱写美好人生。自律,指自我约束,自觉地用校规校纪约束自己,自觉地用社会公德、高尚品格规范自己,自觉地用法令制度提醒自己,这就叫做严以自律。我们平时所说的“逢二必乱”现象出现的问题如“学习懈怠,不完成作业,脾气暴躁、打架、早恋、结交不良朋友,甚至逃学”等,实际上都是对自己要求太低的结果,也就是不自律。安德烈耶夫曾说过:“一个人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是的,每个人在纷繁复杂又充满蛊惑的世界中艰难前行,势必会受到各种欲望的诱惑。这时,阻碍我们前进,破坏自己艰苦

61、努力的敌人,往往是自己。一次放松,似乎是茫茫人生之河中的一片浪花;一刻懈怠,似乎是漫漫人生路途中的一颗沙砾;但是一次次放松与一刻刻懈怠的累积,就会演变为顽固不化的恶习。最终,在自己的松懈散漫下,我们将会惨烈的败给自己。富兰克林用他的小黑点牢记住了各种做人处事的道理,他每日不忘反省,随时也不忘自律,他将缺点视为敌人并去积极克服它,他随时随地都在思考,自己的言行是否得体,这种做法是否礼貌,于是,他便很能克制和约束自己了,并且在自律的同时他还养成了很好的习惯,那就是无论在做什么之前总会顾及后果不会盲目。自律使他成熟,自律也使他自己更加完善。自律如一个茧,让他在里面慢慢修炼,最后羽化成蝶。自律也是他备

62、受人敬佩,自律使他稳重,大方,行为得体,自律是一列强劲的列车,让他极速进步,直达成功。也许有人认为,似乎是负重任的伟人才应自律的,其实不然,我们青少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更应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做到自律。自习时认真学习,不高声喧哗;食堂就餐,自觉排队,这都是自律的表现。在我们的校园中,也有不和谐的音符,有的同学把带进手机进课堂,让本应纯洁的好奇心在社会的污秽中渐渐腐蚀起来,这不仅仅是破坏了良好的校园气氛,更重要的是给自己的心灵带来了不良影响,给自己的进步设置了路障。或许你的力量还很小,但如果你拥有坚定的自制力,锲而不舍,就没有不可征服的高峰,或许你的智力驽钝,但只要你拥有顽强的意志力,坚韧

63、不拔的精神,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同学们,就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磨练自己的意志,锻炼我们的毅力,严格自律,抵达成功的彼岸。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本题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在审题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内容:(1)材料内容,步入高二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根据“他说,不只是某个学校有这种现象,几乎每年,很多学校或多或少都存在这种情况”,说明这些问题出现的概率很高,因此可以探讨这些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遇到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2)情境意识,班级班会活动;(3)文体意识:发言稿,开头要顶格写称呼,第二段要空两格写问候,文末要写“我的演讲到此

64、结束,谢谢大家”;(4)任务意识,在正文中要写清楚对这些“逢二必乱”产生的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并且在文中要提出希望或建议。写作时,任务不可以有遗漏。(5)主体意识,本文是以自己为出发点来行文的。审题立意:(1)自律的人生才是最美的;(2)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学习可能成功;(3)只有依靠自己,才能避免“逢二必乱”;(4)学会自我疏导,避免出现不良情绪;(5)学会分辨不正确的事情,努力让自己向优秀发展。可用素材:(1)正像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言,“如若你想征服全世界,你就得先征服自己。”一个朝三暮四、连自己都掌控不了、约束不了的人,不用别人来打败你,在行动之前就已经输给所有人了。所以,自律是

65、成功的基础,是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2)周恩来自制纸镜子,让自己每日记住行必端,言必正,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周对自己的高要求使人望尘莫及而周这种自律的精神则是更加令人敬佩,自律就如一面镜子,时刻让自己清醒,时刻让自己注意自己的行为,它反映出自己的不足并配合改正,它有如土壤一般,滋养自己,使人生这棵大树枝繁叶茂,也是自己迅速进步,直奔成功的终点。(3)白玉霜是著名评剧演员,演技很高,被人称做“评剧皇后”。她为了做到自知、自律,不论三伏酷暑,还是三九严冬,一有时间就去练功,练嗓子。有人对她说:“你已成名了,干嘛还这么苦练?”她笑笑说:“戏是无止境的。”并且她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管什么人,只要给她指出缺点,她都非常高兴。正如著名评剧演员白玉霜高度自律一样,成功之后仍旧坚持每日苦练基本功。所以自律并不是偶尔为之,它必须成为你的生活方式。只有坚持自律,才能不断地攀登,不断地提升。行文结构: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先由材料内容引出话题,之所以出现“逢二必乱”的问题,是因为不够自律,接着写不自律的危害,然后以富兰克林的例子说明自律的重要性,然后联系自身,结合高二学生这一身份谈怎样自律于我们而言也很重要,最后提出希望。另,用“演讲稿”的格式行文。- 24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