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75074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2小题,共44.0分)1. 都统多尔济奏称:“今准夷荡平,回部向化,请令内地商人各随所愿,裹带茶叶、布匹等项,前往青海贸易,使柴达木等远处贫困蒙古得以牲只售换,于边疆生计,大有裨益。”经军机大臣议复,乾隆同意实行。这则材料体现出清朝前期()A. 西北地区商业获得较大发展B. 边疆地区力图扩大地方权力C. 新疆开始归属中央政府管理D. 通过加强经济交流稳定边疆2. 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

2、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A. 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B. 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C. 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D. 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3. 16世纪,英格兰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说,“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虽仰墓拉丁语,但更崇拜母语”;同一时期,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欧洲()A. 民主思想广泛传播B. 民族意识逐步形成C. 文艺复兴渐入高潮D. 宗教改革纵深发展4. 17世纪,英格兰社会精英人士对宗教的兴趣取向比例从7%降至2%,而对于科学的兴趣取向则由1.8%增长至5%以上。这一现象的

3、实质是()A. 科学发展推动人们思想解放B. 民主革命影响了全社会价值取向C. 人文精神取代宗教神学地位D. 启蒙思想加速了科技革命的到来5. 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政治上难以驾驭,它们各自的民选议会总是与伦敦派来的总督和其他官员不和。材料揭示了北美()A. 对英国的封建殖民统治日益不满B. 历史传统奠定联邦制基础C. 各殖民地形成了统一建国的目标D. 拒绝接受英国先进的制度6. 早在18世纪,英国商人就运用包括市场调查,信贷,折扣计划,报纸和杂志广告,不满意退款的承诺等今天被认为是现代营销的策略去获取利润,于是消费社会的出现成为了可能。18世纪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A. 根植于英国

4、人独有的消费欲望B. 取决于英国人营销策略的创新C. 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D. 促进社会各阶层实际收入增长7. 1856年英国棉纺织业资本家爱德华斯特拉特被行为贝尔珀男爵,成为“第一个工业贵族”。当时被封为贵族的金融家、大商人不过数人,而且都是贵族的亲戚,一些银行家、工业家在得到爵位前后,总是尽力购置地产,以求名实相符。这表明英国()A. 贵族的成分发生了异变B. 工业革命颠覆了传统观念C. 世袭贵族退出政治舞台D. 工商业资产阶级开始掌权8. 经济学家李斯特曾说:“一个人当他已经攀登上了高峰以后,就会把他逐步登高时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随上来。亚当斯密学说的秘密,英国执政者

5、世界分工论的秘密,也就在这里。”这主要说明李斯特()A. 旨在批判自由主义经济理论B. 主张自由贸易推动经济发展C. 否定自由主义存在的合理性D. 认为工业革命深化世界分工9. “汽车大王福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内基”等美国企业家辈出于()A.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B.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C.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D.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0. 1791年至1870年,法国宪法更替频繁,共颁布过13部成文宪法,1875年宪法颁布以后,尽管多党制下的内阁变换不断,但宪法频繁变更的现象已经改变。这是由于()A. 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B. 1875年宪法保障了人权C. 国际工人运动

6、暂时处于低潮D. 资产阶级民主力量发展11. 罗马共和国从无雅典那样的公益捐助制度,也不曾给公民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罗马的官职从无薪给,且是选举而非抽签产生。由此可知()A. 罗马共和国缺乏民主基础B. 公民成为共和国的支柱C. 公民对政治的参与受限制D. 精英统治利于社会进步12. 现有学者指出,早在18世纪启蒙思想家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宣扬自由、平等、产权等理念的时候,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奴隶贸易在西方都是合法的。该学者旨在说明()A. 西方的价值观是普世价值观B. 启蒙思想家支持政府的政策C. 启蒙思想与政治实践相背离D. 西方推行双重标准源远流长13. 古代罗马法规定:如果主人的严酷看

7、起来是无法忍受的,将强迫主人出卖他们的奴隶。此项规定主要反映了罗马法旨在()A. 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B. 强调天赋人权C. 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 促进社会公平14. 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由国教教会管理,学校课程的设置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1870年颁布福尔特法案,成立免费学校,实行强制性的世俗教育,强迫初等教育,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确立,到1900年,基本实现了初等教育普及。这说明近代英国()A. 经济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变革B. 思想解放的历程较为缓慢C. 宗教束缚限制了教育的发展D. 最早实现初等教育的普及15. 读图,实线代表私人部门就业者的失业率,虚线代表全国就业者整体失业率。

8、出现如图所示失业率差距是因为()A. 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B. 金融体系的整顿C. 农业调整法的贯彻落实D. 以工代赈的推行16. 1889年7月14日是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纪念日,22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召开大会并通过决议:“只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剥夺资本家阶级的生产资料并把它变为公有财产之后,劳动和人类才能获得解放。”这反映出()A. 法国大革命精神是大会指导思想B. 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C. 无产阶级确立了夺取政权的目标D. 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17. 巴黎公社委员会存在了62天,在有记录的58次会议上,先后更换了28位主席,有时一天更换两次主席。这一做法体现了当时()A. 外部形势极

9、其紧张B. 政治斗争的复杂性C. 领导体制存在缺陷D. 民主集中制的原则18. 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A. 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B. 意在掩盖参战意图C. 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D. 力图保护东亚和平19. 历史上欧洲版图的变化往往与大规模战争有关。与欧洲国家数量骤然增加有关的战争是()A. 拿破仑战争B. 普法战争C. 第一次世界大战D. 第二次世界大战20. 一本史学著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

10、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A. B. C. D. 21. 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B.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思潮C. 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险法D.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突袭波兰-德国投降22. 1917年,列宁

11、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A. 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B. 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C. 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D. 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6.0分)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

12、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这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

13、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 (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変化及其原因。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马克思在 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社会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马克思把社会的要素比喻为“器官”,以说明要素对总体的从属性,因为机体固然是由器官构成的,但器官

14、离开机体,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和应有的功能。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也写道:“世界历史是个整体,而各个民族是它的器官”。-摘编自罗文东构建世界历史体系的方法和原则围绕材料,结合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25. 材料:路徳维希艾哈徳在战后的徳国推出货币和经济改革,建立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社会市场经济基本理念是:保持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保护自由竟争,限制垄断,同时实行若干社会保障和补偿制度,减少过于不公平的分配状况。1948年6月20日,德国西部的占领区开始实施贷币改革,新的德国马克取代了旧的马克,通过新旧货币的兑换,短时间内市场上的货币量减少了93.5%

15、恢复市场秩序成为可能。货币改革后,几乎一夜之间,西德的商品市场趋于稳定。商人对于市场的信心也回来了。1950年时,物价已经开始下降,工业生产迅速恢复到战前的水平。195年,德国工业总产值超过英法两国,跃居世界第二。 1951年至1965年间,德国的GDP平均增长率达到66%,德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长率高、价格稳定、失业稳步减少的特点,“德国制造”享誉全球,人们称这一时期的德国经济为“经济奇迹”。 -摘编自百度百科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德国“经济奇迹”出现的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艾哈德领导的经济改革。26. 材料:20世纪初,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

16、的继续”,战争与道德无关,无所谓正义与否的观点,被欧洲各国奉为经典。然而,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这种战争观的滑铁卢。战后被残酷战争震惊了的精英们,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不管其原因如何,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由法国和美国发起、15个国家(1933年已达63个)签署的非战公约,核心内容就是宣布在国家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强调“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这种战争观在国际危机频发的20世纪30年代风行一时,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裁减军备或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 -摘编自梁占军二战与20世纪国际战争观的演变根据

17、材料,指出一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一战后战争观的变化进行简要评价。27. 材料郑吉,会稽人(今浙江),自幼尚武,少有大志,喜习外国事。以卒伍从军,数出西域,勇敢,有谋略。公元前 68年,侍郎郑吉到西域后,一改过去从关内派兵远征的办法,而是迅速扩大渠犁屯田,增加西域驻军。公元前76年,秋收之后,郑吉再次发兵攻车师,车师王降。公元前60年,匈奴虚闾单于死。右贤王屠耆堂纂夺了单于位,大力剪除异己。本应继位的日逐王先贤挥身感危险,欲降汉,派使达于郑吉。郑吉表示非常欢迎,迅速派屯田士卒1500人并发龟兹等国5万人迎日逐王降,并妥善安置。匈奴从此退出西域。宣帝甚喜,

18、封日逐王为归德侯,任郑吉为都护,管西城南北二道。西汉政府自张雾首通西域,至神爵二年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经过七十余年,之后,统辖了六十八年,共计一百余年之久,西汉自在西域设躍都护府后,丝路南北两道皆畅通无阻。郑吉在西域先后二十余年,大兴屯田破车师,降日逐王,出任西城第一任都护,平息乌孙内乱,为完成统一西城大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摘編自予征第一任西域都护郑吉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吉在西域的主要建树及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郑吉取得成就的原因。答案1.【答案】D【解析】材料“请令内地商人各随所愿,裹带茶叶、布匹等项,前往青海贸易,使柴达木等远处贫困蒙古得以牲只售换,于边疆生计,

19、大有裨益”体现的是新疆和内地的经济交往有利于新疆地区的发展,D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政策对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无法得出商业发展较快的结论,A选项排除; B选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新疆开始归属于中央政府,C选项排除; 故选:D。本题关键信息是“请令内地商人各随所愿,裹带茶叶、布匹等项,前往青海贸易,使柴达木等远处贫困蒙古得以牲只售换,于边疆生计,大有裨益”,结合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进行分析即可。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材料强调的是内地与边疆地区的商业往来是有利于边疆地区稳定的。2.【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大

20、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等信息可以看出,大明律对明朝大臣作了种种限制,而且这些列罪条款还是明律所特有,由此可知道,明朝皇权专制与过去朝代相比,又得到继续的强化,故A项正确。其余三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A。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考查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表现、特点: 1、表现: 明朝统治者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由皇帝控制。自秦朝以来在我国存在了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和隋唐以来700多年的三省制度被废除,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皇权绝对专制的局面。 明朝时期逐渐形成了内阁制,内阁的地位虽然逐渐上升,权力越来越大,

21、似最后的决策权仍然在皇手中。 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行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特点: 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继承了前朝的一些措施,又在此基础上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 空前强化。皇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加强。 体现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逐渐衰落的时代特征。3.【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处于欧洲宗教改革时期,依据材料可知,马尔卡斯特崇拜母语,马丁路德创造德语推动了欧洲民族意识逐步形成,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故B项正确。 A项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 材料体现的是宗教改革,不是文艺复兴,故C项错误。 D项中

22、纵深发展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考查宗教改革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即可。本题考查对宗教改革作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4.【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7世纪时,近代科学兴起和不断发展,材料中对宗教兴趣取向比例的降低和对科学兴趣取向的上升,表明17世纪的科学发展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故A正确。 材料中的数据太小,而且只限于“社会精英人士”,无法体现“全社会价值取向”,排除B。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于1859年,17世纪的英国,人文精神不断上升,但并没有取代宗教神学地位,排除C。 启蒙思想的高潮和第一次工业革命均是在

23、18世纪,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 故选:A。本题考查近代科技的兴起。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7世纪”“对宗教的兴趣取向比例从7%降至2%,而对于科学的兴趣取向则由1.8%增长至5%以上”。本题是中档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近代科学依靠科学试验来检验和发展科学理论,科学试验是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5.【答案】B【解析】材料提及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中“各自的民选议会总是与伦敦派来的总督和其他官员不和”,由此可见地方独立性较强,这最终导致了美国实行联邦制来加强中央集权,选项B正确; 英国不是封建殖民统治,排除A; 选项C在材

24、料中未体现,排除; 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独立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特征和结果来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特征。还要搞清楚当时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6.【答案】C【解析】A表述错误,消费欲望并非英国人独有,排除; B消费社会的出现根源在于生产能够满足需求,而非营销策略,排除B; C.18世纪英国商人的营销策略有力的推动了消费社会的出现,消费拉动生产,这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选项C正确; D消费属于支出,因此不会导致社会各阶层实际收入增加,排除D。 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的背景特征来进行分析。解题

25、的关键是理解消费会促进生产,由此推动工业革命的发生,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7.【答案】A【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由于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成为第1个工业贵族,反映出了工业革命以后,一些贵族发生了变异,通过经济生产也能获得政治上的贵族地位。 B材料没有体现出颠覆人们的传统观念。 C世袭贵族退出政治舞台表述是错误的。 D工商业资产阶级开始掌权,材料看不出来。 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8.【答案】A【解析】结合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经济思想的特点可以看出材料中亚当斯

26、密应该是强调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而李斯特说,当他攀上高峰以后,就会把原来的梯子踢开,避免别人跟随上来,这是英国进入工业革命时期,提倡自由主义思想,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这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是一种掠夺,所以材料的意思是批判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因为这一理论只对当时英国有利,对后发的工业国家是不利的。 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是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工业革命对经济政策和经济格局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和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9.【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材料中的组织都是垄断组织,表明当时美国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故选:D。

27、本题主要考查垄断组织,要求学生结合垄断组织的特点和产生的时代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只要搞清楚垄断组织的特点和产生的时代特征,就可以正确选择属于简单题。10.【答案】D【解析】根据问题“由于”考察是法国宪法不再频繁更替的原因,那么法国政体频繁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共和派和君主派的斗争激烈,反映的是法国封建势力的强大,资产阶级势力的发展不足,在法国历史上1875年所确立的是第第三共和国,故A项错误; 1875年宪法在人权保障上不完备的(众议院中妇女、军人无投票权),故B项错误; 影响法国政权的主要势力是资产阶级共和派和君主派,故C项错误; 资产阶级民主力量,有效的维护了共和政体,故D项正确。 故选:D。

28、本题考查法国民主政治历程。主要考点:法国大革命进程;法国共和制实现;法国民主政治曲折性出现的原因;法国1875年宪法。法国共和政体体制: 1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以普选方式选出。 2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总统与参议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内政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 3法国议会享有真正的、独立的权力,它虽受总统的制约但与总统是并立的机构。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总统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最终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29、后,议会又对宪法做了修改和补充,从此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11.【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从无雅典那样的公益捐助制度,也不曾给公民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从无薪给”“非抽签产生”等信息可以看出,与雅典相比,罗马并不是每个公民均有参政的机会,这表明公民对政治的参与受到限制,故C正确。 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B、D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均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从无雅典那样的公益捐助制度,也不曾给公民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从无薪给”“非抽签产生”。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

30、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12.【答案】B【解析】A西方的价值观是普世价值观材料未体现,故A错误; B由材料信息可知,启蒙思想家在宣扬自由、平等、产权等理念的时候,并不反对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奴隶贸易,这说明启蒙思想家支持政府的政策,故B正确; 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C错误; D西方推行双重标准源远流长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错误。 故选:B。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封建专制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资产阶级提出反对专制制度的要求;主张“天赋人权”;反对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的统治,提倡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和科学;理性主义。解答本题要掌握启蒙运动的时代

31、背景,考查了学生唯物史观和辩证分析能力。13.【答案】C【解析】本题材料提到,如果主人的严酷看起来是无法忍受的,将强迫主人出卖他们的奴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罗马法缓和阶级矛盾,力保社会稳定,维护阶级统治,故C正确; 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罗马法,罗马法是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的作用。结合备考要注意全面掌握。罗马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随着罗马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法律逐渐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减轻了社会各阶层关系的紧张程度,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罗马法对后世法律的影响,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

32、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尤其是对欧洲大陆的法律制度影响更为直接。14.【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材料“1870年”可知,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导致英国教育的改革,故A项正确。 BCD三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A。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英国教育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答即可。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考查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英国教育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15.【答案】D【解析】A反映

33、的是失业率的状况,全国工业复兴法对失业率影响不大。 B金融体系不会影响到失业率。 C农业调整法主要是恢复发展农业,不是针对失业率的问题。 D实行以工代赈,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失业严重的现象,有利于降低失业率。 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要求学生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一定要搞清楚罗斯福新政内容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16.【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材料“22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召开大会并通过决议”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B选项符合题意。 自由、平等和博爱是法

34、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A选项排除。 C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D选项排除。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共产党宣言,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共产党宣言的准确把握。17.【答案】C【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巴黎公社内部在组织领导方面非常混乱,频繁更换主席,没有体现出外部因素。 B材料是强调领导机制的不稳定,而不是强调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C从材料可以看出,巴黎公社只存在了62天,但是召开了58次会议,经常更换主席,说明当时的领导体制不稳定,存在巨大的缺陷。 D材料并没有体现出

35、民主集中的原则。 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公社,要求学生结合巴黎公社的政策特征以及失败的原因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18.【答案】B【解析】材料的主旨意图并不是要讲德日矛盾激化,而是讲日本对德宣战的意图,故A项错误;日本的种种对德参战的理由都是借口,都为了掩盖其参战的意图,即瓜分世界,争夺利益,故B项正确;日本本身的这些行为并不能维护英日同盟的利益,维护英日同盟利益只是一种借口,故C项错误;保护东亚和平也是一种借口,故D项错误。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日本对德宣战。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二战中日本对德宣战真正意图

36、的理解。19.【答案】C【解析】拿破仑战争主要为反对反法联盟的干涉,与国家增多无关;普法战争是德意志统一的一部分,也与国家增加无关;二战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也与国家增加无关;一战后重划欧洲版图产生了一系列新兴国家。 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的认识。20.【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强调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历史的消极影响,符合题意。 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历史的消极影响,是一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影响,故错误。故D项正确。 故选:D。本题考查第一次

37、世界大战的影响。需要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历史的消极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的分析理解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历史的消极影响的识记。本题以一本史学著作的内容为切入点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考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历史的消极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与分析材料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21.【答案】A【解析】“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就是说事件之间存在着递进关系,或者存在着由大到小的关系,A选项符合这个逻辑关系; B项存在因果关系,科学社会主

38、义诞生推动国际工人运动,指导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成功又推动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B不符题意; C项的后两者是并列的关系,是罗斯福新政的两个方面的措施,C项错误; D项也不符题意,德国突袭波兰是二战开始的标志,德国战败,是欧洲战场反法西斯胜利的标志。 故选:A。考查历史辨析题,重在考查辨析的方法和能力。关键是对历史史实的掌握,其次是思维逻辑的能力培养。22.【答案】C【解析】A材料没有指出革命起义条件是否成熟,只是说明了要用,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政权。B从材料中看不出这一论断是布尔什维克的政治智慧的结晶。C四月提纲指出了俄国革命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七月纲领提出了要用暴力方式推翻资产

39、阶级政权。D结合材料中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可知,和平夺权的方式是不可行的。故选:C。本题主要考察各国十月革命的发展过程和特点,要求学生结合十月革命的基本知识来分析材料。本题解答的关键是学生要知道十月革命具备的两个特点,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相继进行,采取了和平夺权和暴力革命的两种方式。23.【答案】【小题1】变化:由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到认为战争是丑陋的、对国家室无意义的行为。 原因:战争持续的时间比预期的长,代价巨大;相持阶段(堑壕战)军事上难有明显进展,结局难料;对战争意义和目的的反思。【小题2】角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

40、但就某一国家而言,还应从侵略与被侵略的角度来分析。【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及“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的主旨,并能够正确

41、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2)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解答本题需正确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24.【答案】根据材料“马克思把社会的要素比喻为器官,以说明要素对总体的从属性”可知,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多种要素组成并产生作用的结果,故可以“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立论,结合英国历史发展的政治、思想、经济因素,从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等方面阐述对英国国家崛起的影响即可。 故答案为: 论题: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论证:1

42、6-18世纪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英国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进一步传播了自由平等的观念。17世纪末,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18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综上,正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英国最先进入了工业文明,成为近代较早崛起的资本主义强国。【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结合题干“马克思把社会的要素比喻为器官,以说明要素对总体的从属性”,综合历史发展的要素进行立论,并结合英国国家崛起的相关历史史实要素进行回答。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论证阐述的能力,本题注意从英国政治、经济、文化角度阐述历史发展的联系

43、。25.【答案】【小题1】原因: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影响;艾哈德的改革措施;德国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劳动力素质较高;战后旺盛的国内需求;马歇尔计划的支持;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非军事化的战后政策。【小题2】评价:调整了生产关系;促进德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德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冲击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德国的发展。(1)本小问,依据材料相关信息,结合所学从经济理论、艾哈徳改革措施、国际国内环境、经济基础、劳动力者素质、马歇尔计划以及非军事化政策等方面分析;(2)本小问,结合艾哈德领导的经济改革的内容和成效以及所学从对政治、经济、世界格局等方面的影响分析。本题

44、考查对艾哈德领导的经济改革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6.【答案】【小题1】(1)由材料“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可见认为战争是政治统治的工具(或继续)到否定一切战争,应极力避战,和平至上。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归纳。 (2)要一分为二评价一战后战争观。由“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裁减军备或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可见客观上推动了一战后暂时和平的出现。但不能简单否定战争,而一味避战导致致绥靖政策,实际是纵容侵略。 故答案为: (1

45、)变化:认为战争是政治统治的工具(或继续)到否定一切战争,应极力避战,和平至上。 原因:第一次世界世界大战的爆发摧毁了旧的战争观;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有识之士和民众观念的变化。 (2)评价:客观上推动了一战后暂时和平的出现;刻意避战导致了英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简单地否定战争并不能永久地保住和平,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小题2】【解析】本题考查一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一战后战争观的变化进行简要评价,需结合一战的相关内容来解答。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第一次世界世界大战,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掠夺战争;塞尔维亚为独立而战,具有民族解放性质,但不能

46、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27.【答案】【小题1】主要建树及意义:大兴屯田,就地解决驻军的粮料供应,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增强了西域的防守能力,为后世所效法;与匈奴争夺并大破车师,扩大了西汉政府在西域的影响力;降日逐王,使西域最终结束匈奴的统治,归属于汉朝;出任西域第一任都护,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保护了过往的客商,为完成统一西域大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加强了西域与内地中原地区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小题2】原因:西汉国力的强盛;张骞凿空西域打下的基础;汉宣帝的支持;郑吉的勇武与谋略。【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

47、干所给材料中“侍郎郑吉到西域后,一改过去从关内派兵远征的办法,而是迅速扩大渠犁屯田,增加西域驻军”“公元前76年,秋收之后,郑吉再次发兵攻车师,车师王降。公元前60年,匈奴虚闾单于死”“郑吉表示非常欢迎,迅速派屯田士卒1500人并发龟兹等国5万人迎日逐王降,并妥善安置。匈奴从此退出西域。宣帝甚喜,封日逐王为归德侯,任郑吉为都护”及“西汉政府自张骞首通西域,至神爵二年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经过七十余年,之后,统辖了六十八年,共计一百余年之久,西汉自在西域设躍都护府后,丝路南北两道皆畅通无阻。郑吉在西域先后二十余年,大兴屯田破车师,降日逐王,出任西城第一任都护,平息乌孙内乱,为完成统一西城大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的主旨,并能够正确认识汉朝管辖西域的历史影响。 (2)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以卒伍从军,数出西域,勇敢,有谋略”“宣帝甚喜,封日逐王为归德侯,任郑吉为都护,管西城南北二道”“西汉政府自张骞首通西域,至神爵二年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经过七十余年”的主旨,并能够正确认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背景。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