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73345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1.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66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典题呈现 课时17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语言 课时18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课时19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典题呈现一、(2020全国新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赠别郑炼赴襄阳杜 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注】把:握,执。岘首山,在襄阳。耆旧:年高望重的人。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

2、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B解析B项,“面对离别”有误,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理解,诗人为即将离别“心惊神伤”,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解析“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两山相隔遥远,诗人以此代指自己与友人相隔遥远,侧面表达

3、了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二、(2020全国新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赠赵伯鱼(节选)韩 驹荆州早识高与黄,诵二子句声琅琅。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注】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

4、,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B解析“劝诫”说法错误,根据诗句“果可畏”可知充满了嘉许、赞赏,并没有劝诫的意思。4.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解析由“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可知作者认为学诗要像初学禅一样,在未开悟的时候,要“遍参诸方”,多琢磨,以诸多前人为师,“遍”、“诸”字强调要下苦功,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由“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可知作者强调“悟”,在学习前人之

5、后要有自己对诗歌艺术真旨的领悟,“一朝悟罢”,一旦领悟到,“信手拈出皆成章”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诗也就学成了。三、(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

6、者的主观感受。C解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浓缩于窗子大小的尺寸之间。并非“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6.诗的尾联有什么含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答案含义: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评价: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解析先答出尾联的含义,再根据含义去分析作者对这幅画的评价。理解尾联的含义,首先,要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其次,要结合诗题和前面的诗句理解其深层含义。“此中有佳句”,意思是许道宁的画意境优美,蕴含诗意,文人墨客可以据此创作出诗词佳句;“吟

7、断不相关”,意思是纵使写尽这些佳句,也与画的意境不相关,足以看出画家技艺的高超和画意的优美,致使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评价:从尾联的含义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四、(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注】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

8、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D解析“受恩必报”属于无中生有。“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的意思是“男子接受人家的恩惠应当根据自己的能力,我平生就不随便接受人家的恩惠”,这是对别人施加恩惠的态度,并无“受恩必报”之意。8.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答案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

9、有委婉从容之致。解析第一问,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颈联描写了渔乡隐居(垂纶,垂丝钓鱼,指隐居)和风中鸿雁鸣叫两个场景,“隐者”和“鸿雁”都是孤高耿介的意象代表,形象化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怀。第二问,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其他三联直抒胸臆,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感情激烈。而描写两个具体场景,使得全诗节奏得到了舒缓。课时17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语言技法点拨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一)古代诗歌的形象1.人物形象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也可以是一组人物的语言,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鉴赏这种形象要注意鉴赏依据人物肖像

10、、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交代,情节的展开以及塑造人物用到的各种手法等。同时也要注意鉴赏视角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等。(1)豪放洒脱、怀才不遇的形象。如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高度自信,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思想;贾岛剑客中的“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则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2)忧国忧民、青衫泪湿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

11、了诗歌的意境。(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描写的则是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田园风景使人乐而忘返。(4)戍守边陲、建功立业的形象。如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通观全诗,不难发现作者在春迟、荒寒的景象中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5)独守闺房、心情凄婉的思妇形象。例如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是一首著名的思妇诗,写出了独处秦地的

12、思妇内心的独白。语意双关,用春天景物喻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古典诗歌中有一类诗叫“咏物诗”,即托“物”言志,其所托之物就是“物象”,即所谓“事物形象”。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另外,古典诗歌中的乐典往往有特定含意、情感,而这又对全诗的整体意蕴或情感表达有直接作用。著名的有关山月梅花落霓裳羽衣曲)后庭花等。如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中的“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落梅花”即梅花落,是一首笛曲。作者由梅花落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

13、,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2.景物形象主要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色彩等)、场面描写(战争、农事、狩猎、离别等)。诗中的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它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鉴赏此类形象,应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以分析画面(形、色、动、静),挖掘内涵(感情、寓意)为重点。3.事物形象体味意境要立足于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分三个层次:一是在脑中再现诗人描绘的画面,二是靠想象把画面中没有直接写到的那一部分补充出来,三是领会画面背后深远的意蕴。比如韦庄台城中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诗人描写阴雨、江草、鸟鸣等,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于常见的景物中寄寓无限的惆

14、怅,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说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离不开对意境的把握。3.知人论世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或不慕权贵、豪放洒脱,或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或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或矢志报国、献身边塞等。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要关注时代背景及作者的人生境遇,做到设身处地、知人论世。比如南宋的一些诗词,鉴于国土沦丧、偏安江南的现状,作者多有矢志报国、收复失地的情怀;而唐时的陈子昂、李商隐等,则因不被重用,诗歌中多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二)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技法1.理解意象如卢纶送李端中的“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诗人开篇就

15、借“衰草”“寒云”“暮雪”这些自身带有凄凉意味的意象来描写送别的环境,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表达了诗人不忍与友人别离的情感。因此,以意象为切入点解读诗歌,再依据诗歌的内容反观意象的作用,这样回答有关意象分析的试题就能更加准确到位。2.体味意境二、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技法1.关注动词,体味事物情态寄寓,感悟人物心境思想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能够“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诗歌语言的凝练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上。同时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

16、”字,将多少沉痛伤乱之情包蕴其中!2.看修饰词,抓住事物突出特点,品味诗词独特意境修饰词,大部分为形容词,在古代诗歌鉴赏中也是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它对意象的表现、环境的营造、人物的塑造有重要作用。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直达人心。3.重视叠词,吟咏叠词美妙音韵,体会叠词表达效果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其次在于加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此外,叠词还可以模拟各种声音,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孔雀东南飞中“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模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

17、觉。4.抓住细节,透过细枝末节描写,体悟作者情感寄托所谓“细节”,是指细微的动作或细小的情节,成功的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表现主题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鉴赏诗歌时,抓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有助于精准地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主旨等。5.追“彩”逐“色”,想象诗歌美丽意境,透视诗人内在情感追“彩”逐“色”,品味表示色彩的词语,赏析中国古典诗歌所特有的诗画合一的特点。中国文论历来就有“诗画一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读者可以透过那些表示色彩和画面的词语,准确地把握和体察作者的感情脉络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而正确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如白居易卖炭翁中的“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

18、十指黑”,作者用“烟火色”“苍苍”“黑”来描绘卖炭翁的形象。他脸上皱纹深深,布满尘灰,两鬓白发苍苍,皲裂的双手像木炭一样黑。这些表示色彩的词语既活画出这位卖炭老人的凄苦形象,也表达出诗人对卖炭老人生活境遇的深切同情。对点一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注】黄庭坚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注】此诗是黄庭坚贬戎州(今四川宜宾)时为黄斌老送他一幅横竹画而作。(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二两句中“吐”表明黄斌老创作动机非凡,故画出的竹气势峥

19、嵘,不同凡响。B.第三、四句把竹子比作“偃蹇”之卧龙,屈服困顿在雷霆之下,隐喻诗人被贬的遭遇。C.第五、六句描述黄斌老在晴明的窗下,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横竹图。D.第七、八句写画上三块石头是防止竹子画好了像龙一样飞去,突出黄斌老画技高超。B(2)黄斌老笔下的竹子为全诗的情感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答案所画竹子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对黄斌老高超画技的赞赏之情。借咏竹子峥嵘不屈,处变不惊的形象,托物言志,表达作者对时局难以平复的不平与愤懑,政治上遭受打击后不屈不挠的坚韧气度。解析(1)“竹子屈服在雷霆之下”错误,“卧龙偃蹇雷不惊”由“雷不惊”可见原诗的意思是竹子不为雷霆所屈。

20、“隐喻诗人被贬的遭遇”错误,应是表现作者的刚直不阿,不屈不挠。(2)从题目来看,本诗是一首题画诗,此类诗往往含有作者对画者画技的赞美,比如“吐出苍竹岁峥嵘”。画的内容为横竹,托物言志,抓住所描绘的竹子的特征“酒浇胸次”“峥嵘”“忘形”“雷不惊”等词,再结合注释就可以分析出作者的情感。“酒浇胸次不能平”表达对自己被贬官的不满以及对时局难以平复的不平;“卧龙偃蹇雷不惊”表现所画横竹头角峥嵘,不为雷霆所惊,表现自己不屈不挠的坚韧气度。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题郑县亭子杜 甫郑县亭子涧之滨,户牖凭高发兴新。云断岳莲临大路,天晴宫柳暗长春。巢边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远趁人。更欲题诗满青竹

21、,晚来幽独恐伤神。【注】乾元元年,唐肃宗自凤翔还长安后,宦官专权用事,唐肃宗听信谗言,将触犯圣颜的房琯及其同党相继贬出京城,杜甫也在此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郑县亭子:华州西溪畔有西溪亭,即郑县亭子,杜甫常来此游览。岳莲:西岳莲花峰。长春:长春宫。(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郑县亭子的位置,并抒发登高望远之豪情,与尾联的“伤神”形成对照。B.颔联和颈联描绘作者登亭所见之景,一为远景,一为近景,远近结合,颇为精妙。C.第四句中的“暗”字形容词用为使动用法,因天晴而柳荫浓密,故曰“暗长春”。D.尾联写作者想要将诗题于青竹之上,但又担心入夜独处于静寂的溪亭而耗神伤心。A(

22、2)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寄寓着作者何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巢边的野雀们合起来欺负燕子,花底山蜂在远处想着追着蛰人,这表面上是一幅恬淡清新的自然风景图,实则暗含深意。暗示作者被贬华州是遭遇了奸佞小人的诽谤,寄寓着作者内心的无限愤慨。解析(1)“登高望远之豪情”错误,诗歌抒发的是被贬出京的忧伤之情,未表现“豪情”。(2)颈联本写出燕雀高飞、蜂藏花底的自然美景,但“欺”“趁”二字暗示朝中奸佞对自己的迫害,寄寓着诗人的愤慨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2)题。送李端卢 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 ,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 ,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 ,风尘何处期?【注】

23、故关:故乡。风尘:指社会动乱。(1)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B.“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下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C.“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自己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D.“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委婉含蓄

24、,言有尽而意无穷。D(2)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答案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送别友人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解析(1)“委婉含蓄”错误,应为“直率明白”。(2)诗歌首联、颔联的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首联中的“离别自堪悲”,写出送别友人之悲。颈联中“少孤为客早”写出身世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之悲。尾联“风尘何处期”写出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25、。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 ,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 ,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注】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魂销”二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苏武在异域度过漫长岁月,骤见汉朝使者时,强烈复杂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B.颔联像两幅图画。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

26、思念。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C.颈联写苏武在匈奴时与出使时的人事变换,流露出恍如隔世的感慨。“非甲帐”意指不是武帝时的甲帐,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D.颈联用“逆挽法”,先说“回日”再说“去时”,调整时空顺序,“化板滞为跳脱”,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诗的动荡离合之美。C(2)诗题虽为苏武庙,但实际上诗中使用了大量的笔墨虚写苏武。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 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个爱国忠君、富有高尚民族气节的汉臣形象。大量运用虚写,通过想象,“去时冠剑”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苏武出使时英气勃发的情景,颔联写苏武被扣留匈奴牧羊、思归的凄凉痛苦生活,颈

27、联写回到汉朝后物非人也非、恍若隔世的感慨,以及尾联表现出的对汉武帝的无限追思。思想情感:抒发了作者对坚贞不屈、具有民族气节的苏武的崇敬赞美之情。对民族矛盾尖锐、国势衰颓的晚唐的担忧之情。解析(1)“颈联写苏武在匈奴时与出使时的人事变换”赏析错误,应为“从匈奴回国时”。(2)诗中,“苏武魂销汉使前”中,“魂销”二字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情态,深刻地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的是两幅画,是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去时冠剑是丁年”,回想当年苏武戴冠佩剑,奉命出使的时候,还正当壮盛之年,富有使命感,写出苏武出使时

28、英气勃发的情景。“古祠高树”,写出苏武庙苍古肃穆,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写苏武庙中的建筑与古树本是无知物,它们都不知道苏武生前所历尽的千辛万苦,更不了解苏武坚贞不屈的价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透露出诗人崇敬追思之情。“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空向秋波悲叹年华已逝,表露出作者的深沉怨恨。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是时代的需要。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赠卖松人于武陵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两联是说

29、,卖松人把生长在深山大谷中耐寒的松树送到长安卖与那些住在翠楼中的富贵人家,作者能理解卖松人的这种求利心情。B.诗歌的后两联是说,松树的“瘦叶”“淡花”是不被欣赏的,因为长安富贵人家喜欢的是妖艳媚俗的桃李。C.作者对卖松人的不合时宜的做法进行了嘲讽,也对长安富贵人家不识松树价值的鄙薄进行了批判。D.本诗写法上多用对比。比如“寒涧”“翠楼”的对比,“瘦叶”“淡花”与“桃李”的对比,更能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C(2)本诗语言婉中带讽,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答案本诗“婉”体现在巧用比喻手法。用“松树”喻有德有才之人,用“翠楼人”喻朝廷掌权之人,用“桃李”喻趋时媚俗无德之人。言在此而意在彼,用语委婉。本

30、诗的“讽”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讽刺。诗人所讽喻的是:一切像松树一样正直而有才干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绝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之人的重视,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样趋时媚俗之人。解析(1)“作者对卖松人的不合时宜的做法进行了嘲讽”说法错误,作者并没有嘲讽卖松人,只是进行规劝,晓喻。(2)题干已经给出赏析的方向婉而多讽。“婉”是指委婉;“讽”是指讽刺。“婉而多讽”的意思是用委婉语言,来表达讥讽的意思。答题时,通读诗歌,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本诗分别是如何体现“婉”和“讽”。松树是耐寒的树木,生长在深山大谷之中,葱郁轮囷,气势凌云。人们称赞它有崇高的品德,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卖松人为了求

31、利,才把它送到长安,希望“卖与翠楼人”。这些富贵人家看惯了宠柳娇花,对松树的“瘦叶”“淡花”的外表,是不屑一顾的。这样,松树崇高的美学价值在这种场合之中,就不会为人们所认识。翠楼人不爱寒涧松,卖松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的社会需要很不一致。即使松树得售于翠楼人,它失去了原来生长的土壤,就不能托根了。在委婉的词句中,表明松树是大不该被送到长安来寻求买主。诗人慨叹的是长安只能够欣赏夭艳的桃李,松树的价值当然不被认识;但是卖松人不卖春花,只卖青松,似乎是认识到松树的美的价值了,可惜他不懂得这个社会。无怪乎所得的结果,只能使寒涧青松徒为六街尘染而已。用意很委婉,诗中松树、翠楼人、桃李都是比喻,用“松树”喻有

32、德有才之人,用“翠楼人”喻朝廷掌权之人,用“桃李”喻趋时媚俗无德之人。诗人所讽喻的是:一切像松树似的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绝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的人的重视,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样趋时媚俗的人。这首诗对当时的社会是讽刺,对卖松树人是晓喻,是劝告;而那种不屑求荣利的心情,却是诗人的自寓。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江南柳张 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1)下列各项对该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前两句通过“隋堤”展示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波急”与“路尘轻

33、”分写水陆行程,暗示离别图景,寄有依依别情。B.第三句着重从古往今来,纵向地展示送别情事。一个“多”字,概括性极强,几乎将古今天下此中人事全都囊括。C.上片末句“何况”二字巧设疑问,突出“自关情”即个人眼前的离别情事。质疑之中,一语双关,寓意深刻。同时带出下片所写离别后相思之情景。D.此词表现抒情主人公送别之忧愁苦伤及别后郁郁离思的内心情感。没有刻意作苦语,通过古今别情来衬托自己的别情,有烘云托月之妙,将别情写得非常充分。C(2)请赏析下阕中“重”“亭亭”表达的具体的内心感受及其表达效果。答案“重”:用在“倚望”前,表明先已望过,上阕“隋堤远”数句是日落前望中之景,此时是送者抬头望新月,表现了

34、送行者依依惜别心系行人的内心情感,一个“重”字从动作频率方面增强了对送者内心情感的表现力。“亭亭”:因“重倚望”而生成一个美好的向往,“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这里“亭亭”二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的意象女性化了,委婉含蓄、生动形象。解析(1)“何况”构成递进或者层进关系,没有双关。(2)“重”侧重情感的角度分析,一个“重”字从动作频率方面增强了对送者内心情感的表现力;“亭亭”从叠音词的角度分析,注意其形象性,“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亭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的意象女性化了,委婉含蓄。课时18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技法点拨1.修辞手法类(1)比喻。比喻可使事物更加生

35、动、具体、形象。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歌以梨花喻冬雪,取喻新奇,颇富浪漫色彩。(2)借代。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体。运用借代可使语言简练、含蓄。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出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3)夸张。夸张有更突出、更鲜明的表达效果,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4)对偶。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如杜甫登高一诗,从篇章结构来讲,该诗四联八句,联联

36、皆对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博得了“旷代之作”的盛誉。(5)比拟。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更进一步烘托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及幽居之乐。(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即构成排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静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7)设问。作

37、用:开头设问,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阿鲁威双调蟾宫曲)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对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的分层叙述。(8)反问。反问被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如“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的必然性。2.表达方式类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其中常用的是抒情与描写。(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诗人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2)议论

38、。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发表的意见。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作者喜爱菊花的原因,赞美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3)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作者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间接抒情。一般把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也叫借物抒情),“叙事抒情”“触景抒情”“象征抒情”等。“借物抒情”可以归到“借景抒情”一类去,而“情景交

39、融”是对“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触景生情”“因情写景”“以乐景写哀情”等的总称。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发感情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岁暮归南山中“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流逝的伤感,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了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就是作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作者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抒发自己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情景交融是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

40、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4)描写。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常见的描写手法主要有白描、工笔、渲染、衬托、细节描写、虚实结合和动静结合等。白描。原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的一种画法,文学上指用最少的笔墨,不加烘托地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作者仅用九个名词,描绘了九个意象,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便跃然纸上。工笔。指对事物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绘。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后两句就是用工笔细描的

41、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春天的温暖,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表达效果。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这里的“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远含滋”等都是在渲染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营造出离别时伤感的气氛。衬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用千古风流人物来衬托周瑜,突出了周瑜在自己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反

42、衬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用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衬托今日处境的凄凉。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时,着重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生动。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最后一句就是典型的细节描写,诗人等着朋友如约前来,左等右等,已经过了夜半了,朋友还没来,百无聊赖之际,便自娱自乐,闲敲起本不是用来敲的棋子。一“敲”一“落”,传神地刻画出诗人看似悠闲,实则因久等不至而失望焦躁的情态。虚实结合。诗歌中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到,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

43、景象和境界;“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景象和情境。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梦中的胜利是“虚”,写醒来后的白发是“实”。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词人胸有大志但报国无门的悲哀。动静结合。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以丹青妙笔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动人的画面: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松树上,落下斑驳的月影,清澈的泉水在青白的石头上潺潺流过,发出悦耳的响声。这两句诗写景状物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诗句所描写的景致很好地体现了诗人对山中景物流连忘返的心情。3.表现手法类(1)比兴。“

44、比”即比喻(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即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孔雀东南飞诗篇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又如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作者巧妙沿袭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先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思妇怀远之情的深长和凝重,然后直抒念远怀恨的情怀,并点明思妇怀远的时间(月明)、情状(倚)和地点(楼)。(2)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李德裕登崖州城作中的“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这两句

45、描写青山环绕,重峦叠嶂,自己所在的郡城正处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着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抒写了思归不得的忧伤。(3)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读者面前。(4)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很多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典型形象。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

46、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5)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张可久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作者叙事时只写淫乐不写败亡,之后转写春意阑珊的凄清景象,与前三句所叙的繁华盛事形成强烈对照,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耐人寻味。(6)意象组合。作者根据表达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都由

47、三个名词组成,没有使用任何联系词。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叠加,显现出荒凉暗淡的景象;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三个意象叠加,显现出幽僻而闲致的环境;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三个意象叠加,显现出秋风萧瑟的凄凉旅途。这三组描述性的意象叠加,犹如三幅画面,充分表达了漂泊天涯的羁旅之人孤独而悲怆的心绪,确实称得上是“意象具足”的佳句。(7)欲扬先抑。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而后透露出自己真实的写作意图。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先说少妇“不曾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欲扬先抑手法,深刻表现了少妇触景而生的感伤和

48、哀怨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8)小中见大。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窥见大境界、大主题。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相对于东吴霸业、三国争雄这些宏大的历史事件,江南美人大乔小乔的命运微不足道。可是诗人偏偏只字不提社稷伟业、战场风云,只是一心惦记着“二乔”的归宿,言近旨远,含蓄蕴藉。对点一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陆 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

49、处开。【注】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指洛阳。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

50、,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D(2)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答案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解析(1)错在“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从“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等诗句看出,作者对西京的收复是快慰的,并无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2)本诗的尾联是“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

51、梨花处处开”。“悬知”一词的意思是“哪里知道、怎么知道”,而“悬知”的内容是“寒食节”的时候,在梨花处处的驿路,朝拜皇帝祖先陵墓的使臣,迤逦而来。运用了超前想象的手法,类似于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另外,“驿路梨花处处开”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这些都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心情呢?结合注释可知: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所以,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欢快之情。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村 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

52、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B.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之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C.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D.最后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B(2)本诗如何写景?请简要分析。答案诗中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并运用了对比、拟人的手法,通过对“晚籁”“山峰”“斜阳”“落叶”“荞麦花”的描写,描绘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香、格调亮丽、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解析(1)“诗人思乡的惆怅之情已经渗透在前

53、面的景物描写之中”错误,这首诗是触景生情,前面的景物描写并没有渗透诗人惆怅的心情。(2)诗的前三句写景,末句抒情。首联“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通过视觉描写,写出山径之“狭窄”和菊之“初黄”。颔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中通过听觉“有声”与“无语”的对比,将声音的对立感刻画了出来,以热闹衬托寂静,用寂静描绘热闹;“无语”一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山峰人的特点;“晚籁”是听觉上的描写,“斜阳”是视觉上的描绘,视听结合,加强了画面感。颈联“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以“叶落”对“花开”,用事物的状态改变描绘出了秋景的动态美;“胭脂色”对“白雪香”,用红、白两色为这幅秋景图上色

54、,并用嗅觉上的“香”字给这幅图赋予了味道。中间这两联描写将视觉、听觉、嗅觉融为一体,通过对“晚籁”“山峰”“斜阳”“落叶”“荞麦花”的描写,描绘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香、格调亮丽、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后唐】李存勗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长记欲别时 ,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中“曾宴”点明对往事的回忆,描写了二人相会时清歌凤舞的欢乐场景。B.中间两句描写了宴会结束后悲痛的送别场面,“长记”照应“曾宴”,画面一喜一悲。C.最后两句描写了眼前“残月落花

55、烟重”之景,引起了词人别后的无限相思之情。D.“亿仙姿”是词牌名,后来取词中“如梦”二字改名为“如梦令”,从字数上属于中调。D答案对比。今昔情景悬殊,过去两人宴游、唱歌跳舞充满欢乐,分别时是依依不舍,缱绻多情。这一切像一场梦,眼前一派萧瑟凄凉之景,心上人杳无踪迹,此人夜不成寐。今昔对比鲜明,足见词人情深愁重。(2)这首词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词句分析其表达效果。解析(1)本词应属于小令,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属于中调。(2)由“曾宴”“长记”等词语可见,其后是写回忆的情景;“如梦”是对往昔的感叹、总结,“残月落花烟重”是写眼前景,“残”“落”突出景物的萧瑟。今昔对比中,突出

56、“今”的愁绪之深。4.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1)(2)题。水调歌头赋三门津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注】人鬼:指三峡中的南鬼门和北人门。一峰:指黄河中的砥柱山。骑鲸客:指李白。陆游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李东阳李太白:“人间未有飞腾地,老去骑鲸却上天。”(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起首句“黄河九天上”与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所造之境极为相似

57、。其后三句,写黄河之长、黄河之险。B.“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连用两个比喻,形象具体地描绘出黄河水浪之高,高过千仞;水浪之急,可比钱塘怒潮。高险,壮观,形神兼备。C.“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三句,用苏轼后赤壁赋“攀栖鹘之危巢”句意,其中“危”即“高耸”之意,可谓一字传神,突出了砥柱山之高峻艰险。D.上阕写景按空间方位顺序:由近及远,从低到高,富有层次。描写手法:虚实结合,动静掩衬,相映成趣。D(2)词的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答案词人借用典故,表达出不可抑制的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壮志豪情。三门津奇伟峻壮,险恶无比,借“骑鲸客”的典故表达只有唤取像李白

58、那样漫游江海的骑鲸豪客,才能击着鼓,稳渡波涛如银山般叠起的三门津水。笔酣墨饱,纵抒豪情。解析(1)应是“由远及近”。(2)注意抓住“有力障狂澜”“挝鼓过银山”等诗句分析豪迈的情感,积极进取的精神。结合注释可知,“骑鲸客”为用典,是为了抒发诗人自己的豪情。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陇头吟王 维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注】陇头吟:汉代乐府曲辞名。陇头,指陇山一带,大致在今陕西陇县到甘肃清水县一带。太白:指太白星。在古人眼中,太白星主征战。典属国:

59、指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事务的官。(1)下面各项对诗歌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先写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的壮志豪情。三、四句所写的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呜咽的笛声,反映了唐代边塞生活的艰苦。B.作者把长安少年戍楼看星、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这些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C.“麾下偏裨万户侯”与“驻马听之双泪流”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副将封侯,后写老将却依然沉沦边关,突出了老将对功名的渴望之情。D.“身经大小百余战”的老将无法封侯的遭遇,诗中虽然未有明言,但最后引用苏武的典故是含有深意的。C(2)诗中尾

60、联运用苏武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多年,符节旄节繐落尽,尽忠报国,也不过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尾联看似安慰关西老将,实际上将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说明朝廷不公,功臣得不到封赏古来如此。解析(1)“先扬后抑的手法”“突出了老将对功名的渴望之情”错误,应为“对比的手法抒发了对朝廷赏罚不公的愤懑之情”。(2)首先答出苏武的典故的内容,然后分析和“关西老将”的联系,最后点明表达的情感:朝廷不公,功臣得不到封赏古来如此,抒发了悲怆愤懑之情。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节选)王安石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旱云六月涨林莽,移我倚然堕洲

61、渚。黄芦低摧雪翳土,凫雁静立将俦侣。往时所历今在眼,沙平水澹西江浦。【注】倚然:自在超脱的样子。翳:遮掩。(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这首咏画诗中,作者对画家惠崇进行了高度评价,并流露出对他的景仰之情。B.诗的第三句写出了诗人观画时的节令和环境:天气炎热,云气蒸腾,溽暑难消。C.这幅画作描绘了一幅颇具情趣的水边凫雁图,黄白映衬,色彩鲜明,意境雄浑。D.这幅画作有很强的感染力,使人浮想联翩,引起了作者对往日所见之景的回忆。C(2)本诗是如何表现惠崇画技高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通过对惠崇的直接评价:开头两句将惠崇与画史上其他画家相比较,强调了他的突出地位,表现了画技的

62、高超。通过对惠崇画作的正面描摹:五、六两句艺术地再现了惠崇画作的特点,从色彩运用、构图技法等方面显示出画技的高超。通过观者的感受侧面烘托:观画后诗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暑热顿消;最后两句写这幅画唤起了诗人对昔日经历的回忆,引发了诗人的联想。解析(1)“意境雄浑”错误。意境应该是安闲可亲的。(2)“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意思是古往今来,画家多得数也数不清,惠崇虽然晚出,可最使我倾心。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同其他画家对比突出惠崇的画技高超。“黄芦低摧雪翳土,凫雁静立将俦侣”是对画进行正面描写,黄芦低垂,白色的芦花洒满了滩地,野鸭和大雁携带着伴侣,安闲可亲,展现出画技高超。“旱云六月涨林莽,移

63、我倚然堕洲渚”进行了侧面烘托,说这幅画带给我的感受是猛见到他的画,仿佛把我带到了水边小洲,暑气顿清,侧面展现画技高超。最后“往时所历今在眼,沙平水澹西江浦”,写画作引发了作者的回忆之情,也是侧面烘托的手法。课时19 评价古代诗歌的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技法点拨评价诗歌思想观点要把握的“五方面”1.题目不少诗歌的题目暗示了诗歌的类型和内容,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字,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越中览古中的“览古”,说明它是一首“怀古”诗。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答题就有了针对性。2.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常常含有特定的含

64、意。如:松,往往寓含坚贞;梧桐,常常表现凄苦之情;残月,往往暗示离散;柳,表示离别时的难舍之情,也含有挽留之意;杜鹃,往往表示凄凉、哀伤;等等。考生平时备考要注意这方面知识的积累,考试时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3.关键词指诗歌中最生动传神、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宋祁木兰花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之景生动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显然,作者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情感也通过这一“闹”字自然地流露出来了。4.关键句指最能概括古代诗歌思想内容或作者情感的句子,一般是抒

65、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表明了作者高洁的志向;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阐述了人们要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道理。这样的诗句在诗中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都可以说是诗中的关键句。抓住这些句子,就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5.注释出现在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中的所有信息都应看作是有效信息,包括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这些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点一练1.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1)(2)题。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陶渊明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

66、渊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注】虞渊:即禹谷,神话中日入之处。馀迹:此指夸父之遗愿。邓林:桃林。夸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句“乃”字暗示作者的态度,欲扬先抑,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B.第六句讲夸父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合情合理。C.本诗风格慷慨豪放,不同于饮酒(结庐在人境)田园牧歌式的吟唱。D.本诗把神话情节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A(2)大荒北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于夸父追日,陶渊明持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结合全诗分析。答案作者不认为夸父不自量力,

67、全诗表达的是对夸父逐日和那些功竟身后的人的赞美:第一、二句赞其志向,夸父有宏大的志向,敢于与太阳赛跑;三至六句赞其力,夸父具有和太阳赛跑、饮尽河水的能力;最后两句赞其功,夸父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解析(1)“欲扬先抑”错误,“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此句是对夸父志向的赞美,没有贬低的意思。(2)由“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可知夸父有敢与太阳赛跑的宏大志向。“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赞扬夸父的力量大,一起跑到了虞渊下,都没分出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讲夸父的神力大,能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对夸父的赞美。“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赞夸父给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68、(1)(2)题。途中见杏花吴 融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注】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注】帝乡,此指都城长安。长安多杏树。(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途中偶见一枝杏花,这触动了他满怀的复杂心绪,让他写下这首笔法委婉细腻,情感动人的诗歌。B.“一枝红艳出墙头”与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表达的情感相同,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回大地的无比欣喜和激动。C.尾联虚写,诗人从眼前的鲜花联想到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杏花。D.“帝乡千万树”,浮现于诗人脑海中的这幅长安杏花

69、图,实际上代表着他深心忆念的长安生活。B(2)这首诗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其中的两种。答案 惜春之情。长期观赏都会有花败的遗憾,更何况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要行色匆匆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解析(1)面对红艳的杏花,诗人却因独自奔波于茫茫的旅途中,各种忧思盘结胸间,那枝昭示着青春与生命的杏花映入眼帘,却在他心头留下异样的苦涩滋味。

70、(2)本题注意根据诗中的重点语句分析,“可堪逢处更难留”写惜春之情;“墙外行人正独愁”“春浅香寒蝶未游”写流离之苦;“更忆帝乡”写故国之思。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注】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1)下列对词中语句

71、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该物,点明时间。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C.“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C(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答案岁月蹉跎、青春不驻之悲慨。起首两句,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之感慨。怀才不

72、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抒发了报国无门之悲愤。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离别故土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漂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之感叹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以此表达出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解析(1)“营造出朦胧凄迷之意境”错误,从词中来看,“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

73、落征鸿”,词人以“千顷”言“暮江”之浩大,以“万斛”言愁之可量,紧接着以“无处”再次极言愁之多,这三句营造出的应是空旷辽远的意境。(2)词上片“离愁万斛”“征鸿”,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三句,写尽漂泊之感。词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抒发了报国无门之悲愤。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范蠡大夫,作个钓鱼隐士。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词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以此表达出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点绛唇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

74、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注】王禹偁:巨野(今属山东)人。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寓情于景,因情绘景,风格清丽,感情质朴,一改宋初词坛的艳冶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词境。B.起首“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先抑后扬,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然而却无损于它的秀丽景色。C.词的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抒情。“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承上阕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写空中。D.词中

75、交替运用比喻手法和衬托手法,层层深入,含吐不露,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饰,读来令人心旷神怡。D(2)“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包含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试分析。答案凌云壮志的豪情:下阕中,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应当有凌云壮志,抒发了自己想建功立业、实现伟大抱负的愿望。知音难觅的孤独:王禹偁屡受贬谪,无法实现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像“征鸿”一样展翅高飞,感受到知音难觅的抑郁和客居异乡的孤独。壮志难酬的苦闷:词人目送雁去,想起自己的抱负志向,不由得思潮翻滚,发出了“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的喟叹,含蓄而凝练地表达了自

76、己报国济民的远大抱负和无人理解、屡遭贬谪的怅然苦闷心情。解析(1)“运用比喻手法和衬托手法”错误,应是比拟和衬托手法。(2)这首词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的雨景,含蓄地表达了用世的抱负和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愁闷。词的上阕写凭栏望远,雨中的江南景色依旧非常美丽。词的下阕着重抒情。“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承上阕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写空中: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词人仰望天空,只见天边鸿雁连缀成行,展翅奋飞。大雁成群奋飞,充满了生机,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应当有凌云壮志,抒发了自己想建功立业、实现伟大抱负的愿望;同时,充满生机

77、的雁群也反衬出了词人的仕途失意和孤独寂寞。王禹偁中进士后,只当了长洲知县。这小小的芝麻官,无法实现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像“征鸿”一样展翅高飞。词人目送雁去,想起自己的抱负志向,不由思潮翻滚,发出了“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的喟叹,含蓄而凝练地表达了自己报国济民的远大抱负和无人理解、屡遭贬谪的怅然苦闷心情。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柳宗元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注】梦得即刘禹锡。安史之乱之后,唐政权动荡,国势衰落。刘、柳二人受政

78、敌排挤连遭贬谪。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翁仲:古时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刘禹锡曾写诗暗刺朝廷政治危机及得势新贵。(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两位友人临歧叙别,回望十年宦海沉浮,难料未来艰险。用时间和空间的交错述说了人生的艰辛惨淡。B.颔联借风烟漫漫、草木森森的苍凉再点“憔悴”,又借古代名将自比,悲戚中带有自勉之意。C.颈联分析了被排挤的原因,但皆是反语,实为调侃与解嘲,暗含愤懑不平与不改节操的坚毅。D.尾联呼应题目,点明主题。化用典故,以泪之多述情之深,同时委婉明志,将抒情与明志巧妙融合。B(2)有人评价

79、本诗“至怨至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友人离别,内心悲苦。友人才得相聚马上又要分离,赠别的泪水足可成河,体现出友人分别的痛苦。命运坎坷,前途渺茫。“十年憔悴”意时间漫长,生命消磨;“谁料翻为”意路途遥远,前途难以预料。写出了内心的痛苦难熬,命运的坎坷难测。英雄失路,报国无门。表面写自己因懒于疏谏而遭非议,劝诫不要因议政文章出风头,实则表达自己被排挤非议,报国之志不得伸张的苦闷。奸佞弄权,国势日衰。借古时伏波将军陵寝的萧索苍凉暗指安史之乱后国家的衰败。国家满目疮痍,自己又受到排挤而无能为力,内心悲苦至极。解析(1)“悲戚中带有自勉之意”错误,颔联既感伤古代贤人不在,又借衰败凄凉的景色喻唐朝国

80、家局势的颓败,抒发作者的悲苦之情,无“自勉之意”。(2)由诗题“分路赠别”以及首联的“谁料翻为岭外行”可见遭逢难料,写二人刚刚相聚马上又要分离;尾联中“垂泪千行便濯缨”以夸张手法写泪流不止,可用来濯缨,表达临别的悲痛。首联“十年憔悴”写命运坎坷;“谁料”写世事难料,前路无从把握,表现前途的渺茫。颔联,伏波故道仍在,却早已荒草萋萋,一派荒凉,结合注释可知,诗人以此暗指安史之乱后国家的衰败,抒发奸佞弄权、国势日衰的悲苦之情。颈联,“招物议”“休将”写出诗人内心的愤懑,抒发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苦闷。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赠乐天刘禹锡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

81、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坐听。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注】。【注】少微星:本是中国古代星官名,诗中喻指处士、隐士。(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为一首酬赠诗,标题中的“乐天”即白居易。首联写作者和白居易久别重逢,潸然泪下,想一同重游旧地,却发现旧地已不复存在,不禁感慨万下。B.颔联用比喻手法,“冬青”树因冬月青翠而得名,诗中以“树似冬青”来喻人之晚达,生动贴切。C.颈联“痛饮连宵醉”写二人重逢,连宵痛饮,一醉方休,“狂吟”二字写出了醉酒后的狂放之态。D.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了作者的理想愿望。“印绶”运用了借代手法,代指仕途功名。A(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无

82、奈与伤感之情。昔日至交好友均已不在,屡遭坎坷的作者和友人久别相逢,悲从中来,充满了人生无常、宦海沉浮的无奈与伤感。乐观豁达的胸襟气度。以树在冬犹青来喻人尚能晚达,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气度非同凡人。老友重逢的欣喜。久别重逢,作者与友人“连宵痛饮”,一醉方休。对功名的厌弃和对自由隐逸生活的追求。尾联直接表达了自己愿意抛官弃职,同老友一同归隐的愿望,也充满了对好友最真挚的慰藉。解析(1)“重游旧地”错误;从诗中来看,“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旧游尽”是说旧日的至交好友都已不在,而非“旧地”。(2)从诗歌标题来看,“赠乐天”,说明这是一首酬赠诗,酬赠的对象是“乐天”,也就是白居易,刘禹锡与白居易交情

83、深厚,且二人均遭贬谪,命运多舛;首联“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涕零”直接流露情感,而涕零的原因是“旧游尽”“相逢”,二人久别重逢,昔日好友却均已不在,此时内心充满人生无常之悲;颔联“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这一联诗人使用比喻的修辞,借树木之冬青来喻人生之晚达,意思是树木且能冬月而青翠,那么人也能老来通达,凸显乐观豁达的胸襟;颈联“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坐听”,这两句是写人物的活动,二人重逢,连宵痛饮,酒醉狂吟,久别重逢的欣喜之情表露殆尽;尾联“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期”意为“希望”,“抛印绶”,“印绶”代指仕途功名,“少微星”喻指处士、隐士,诗人在这两句中直接抒发情感,表现自己对功名的厌弃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共占”一词表达与友人一同归隐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