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4感受诗人的情感。【重难点】1.透过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情感。2.掌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作者生平】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一)玄宗开元十九
2、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二)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三)肃宗
3、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
4、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教学设计】新课导入春天是生机的,夏天是热情的,冬天是深沉的,那秋天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跟随杜甫的脚步一起看看他眼中的秋景。整体感知带着问题一起朗读诗歌:1这首诗采取什么意象来描写秋天?2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特征?明确:玉露:凉 枫树林:凋零 巫山巫峡:萧瑟 碧浪:汹涌滔天 风云:阴沉 丛菊:两开 泪:悲伤 舟:孤单 衣:寒 暮砧:急促3.这些意象的组合给我们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秋景的图?明确:凄清萧瑟4. 面对如此萧瑟凄清的秋景,诗人的哪些情感便油
5、然而生?提示:意象的选取和知人论事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进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路经夔州,住了两年时间左右。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面临北方军阀割据的危险,另外李唐与吐蕃的战争也接连不断,就是在这样”国家动荡不安,诗人颠沛流离“的背景下创作的。明确:时局动荡的担忧之情 羁旅漂泊的凄苦之情欲归不得的无奈之情无依无靠的孤独之情5.诗人的这些情感是通过哪些手法来体现的?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课堂巩固】答柳恽吴均 【南北朝】清晨发陇西 ,日暮飞狐谷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
6、侵衣,关山晓催轴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注:这首诗是吴均与朋友柳恽的赠答之作,此诗源于柳恽要出门远行而作了赠吴均诗三首,吴均这首诗正是答他的诗而作。陇西:郡县名。狐谷:古时的要塞关隘。催轴:即催车上路。这两句也是说晓行露宿,饱尝风霜之苦。原陆:高原和平陆。这两句是说,你这一去远隔高原和平陆,究竟去到哪里呢?1.第三至第六句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 “秋月”、“层岭”、“寒风”、“高木”、“雾露”、“关山”等意象勾勒了一幅凄清幽冷的图景。2.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明确:与友人分离的忧伤之情。 因友人路途艰辛的担忧之情。 分别后难以再见的悲伤之情。 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