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作品是表达“心声”的最佳方式。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无不反映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与隐秘心理。不但如此,中国文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识与表现方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揭示的“境界”就是其中极富代表性的特色之一,这是王国维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做的评论。同时期的黄遵宪也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文化思想的影响。他主张诗歌反映现实,其作品富于爱国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1了解中国近代文艺理论及学术研究的转型,培养和启发学生阅读文艺学论著的兴趣,用现代哲学眼光审视文学作品。2研读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领会王国维的“境界说”和“
2、红学”观点,把握王国维的文艺思想及其意义。3结合人境庐诗草自序,学习黄遵宪的诗歌创作主张,把握处于文化转型期的传统文化特点,形成开放而健康的文化态度。经典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走近先贤国学大师王国维1生平简介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又字静安,初号礼堂,后更为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中国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22岁前,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1898年后,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学,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中的困惑。1923年,他欣然“应诏”北上,担任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1927年6月,北伐军进逼北京,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
3、颐和园的昆明湖自尽。2主要成就主要著作有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观堂古金文考释五种古礼器略说等。3地位影响他学术精进,成果丰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论殷周、释甲骨、释钟鼎,处处卓绝,话语精到,皆出自自己心得、发明和独创,为古代历史、古代地理等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博得海内外学人的推崇和尊敬。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他以其精深的学识、笃实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朴素的生活影响了清华学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专家学者。背景呈现王国维生活的时代,正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人生理念剧烈动荡、冲突、融合的时代。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社会
4、在经济和文化准备极不充分的情况下,向着畸形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转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思想界的动荡尤为突出,并深深影响着当时的文学。国学链接文学常识近代词论圭臬人间词话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它是王国维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做的评论。1体例沿用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是将西方的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的丰富材料组合而成的划时代的论著。2思想内容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提出“境界说”,作为评价诗词的标准。境界分为景与情两个方面。其中景有“写境”“造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分别,情则分“隔”与“不隔”。每种
5、说法各以具有代表性的诗句来说明,易于体会。对词和词人也分别有要求,词人讲“内美”与“修能”,作词讲“因”与“创”以及词的种种弊病等。另外“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和“人生三境界”的见解,都已达到脍炙人口的地步。王国维提出的“意境”理论,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中集大成的理论思想。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给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归宿。3价值影响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
6、国古典文艺美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也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文化常识皇帝的“机要秘书”南书房行走“南书房行走”不是一个官位,在前清的时候,这是一个“差使”,这个差使是由当时的御用知识分子翰林来担任的。在翰林看来,这是对自己一生学术的肯定与褒扬,也意味着该翰林成了儒家入世的最高形式的代表帝王师。南书房在翰林官员中“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值,称之“南书房行走”。因接近皇帝,对皇帝的决策有一定影响力。雍正以后设“军机处”,立军机大臣等专职,南书房虽仍为翰林入值之所,但已不参预政务。清代士人则以入值南书房为荣。清初不少著名文人学者入值过南书房。一、字音澹澹(dn)憔悴(qio)蓦然(m)阑
7、珊(shn) 胸襟(jn) 矫揉(ru)二、一词多义1格2观3致4效三、词类活用1昨夜西风凋碧树使动用法,使凋敝2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使动用法,使清醒3白鸟悠悠下名词作动词,飞下来四、古今异义1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古义:完成,做到。今义:建立。2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古义:有声望的大诗人、大词人。今义: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4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古义:生活气息。今义: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五、文言句式1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被动句)译文:恐怕不会被晏殊、欧阳修诸位先生允许的。2亦必邻于理想故也。(状语后置句)译文:也必定会
8、与理想有联系啊。3采菊东篱下。(状语后置句、省略句)译文:在东篱墙下采菊。六、名句默写1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2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3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本文节选的人间词话十则,重点是王国维的“境界”说的内容,也谈及了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广泛触及了文学创作中的诸多规律性问题,
9、把中国传统诗学理论推向了一个新高度。课文主要内容第一则总纲。提出“境界”说,概括境界的意义。作者以“境界”来论词的格调之高下,指出有“境界”则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并论及五代、北宋词高标独绝的缘由第二至六则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第二则从创作方法角度谈“造境”与“写境”。第三、四则从主客体关系角度谈“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第五、六则从作者感受、作品表现的角度谈“境界”第七至十则谈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第七则以形象化的比喻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程,把“境界说”与人生体验结合起来。第八、九则把“境界说”与作家本身的内在修养结合起来,强调诗人应该有开阔的胸襟和卓越的见识,修身而成“大
10、家”。第十则把“境界说”与创作者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方法结合起来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2题。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1“造境”即_,“写境”即_。明确虚构之境写实之境2作者认为“造境”与“写境”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明确作者从创作方法的角度阐述“造境”与“写境”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指出“造境”与“写境”之分主要是由不同的艺术创作方法造成的。“造境”主要是由理想家按其主观“理想”虚构而成,离现实较远;“写境”则是由写实家按其客观“自然”描写而成,贴近于现实。另一方面分析了两派的联系和渗透,指出“造境”并非胡
11、编乱造,而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植根于客观世界;“写境”并非照搬自然,而必须用审美理想对生活加以提炼、改造。这实质上强调了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34题。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
12、,一宏壮也。3(1)“有我之境”的意思是:(2)“无我之境”的意思是:明确(1)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内心不宁静,或喜或悲)观察外物,并把这种感情投射到外物之上,情显在景上。(2)作者不是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内心宁静平和)观察外物,外物以本来生机勃勃的面目呈现在诗人眼底。景物上没有明显的情感烙印,情隐于景下。4“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者是否有高下之分?明确两者的创造有难易之分,这是因为人很难完全忘却生活之欲而达到静穆的状态。所以“写有我之境者为多”,而能达到物我浑然的“无我之境”,就较为难得,但“优美”与“宏壮”是不同的美感,不必强分高下。1“境界”的含义是什么?王国维谈治学三境界,这三
13、境界各有怎样的特点?明确“境界”是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出来的状况。第一境界以“西风凋碧树”比喻恶劣的形势。说明只有下定决心“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才能排除干扰,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取得成功的基础。第二境界以“衣带渐宽终不悔”形象描述如何努力奋斗。说明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坚持奋斗,执着追求。第三境界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指出经过多次周折,反复磨炼,人就会逐渐走向成熟。三个阶段,多个比喻,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文艺、人生等规律性问题。结构巧妙,见解独到,寓意深刻,行文流畅,比喻贴切,引人遐想。2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依托“境界”说这一美学理论的指导原则提出了文学的哪些关系?
14、明确(1)“写实”与“理想”的关系。诗有写实派与理想派之分。写实派是将客观事物真实地描写出来,理想派着重于虚构主观想象。因此大诗人所造的“境”,必合乎自然而又邻于理想。(2)“渐悟”与“顿悟”的关系。这其实又是文学的一种量变与质变的变化过程。(3)“入”与“出”的关系。文学也讲究在死吟苦学的基础上灵活变通地观察事物。要求作家“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3本文多次提到“境界”,其内涵一致吗?应该怎样理解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明确不一致。第一则的“境界”,是总说。第五则提到“境界”,说明“情”也是构成境界的元素,而“有境界”的作品应该能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情景交融的艺术世界。第六则提到“境界”,具
15、体说明“境界”应与人生体验结合起来,象征人生向前追求而有所得的不同精神状态。总体而言,王国维所说的“境界”,有时也称“境”,内涵不尽相同。有的指客观景物,有的指情,有的指两者的统一,有的指造诣程度等。但就作者感受、读者审美角度看,崇尚真切、情景交融应该是其主要内涵。课内素材先贤思想:讲究境界王国维以“境界”来论词的格调之高下,指出有“境界”则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人生何尝不是这样,高境界造就高素养,大视野涵育大人格。课外素材嘉庚精神薪火相传“金钱如肥料,散播才有用”是陈嘉庚先生对金钱的看法。陈嘉庚先生自己的生活十分节俭,尤其是晚年。他的用财之道遵循“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原则。他时常对友人说
16、:“财自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出。”陈嘉庚是中国侨联的首任主席。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建设美丽中国,是以陈嘉庚先生为代表的华侨先驱们一生的愿望。嘉庚先生的理念、思想和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国侨联的各项工作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侨联人。如今,陈嘉庚先生已故去多年,但天上还有颗“陈嘉庚星”依然在闪耀。嘉庚精神让其家乡的诸多家庭对教育非常重视,这是他留给家乡的最大财富。不仅如此,新加坡的“陈嘉庚地铁站”,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陈嘉庚楼”嘉庚先生和嘉庚精神的影响力,在世界各地传播。嘉庚精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凝聚海外华侨华人的纽带。陈嘉庚先生“忠公、诚毅、勤俭、创新”的伟大人格和崇高品质,更成
17、为精神火炬,一代代向下传递。践行写作许多古典诗词名句都会让人觉得真切如画,意趣无穷。所以人们常用“诗中有画”评价那些优美的诗词,“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就是这样的词句。请你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描写出这两句词所描摹的景象与意境。范文示例登上高楼,极目远眺,只见那一排排本来错落有致的树木,只留下树冠的一片翠绿,已无法分清树梢的高低了。林木成了平坦的海,无尽地伸向远方。就在这广阔无垠的绿波之上,氤氲遮蔽,烟雾迷蒙,缠绕交织,混沌一团,暮霭越来越浓,让人想起黄昏时分的微雨蒙蒙。而带着几分寒意的秋山,则显出一派朦胧的黄绿色,淡淡的,微微的,让人想起灵堂里幽蓝的光。林烟织恨,山色伤情,此情
18、此景直看得人顿生感伤,暗自落泪。人间词话现代中国美学的开山之作王国维在现代中国哲学、文学、戏剧史、甲骨金文、历史学、敦煌学以及西北地理、蒙元史等领域,都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奠基人。人间词话可以看作他的美学代表作,也可以看作现代中国美学的开山之作。虽然人间词话在形式上承袭了中国旧诗话、词话的古老传统,似乎全无理论范式的创新可言,然而,在内容上,却已经产生了根本的变化。对于现代中国美学,人间词话的意义在于,它迈出了从中国古典诗话走向现代中国美学大转折的第一步,也是决定性的重要一步。第一,在传统诗话的意义上,人间词话的“境界”说,是对前人理论的一个超越。“境界”(“意境”)作为中
19、国古典诗学和艺术理论的概念,在唐代就已出现,宋明以来使用更为广泛。但王国维的“境界”说不仅是对前人理论的继承,更是一个飞跃、创新。叶嘉莹先生把王国维的“境界”与严羽的“兴趣”、王士祯的“神韵”进行比较,认为严羽、王士祯所见者较为空灵,静安先生所见者较为质实。这种“质实”一方面使王国维的理论不像严羽、王士祯所说的那样虚玄、恍惚,所表明的体认和说明“要明白切实得多”;另一方面“可见静安先生对于诗歌中这种感发之生命,较之以前的说诗人,确实乃是有着更为真切深入之体认的”。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人间词话对于古典诗话理论,也是有一个长足的发展。第二,人间词话在中西理论的融合中,远远突破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内涵和
20、视界,达到了一个更高、更广阔的学术层次。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把康德美学的“无利害关系”思想以及叔本华的哲学、美学思想,融入他的理论中,提出了诗歌中的“有我”与“无我”、“隔”与“不隔”、理想与写实、主观与客观、优美与壮美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揭示了中国艺术的根本特征,而且涉及艺术的形象本体、艺术的审美感受特点,以及艺术创造等一般现代美学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人间词话就已经是一部真正的美学著作了。第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不仅用“境界”来描述和提示中国艺术的底蕴和精神,还用“境界”来描述和提示人类生活的不同精神世界,即他所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
21、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境界”在这里又指人生的境界,具有生命哲学的内涵和视野。这是王国维对境界论的又一升华。到此,我们可以说,王国维据国学而熔铸西学,把“境界”这一概念,从古典过渡到现代,由诗歌拓展到人生,经诗学而沟通哲学,从而最后告别诗话,提炼为现代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当然,人间词话毕竟是现代中国美学的草创之作,它在理论体系的完整、逻辑和叙述的清晰、准确等很多方面,还没有达到现代学术的规范和要求。尤其是它用“旧瓶装新酒”的模式,更无法超越其理论上的局限性,这表明,它仍是不够成熟的。一、
22、基础考查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遽:匆忙,草率B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致:情致C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阑珊:将尽,衰落D白石以降 以降:投降以后解析:选D。以降:以来,以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选D。A项,这样;然而,但是。B项,因为;来。C项,从;对。D项,都是“各、众”的意思。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白鸟悠悠下B昨夜西风凋碧树C范增数目项王 D沛公军霸上解析:选B。B项中“凋”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零。A项,下:名词作动词,飞下来。C项,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D项,军:名词作动词,
23、驻军。下列句子中是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A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B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C于此二事皆未梦见D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解析:选D。A项,为省略句,B项,为被动句,C项,为一般陈述句。省略句式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翻译此类句子需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类型例句略主语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承前省略主语)(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省略主语)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对话省略主语)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
24、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承前省略谓语)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蒙后省略谓语)略宾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省略动词宾语)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省略介词宾语)略介词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略兼语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并序)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58题。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
25、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B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C故物皆著我之色彩D境非独谓景物也解析:选C
26、。色彩:古义,主观情绪;今义,颜色;比喻人的某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下列诗句中,不属于“乐景写哀情”的一项是()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B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D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解析:选A。A项,所写之景均为衰败枯索之景,所抒之情亦为离别悲凉之情。故A项为哀景写哀情。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境界”来论词的格调之高下,指出有“境界”则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并论及五代、北宋词高标独绝的缘由。B“造境”即是“虚构之境”,“
27、写境”即是“写实之境”。两者创作方法不同,而造成两种不同的境界,文艺就分成了理想与写实两大派。C“写有我之境者为多”,而能达到物我浑然境地的“无我之境”,就较为难得,但都能给人以美感。D王国维认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而崇尚“真”则是他的一贯思想,他认为只有“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解析:选D。分析不全面。原文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译文:(2)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译文:解析:第(1)句翻译的重点是“邻”“故”等词。第(2
28、)句翻译的重点是“由动之静”四个字。答案:(1)因为大诗人所创造想象出的境界,一定会合乎自然,所摹写的境界,也一定与理想的境界相近的缘故。(2)无我的境界,人只能从静观中得到。有我的境界,从由动到静时可以得到。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王定国诗集叙宋苏轼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性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于贬所
29、,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
30、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注】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眊眊(mo):昏乱,糊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意其怨我甚意:猜想B余然后废卷而叹 废:废弃C自恨期人之浅也 期:看待D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 过:拜访解析:选B。B.“余然后废卷而叹”的大意是“我然后放下诗卷而感叹”,可见这里“废”不是“废弃”而是“放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B昔先王之
31、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C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D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解析:选C。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语境,把握该部分大意。“泽衰”意为“恩泽衰微”,因此“泽衰”不能分开;“礼义”意为“礼法道义”,二者不能分开。因此答案应为C。本题要求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可以使用排除法。原文标点为: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2、()A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叙事冗沓、说理枯燥之弊;辞简意丰,文气流转,文情酣畅。B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D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解析:选D。D项“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理解不当。作者写这句话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王定国身处险恶之境却依然心忧家国的高洁品行的赞叹
33、。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译文:(2)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译文:(3)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译文:解析:文言翻译要先确定关键词,之后在补充省略成分的基础上串联成句,要使翻译的句子语意通顺。本题涉及的关键词有(1)“岂非”,难道不是;“以”,因为;“用”,被任用。(2)“畏”,敬佩;“工”,精巧。(3)“穷”,尽;“以”,因为;“度”,气度。答案:(1)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顿饭(的工夫)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2)我苦恼他的诗作多,但又敬服他的文思敏捷,佩服他
34、诗作的精巧。(3)所到之处安闲自在,览尽山水的胜景,不因为困厄衰老而改变他的气度。太史公(司马迁)评论诗经,他认为“诗经国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却不是淫乱;诗经小雅虽然表露了百姓对朝政的诽谤愤怨之情,但却不主张公开反叛”。凭我看来,这只是了解风雅中周衰之际的作品罢了,怎么察看诗经的主流呢?从前先王的恩泽衰微,然后风中周衰之际的作品在情理之中而发生,虽然恩泽衰微但没有竭尽,因此,还因道德礼仪而终止,认为贤在没有终止的地方罢了。在情理之中而发生,因忠孝而终止,他的诗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呢!古今诗人非常多,杜甫可以称第一,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顿饭(的工夫)都不曾
35、忘记(报效)君王吗?现在定国因为我的缘故而获罪,贬谪到海上三年,一个儿子死在他贬谪的地方,一个儿子死在家中,定国也生病差点死了。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可是定国回到江西,把他在岭外所作的几百首诗寄给我,这些诗都是言简意丰,语言平易和善,有治世之音,那些语言和德高望重的长者没什么不同。幽愁怨愤、寄寓感叹的作品,大概也有一些,他只担心死在岭外,而来不及报答天子的恩德,而有愧于父亲和祖先罢了。孔子说:“不埋怨天,不怪罪别人。”定国尚且不埋怨我,怎么肯埋怨上天呢!我然后放下诗卷而感叹,自己遗憾看待别人太肤浅了。我又考虑到先前定国到彭城来拜访我,住了十天,来回往返中写了几百首诗,我苦恼他的诗作
36、多,但又敬服他的文思敏捷,佩服他诗作的精巧。有一天,定国和颜长道(曾良策注:颜长道为苏轼的朋友)游览泗水,登临桓山,他们吹着竹笛,饮着美酒,乘着月色而回来。我也在黄楼上摆上酒宴来等待他们,我说:“李白死了,世间三百年没有如此快乐了。”现在,我年老了不再作诗,又因为生病而戒酒,闭门不出,门外几步远就是大江,过了一个月也没到大江边了,糊里糊涂的,真是一个老农夫了。可是定国的诗更加精巧,饮酒毫不衰减,所到之处安闲自在,览尽山水的胜景,不因为困厄衰老而改变他的气度。从今以后,我敬服定国的原因,不只有他的诗作啊!四、语言表达1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只填序号)古文为什么这样难读呢?“讹缺”
37、是古籍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的书籍,从竹木到丝帛到纸张,从简篇到卷帙到册页,从口传手抄到刻板及活字印刷,数千百年,期间不知经过多少人的手,也不知经过多少次劫难,造成讹误、缺脱古文所使用的语言,虽然同样是汉语,但是今天阅读它,不仅青年读者会有困难,有时连这方面的专家也会感到棘手。王国维根据古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阅读体会,总结出三方面原因:一是“讹缺”,二是“古语与今语不同”,三是“古人颇用成语,其成语之意义与其中单语分别之意义又不同”。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曾很坦率地对别人说,他读尚书有十分之五不理解,读诗经也有十分之一二不理解。答:解析:是一个衔接性的句子,根据句中“这样”这一代词,可以确定的顺
38、序;根据中“三方面原因”和中“讹缺”一词,可确定。答案:14仿照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续写两句话。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一致。古典诗歌常常以精微的笔触传达丰富的意蕴,仿佛一抹微云,却能引你想象天空的辽阔;_;_。解析:仿写时注意转折的句式、比喻的修辞,内容上应突出“丰富的意蕴”。答案:仿佛一叶扁舟,却能引你想象大海的浩瀚仿佛一粒新芽,却能引你感受春天的温煦15下面是某校为学生编写的职业生涯规划流程图,请为它写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答: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此图是“某校为学生编写的职业生涯规划流程图”,流程图的各项活动有明确的行进程序,一般用箭头依次标示活动项目的先后顺序,解读时可依据箭头指示来厘清活动的内容、次序。如本题可按照箭头指向的顺时针顺序作答,注意用相关的词语将职业生涯规划流程串联起来,语言准确连贯即可,不超过90个字。答案:做职业生涯规划首先需要确定志向,做出自我评估,然后通过生涯机会评估之后确定职业,设立职业生涯目标,拟定行动计划,最终进行职业评估,通过职业评估反过来印证和指导自我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