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永城高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命题人:屈玉华 审题人:王向阳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有学者说,汉代人们的自我奋斗代替了祖先的荫庇和血统论,从而使许多出身于平民的人物活跃于政治舞台。这是因为汉代()A.选官体制进行了革新B.军功授官已经成为主流C.人们的参政热情提高D.皇权专制统治得到完善2.整肃吏治、防治贪腐是历代王朝都很关注的问题,为此均会设置专门的机构。下列官职中,直接履行该使命的是()A.秦朝的郡守B.汉朝的刺史C.宋朝的参知政事D.明朝的内阁3.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这主要是
2、指他()A.继承了秦国王位B.在全国推行郡县制C.灭六国统一天下D.修建万里长城4.“我朝罢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其中“我朝”是指()A.秦朝B.汉朝C.唐朝D.明朝5.有学者说,西周国家是一个“权力代理的亲族邑制国家”。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西周A.建立了完善的社会等级制度B.确立了上下尊卑的礼乐制度C.以同宗同族作为分封的主体D.实行“天下共主”的集权制6.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C.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7.唐代确
3、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君主集权C.分割宰相权力D.利于集思广益8.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有关科举制说法不正确的是A.科举制容易造成世家大族垄断政局的局面B.科举制能为统治者选拔真才实学之人C.科举制有利于实现社会阶层流动D.科举制促成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9.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A.杜绝了官员的贪腐行为B.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C.是统治者一时兴起的行为
4、D.导致国库空虚,王朝崩溃10.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提到“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柳宗元认为郡县制的推行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B.有利于实现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C.容易出现地方势力分裂割据情况D.是秦朝灭亡最主要的原因11.2018年2月15号是我国传统农历腊月最后一天,也被称之为“除夕”,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家家户户清扫庭院或忙忙碌碌,准备除旧迎新;这一天不论身在何方的游子,都要赶回家与家人吃一顿团圆饭。中国人的这种“团圆”观念是受到以下哪种制度的影响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
5、制D.礼乐制12.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唐朝这一制度表述正确的是A.中书省负责封驳审议职能B.三省宰相拥有最终决定权C.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D.分割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13.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矢志改革,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和参知政事等职。其中,作为宰相副职,分割其行政权的是A.签判B.知县C.通判D.参知政事14.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指出,秦汉时的宰相,不但管国家的政务,还要管皇帝的家务
6、,实际是皇帝的管家。九卿中的太常管皇家祭祀,光禄勋管皇宫侍卫,少府管皇室经济等等。这表明秦汉政治A.开创了家天下局面B.服务于专制皇权C.仍是血缘宗法政治D.不存在君相矛盾15.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至于哪处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具有“合法性”的是:A.兼并争霸B.楚王问鼎C.三家分晋D.设置官吏16.明史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材料表明,明朝
7、内阁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C.大学土在明仁宗后还是相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17.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上书请求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佑驳回,皇帝最后采纳了崔佑的意见。据此推知,崔佑所属的部门应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吏部18.清人顾祖禹所读史方與纪要载: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灭魏国,尽取其地以为郡县”,以魏国东部的数县置为砀郡,治砀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秦朝建立后设立了砀郡B.砀县是我国最早的县C.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都县制D.战国时期已设立郡县19.江西德安县车桥镇的陈氏家族,唐宋年间历经十五
8、代,和谐生活332年未分家,聚族而居多达3900余人,史称“江州义门陈,天下第一家”。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是由于A.封建国家的倡导B.分封制的实行C.君主专制的需要D.宗法制的影响20.下列关于“推恩令”的理解与说明,最为确切的是A.将皇恩推广于天下,让老百姓不同程度地得到好处B.将皇恩施于诸侯王及其子弟,以使之顺从皇帝,从而维护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准许诸侯王将封地再分给子弟以建立侯国,从而削弱王国的直属领地D.推恩只是一种欺骗,是封建皇帝愚弄臣下和人民的手段,根本不能实现21.在宁波天一阁展出的一件清代麻布坎肩,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科举考试中以四书五经为题的科举范文4万余字。据考证,这是当年一个
9、考生在科举考试时用来抄袭的作弊工具,这件坎肩作弊衣是复制品。材料表明:A.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走向衰落B.科举考试不能选拔真正优秀人才C.考四书五经易产生作弊D.科举制并不是完全公平公正的22.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竹简语书中,凡是“正”字都写成“端”字(如以矫端民心;毋公端之心),这一现象与我国封建社会的避讳制度有关。据此判断,这批竹简应属于下列哪一朝代A.西周B.明朝C.西汉D.秦朝23.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A.南书房没有设立B.皇权的加强C.机构的减少D.内阁尚未设立24
10、.元人程钜夫论行省中说:“(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另据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这两段材料A.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B.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C.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D.相互矛盾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25.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废除了丞相职位,但又导致繁杂事务集于一身的烦恼。为解决这一烦恼,明成祖设立了什么机构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A.殿阁大学士 B.刺史C.参知政事 D.内阁26.下列措施,属于秦朝首创的是A.分封诸侯 B.设立郡县C.
11、设置提点刑狱司D.采用“皇帝”称号27.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中国历史,二千年前是封建政治,后二千年是郡县政治。”这两种“政治”的根本区别主要集中于A.地方的管理方式上B.选拔官员的方式上C.经济政策的制定上D.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28.学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A.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B.论西汉郡国并行制的实行及其影响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康熙帝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29.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对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西汉设置十三部刺史分化相权B.宋代设
12、立三司使以分割丞相的财权C.元朝实行行省制加强中央权力D.明太祖设置内阁限制宰相权力30.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A.证明皇位正统B.体现皇权独尊C.保证皇位世袭D.震慑割据篡权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评卷人得分二、主观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1题14分,第2题14分,第3题12分,共40分)3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材料二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摘自旧唐书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13、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_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编者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摘编自皇明祖训(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4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2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4分)32. (14分)材料一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
14、,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已而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材料二: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材料三三年,(
15、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史记周本纪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引用材料加以说明。(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质。(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4分)33.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
16、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材料二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材料三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请回答:(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所采取的措施的共同点是什么?(4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3分)(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具有实质意义?为什么?(5分)高一月考试卷答案1.A根据题干“代替了祖先的荫庇和血统论”和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度,说明
17、汉代选官体制进行了革新,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和征辟制度,排除B。题干强调汉代选官体制进行了革新,没有涉及人们的参政热情提高,排除C。题干强调汉代选官体制进行了革新,没有皇权专制统治得到完善,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2.B本题考查古代监察制度。郡守职能是掌郡的行政,排除A;汉朝的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故选B;宋朝的参知政事是副宰相,是行政职能,排除C;明朝的内阁是辅助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排除D。点睛:本题说到底是要对中国古代的重要官职和机构的基本识记。3.C继承王位不属于其历史功绩,排除A;郡县制的推行得益于秦朝的统一,排除B;秦始皇的历史功绩主要体现在
18、其建立了集权统一的国家,C正确;修建万里长城主要是维护国家安全所需,是在建立集权统一国家之后的举措,D排除。4.D根据材料“不许立丞相”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大大加强了皇权,D项正确。秦朝、汉朝、唐朝存在丞相制度,排除ABC。5.C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AB两项虽体现了周代的政治特点,但与亲族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周王虽是“天下共主”,但地方上实行的是分封制下的地方分权,而不是集权,D项错误。题干中的“亲族”,说明了政治上的宗族血缘关系;“邑制”指代表中央管理地方的各诸侯,C项
19、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6.C材料中有明初和中后期两个明显的对比,明初严禁宦官识字,民中后期培养宦官识字,这说明明朝以皇上为中心的中枢决策发生了明显的改变,C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内阁的职能变化,而且据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太祖朱元璋时期没有内阁,A错误;限制宦官读书和强化宦官读书制度都是为了加强皇权,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明朝皇权一直是在强化,没有削弱和衰落,B错误;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宦官识字制度的出现,这有可能会让宦官掌握一定的权力,但宦官不掌握决策权力,D错误。【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知识
20、,可结合明朝初期强化皇权的措施来分析材料。7.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长官均为宰相,说明了宰相权力被分散了,其目的在于为了强化专制皇权,故B项正确,C项包含在B项之中;A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8.A从材料“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中可以看出,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选拔真才实学之人和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并促成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故B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9.B从材料“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中可以看出,宋朝的高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官员的廉政起到保障作用,故B项正确,C项错
21、误;A项说法错误,错在“杜绝”;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了国库空虚,故D项错误。10.A由“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可知,柳宗元认为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CD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郡县制与中央集权之间关系,故B项排除。11.C材料中的“团圆”观念”与亲情、血缘有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与血缘有关,故C项正确;ABD项无法体现出与血缘之间的关系,故排除。12.C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的确分工明确,也提高了办事效率,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门下负责封驳审议
22、职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三省宰相不拥有最终决定权,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3.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参知政事是宰相副职,分割宰相行政权,故D项正确;宰相是中央官职,而宋代各州、府选派京官充当判官时称签书判官厅公事,简称“签判”,故A项排除;BC项都是地方官职,故排除。14.B从材料“秦汉时的宰相,不但管国家的政务,还要管皇帝的家务,实际是皇帝的管家”可以看出,秦汉时期政治主要为专制皇权服务的,故B项正确;A项从夏朝就开始了,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秦汉时期存在君相矛盾。点睛:材料“秦汉时的宰相
23、,不但管国家的政务,还要管皇帝的家务,实际是皇帝的管家”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答案。15.D根据材料“分封制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和地方以合法性.”即可概括出所谓“合法性”的含义是受周王册封的诸侯,遵守诸侯权利与义务的诸侯,诸侯可以在封国内设置官吏,故D项正确;ABC项都具有“合法性”,排除。16.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可知在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内阁在明成祖时正式设立,故A项错误;由“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可知B项正确;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咨询的内侍机构,无实权,内阁大学士也不是丞相,排除CD两项
24、。故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内阁制17.B唐朝中央官制为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门下、尚书省,分别掌管决策、审议、执行的权利。其中门下省掌审议(封驳)的权利,可以驳回尚书省的决策。材料中的崔祐驳回了宰相的建议,属于门下省的权利,B正确,A、C错误。吏部属于六部,是尚书省的下设执行机构之后,掌管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与材料无关,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18.D秦朝建立是在公元前221年,故AC项错误;春秋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县,故B项错误;公元前225年是战国时期,材料说明此时中国已经设立了
25、郡县,故D项正确。19.D材料中的“陈氏家族”、“聚族而居”、“天下第一家”等信息,说明这和宗法制有关,故D现正确;封建国家的倡导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分封诸侯的制度,故B项错误;这种现象和君主专制无关,故C项错误。20.C根据所学可知,推恩令实行的对象是诸侯王,不是百姓,排除A。推恩令不是单纯的施加皇恩,而是准许诸侯王将封地再分给子弟以建立侯国,以加强中央集权,B错误,C正确。D项中的“欺骗”、“愚弄”用词不恰当,且推恩令最后实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推恩令。学生需掌握和识记推恩令的内容及意义,即可得出答案。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最后造成了地方势力尾大不掉
26、。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贵郡管辖。最后,王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21.D科举考试中存在作弊现象,说明科举制不可能做到完全公平公正。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项以偏概全,科举制选拔出大量优秀人才,排除;作弊与考试内容无关,排除C项。22.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秦朝政治制度。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正),出于对秦始皇的避讳,故将“正”字都写成“端”字,因此答案选D。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点评:本题属于史学常识,避讳是我国古代社会较流行的一种现象,汉语大词典给避讳的定义是:“谓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
27、接说出或写出。”避讳的种类繁多、方法多样,并在发展中逐渐融入古代社会的统治制度,古代文人深受其影响,在流传至今的古文献中,避讳之迹处处可见。避讳制度也引起文人学者的积极关注,研究者们或是在避讳起源时间上提出自己的新见。23.B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自己因此要直接承担繁重的行政事务,这是其感到劳累的直接原因,说到底就是皇权的加强,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是清朝才出现的;C、D选项没有揭示出问题的本质。24.C由“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可以看出行省制体现出中央机构的特点;由“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可以看出行省是地方权力机构;综合上述可以看
28、出行省制具有双重性的权力结构,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错误,行省制体现的是中央集权;B项说法错误,与“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不符;D项说法本身错误。25.D明成祖时期设立的是内阁,故D项正确;A是明太祖设立;B是汉武帝时期设立;C是北宋时期设立。26.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采用“皇帝”称号属于秦朝首创,故D项正确;A项是西周时期开始的;B项开始于春秋时期;C项是宋朝的。点睛:解题的关键的限制词“秦朝”“首创”。27.A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二千年前的表现封建政治的“封建”是“封邦建国,以蕃屏周”,即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后二千年的郡县政治指的是秦朝之后在地方设立的郡县制。
29、分封制下,受封诸侯在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爵位由嫡长子继承;而郡县制下,地方由中央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因此,分封制和郡县制在地方管理方式上有根本区别,故A项正确。分封制的选官方式是世卿世禄制,而郡县制的选官方式是皇帝任命,但B项不属于根本区别,排除。分封制与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两者的根本区别与经济政策无关,排除C。分封制与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民族关系无关,排除D。28.D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周武王领兵伐纣,灭掉商朝,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故A项选题研究可能成功,但与设问不符,排除。西汉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王国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30、,实行了“推恩令”,“推恩令”的实行有效的解决了王国权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的问题,故B项选题研究可能成功,但与设问不符,排除。隋唐时实行三省六部制,成功的实现了对相权的分割,削弱了相权;同时,多个宰相也弥补了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加强了统治,提高了行政效率,对中国此后的中央官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故C项选题研究可能成功,但与设问不符,排除。雍正时建立军机处,而雍正是康熙的儿子,因此不会存在D项选题所述的情况,所以选D。29.B30.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可以分析出帝王认为有了玉玺就有了上天的任命,具
31、有了合法性,所以本题选A。B、C、D材料中没有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的政治制度皇帝制31.(1)变化: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影响: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2)状况: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措施: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由中央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设转运使将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3)措施: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原因: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4)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被取消。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
3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只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难度较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图二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和三省分工明确可以提高行政效率两个角度来组织回答即可。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末年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只需根据记忆回答即可。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宋初吸取唐末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可从收兵、削权和制钱谷几个方面来回答。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由“今我朝罢丞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可以分析出明初废除丞相,权
33、分六部。第二问由“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可以分析出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表明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被取消。而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加强中央的权力,削弱地方权力。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汉代的中朝、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32.(1).包括三类人,同姓王室贵族,如周公旦、召
34、公奭、弟叔鲜、弟叔度;功臣,如尚父;先代贵族之后,如神农之后,黄帝之后、帝尧之后,帝舜之后,大禹之后。(2).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实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按照亲疏关系实行分封,形成以王族为主体的政治制度.(3).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和分封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结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到宗法制和分封制,动摇了西周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因此,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第(1)问,“分封对象”,由材料一信息“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
35、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得出西周分封三类人,即同姓子弟、先代贵族、功臣。结合材料信息进行说明即可。第(2)问,“最大特点”,由材料二信息得出:嫡长子继承制。“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按照亲疏关系实行分封,形成以王族为主体的政治制度。第(3)问,“原因”,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宗法分封制得出: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和分封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结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
36、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到宗法制和分封制,动摇了西周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因此,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33.(1)汉武帝设“中朝”,剥夺丞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枢密院等分割相权。共同点:相权削弱,皇权加强。(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丞相权力过大会危及君主统治。(3)没有实质意义。内阁首辅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没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1)材料一的信息说的是丞相的职能和地位。依据教材基础知识回答三个时期的史实。然后得出结论: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2)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该问要注意关键词“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意思是宰相权力过大往往会危及君主的统治。(3)依据所学可知这种称呼没有实质意义,结合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的特点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