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11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70612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11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11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11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11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11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本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2本卷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之中。以下关于不同时期地方行政制度和基层组织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秦汉:郡、县二级制-乡里制度B.唐朝:郡、县二级制-乡里制度C.明朝:路、州、县三级制-里甲制度D.清朝:省、路、府、州、县多级制-一里甲制度2开元九年,唐朝下令“州

2、县逃亡户口听百日自首,或于所在附籍,或牒归故乡,各从所欲。”同时规定,丈量核实实际的土地占比,将超过田令规定的田亩登记在册,检括出来以均济无地或少地的农户。这些政策的实施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推动唐朝赋税制度变革B.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3唐诗内容的广泛也是空前的,它反映了唐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也全面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可以说,唐诗是唐代社会的一部生动的艺术的历史。由此可见A.学术研究应回归世俗生活C.倡导唐诗解决一切现实问题B.三教合一赋予其丰富内容D.强调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影响文学艺术的发展4北宋时期,西北和京师是消费性商业市场,而东南则是生

3、产发达的地区,京师与西北货币供应量大,东南货币供应量小,而东南的铜钱不断地通过上供形式流向北方,这一矛盾是宋代商品货币流通的一大特色。该特色反映了这一时期A.东南地区商品经济滞后C.铜钱地区间分布不平衡B.政治、军事因素影响货币流通D.西北与东南地区无法直接贸易5辍耕录一书中记载:“有黄道婆,自崖州来,教以纺织,人遂大获其利。禾棉岭南久有,然直至宋元间才推行于北方,则因无纺织之法,其物无从利用,无利之可言了。”材料说明A.手工业技术促进了农业发展C.宋元时期中国开始种植木棉B.黄道婆的纺织技术高超D.木棉推广线路由南到北6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

4、,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的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朝初期A.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C.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D.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7洪武年间朱元璋下谕,“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并列出朝鲜、日本、越南等15个“不征之国”。朱元璋此举A.改变了重典治乱的国策C.埋下了倭寇泛滥的隐患B.旨在构筑稳定的朝贡秩序D.推动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8康熙在对待台湾问题时曾郑重承诺:“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

5、国之人。”据此可见当时康熙对台湾问题的态度是A.不允许台湾任何形式独立C.促进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 B.强化中央政府对台湾统治D.推动剃发在台湾地区执行9.1861年,英商宝顺行顺记运送洋布赴山西售卖时,在运货车上“高插钦命通商大臣黄旗一杆,手执天津海关崇(即崇厚,当时为北方三口通商大臣)照单。”车队一路畅行无阻,获利颇丰。这一个案可以说明A.通商口岸带动周边地区发展C.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B.中国经济主动融入世界市场D.条约体系成为列强侵华工具10.1905年,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在秘密报告中说:“我仅指出两方面以提高我们的警觉:第一,日本以庞大的国库补助,促进海运繁荣,保护并奖励贸易;第二,

6、通过东亚同文书院等机构,热心发展中国教育,锐意培养能在中国活动的自己人。”这份报告撰写的目的可能是A.与日本争夺山东青岛地区 B.对中国革命形势保持警惕C.争夺对华经济文化控制权 D.争取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逐渐落入汉人之手 中央政府认识到有必要与外省大员磋商国事 私家军队的力量不断扩展激励了后世的革命者11如图为对近代某一历史事件影响的描述。该事件是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洋务运动D.第二次鸦片战争12戊戌变法前后,因日源词“领土”的输入,国人开始零星地运用这一新概念;自1905年起,该词不仅为大量新式知识分子所运用,而且见诸官方文书;辛亥革命前夕,“领土”更是

7、取代“版图”成为中国最为核心的疆土概念。这反映了A.国人对主权的强烈诉求C.民众深受日本文化影响B.西学东渐影响语言结构D.辛亥革命提升民族意识13某学者认为,清末十年,新政、立宪与革命三种社会运动,分别体现出“变事”“变法”和“旧邦新造”的三级定位层次。终清之际革命运动的最后收功,对于新政和立宪运动来说,是“三国归晋”;对于清末所有社会政治运动来说,是“万流归宗”。该学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A.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B.为人民的解放奠定了政治基础C.使社会面貌发生了质的转变D.弥合了资产阶级各派别的分歧14文学革命期间,陈独秀曾给胡适写过一封信,信中有这么一段话:“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

8、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根据材料可以得出A.陈独秀彻底背离了“民主”“科学”精神 C.新文化运动带有激进主义的色彩B.反对者信奉封建伦理道德D.西方的新文化适合于现代社会15美国独立周报在评论五四运动时说:“彼等于三月之间,能使一交通总长、一驻日公使、一币制局总裁退职,使一内阁完全倾覆,使徐大总统辞职,使巴黎和会之中国专使拒绝签字,使列强惊讶,何其力之雄伟如是!”该评论表明A.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C.学生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军B.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被粉碎D.中国民主政治得到

9、充分发展第II卷 非选择题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本卷共3题,共55分。1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战国时期登记户口的木牍户版仅放在乡一级。秦时期,材质较为轻便的简册户籍取代了木牍户版,乡制作的户籍副本呈报至县。县上计于郡的类目重在“计多少”,各户家庭成员、钱谷出入、刑案细节等详细内容并不在上报之列,郡及中央收藏的只是户口统计数字。东晋初年,“百姓遭难,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治纲大弛,权门并兼,强弱相凌,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328年,晋成帝令造纸本户籍。史载,该“并皆详实,未笔隐注,纸连

10、悉缝此籍精详,实宜保惜”。造好的户籍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以备随时查勘核实。-摘编自张荣强中国古代书写载体与户籍制度的演变等材料二 1911年,晚清政府在参考东西良规基础上制定了户籍法单行法规。法规区分了关于个人出生、死亡、婚姻等信息的人籍与以家庭为单位的户籍,别除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户籍开始成为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纯粹是国家管制人口的工具。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及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提起诉讼的权利。清末户籍立法将传统的保甲户籍改造为具有近代意义的警察制户籍,对后世户籍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摘编自姚秀兰中国近代户籍变革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

11、括战国至魏晋时期户籍管理的变化,并说明古代户籍管理的主要作用。(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传统户籍管理相比,清末户籍管理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6分)17(26分)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

12、,宋元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民谚也变为“湖广熟,天下足”。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材料二 一位外国人在考察了湖北地区种植情况以后说:是处播植,如所见小麦、油菜、蚕豆各种子,并不选择坚好肥硕之品,甚至杂有草种。其所用农具,颇欠精良。所见棉花较美国远逊,其故殆由排种太密,不知选子,且地气嫌太湿、太冷、太酸。耕地之法似欠讲求,所用齿钯、锄、犁等具,均甚笨拙,翻土既不能深,碾土又不能细;所用耕牛大

13、车,赛缓无力。外国耕地多用马,中国马少,倘不能改用,宜用壮健之牛,或一犁双牛,较可得力。至农具尤亟应改制精良,庶几事半功倍。这种说法大致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业生产的一般状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分析这些特点对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1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农业存在的问题;说明这些问题对当时社会的影响。(10分)18(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U字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在谷底及其以前的时期,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说,面临的主要是“沉沦”,虽然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实际上存在着积极的、向上的因素,但这种因素的发展是渐进的、缓慢的,相对于社会“沉沦”主流来说,它是弱小的。“谷底”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最困难的时候,但同时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随着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壮大,随着新的社会阶级的出现,随着人民群众、社会精英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的日渐觉醒,向上的、积极的因素逐渐发展成 为社会的主流因素,影响着社会向好的方面发展。-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近代社会的谷底”进行探讨。(要求:选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时段,并说明理由。史实准确,理由充分。)(1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