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初一上册语文辅导课文《十三岁的际遇》课后练习.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77002 上传时间:2025-10-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上册语文辅导课文《十三岁的际遇》课后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一上册语文辅导课文《十三岁的际遇》课后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一上册语文辅导课文《十三岁的际遇》课后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一上册语文辅导课文《十三岁的际遇》课后练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初一上册语文辅导课文十三岁的际遇课后练习学习完这些课文的知识点之后一定要及时的进行课下检测练习,这样才能把知识点掌握的更加牢固,语文辅导课文十三岁的际遇课后练习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做这些题。1、 怎样理解课题十三岁的际遇“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一事。这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抒发了对“北大”的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2、 字词认读:白驹过隙( ) 蓦然( ) 积攒( )絮语( ) 安恬( ) 樯橹( )惆怅( ) 徜徉( )摒弃( ) 迸溅( ) 穹隆( )弹指( )撷取( ) 呜咽( )

2、 犀利( )骤然( )初读文本 整体感知自由阅读课文后,以田晓菲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按 时间的顺序,以“我与北大的故事”为题,讲述田晓菲与北大的故事。明确:四个阶段(七岁、十岁、十三岁、即将十六岁)向往北大 进入北大 回报北大再读文本 局部探究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下列问题:1、概括这一部分的大意,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2、找出作者从7岁初知北大到16岁回顾北大的感情变化,特别是作者进入北大两年来的思想感情变化。3、指出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1、第一部分:写“我”与“北大”结下不解之缘的历程。7岁:从泛黄的照片中知道北大。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

3、心。10岁:乘车经过北大校门,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北大。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就“不新鲜”了。13岁:到北大读书。16岁:已是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了。每一阶段的生活片断都紧紧扣住“我”与“北大”的“尘缘”,引出对13岁际遇的叙述。第一部分最后一句“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就是为了引出下文对13岁际遇的集中的叙写。2、作者两年来思想感情的变化:刚进入北大:“一脑子浪漫念头”,“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入校两年后的秋天:“心情不胜凉意”,看到新生,感到有些茫然若失。3、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表明了作者通过两年的学习后,感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成熟。二、朗读第二部

4、分,思考下列问题。1、概括这一部分的意思,看看它可以分几层。2、“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这一句话怎么理解呢?3、作者通过读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价,试把这些精彩的语句和语段找出来。明确:1、第二部分:写“我”在“北大”三年的学习生活。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6-9):写北大图书馆给“我”的影响。第二层(10-11):写北大的人:同学与老师。第三层(12):总结来到北大两年来的感受难以用“得失”二字来衡量这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2、两句相辅相成。上句是作者对北大在学术界、思想界、教育界地位的高度肯定,下句则表达了要为北大创造更辉煌的业绩的雄心壮志。参观北大图书馆时,这句誓言“骤然显得苍白无力”,作者“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 没有自信,觉得渺小两年学习后,作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并在第三部分中重提誓言。自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