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69646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7届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长城如同一把刻度_的皮尺,镌刻着我们的里程。在荒漠、山谷或者高原上,我们那么容易就_长城确认了自己的位置。城垛、烽火台、城楼,按照某种固定的节律,反复出现。重复,容易使建筑本身显得单调和乏味,但长城的设计者却表达了他们对重复的_,那些石质的城墙也在_的重复中,获得了一种巨大的震撼力量,与千军万马的磅礴气势遥相呼应。A.精确通过迷恋无休无止B.准确经过喜爱一望无际C.精良根据爱慕不绝如缕D.精准经由依恋无以复加【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精确:极

2、准确;非常正确。准确:严格符合事实、标准或真实情况。精良:精致优良;十分完善。精准:精确、准确、非常。第一空,根据语境,强调的是刻度极其准确,所以排除C项;迷恋:强烈的、通常是极度的爱慕。爱慕:喜欢羡慕。依恋:留恋,不忍离开。喜爱:指对某人或事物有好感或者产生兴趣。第二空,根据语境,强调了设计者对重复的多次运用,所以排除D项;无休无止:没有尽头没有停止。一望无际: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第三空,强调的是石质城墙的重复之多,不是形容辽阔,所以排除B项。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大会期间,广大代表认真阅读并领会了公民道德规范的精神实质,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B.在西伯利亚叶

3、尼赛河流域发现的大批各种材质的丧葬用面具,据说是用以隔离死者,避免其伤害到活着的人的作用。C.“亲信干政”事件曝光后,朴槿惠于10月25日在青瓦台发表对国民谈话,承认大选时及就任总统后曾就部分资料征求过崔顺实意见,并就此事向全体国民道歉。D.剧组全体成员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苦战,一部情节新、演员新、技术新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终于与观众见面了。【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搭配不当,“阅读精神实质”不搭配;B项,句式杂糅,“用以作用”可改为“用以”或“有作用”;D项,偷换主语,把“经过”放在“剧组全体成员”前面。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倏忽间,林木疏朗处

4、突然闪过一泓澄澈,溪床细沙乱石,纤尘不染,水底的树叶纹脉,清晰可辨,那汩汩的水声好像响在别处。风过树林,树叶哗哗作响,茂密的枝叶丛里又显出一汪清泉,奔突的水声也愈发大了。A.如一位美丽的姑娘脸上的一抹青黛,溪流异常清冽B.溪流异常清冽,像一位羞涩的少女眨着眼睛C.溪流异常清冽,如一位美丽的姑娘脸上的一抹青黛D.像一位羞涩的少女眨着眼睛,溪流异常清冽【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茂密的枝叶丛里又显出一汪清泉”可比喻为“一位羞涩的少女眨着眼睛”,排除AC项;“像少女眨着眼睛”的本体是“清泉”,所以应该紧接上文,排除B项。4高二学习了唐诗宋词,恬恬的作

5、文里常常会引用诗词,请你选出她引用不当的一项A.入世与出世,成了每一个知识分子的骨子里都难以割舍又无法共存的矛盾双方,于是大家的心里便都装了一个范蠡,“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要功名,但不居禄位,既完成了儒家的积极用世,又实现了身退之后的江湖逍遥。(恬恬习作我们究竟追求什么?)B.“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江南早春,常州人的赏心乐事便是到红梅公园赏梅花了。(恬恬习作晋陵春早)C.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走进焦溪古镇的翠冠梨园,春天的柔美与纯真扑面而来。(恬恬习作我与春天有个约会)D.公务员应该是有职业担当的,你肩上的责任不仅仅是你自己,而是天下;有良知的官员当是“邑

6、有流亡愧俸钱”,当是“只为苍生说人话”。(恬恬习作公职的担当)【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选自唐初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描写的是塞北冬天寒风凛冽的时节,这里写的不是真的梨花,而是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并不是写春天的景色。5常州一中青果文学社编辑校刊千果流韵,他们将文章分为若干组,现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第一组:魅力见哥菊香丫儿第二组:质疑加西莫多也说民国的底气绝不平庸我眼中的孙少平第三组:荀子,绚丽的牡丹墨家的侠与义白马非马辩第四组:网络,当负责任的言说不怕,我的中

7、国男足足球,我们缺的是钱吗?A.凡人小事悦读生活走进诸子我思我在B.生活浪花阅读生活寸草春晖我思我在C.生活浪花悦读生活百家争鸣课前演讲D.凡人小事阅读生活思想火花课前演讲【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第三组中出现荀子、墨家、公孙龙等诸子百家中的名家,所以应该归为“诸子百家”,排除BCD三项。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苏辙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

8、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

9、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注黾勉(mn min):努力。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6对下列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拟:模仿。B.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范:以为榜样C.终不能悛悛:屈服。D.然自其斥居东坡斥:被排斥,被贬谪。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

10、确的一项是A.东坡先生被贬海南,他的小儿子苏过陪同,住茅舍,吃苦菜芋头,但是他不以为苦,喜欢写诗,而诗也还是精神饱满。B.苏轼追和陶渊明的诗,一是因为喜欢陶渊明的诗,二是因为陶渊明的诗不多,三是喜欢陶渊明性格。C.苏辙认为苏轼到了晚年在陶渊明身上寻求寄托的说法难以让世人相信,因为他不管出入朝廷还是升官贬官他都始终坚持自己。D.苏辙认为苏轼的诗作胜过李白杜甫,和陶渊明并驾齐驱,自己跟着兄长写诗,但总是不如他。可见东坡才华横溢。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1)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2)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9结合全

11、文,请简要概括苏轼的性格特点。【答案】6C7B8(1)译文: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清瘦(简约)而实际上肥美(丰富)得很。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2)译文: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来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9乐观豁达(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自信或自负才华(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刚直、正直(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坚韧、坚守自己,不屈服。【解析】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悛:悔改。7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B项,“陶渊明的诗不多”原因分

12、析错误;“喜欢陶渊明的性格”理解不当,原文是“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意思是对他的为人,深有感触,苏轼认为自己和陶渊明的为人很相似,刚直易得罪人。8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实词要字字落实,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关键词:(1)质、绮、癯、腴,自曹、刘、及(2)集、遗、志。9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一段中“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可分析出苏轼乐观豁达;第二段中“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可分析出苏轼自信或自负才华;“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可分析出他刚直、正直。第三段中“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

13、以陷于大难”写出了苏轼的刚强与不屈服。【备注】文言翻译: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的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

14、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

15、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处世的教训来。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

16、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随着他奔驰不已,总是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又跟着写了一些和诗。三、古诗词鉴赏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满江红刘克庄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注】盾鼻:盾中央的纽。磨盾鼻:在盾鼻上磨墨。无功级:指汉代李广抗击匈奴,屡立战功,却不得封侯。榆塞

17、:代指北方边塞。(1)上阕“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2)“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答案】(1)夸张、比喻。“一挥千纸”用夸张手法传神地显示了草拟文书时倚马可待的超人才气,把字迹比喻成龙蛇表现出了词人当年的潇洒豪迈和踌躇满志的精神状态。(2)表达了英雄失路、壮怀难伸的隐痛和酸苦;榆塞,指边防要地。因为当时南宋边防形势越来越严重,而统治者仍然醉生梦死,爱国之士报国无门,谈论及此,悲不自胜;花间集是靡靡之音,作为爱国词人,现在却拿花间集来教下一代。面对满怀的报国激情,词人却只能被闲置,吟风赏月,理想与

18、现实的尖锐冲突,词人的悲愤到了极点。【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磨盾鼻”,在盾鼻上磨墨,写出了诗人当年才华横溢,极为得意的精神状态。“一挥千纸,龙蛇犹湿”显示他草拟文书时,文思敏捷,笔走龙蛇,文不加点,倚马可待的超人才气。作者把草拟文书的字迹比喻为龙蛇;一挥千纸,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他的才思敏捷。(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这两句表面上是说诗人已作终老之想,无意复问边事,而用描写美女与爱情的花间集来教导儿女。“榆塞”,称北方边塞。汉书韩安国传说到边境上“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后来“榆塞”便成了边界的代名词。

19、现在不但诗人自己不谈“平戎”,而且唯恐客人谈及。这里着意写诗人过去遭遇留下的伤痛,是抱负难展的愤激之辞!四、名句名篇默写11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住近湓江地低湿,。(白居易琵琶行)(2),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离骚)(3),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4),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6),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7),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8),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答案】(1)黄芦苦竹绕宅生(2)皇览揆余初度兮(3)逝者如斯(4)艰难苦恨繁霜鬓(5)弃掷逦

20、迤(6)独学而无友(7)士不可以不弘毅(8)祸莫大于不知足【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时,注意书写的规范性和正确性,易错字有:揆、繁霜鬓、逦迤。五、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那人醒了法维克多雨果(1)天主堂的钟正敲着早晨两点,冉阿让醒了。(2)那张床太舒服,因此他醒了。他没有床睡,已经快十九年了,他虽然没有脱衣,但那种感受太新奇,不能不影响他的睡眠。(3)他张开眼睛,向他四周的黑暗望了一阵,随后又闭上眼,想再睡一会儿。(4)假使白天的感触太复杂,脑子里的事太多,我们就只能睡,而不能重新入睡,睡容易,再睡难。这正是冉阿让的情形。(5)他不能再睡,他便想。他想到许多事,

21、但是其中有一件却反反复复一再出现,并且排除了其余的事。这一件,我们立即说出来,他注意了马格洛大娘先头放在桌上的那六副银器和那只大汤勺。(6)那六副银器使他烦闷。那些东西就在那里。只有几步路。刚才他经过隔壁那间屋子走到他房里来时,老大娘正把那些东西放在床头的小壁橱里。他特别注意了那壁橱。进餐室,朝右走。那些东西多重呵!并且是古银器,连那大勺至少可以卖二百法郎,是他在十九年里所赚的一倍。的确,假使“官府”没有“偷盗”他,他也许还多赚几文。(7)他心里反反复复,踌躇不决,斗争了整整一个钟头。三点敲过了。他重新睁开眼睛,忽然坐了起来,伸手去摸他先头丢在壁厢角里的那只布袋,随后他垂下两腿,又把脚踏在地上

22、,几乎不知道怎样坐在床边的。(8)他那样坐着,发了一阵呆,房子里的人全睡着了,惟有他独自一人醒着,假使有人看见他那样呆坐在黑暗角落里,一定会吃一惊的。他忽然弯下腰去,脱下鞋子,轻轻放在床前的席子上,又恢复他那发呆的样子,待着不动。(9)在那种可怕的思考中,我们刚指出的那种念头不停地在他的脑海里翻搅着,进去又出来,出来又进去,使他感受到一种压力;同时他不知道为什么,会带着梦想中那种机械的顽固性,想到他从前在监狱里认识的一个叫布莱卫的囚犯,那人的裤子只用一根棉织的背带吊住。那根背带的棋盘格花纹不停地在他脑子里显现出来。(10)他在那样的情形下呆着不动,并且也许会一直呆到天明,如果那只挂钟没有敲那一

23、下报一刻或报半点的一下。那一下仿佛是对他说:“来吧!”(11)他站起来,又迟疑了一会,再侧耳细听,房子里一点声音也没有,于是他小步小步一直朝前走到隐约可辨的窗边。当时夜色并不很暗,风高月圆,白云掩映;云来月隐,云过月明,因此窗外时明时暗,室内也偶得微光。那种微光,足使室内的人行走,由于行云的作用,屋内也乍明乍暗,仿佛是人在地下室里,见风窗外面不时有人来往一样,因而室内黯淡的光也忽强忽弱。冉阿让走到窗边,把它仔细看了一遍,它没有铁闩,只有它的活梢扣着,这原是那地方的习惯。窗外便是那园子。他把窗子打开,于是一股冷空气突然钻进房来,他又立刻把它关上。他仔仔细细把那园子瞧了一遍,应当说,研究了一遍。园

24、的四周绕着一道白围墙,相当低,容易越过。在园的尽头,围墙外面,他看见成列的树梢,彼此距离相等,说明墙外便是一条林荫道,或是一条栽有树木的小路。(12)次日破晓,卞福汝主教在他的园中散步。马格洛大娘慌慌张张地向他跑来。“我的主教,我的主教,”她喊着说,“我的主教,那个人已经走了!银器也偷去了。”(13)门开了,一群狠巴巴的陌生人出现在门边。三个人拿着另一个人的衣领。那三个人是警察,另一个就是冉阿让。(14) 卞福汝主教尽他的高年所允许的速度迎上去。“呀!您来了!”他望着冉阿让大声说,“我真高兴看见您。怎么!那一对烛台,我也送给您了,那和其余的东西一样,都是银的,您可以变卖二百法郎。您为什么没有把

25、那对烛台和餐具一同带去呢?”(15)冉阿让睁圆了眼睛,瞧着那位年高可敬的主教。他的面色,绝没有一种人类文字可以表达得出来。(选自悲惨世界,李丹、方于译,有删节)12冉阿让在决定偷银器和汤勺前,有过怎样的心理活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3请简要分析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14第11段描写了怎样的环境?有何作用?15请结合文本谈谈“那人醒了”有哪些含义?【答案】12银器放的位置离自己很近,应该容易拿到;这些东西昂贵,可以卖很多钱;政府剥削“偷盗”了自己很多钱;自己刚从监狱中出来,不应该再偷东西。13委婉地写出了冉阿让长时间复杂的心理斗争的结果:决定偷银器;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冉阿让复杂的心理活动,也引

26、起下文他实施偷盗的情节。14夜深人静(安静),月光时明时暗(微亮),寒冷,门没上闩,围墙低矮;这是冉阿让决定偷银器后对周围环境谨慎的观察,屋内外的环境都便于他偷窃逃走,暗示着他将实施偷窃;表现了卞福汝主教对人的信任,毫不设防,他的宽容坦荡一如既往;为后文卞福汝主教不仅没有揭发他,反而把银烛台送给他做了铺垫。15冉阿让半夜睡醒了;“偷盗”的想法在冉阿让心中再次萌发;米哀尔神父(卞福汝主教)的宽容和神性使冉阿让堕落的灵魂复苏。【解析】1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分析冉阿让偷盗之前的心理活动,信息主要集中在69段,重点的语句有:“那六副银器使他烦闷。那些东西就在那里。只有几步路

27、”“那些东西多重呵!并且是古银器,连那大勺至少可以卖二百法郎。是他在十九年里所赚的一倍”“假使官府没有偷盗他,他也许还多赚几文”“在那种可怕的思考中,我们刚指出的那种念头不停地在他的脑海里翻搅着,进去又出来,出来又进去,使他感受到一种压力”“想到他从前在监狱里认识的一个叫布莱卫的囚犯”。13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句子的作用,首先要把握句意,然后从结构和内容角度分析作用。画线的句意是冉阿让听到了挂钟的声音于是他决定要实施偷盗银器的行为。从结构上,承上启下,上文有他偷盗前的思想斗争内容,下文有偷盗的行为;从内容上,写出了他思想斗争的结果。14本题考查鉴赏环境描

28、写的能力。第11段的环境描写,写的是冉阿让在偷盗前所观察得室内外环境,表示他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室内:房子里一点声音也没有,风高月圆,白云掩映,室内偶得微光;室外:围墙很低,铁门没锁,墙外有林荫道或小路。作用:写出了冉阿让在观察室内环境和设计室外逃跑路线,也写出了主教对他的信任。15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醒”有多重含义,表层含义是冉阿让睡醒了;深层含义是冉阿让内心的罪恶念头苏醒了;还有就是主教用宽容和谅解对他的唤醒。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少年中国的人生观胡 适现在中国有几种人生观都是我们该反对的。醉生梦死的无意识生活,固然不消说了。还有一些人,如静坐会的人,如坐

29、禅学佛的人,他们都只是一班退缩懦夫,没有生活的胆子,不敢冒险,只求平安。而另外一种人虽不退缩,但为完全自己的私利起见,所以他们不惜利用他人,作他们自己的器具,不惜牺牲别人的人格和自己的人格,来满足自己的野心,到了紧要关头,不惜作伪,不惜作恶,不顾社会的公共幸福,以求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一切习惯、风俗、制度的改良,都起于一点批评的眼光。个人的行为和社会的习俗,都最容易陷入机械的习惯,到了“机械的习惯”的时代,样样事都不知不觉的做去,全不理会何以要这样做,只晓得人家都这样做故我也这样做,这样的个人便成了无意识的两脚机器,这样的社会便成了无生气的守旧社会。我们如果发愿要造成少年的中国,必须随时随地都

30、要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我们须要认定这个世界是有很多危险的,是不太平的,是需要冒险的。世界的缺点很多,是要我们来补救的;世界的痛苦很多,是要我们来减少的;世界的危险很多,是要我们来冒险进取的。俗话说得好:“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我们要做一个人,岂可贪图自在;我们要想造一个“少年的中国”,岂可不冒险。这个世界是给我们活动的大舞台,我们既上了台,便应该老着面皮,拼着头皮,大着胆子,干将起来;那些缩进后台去静坐的人都是懦夫,那些袖着双手只会看戏的人,也都是懦夫。这个世界岂是给我们静坐旁观的?那些厌恶这个世界梦想到别的世界的人,更是懦夫,不用说了。上条所说的冒险进取,并不是野心的,自

31、私自利的。我们既认定这个世界是给我们活动的,又须认定人类的生活全是社会的生活,社会是有机的组织,全体影响个人,个人影响全体。社会的活动是互助的,你靠他帮忙,他靠你帮忙,我又靠你同他帮忙,你同他又靠我帮忙;你少说了一句话,我或者不是我现在的样子,我多尽了一份力,你或者也不是你现在这个样子,我和你多尽了一份力,或少做了一点事,社会的全体也许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这便是社会协进的观念。有这个观念,我们自然把人人都看作通力合作的伴侣,自然会尊重人人的人格了。有这个观念,我们自然觉得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和社会有关,自然不肯为社会造恶因,自然要努力为社会种善果,自然不致变成自私自利的野心投机家了。少年的中国,中国

32、的少年,不可不时时刻刻保存这些正确的人生观。(原载于1919年少年中国第l期,有删改)16作者认为当时中国社会存在哪些问题?17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18根据文本,简析“少年中国的人生观”应该具有的要素。【答案】16有些人醉生梦死,无意识地生活;一些人一味退缩地生活(没有生活的胆子),只求平安(不敢冒险);一些人为一己私利(为满足自己的野心),不惜利用他人,牺牲人格,作伪作恶,不顾公共幸福。17首先反对(批评)当时中国存在的几种错误的人生观,接着分析了“少年中国的人生观”应有的内涵(特点、特征),最后强调“中国的少年”要时刻保存正确的人生观。18要有批评的精神,打破机械的习惯(遇事不凭习惯)

33、;要有冒险进取的精神;要有社会协进的观念,相互合作、尊重。【解析】16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作者认为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存在了几种错误的人生观,信息集中在第1段,总体概括有三种错误的人生观。17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本文一共5个自然段,论证过程非常完整,首尾圆合。第1段是用批评的语气写出了当代中国存在了几种错误的人生观;然后在第2-4段,论述了中国少年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正确的人生观;最后在第5段再次强调中国少年要时刻保存这些正确的人生观。18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中国少年应该具备的人生观的要素主要信息在地2-4段,如第2段提到的

34、要有批评的眼光;第3段提到要有冒险精神;第4段提到要有社会协进的观念。六、作文19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一位名叫索克曼的基督教牧师曾说:“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答案】略【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审题时,可根据材料中的有价值的信息构思立意。“少数”测勇气,“多数”测宽容。“少数”与“多数”表现出的是力量地位的对比(弱势与强势、边缘与主流)、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的差异等;在力量或思想价值观对比出现偏差较大的情况下,较弱的一方,应该拥有勇敢、

35、敢于挑战的勇气;较强的一方,应具有宽容、包容、豁达的心胸和整体协调能力。故可参考以下立意:(1)一个改革者、思想者,要具有敢于挑战、孤独前行、追寻梦想的勇气。(2)要学会坚守,守望家园养护心灵的绿地,做一个心灵的守望者。(3)要张扬个性,敢于标新立异,决不盲目从众;坚持自我,决不因多数人的反对而放弃自我,放弃独特的个性。(4)要有包容心态,感谢反对者不因反对者是少数而无视甚至压制。(5)理性地对待不同的声音,尊重少数人的思想语文II(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问题近岁诸公以作诗自名者甚众,然往往持论太高,开口辄以三百篇十九首为准,六朝而下,渐不满意。至宋人,殆不齿矣。然世间万变皆于古不同何独

36、文章而可以一律限之乎就使后人所作可到三百篇亦不肯悉安于是矣。凡文章须是典实过于浮华,平易多于奇险,始为知本末。(节选自王若虚滹南诗话)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21是汉族文学理论史上以“诗话”为名的第一部著作。22十九首最为可能收集在下列哪部总集中A.楚辞B.文选C.太平广记D.古文观止23概括文中作者对写作诗文的看法。【答案】20然世间万变/皆于古不同/何独文章/而可以一律限之乎/就使后人所作/可到三百篇/亦不肯悉安于是矣。21六一诗话22B23写作诗文不必囿于前人的标准,要有所超越。写作诗文要追求平易朴实的文风。【解析】2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

37、要根据上下文把握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言标志,如:虚词、对话标志、对偶、排比、特殊句式等来断句。如“文章”“三百篇”等,在句中都是作宾语,因此这些名词后都应断开;句子中可用于句首或句末的文言虚词也应注意,如句中的“然”“何独”等常用于句首,“乎”“矣”等常用在句末。21本题考查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注意关键词“是诗话命名”“第一部”。22本题考查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2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本题,需知其所提供文字的大体意思。如“开口辄以三百篇十九首为准,六朝而下,渐不满意。”“而可以一律限之乎”“凡文章须是典实过于浮华,平易多于奇险,始为知本末”这样一些句子,就需了解这些

38、话的意思,才能概括出作者的观点。二、名著阅读题24下列有关文学名著的阐释,不正确的两项是A.边城中,祖父死后,翠翠新得了一个伯父杨马兵。他告诉翠翠许多事情,这些事情使得翠翠不知道自已是否应该等待,应该等待什么。B.凤凰涅槃中,凤歌)以男性激昂的调子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诅咒和反抗,凰歌以女性依恋的口吻回顾中华民族多年来的屈辱和悲苦。C.太上感应篇集中出现在子夜第一章和第十八章,其中四小姐惠芳继承与抛弃太上感应篇,表明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面前没有苟延残喘的机会。D.哈姆莱特第一幕中,鬼魂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第一场中)霍拉旭带哈姆莱特去等鬼魂出现时;第二次是(第四场)守城卫兵向霍拉旭谈论鬼魂出现的现象

39、时。E.在葛朗台弟弟的债务问题上,克罗旭提供了挽救他弟弟名誉的办法,格拉桑主动提出自出路费帮葛朗台到巴黎办理。克罗旭帮助葛朗台获得了欧也妮放弃继承母亲财产的权利,使得全部财产归葛朗台管理。【答案】AD【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的能力。A项,翠翠下定决心,等待傩送的归来;D项,第一次是守城卫兵向霍拉旭谈论鬼魂出现的现象时;第二次是霍拉旭带哈姆莱特去等鬼魂出现时。25简答题。傻大姐在红楼梦中仅出现过两次,但她的每次出现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请简述。孟浩然有诗云:“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羊公是谁?三国演义写他镇守襄阳时采取了哪些策略?有什么成效?【答案】答:第一次“误拾绣春囊”,引起了

40、抄检大观园的轩然大波;第二次误泄“宝二爷要娶宝姑娘”的机密,使得黛玉如雷轰顶,产生了惟求速死的念头。羊祜。策略:以德治军;审时度势,静观其变;与吴军和平相处。成效:甚得军民之心;军中有十年之积。【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的能力。(1)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扩大阅读面,并且对小说的内容要了解。可简述傻大姐出现的经过以及由此引发的情节发展情况。(2)注重掌握名著中的重要事件,并且了解事件的经过以及对此事件的分析。三、材料概括分析题班固认为,唐、虞、三代当时都有记载,颂述功德;汉朝却到了第六代才有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是通史,将汉朝皇帝的本纪放在尽后头,并且将尧的后裔和汉和秦、项放在相等的地位,

41、这实在不足以推尊本朝。况史记只到武帝而止,也没有成段落似的。他所以断代述史,起于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作汉书。班固虽然根据父亲的评论,修正了史记的缺失,但断代的主张,却是他的创见。后来的正史都以他的书为范本,名称也多叫作“书”。他这个创见,影响也是极大的。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而从高祖至武帝,更多用史记的文字。这样一看,班固自己作的似乎太少。因此有人说他的书是“剽窃”而成,算不得著作。但那时的著作权的观念还不甚分明,不以抄袭为嫌;而史书也不能凭虚别构。班固删润旧文,正是所谓“述而不作”。他删润的地方,却颇有别裁,决非率尔下笔。班、马优劣论起于王充论衡。他说班固“文义浃备,纪事

42、详赡”,异与前人,观者以为胜于史记。王充论文,是主张“华实俱成”的。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所谓“华”,便是辞赋化史记当时还用散行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排偶。自此以后,直到唐代,一般文士,大多偏爱汉书,专门传习,史记的传习者却甚少。唐以后,散文渐成正统,大家才提倡起史记来;明归有光及清桐城派更力加推尊史记差不多要驾乎汉书之上了。(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26根据材料,概述班固编撰汉书的原因。27班固编撰汉书有哪些独创之处?28“班、马优劣论”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简要概述。【答案】26班固认为,每个朝代应该有对应的史书来,颂述功德,而整个汉代却没有完整史书;班固认为,史记将汉朝皇

43、帝的本纪放在最后头,且将地位不相等的人同等看待,不足以推崇汉朝;史记只记到武帝为止,比较零散;班固接受了父亲的评论。27断代记史;名称定为“书”;删润别裁;写作“文义浃备,纪事详赡”。28汉代,王充推崇“文义浃备、纪事详赡”的汉书,认为甚于史记;从汉到唐,文人大多偏爱汉书;唐以后,提倡并逐渐推尊史记【解析】26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分析班固编写汉书的原因,信息主要集中在第1段,重要的语句有:“唐、虞、三代当时都有记载,颂述功德;汉朝却到了第六代才有司马迁的史记。”写出了汉代没有完整的史书;“史记是通史,将汉朝皇帝的本纪放在尽后头,并且将尧的后裔和汉和秦、项放在相等的地位,这实在不足以推尊本朝。”没有推崇汉朝的史书;“况史记只到武帝而止,也没有成段落似的。”史记内容不完整;“根据父亲的评论,修正了史记的缺失他所以断代述史”,有感于父亲的评论。27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独创之处在于“断代的主张”“后来的正史都以他的书为范本,名称也多叫作书”“删润的地方,却颇有别裁”“文义浃备,纪事详赡,异与前人”。28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从第3段可知经过三个阶段,首先是汉代推崇汉书;然后是汉以后至唐,人们偏爱汉书;最后是唐以后,推尊史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