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世致用”这一概念中,“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 “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经世致用”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优良学风。特别是它在明末清初和近代的大动乱时期达到高潮,反映了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民族的兴亡和百姓大众的疾苦的品质。在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今天,更应大力提倡和继承发扬这种务实精神。“经世致用”作为一种学术传统由来已久。宋代的叶适、陈亮,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清末的魏源、龚自珍等人,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明朝灭亡以后出现的“经世致用”思潮,具
2、有反思历史、批判现实的倾向。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早期启蒙思想家,通过总结明朝覆亡的历史教训,深刻认识到“理学”空谈心性命理的危害,力倡“学以致用”的务实精神和“以实为宗”的学风。随着清朝的政治日渐腐败,社会矛盾更为尖锐,而西方列强又加紧了对中国的掠夺和入侵,面对严重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魏源、龚自珍、林则徐等大批仁人志士又重新倡导“经世致用”,使清代学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1梳理文言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文言句子的含意。2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文须有益于天下”、求真求实的思想。3体会文中“经世致用”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经典原文9日知录三则走近先贤行己有耻,博学为文顾炎武1生
3、平简介顾炎武(16131682),汉族,江苏昆山人,初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时,改名为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著名思想家、史地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顾炎武生于明末,深切地感受到国破家亡的痛楚,坚决反对清朝入主中原,积极参加反清复明活动。嗣母王氏绝食而死,临终嘱他“无仕异代”,他终生遵之。当大势已去,故国恢复无望之时,他洁身自保,多次拒绝清廷的诏举,以死为誓,不复出仕。他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鼻祖。2主要成就一生写了三百七十卷著作,
4、以日知录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三大著作最为出名。3地位影响顾炎武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他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背景呈现北宋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全盛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哲学。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题目出自儒家经典,也沾染上了理学的味道。顾炎武反对理学家一味推崇形而上之“道”而轻视形而下之“器”。他以孔子学琴的故事为例,说明“非器则道无所寓”,就是说,“道”要借助“实体”来表现。所以,他治学弃华就实,不为空言。举凡典章制度、郡
5、邑沿革、天文仪象、河漕兵农、赋役屯田、军事边防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都是他关心的焦点。这充分体现在他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日知录两部巨著之中,而后者为作者花30多年精力著成,尤为精湛。国学链接文学常识日知录日知录是17世纪中叶我国知识界一部足以反映时代风貌的学术巨著。1成书过程日知录是顾炎武花了30多年心血完成的读书笔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日知录于1670年初刻于淮安,8卷本,取“日知”二字,反映了顾炎武治学之认真。顾炎武认为,知识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既要坚持刻苦读书,又要通过实地考察增长见闻。2内容日知录内容宏富,贯通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 019条(不
6、包括黄侃校记增加的2条),长短不拘,最长者苏淞二府田赋之重有5 000多字;最短者召杀仅有9字。这与作者立志学术创新有密切的联系。潘耒把日知录的内容大体划分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将全书分作十五类,即经义、政事、世风、礼制、科举、艺文、名义、古事真妄、史法、注书、杂事、兵及外国事、天象术数、地理、杂考证。3价值影响日知录体现了顾炎武研究学问的态度和方法,是对明朝空疏学风的反对,对清一代学风的转变与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文化常识古代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汉朝规定只有
7、生前封侯者有得谥资格;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谥资格;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后期,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一、字音无稽(j) 谀妄(y)舛漏(chun)菑畲(z)(sh) 潢潦(hun)(lo) 襟裾(jn)(j)摭(zh)二、一词多义1隐 2传 3易4止 三、词类活用1朝满夕已除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2人不通古今名词作动词,为人,做人3马牛而襟裾名词作动词,穿衣服4摭我华而不实我实名词作动词,汲取5谓文章止于润身使动用法,使受益6
8、乐道人之善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7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名,名词作动词,出名;重,形容词作动词,称道,推重8一号为文人数词作副词,一旦9无足观矣动词作名词,可观之处四、古今异义1一号为文人古义:两个词,“一”为“一旦”,“号”为“称,称为”。今义:表示次序第一或等级第一位。2空同大以为不平矣古义:不以为然。今义:由不公平的事引起的愤怒和不满。3欧阳永叔与学者言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五、文言句式1此子书之一变也。(判断句)译文:这书虽仍为子部书但已经历了变化。2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判断句)译文:这就是扬雄说的“拾取了我的华丽形式,却没有汲取我
9、的内在实质”。3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状语后置句)译文:对国家有益处,对将来有益处。4有损于己,无益于人。(状语后置句)译文:对自己有害处,对别人无好处。六、名句默写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本课所选的日知录三则分别从文史的功用、著书的难易、文人的名与义三方面进行论述,阐明了学以致用的务实思想,表明了作者“以实为宗”的学术主张,体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关心民族兴亡的精神品质。日知录三则主要内容文须有益于天下作者虽然立论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却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而且把重点稍稍落在了
10、对写无益之文的批判上著书之难以考察子书演变的轨迹为缘起,纵议“著书之难”,意在强调自成一家的独立创作的可贵文人之多引用古人论述,结合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后文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融入了作者对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结出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2题。子书自孟荀之外,如老庄管商申韩,皆自成一家言。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变也。今人书集,一一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11、。而其中小有舛漏,尚亦不免。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1本段主张的著书原则是什么?明确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2作者强调著书之难的真实用意是什么?明确议“著书之难”意在强调“著述贵创新”的观点。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34题。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
12、实”者也。3作者认为“真正的文人”应该_。明确识经术、通古今4这段话引用韩愈的诗有何用意?明确首先,有力佐证了作者“士当以器识为先”、要重实就虚的观点;其次,能拓展文章内容,增加文章的文采,吸引读者。1文须有益于天下是怎样展开议论的?明确(1)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的四个理由,即明治乱之理、述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执笔为文,若能有以上功用,才称得上“有益于天下”,这样的文章,才是真正的多多益善。(2)然后作者用“若夫”一词,使论述角度陡转,又一连提出“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四种于天下无益的文章,并旗帜鲜明地指出“若此者,有损于己,无
13、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3)由此可见,作者虽然立论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却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而且把重点稍稍落在了对无益之文的批判上。2著书之难与文人之多在立论上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明确著书之难与文人之多的立论有异有同。(1)不同之处:著书之难以“著书”为话题,从正面立论,说“难”是高标准、严要求,是为了与“后人之书”的“易”作对比。文人之多是以“人”为话题,从反面立论,说假“文人”多,正是要揭示真“文人”少。(2)相同之处:著书之难与文人之多所强调的主旨具有一致性,借用司马迁的话来说就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3顾炎武所提出的“文须有益于天下”在今天有什么现实积极意
14、义?明确现今社会下,“文须有益于天下”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社会的发展、和谐、稳定,我们就应当多讲“于社会有益之事”。在政治上、思想上形成合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国家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才能长足发展。凡是不利于天下的话语多说无益,只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和谐音符。所以我们应提倡顾炎武所说的“文须有益于天下”的主张。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之难文人之多课内素材严谨治学顾炎武在著书之难中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述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在提倡治学要严谨,不为空言。课外素材“论文通关”不是太严是太松又是一年毕业季,多少学子都在为论文挠头
15、。令人没想到的是,曾陷入学术造假风波的演员翟天临也频频跟着上热搜。原来,今年各大高校对毕业论文的审查明显变严,仅“查重率”就难住了一群人。很多学生将此归因于翟天临,认为是他的丑闻逼得学校大力打假。翟天临论文造假,“害己”是肯定的,但要说“害人”,甚至撬动学术圈云云,就像个笑话了。监督查处学术不端行为,本就是教育部门的重点工作。近些年,各类与时俱进的意见和要求更是密集发布,教育部甚至拟投800万元抽检约10%的上一学年度博士论文。这是维护学术含金量的形势所需,也是捍卫规则公平的必要之举。动真碰硬之下,滥竽充数者纷纷露出马脚。换句话说,全社会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容忍度越来越低,但这不是什么额外加码,而
16、是各方对此前一度“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行为纠偏。高校严起来本该是常态,很多学生对此百般不适,倒是暴露出自身学习态度的不端正。“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眼下一些学生进了大学校门就觉得“解放”了,把混一纸文凭当作求学生涯的唯一目的。本该水到渠成的毕业论文也就被赋予了“通关文牒”的重要意义。如今眼瞅着不好蒙混过关了,就天天盯着重复率着急上火。而不少学校平日里对学生“放养”,决定学生能否毕业全凭最后这篇论文,同样为重复率而紧张不已。于是乎,一个吊诡现象形成了:学生学校都紧盯毕业红线、押宝论文一篇,搞定查重率成了头等大事。这个意义上,与其说审查太严,不如说标准太松。大学,终归是个学习的地方。
17、同学们要在这校园中完成的,不单是对学历的追求,更有学习的过程。对高校来说,“严进严出”是应有方向,但绝不能只顾“两头”。按分进校、规范招生毋庸置疑,可如果仅以论文一篇作为“出”的要件,还将标准简化为重复率那个数字,实在有失科学。真正的严谨治学,需要学校更加关注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和知识获得,不断将“出”的标准阶段化、多元化。诚然,切实改革细节颇多、道阻且长,但当务之急是端正学生的态度。不妨从每一次全勤的课堂、每一场不“放水”的期末考、每一篇不拼凑的作业开始,让学生对学业有所敬畏。【点评】说到底,一次学术丑闻抬高不了毕业门槛,但那场风波足以警示所有学子。希望这个“吵吵闹闹”的毕业季能让更多人明白,
18、为学而学才是教育的初衷。践行写作顾炎武严谨治学的态度,在今天依然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请以“严谨治学”为话题写一段或几段议论性文字,不少于200字。范文示例严谨的治学态度是事业有成的保障。李时珍,一生致力于研究中医药,他既不盲从古代文献的权威,也不屈于当时的迷信,凡事都亲自观察、询问、实践。他凭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写成了举世闻名的药典本草纲目,在世界医学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但也有人,因治学不严谨而与成功擦肩而过。大家都知道伦琴是由于抓住阴极射线实验中的异常现象不放,才发现了“X”射线,从而荣获诺贝尔奖。而与他同时期的克鲁克斯和古德斯培德,在几年前曾分别发现过同样的异常现象,但他们并未继续研究下去,
19、使眼看到手的成功化为乌有。顾炎武:文化人的楷模古人画的标准像,看上去都差不多,远没有文字生动。说某个男人漂亮,文字描述可以是一长串四字成语:玉树临风、粉面含春、清新俊逸、顾盼生神。说长得难看,也有不少现成词语:尖嘴猴腮、面目可憎、形容猥琐、其貌不扬。用今天时髦的话说,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绝对不是帅哥。好友归庄推荐他去扬州见位高人,特地写了一封介绍信,强调他相貌十分“寝陋”。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归庄这个招呼有点儿意思,他希望高人不要以貌取人,而是要听其高论,要听其言信其行,又强调顾炎武不只是个独行侠,同时又是家风古谊,学问极其精到、见识非常卓绝的大家。梁启超先生说起顾炎武一往情深,佩服得
20、五体投地,称赞他“不仅是经师,而且是人师”。在学问方面,顾炎武达到了前无古人的最高境界,头顶上有许多光环,他是地理学家,是历史学家,是哲学家,是经济学家,更是地道的国学大师,在经学和音韵学方面有着非同寻常的成就。顾炎武被誉为清朝“开国儒师”,是后人津津乐道的“乾嘉学派”的祖师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能够成为一代宗师,必然货真价实。后人十分推崇顾炎武的学问,首先是因为独创。所谓独创,就是我手写我心,无一语蹈袭古人。顾炎武一直认为模仿是文章之大病,“即使逼肖古人,已非极诣”。其次是博征。融会而能贯通,“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而后笔之于书,故引据浩繁,而牴牾者少”。他十一岁时便开始读资治通
21、鉴,自26岁起,“阅书数万卷,手不辍录”,用功的程度让世人望尘莫及。第三是经世致用。他最反对空谈,“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他的学问是对晚明文化的反动,而清代学者的朴学传统,正是起源于顾炎武。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秉承“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顾炎武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认为“保天下”是普通百姓当仁不让的责任。清军南下,他纠合同志起义并守卫吴江,失败后幸而逃脱,开始了漫长的逃亡生涯,随行骡马驮着书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又只身北上,十谒明陵、遍游华北,采访风俗、搜集材料,研究边防和西北地理,垦荒种地、结纳同道以图恢复。顾炎武强调“利国富民”,但又至死反清。为
22、了巩固统治,清政府想把他招入自己的人才库,但是他拒绝了,软硬不吃,既没恃才傲物,趁机要个好价钱做官,也没志灰心馁遁身山林,做出世的大名士。统治者向来不把杀人当回事,尤其不在乎杀文人,偏偏对顾炎武,保持了最大的克制。直到他七十岁,仍然不忘拉拢引诱,他又一次义正词严地拒绝,视死如归。“清学开山祖,前朝遗民心”,顾炎武不愧为清初学术界一位继往开来的大师。一、基础考查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通:普遍B摭我华而不实我实 实:汲取C其视成书太易 易:容易D马牛而襟裾 襟裾:穿衣服解析:选A。通:通晓。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类型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朝满夕已除A
23、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B羽化而登仙C东望武昌D置人所罾鱼腹中解析:选D。D项是名词用作动词,用网捕,其余三项与例句均为名词作状语。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欧阳永叔与学者言B空同大以为不平矣C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D政事可以及物解析:选D。A.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不平:古义,不以为然;今义,不公平或者由不公平的事引起的愤怒和不满。C.一号:古义,一旦称为;今义,表示次序第一或等级第一位。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
24、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3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4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5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古
25、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6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而急于求名故也A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B此子书之一变也C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D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解析:选C。C项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58题。文人之多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26、”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华而不实。”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以下:以来,以后B士当以器识为先 器识:器量与见识C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 提奖:提拔奖励D谓文章止于润身 润身:粉饰自己解析:选D。“润身”在文中的意思是“使自身受益”。下列各组句子
27、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选C。A项,“固”,副词,原来;动词,加固。B项,“以”,介词,把;连词,用来。C项,“而”,都是连词,却。D项,“及”,动词,涉及;动词,来得及。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唐宋以来,文人增多的原因是:不是真正的文人,却自命为文人的人太多了。B刘挚认为作为一个士人,器量与见识是首要的。C扬雄反对的是华而不实的做法。D欧阳修的做法在我们今天看来仍是正确的。解析:选D。欧阳修的做法在今天看来是欠妥的。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译文:(2)此扬子云所谓
28、“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译文:答案:(1)原来是不懂得经学,也不通晓古今的道理,却自命为文人的人太多了。(2)这就是扬雄说的“拾取了我的华丽形式,却没有汲取我的内在实质”。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廉耻顾炎武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
29、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
30、,则天下有风俗。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曰止欲将。故礼者,所以班朝治军而兔苴之武夫,皆本于文王后妃之化;岂有淫刍荛,窃牛马,而为暴于百姓者哉!”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
31、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吾于辽东之事有感。杜子美诗: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一本作“廉耻将”。诗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观唐书,言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土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壖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遣人潜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蕃人知佖贪而无谋,先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守之。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为患,由佖之黩货也。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得此意者,郢书燕说,或可以治国乎!(选自日知录卷十三)【注】兔苴:粗野。刍荛:割草打柴,也指割草打柴的人。泛指乡野之人。金(q):金属制的耳环。河壖(run):河边的空地。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
32、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B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C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D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解析:选C。“其”前应断开,排除B、D两项;“是”前应断开,排除A项。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颜氏家训,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作者颜真卿,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B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另外,
33、古时公卿也指丈夫。C主簿,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D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解析:选A。颜氏家训的作者是颜之推。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礼义是治理人民的重要法则,廉耻是培植人民的重要操守。因为不廉洁就没有什么不贪取的,不知耻就没有什么不敢做的。B作者认为夏、商、周三代以后,礼义廉耻就开始被抛弃。但是在那昏聩的时代,仍然不乏清醒之人,像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即为其一。C作者为了说明“古人治军之道,未有
34、不本于廉耻者”,引用了吴子尉缭子后汉书中的语言或故事,并由此对辽东之事生发感慨。D作者认为杜甫的诗句“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一句的“廉颇将”应为“廉耻将”,是杜甫对边关将领应有不贪之心和廉耻之行的呼唤。解析:选D。D项,理解错误,原文有“诗人之意,未必及此”,意思是诗人当时未必想到这一点。1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译文:(2)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译文:解析:第(1)句中有两处结构倒装,即介宾结构作状语被后置句和一处双重否定式,这是翻译的关键点。第(2)句中注意反问句的翻译。答案:(1)可是在
35、岁暮天寒时节,松柏仍旧坚持到最后凋谢,在风雨交加的日子,公鸡依然不停地啼鸣报晓,而在那众人都昏睡沉迷的时候,当然也不会没有独自清醒的人啊!(2)自古以来,边疆局势的败坏,岂有不从贪求财货开始的吗?五代史冯道传论说:“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个纲纪,这四个纲纪不能伸张,国家就会灭亡。”说得好啊,管仲如此善于立论啊!礼义,是治理人民的重要法则;廉耻,是培植人民的重要操守;因为不廉洁就没有什么不贪取的,不知耻就没有什么不敢做的。人如果像这样,那么灾祸、颓败、变乱、灭亡,也就没有不降临的了;何况身为大臣若是没有什么不贪取,没有什么不敢做的,那么天下哪有不混乱,国家哪有不灭亡的道理呢?可是在这四个纲纪当
36、中,知耻是最为重要的。所以孔子在谈论士人的道理时说:“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要有羞耻之心。”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能将无耻视为最可耻的事,则终身必能远离耻辱。”又说:“羞耻心对于人是很重要的,从事投机应变巧术的人,是没什么事情会感到羞耻的。”他们会这么说,是由于一个人如果不廉洁,到了违背礼节损害道义的地步,那原因都是出自没有羞耻心啊。所以身为士大夫如果没有羞耻心,这可以说是国家的耻辱。我看夏商周三代以后,世道衰退,背弃礼义,舍去廉耻,不是一天一夜的缘故。可是在岁暮天寒时节,松柏仍旧坚持到最后凋谢,在风雨交加的日子,公鸡依然不停地啼鸣报晓,而在那众人都昏睡沉迷的时候,当然也不会没有独自清醒的人
37、啊!我最近阅读颜氏家训,其中有段内容说:“齐朝有一个士大夫,曾经告诉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纪已经十七岁了,略微懂得一些书表奏章,教他说鲜卑话,以及弹奏琵琶,也快要熟练理解了,凭着这些本事,去侍奉王公卿相,没有不喜欢他的。我当时低着头不回答。真是奇怪啊,这个人这样教导孩子!如果循着这样的学习过程就能够求得公卿宰相的高位,我也不希望你们这样做。”可叹啊!颜之推是因为没有办法避免,才在混乱的时局中做官,尚且说出这番话来,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罗仲素说:教化是朝廷急要的工作,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操,风俗是天下的大事。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
38、风美俗。古人治军的原则,没有不以廉耻为本的。吴子说:“凡是统治国家和军队,必须教军民知道守礼,勉励他们守义,这是为了使他们有廉耻心。当人有了廉耻心,从大处谈就能战攻,从小处讲就能退守了。”尉缭子说:“一个国家如果有慈孝廉耻的习俗,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了。”而太公对武王说:“有三种将士能打胜仗,一是知礼的将士,二是有勇力的将士,三是能克制贪欲的将士。因为有礼,所以列朝治军者和粗野的武夫,都能遵循文王后妃的教化行事;难道还有欺凌平民、抢劫牛马,而对百姓实行残暴手段的吗!”后汉书上记载:张奂任安定属国都尉,“羌族的首领感激他的恩德,送他上等马二十匹,先零族的酋长又赠送他金环八枚,张奂一起收了下来
39、,随即召唤属下的主簿在羌族众人的面前,(张奂)把酒洒在地上说:即使送我的马多得像羊群那样,我也不让它们进马厩;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放进我的口袋。把金和马全部退还。羌人的性格重视财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个都尉,大都贪财爱货,为羌人所怨恨,直到张奂正直廉洁,威望教化才得到了发扬”。唉!自古以来,边疆局势的败坏,岂有不从贪求财货开始的吗?我对辽东的事件有感慨。杜子美诗道: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有一种刻本作“廉耻将”。诗人本来的意思,未必想到这点,但我读唐书,讲到王佖做武灵节度使时,以前吐蕃人想造乌兰桥,每次在河边岸上事先堆积木材,都被节度使派人暗暗地运走了,投入河流,桥始终没有造
40、成。吐蕃人了解到王佖贪而无谋,先重重地贿赂了他,然后加紧赶工造成了桥,并且筑了小城防守。从此以后北方防御侵掠的战事就没完没了,至今还成为边患,都是由王佖的贪财引起的。所以贪财的人做将帅便会(导致)边关到夜间也洞开着无人防守。懂得这个道理,即使是郢书燕说式的穿凿附会,或许也可以治国吧!四、语言表达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真正的贵族精神,_。一是文化的教养抵御物欲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_。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担当起国家的重任。_。有独立的意志,在权力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
41、超越时尚与潮流,有道德的自主性,不为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解析:答题时要联系语段的上下文。第处,所在语句是一个总括句,根据后面的“一是”以及三个层次的内容可推知,此处应填“有三个重要的支柱”。第处,根据整个文段可知此处应填的是第二个支柱,由后面的关键词“担当”“重任”可推知,此处应填写“二是责任的担当”。第处,根据整个文段可知此处应填的是第三个支柱,由横线后面的内容“有独立的意志”“敢于说不”“有道德的自主性”“不为所奴役”可推知,此处应填写“三是自由的灵魂和意志”之类的内容。答案:有三个重要的支柱二是责任的担当三是自由的灵魂和意志14下面是某老师给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路径架构图,请以“社会
42、生活实践活动”为陈述对象,介绍该图的基本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简明,语句连贯,不超过95个字。答:答案: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和课外大量阅读、课堂有效教学一起,构成语文素养提升的三大主要路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具有丰富的内涵,如当地名人访谈、演讲、晚会、中华文化体验等都可成为它的具体活动方式。15请将下列语句排序,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那么这句话就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论是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严峻时刻有这样一句话,它充满着强烈的爱国情感都激发了或激励着华夏儿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正确的顺序:_解析:本题属于排序题,排列时注意逻辑顺序,结合关联词语。此题中亮出话题,阐释,揭示话题;阐释部分可依据关联词语“无论还是都”。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