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3 课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情境导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为劝说青年当兵参战,请心理学家绞尽脑汁编写劝说词不用担心:“大家认为,打仗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其实,这是杞人忧天。当兵有两种可能:前方或后方,后方不用担心。前方有两种可能:受伤或没伤,没伤不用担心。受伤有两种可能:重伤或轻伤,轻伤不用担心。重伤有两种可能:能治好或不能治好,能治好不用担心。不能治好有两种可能:死或不死,不死不用担心。至于死嘛,既然人已经死了,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这娓娓动听的劝说词使美国青年摩拳擦掌,纷纷应征入伍。美国军队投入欧洲战场课标导航 课程标准 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
2、原因。学习导航 1.简述美国参战和苏俄退出战争的原因及影响。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归纳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3分析各国革命和起义与一战之间存在的关系。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协约国阵营的变化1美国参战(1)原因大战爆发前,美国同_的关系已经十分紧张。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与_日益接近。德国实施“_”,使美国商船遭到重大损失。美国希望协约国获胜,以保证巨额贷款能够归还。德国协约国无限制的潜艇战(2)标志:1917 年 4 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3)影响大大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发展。2中国参战:1917 年,中国_政府向同盟国
3、宣战。北洋3俄国退出战争(1)原因战争激化了人民的不满情绪,1917 年俄国爆发了_。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_”的和约。(2)标志:1918 年 3 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大战。十月革命不割地不赔款二、同盟国集团的崩溃1德国西线的攻势(1)契机:苏俄退出一战。(2)目的:企图夺回战略主动权。(3)简况:1918 年 3 月到 7 月,相继发起四次大规模进攻,但很快受阻。2协约国军队的反攻(1)准备协约国成立了_,法国元帅福煦为西线的联军总司令。美军陆续开到_,英帝国各自治领的军队也开往前线。(2)反攻1918 年 7 月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
4、规模反攻,把战线推进到_一线。1918 年 9 月底至 10 月初,协约国军队全线出击,突破德军“_”。(3)结果: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最高军事委员会法国马恩河兴登堡防线3德国投降:1918 年 11 月 11 日,在巴黎签订停战协定。标志同盟国集团失败。三、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1经济实力:德奥集团处于劣势,协约国集团在_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占有优势。2战略失误(1)德国的“_”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2)战场形势变化出乎德军指挥部的预料。(3)德国被拖入两线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物质施里芬计划3内部矛盾(1)奥匈帝国境内出现民族独立运动,帝国解体。(2)德国 1918 年
5、11 月爆发了“_”,推翻了帝制。4国际力量对比(1)战争初期,_参战,德国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皆失。(2)意大利倒戈,同盟国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盟国。(3)僵持阶段,_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给协约国增加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砝码。(4)一批国家加入到协约国一边,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十一月革命日本美国思维导图知识主线(1)1917 年,美国加入协约国,大大增加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派出大量民工到欧洲服役;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帝国主义大战,协约国阵营的变化,使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方面发展。(2)1918 年 11 月 11 日,德国被迫签署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
6、战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告终。(3)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要点一 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1历史渊源:美国与西欧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而且不愿意看到德国取得世界霸权。在战争中,英法受到极大的削弱,而德国暴露出巨大的野心,这一切使美国认识到德国比英国更可怕,德国一旦获胜,必将是美国争霸世界的强劲对手。2经济利益:美国与协约国有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为了保证巨额贷款能够收回,美国必须参战打败德国。战争期间,美国还供给协约国各种物资和贷款,美国同协约国的利益已经紧密地连在一起。特别是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不利于协约国集团,美国不能坐视不管。3政治利益:1
7、917 年,战争已进入尾声,为抢夺战利品和在战后谋求对世界的领导权,美国必须参战。4战争准备:大战开始时,美国尚未做好战争准备,国内人民反战情绪浓厚。5参战的借口:德国发动的“无限制的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同时也为美国参战提供了一个借口。特别提醒:美国参战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其根本原因是为了美国的根本利益,尤其是战争中蕴藏的巨额经济利益。要点二 美国、中国参战和俄国退出大战的影响1美国参战(1)美国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从经济、军事、政治方面大大增加了协约国集团的实力,加速了一战中协约国的胜利。(2)在美国参战的影响下,中国等一批国家对德宣战,壮大了协约国集团的阵营,也使一战真正进
8、入了全球规模阶段。2中国参战:中国虽是弱国,但是其参战意向和潜在的人力资源还是鼓舞了深陷战争泥潭、死伤惨重的协约国各方。3俄国退出一战(1)表达了俄国人民要求和平的愿望和反战的立场,鼓舞了欧洲各交战国人民的反战运动。(2)为苏维埃政权的巩固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特别提醒:美国是当时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它的参战大大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实力对比,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影响和带动了中国、巴西等一批国家对德宣战,壮大了协约国阵营,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考查美国参战的原因和实质阅读有关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的演说(1917 年)的材料:材料“在 2 月 3 日,我曾正式向你们提出德意志帝国政府的特别通告,通
9、告说,它已立意在 2 月 1 日和 2 月 1 日以后要用潜水舰击沉所有敌人所控制的任何港口的船只。这是一种与全世界各国为敌的战争。美国船已被击沉,美国人的生命被夺去。因此我建议国会:宣布德意志帝国政府最近的行为,事实上无异对美国政府及其人民作战;正式接受如此强加于美国的交战地位”“当我们采取这些措施,这些极重要的措施之时,让我们充分了解,并使举世皆知我们的动机与目的是什么。如今,我们的目的仍和从前一样,要在世界生活中捍卫和平与正义的原则,以与自私的和无人性的权力相对抗,并在世界上真正自由和自治的民族中树立起今后可以保证遵守这些原则的一致决心和一致行动。”“我们现在正在接受这种敌对目的的挑战我
10、们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当这些权利已经得到保障,而各国的信义与自由也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于愿足矣。”请回答:(1)演说中提到德国“最近的行为”指什么?(2)美国何时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3)美国实际参战的目的是什么?用你掌握的史实驳斥威尔逊演说中的伪善言词。(4)美国参战起了什么作用?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查美国参加一战的相关史实。第(1)问根据材料中时间“1917 年”、材料中信息“要用潜水舰击沉所有敌人所控制的任何港口的船只。这是一种与全世界各国为敌的战争。美国船已被击沉,美国人的生命被夺去”回答。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
11、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的国家利益方面考虑。第(4)问结合所学进行归纳概括即可。答案(1)德国实行“无限制的潜艇战”。(2)美国 1917 年 4 月对德宣战。(3)目的:大战已接近尾声,交战双方都精疲力竭,美国人认为它夺取世界霸权、捞取战利品的时机已到,故此参战。史实:在此之前美国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各国做生意,占领亚非拉广大市场,大发战争财,这根本不是“在世界生活中捍卫和平与正义的原则”。(4)美国的参战,使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增,加速了一战的结束。从战争数据探究一战中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阅读下列材料:表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和“中立”国损失和建造的船只 时期 损失的船只
12、建造的船只 1915年 1 744 657 1 202 000 1916年 2 799 772 1 688 000 1917年 6 623 623 2 973 786 1918年第一季度 1 146 920 870 371 1918年第二季度 963 370 1 243 274 1918年第三季度 892 546 1 384 110 表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单位:百万吨)1914 年 8 月 1 日 1914 年 9 月 15 日1917 年某日同盟国协约国同盟国协约国同盟国协约国生铁222216255015钢192116255816煤394331346355851340探
13、究问题(1)英、美著名的海军专家一致认为,德国只要稍多几艘潜艇便能赢得这场战争。表一中哪个时期的数据最能说明这一点?这与德国的什么战略战术有关?(2)从表二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来看,一战初期的形势有利于同盟国和协约国中的哪一方?为什么?(3)表二中,1917 年的数据与 1914 年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一战进程中的哪些现象与这一变化相吻合?(举一个或多个均可)探究思路 第(1)问第一小问要从表格中寻找最有价值的数据,第二小问结合教材知识回答。第(2)问要注意从材料中数据进行分析归纳。第(3)问要从数据对比中总结现象并分析这一现象对战局的影响,列举现象时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尝试答题(1)1917
14、年,这一年协约国和“中立”国损失的船只数量达到了一战时期的顶点,损失的船只是建造的船只的 2 倍以上。战略战术:“无限制的潜艇战”。(2)有利于同盟国一方。因为 1914 年 89 月,协约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有所下降,而同盟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有所上升。(3)变化:1914 年,协约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与同盟国大致相当;1917 年,协约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远远超过同盟国。现象 1:战争规模不断升级,原因是交战国数量的增加,战争呈现焦灼化。现象 2:从 1917 年开始,战争形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原因是美国等国家加入协约国作战。现象 3:受到战争的重创,一战后期同盟国的生铁、钢、煤等军需品的生产能力遭到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