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考查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考查内容:综合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综观杜甫的全部七绝,可以发现他创作七绝的情绪状态与其他诗体的明显差别,在于大多数作于兴致较高、心情轻松甚至是欢愉的状态中。这一特点目前尚未见研究者论及,却是考察杜甫七绝“别趣”的重要出发点。与其情绪状态相应,杜甫七绝的抒情基调也多数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杜甫对于七绝的表现功能有其独到的认识。盛唐七绝在传统题材里充分展现了以浅语倾诉深情的特长,使七
2、绝突破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固然达到了艺术的巅峰。但七绝这种体式的表现潜能尚未充分得到开掘,杜甫发现了这种诗体还有适宜于表现多种生活情趣的潜力。所以他很少用这种体式来抒发沉重悲抑的情绪,而是在七绝中呈现了沉郁顿挫的基本风格之外的另一面,让人更多地从中看到他性情中的放达、幽默和风趣。这种不同于盛唐的趣味追求,应当就是他七绝中的“别趣”所在。而“别趣”的内涵可以从他对外物的体察和对内心的发掘两方面来看,二者交融在一起,不能截然区分。杜甫在体察外物中发现的“别趣”大多是他在成都和夔州时期对日常生活中多种诗趣的敏锐体悟。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是诗人善于捕捉自然景物和人居环境中的生机和处处可见的趣味
3、。如绝句四首(其一):“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不但写出了诗人与朱阮二人的特殊交情,更藉梅、松与竹、椒合围,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天地,突出了草堂与世隔绝的清幽之趣。其二是在人际交往和应酬中的雅兴和逸趣。如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既夸赞韦明府县斋绵竹的茂盛,又预想将来自己舍前苍翠竹影在江中倒映的美景。将希望赠竹说成幸“分”苍翠之色,已十分新颖,“拂”字更写出竹影在波涛中摇漾的动态,这就使讨要竹子一事显得优雅别致。其三是七绝本身文字组合的趣味。有的诗取材本身不一定有趣,但诗人会在诗材的相互联系
4、或文字表达、典故使用中发现趣味性的关系,营造出别样的效果。如解闷(其六):“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赞扬孟浩然诗风清新,而今人不知创新,只会模仿。巧妙地将孟浩然句“鱼藏缩项鳊”及“果得槎头鳊”嵌入,加上用“漫钓”比喻“耆旧”漫不知向孟浩然学什么的茫然,寓讽刺于打趣,颇有漫画效果。上述三类“别趣”固然来自诗人对外部世界中各种有趣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敏锐感悟,但也融合了杜甫自己的兴趣和情致。而最能体现其善于发掘内心情绪、突显诗人自己性情面目的作品,还是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和漫兴九首这两组名作。这两组诗分别以花事极盛时期以及春去夏来的时节转换为背景,突出地表露了
5、诗人惜花惜春的放达颠狂和细腻多情。连一向不认可杜甫七绝的王渔洋在读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后,也不由得赞叹:“读七绝,此老是何等风致。”确实,这两组诗里所表现的雅人风致,正是杜甫七绝最独有的 “别趣”。(摘编自葛晓音杜甫七绝的“别趣”和“异径”)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杜甫七绝多作于轻松愉快、兴致较高之时,常呈现出他性情中的放达、幽默和风趣。B. 杜甫认为七绝适宜于表现多种生活情趣,其七绝的旨趣有别于盛唐时期其他诗人。C. 杜甫的七绝创作突破了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因而达到了艺术的巅峰。D. 杜甫既善于捕捉自然景物和人居环境的趣味,也能够挖掘文字组合中存在的
6、趣味。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创作的情绪状态研究杜甫七绝的“别趣”,填补杜诗研究空白,具学术价值。B. 文章比较了杜甫七绝与盛唐七绝,引出了对杜甫七绝“别趣”内涵的具体论述。C. 文章以解闷(其六)中化用诗句为例,具体分析诗歌中颇具趣味艺术效果。D. 文章从体察外物和发掘内心两方面,重点论证了这两者在杜甫七绝中的相互交融。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杜甫对诗歌体式的认识超越了同时代的诗人,因此其创作有着与众不同的审美取向。B. 杜甫除七绝以外的大多数诗歌,风格沉郁顿挫,体现出了他性情中沉重悲抑的一面。C. 杜甫在成都和夔州期间,生活安逸,心情
7、愉悦,诗歌创作多抒发与友人的交游之乐。D. 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以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为代表的七绝是认可度最高的作品。【答案】1. C 2. D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因而达到了艺术的巅峰”错误。结合“杜甫对于七绝的表现功能有其独到的认识。盛唐七绝在传统题材里充分展现了以浅语倾诉深情的特长,使七绝突破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固然达到了艺术的巅峰”分析,前后没有必然的因果关
8、系,选项强加因果。故选C。【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重点论证了这两者在杜甫七绝中的相互交融”错误。结合“与其情绪状态相应,杜甫七绝的抒情基调也多数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而别趣的内涵可以从他对外物的体察和对内心的发掘两方面来看,二者交融在一起,不能截然区分”“别趣固然来自诗人对外部世界中各种有趣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敏锐感悟,但也融合了杜甫自己的
9、兴趣和情致”等分析,重点论证了杜甫七绝中最独有的“别趣”。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A项,“杜甫对诗歌体式的认识超越了同时代的诗人”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杜甫对于七绝的表现功能有其独到的认识”,有独到的认识未必就超越了别人,是因为他有独到的认识,其创作才有着与众不同的审美取向。C项,“生活安逸,心情愉悦,诗歌创作多抒发与友人的交游之乐”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他在成都和夔州时期对日常生活中多种诗趣的敏锐体悟”“其二是在人际交往和应酬中的雅兴和逸趣”
10、,并未说他在这两个地方就生活安逸,也没有说抒发与友人交游之乐的诗歌占多数。D项,“以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为代表的七绝是认可度最高的作品”刻意拔高。原文说“最能体现其善于发掘内心情绪、突显诗人自己性情面目的作品,还是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和漫兴九首这两组名作”,并未说七绝是最高认可度的作品。故选B(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棋王(节选)阿城(1)人是越来越多。后来的人拼命往前挤,挤不进去,就抓住人打听,以为是杀人的告示。妇女们也抱着孩子们,远远围成一片。数千人闹闹嚷嚷,街上像半空响着闷雷。(2)王一生坐在场当中,手放在两条腿上,眼睛虚望着,一头一脸都是土。
11、我给他拍一拍土。他按住我的手,我觉出他有些抖。他低低地说:“事情闹大了。书包你拿着,不管怎么样,书包不能丢。书包里有有我妈的无字棋【注】。”他的瘦脸又干又脏,鼻沟也黑了,头发立着,喉咙一动一动的,两眼黑得吓人。我知道他拼了,心里有些酸,只说:“保重!”(3)棋开始了。几千人不再出声儿。自愿服务的人一会儿紧一会儿慢地传出棋步,外边儿的人就变动着棋子儿。风吹得八张大纸哗哗地响,棋子儿荡来荡去。(4)太阳斜斜地照在一切上,烧得耀眼。前几十排的人都坐下了,仰起头看,后面的人也挤得紧紧的,一个个土眉土眼,头发长长短短吹得飘,再没人动一下,似乎都把命放在棋里搏。(5)我伸手到王一生书包里去掏摸,捏到一个小
12、布包儿,拽出来一看,上面绣了一只蝙蝠,四边儿都用线做了圈口,针脚很细密。取出一个棋子,确实很小,在太阳底下竟是半透明的,像是一只眼睛,正柔和地瞧着。我把它攥在手里。(6)太阳终于落下去了。人们仍在看着。里边儿传出一句王一生的棋步,外面的人就嚷动一下。专有几个人骑车为在家的冠军传送着棋步。(7)我看见脚卵很高兴的样子,心里就松开一些,问:“怎么样?我不懂棋。”脚卵抹抹头发,说:“蛮好,蛮好。这种阵式,我从来也没有见过,你想想看,九个人与他一个人,九局连环!车轮大战!”(8)有两个人从各自的棋盘前站起来,朝着王一生鞠躬,说:“甘拜下风。”王一生点点头儿,看了他们的位置一眼。(9)他仍旧双手扶膝,眼
13、平视着,像是望着极远极远的远处,又像是盯着极近的近处。喉结许久才动一下。(10)我找了点儿凉水来,悄悄走近他,在他跟前一挡,他抖了一下,眼睛刀子似地看了我一下,一会儿才认出是我,干干地笑了一下。我指指水碗,他接过去,正要喝,一个局号报了棋步。他把碗高高地平端着,水纹丝儿不动。他看着碗边儿,回报了棋步,才咽口水下去,“咕”的一声儿,声音大得可怕,眼里有了泪花。他把碗递过来,眼睛望望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东西在里面游动,嘴角儿缓缓流下一滴水,把下巴和脖子上的土冲开一道沟儿。(11)忽然人群发一声喊。我回头一看,原来只剩了一盘,恰是与冠军的那一盘。盘上只有不多几个子儿。王一生的黑子儿远远近近地峙在对方
14、棋营格里,后方老帅稳稳地呆着,尚有一“士”伴着。(12)我的肚子拖长了音儿在响,脚下觉得软了,就拣个地方坐下,仰头看最后的围猎,生怕有什么差池。(13)人群乱起来,纷纷闪开。只见一老者由旁人搀着,慢慢走来,嘴嚼动着,上上下下看着八张定局残子。这就是本届地区冠军。他看完了棋,跺跺土,昂了头,由人搀进棋场。众人一拥而起。我急忙抢进大门,只见老者进了大门,立定,往前看去。(14)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
15、灼得人脸热。(15)老者咳嗽一下,底气十足。王一生忽然目光短了,发觉了众人,轻轻地挣了一下,却动不了。老者向前几步,朗声叫道:“后生,小小年纪,就有这般棋道,老朽有幸与你接手,感触不少,愿与你做个忘年之交。这盘棋下到这里,权做赏玩,不知你可愿意言和,给老朽点面子?”(16)王一生再挣了一下,仍起不来。我急忙过去,托住他的腋下,提他起来。他的腿仍是坐着的样子,直不了,半空悬着。我感到手里好像只有几斤的份量,就把他放下,去揉他的双腿、脸和脖子。半晌,他的身子才软下来,慢慢把嘴张开,又合上,再张开,“啊啊”很久,才呜呜地说:“和了吧。”(17)人渐渐散了,王一生还有一些木。我忽然觉出左手还攥着那个棋
16、子,就张了手给他看。他呆呆地盯着,似乎不认得,可喉咙里就有了响声,猛然“哇”地一声儿吐出一些粘液,呜呜地说:“妈,儿今天妈”【注】王一生的妈妈起初反对王一生下棋,后来同意了。她捡牙刷把磨了一副无字棋,临死前送给了王一生。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的场面描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为下文王一生的出场作了铺垫,同时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对故事走向的好奇心。B. 第(2)自然段加点的“虚”字,形象地表现了王一生此时内心的紧张,也说明对于眼前的棋局他并无太大把握。C. 第(14)自然段中的“铁铸一个细树桩”,运用比喻的手法,刻画出了此时的王一生全身心沉浸
17、于棋局之中的形象。D. 小说最后王一生“啊啊”很久,才呜呜地说“和了吧”,表现了他听到老者愿意和局,内心非常高兴,但又竭力掩盖的矛盾心理。5. 小说中三次写到了“妈妈的无字棋”,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 有人评价这篇小说在艺术表现上“颇得传统文化之真谛”,请从人物形象、情节设计、语言风格、主题思想等方面自选三个角度,结合文本进行评析。【答案】4. D 5. “无字棋”三次出现,贯穿情节始终,寄寓了母子间浓浓的亲情;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与期待;寄托着王一生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感激之情。 6. 在人物形象上,关于王一生棋场鏖战一段的描写,突出地表现了王一生身处逆境、困境,精神不颓、志气不衰
18、的品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格追求。在情节设计上,小说浓墨重彩表现王一生与九位高手进行“车轮大战”,最后却同意了老者的“求和”,暗寓了中华文化“和为贵”的理念。在语言风格上,写景状物力求文字简省,刻画人物,语言古朴、简约而含义丰厚,如王一生像“铁铸一个细树桩”,显示了作者对民族语言美学特色的独特把握。在主题思想上,体现了中国人身处逆境、困境,精神不颓、志气不衰的品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格追求;中华文化“和为贵”的理念;和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观念。【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
19、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浏览选项,带着选项当中的信息去阅读文本;其次要简要分清“内容理解类”选项和“鉴赏评价类”选项,将选项当中提到的信息和原文作比对;再次,本着“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选出题干中要求的选项。D项,“表现了他听到老者愿意和局,内心非常高兴,但又竭力掩盖的矛盾心理”说法错误。王一生有足够实力赢得棋赛,“啊啊”很久表现的是他因过度疲劳而说不出话来的状态。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小说中物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要从五个方面去思考:一是人物塑造方面,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作了映衬。二是情节安排方
20、面。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三是环境方面。指的是物象对时代特色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四是主题方面。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五是读者方面。物象能引起读者兴趣,激发读者想象等。本题中,小说中三次写到了“妈妈的无字棋”,它贯穿了文章的始终,从王一生交代“我”保管好“妈妈的无字棋”,到文章中间“我”“取出一个棋子,确实很小,在太阳底下竟是半透明的,像是一只眼睛,正柔和地瞧着。我把它攥在手里”,再到文章结尾“我忽然觉出左手还攥着那个棋子,就张了手给他看”
21、,王一生母子间浓浓的亲情也由“无字棋”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注释“王一生的妈妈起初反对王一生下棋,后来同意了。她捡牙刷把磨了一副无字棋,临死前送给了王一生”可知,“无字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下棋的理解以及期待他取得成绩的心情。“他低低地说:事情闹大了。书包你拿着,不管怎么样,书包不能丢。书包里有有我妈的无字棋。”“我忽然觉出左手还攥着那个棋子,就张了手给他看。他呆呆地盯着,似乎不认得,可喉咙里就有了响声,猛然“哇”地一声儿吐出一些粘液,呜呜地说:妈,儿今天妈”,“无字棋”寄托了王一生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思念之情。【6题详解】本题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从
22、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内容主旨等角度入手作答。本题要求分析这篇小说在艺术表现上“颇得传统文化之真谛”,就是从文章各角度分析契合传统文化的内涵。“颇得传统文化之真谛”在人物塑造上的表现,第14段“王一生孤身坐在大屋子中央,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高高的一盏灯照在他脸上,眼晴深陷,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这段关于王一生棋场鏖战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了身处逆境、困境,但是精神不颓、志气不衰的王一生,具有这种精神品质的王一生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对人格和尊严的追求。“颇得传统文化之真谛”在情节结构上的表现,小说用详尽的
23、笔墨写了王一生与九位高手进行“车轮大战”的激烈场面,第12段“忽然人群发一声喊。我回头一看,原来只剩了一盘,恰是与冠军的那一盘。盘上只有不多几个子儿。王一生的黑子儿远远近近地峙在对方棋营格里,后方老帅稳稳地呆着,尚有一士伴着”,他应该是可以赢的,但最后却同意了老者的“求和”,这就暗寓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的理念;“颇得传统文化之真谛”也表现在语言风格上,小说写景状物力求文字简约,运用语言古朴简约而意蕴丰富,如刻画人物,王一生像“铁铸一个细树桩”,“老者向前几步,朗声叫道:后生,小小年纪,就有这般棋道,老朽有幸与你接手,感触不少,愿与你做个忘年之交。这盘棋下到这里,权做赏玩,不知你可愿意言和
24、,给老朽点面子?”这样的语言风格显示了作者对民族语言美学特色的独特理解、把握和运用。二、古代诗文阅读(5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
25、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注】法。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
26、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节选自宋史黄庭坚传)【注】骫:歪曲,枉曲。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27、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B. 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C. 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D. 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服除,指守丧期满脱除丧服。古代父母死后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脱去丧服。B. 员外郎,职官名。员外指正员以外的官。隋朝于尚书省各司
28、置员外郎一人,位高于郎中。C. 草书,“汉字七体”中的一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汉字七体”分别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D. 号,即别号,指人名字以外的自称。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庭坚机警聪明。他幼年时书读几遍就能背诵,舅舅李常拿书架上书考问他,没有他不知道的,后因苏轼的夸赞名声远扬。B. 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多年,他日夜照看,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在墓旁筑屋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C. 黄庭坚正直豪壮。他奉命修订神宗实录,却被章惇、蔡卞及其党羽诬陷,面对有关部
29、门的查问,他都照实回答。D. 黄庭坚学识文章受人称赞。陈师道说他诗类杜甫,蜀地和江西的士人认为他文配苏轼,因此将二人称为“苏黄”。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答案】7. D 8. B 9. D 10. (1)熙宁初年,(黄庭坚)参加选拔四京学官的考试,评定黄庭坚的文章为优,担任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留下他(让他)再次任此职。(2)祸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起来,并且有智与勇的人大多被他们所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
30、吗?【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本题中,句子的大意是: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超轶绝尘”形容黄庭坚的诗文超凡
31、脱俗,词意完整,其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C项;“知”是“担任知县”之意,“知太和县”之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项。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B项,“位高于郎中”说法错误。“员外郎”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相当于副司长,郎中是正司长。员外郎位低于郎中,并非“高于
32、”。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D项,“陈师道说他诗类杜甫”说法错误,原文中说“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33、可见陈师道是说黄庭坚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像杜甫的诗。可见并不是“诗类杜甫”。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在考查课内文言时,还要注意平时的阅读和复习。本题中翻译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1)举:参加选拔;“第”:评定;“才”:认为有才;(2)“积”:积累;“微忽”:微小的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困”:困扰;“溺”:溺爱;“独”:仅仅是。【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
34、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参考译文: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
35、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下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来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很有才,让(他)继续担任此职。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策,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
36、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灵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灵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
37、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以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转任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去世了,终年六十一岁。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
38、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像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诗、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触龙说赵太后刘向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
39、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
40、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
41、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11.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谢:谢罪B.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曾:竟C.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微:无D. 恣君之所使之 恣:肆意12.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B. 少益耆食,和于身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且夫
42、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13. 下列句中都表示尊敬称谓词语的一组是( )吾不能早用子 是寡人之过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 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吾孰与徐公美 媪之送燕后也 赵王之子孙侯者A. B. C. D. 1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B.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C.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
43、功于国D.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15.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课文写的是历史事件,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发展过程。B. 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 而是避其锋芒,转移话题,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从头到尾都只字不提。C. 赵太后作为一国之主,她掌握着赵国的最高领导权。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她急忙向齐国求救,希望齐国能够帮助她度过危机,说明她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和魄力。D. 触龙之所以能劝说成功,除了高超的语
44、言艺术外,还在于他深切地了解对方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由于他立论的正确,确实是出于为国家的真诚,确实是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答案】11. D 12. A 13. A 14. C 15. B【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D项,这句话是说“任凭您指派他吧”,“恣”,应译作“任凭”。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能力。关于“
45、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已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必要涉及这18个虚词之外的虚词。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重课本,系统积累;其次要根据语境分清虚实;再次要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A项,前一个“乃”是介词,可译作“才”;后一个“乃”是副词,可译作“于是,就”。 B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可译作“对”。 C项,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作“的”;后一个“之”是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D项,前一个“则”是连词
46、,可译作“就”;后一个“则”是连词,可译作“便”。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记忆、理解文学典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最重要的是平时注意积累、记忆相应的典故。其次,在做题时,要善于联想,根据选项中的关键信息回顾、联系相关知识点。最后,是要擅用排除法,将确定错误的选项排除,再考虑、判断剩下的选项。本题中,中的“子”是古代对老师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中的“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的“君”是对对方的尊称。中的“执事”是对对方的尊称。中没有表示尊敬的称谓。中的“公”是对对方尊敬的称谓。中的“媪”是对老妇人的尊称。中没有表尊敬的称谓。
47、由此排除B、C、D项。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本题中,这句话的大意是:“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位
48、尊而无功”和“奉厚而无劳”是对称结构,“功”和“奉”之间应断开,由此排除B项;“而挟重器多也”的意思是“占有的珍宝太多了”,句意完整,“也”放在句末,表判断语气,因此“而挟重器多也”之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D项;“而封之以膏腴之地”的“而”作连词,表递进关系,因此“位”和“而”之间应断开,由此排除A项。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作答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的题型,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
49、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等。做题时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对比对即能发现问题。B项,“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从头到尾都只字不提”说法错误。原文中,触龙对赵太后说“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提到了赵太后只是让长安君地位尊崇、赐予他珍宝,却不让他去齐国做人质从而使之有功于国的事,并不是“从头到尾都只字不提”。故选B。【点睛】文言文的断句可以遵循下面几个步骤:第一步,初读文段,分层次。先通读所给文段或画线语句,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给定语句的内容划分层次,
50、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第二步,寻找标志,细切分。(1)查名词、代词、动词,定主语、谓语、宾语。(2)找对话词语:“曰”“云”“言”,定说话区域。(3)找虚词:辨句首、句中、句尾虚词位置。(4)查句式:定语序,防误断。(5)看对称,定上下句。(6)析修辞,定语句断点。第三步,通读文段,查连贯。反复诵读断后文段,检查所断文段是否语意贯通,符合语法规范。对个别疑难之处,可再次根据上下文及断句的技巧进行推断。参考译文: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告诉身边的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
51、人质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希望去见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触龙缓慢的小步快跑,到了太后面前向太后道歉说:“我的脚有毛病,连快跑都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私下里我自己宽恕自己。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车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现在特别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左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才;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我
52、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左
53、师公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左师公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
54、不上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子义听到了这件事,说:“国君的儿子啊,国君的亲骨肉啊,尚且不能依赖没有功勋的高位,没有劳绩的俸禄,并守住金玉之类的重器,何况做臣子的呢!”(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田园乐(二首)王维其四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其五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16.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萋萋”“落落”使用叠词,不仅表现了春草的茂盛和青松的高直,而且韵律和谐。B.
55、“绿”用赏心悦目的颜色、“寒”用诗人的舒适感受来表现诗人生活在此间的愉悦。C. “山”是远处的山峰,因山下有“远村”;“孤烟”衬托出人,写此处人烟稀少。D. “独树”“孤烟相对.“高原”“远村”比邻,营造出孤寂冷清、高远深邃的意境。17. “牛羊自归村巷”和“一瓢颜回陋巷”两句分别通过“巷”体现了描写对象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6. D 17. 其四,“巷”是村里的小巷,诗句通过牛羊自己回到小巷,体现村庄的和平和安宁,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情感。其五,用典,“巷” 是颜回居住的小巷,诗句通过颜回身居陋巷不改其志,表达诗人对颜回安贫乐道的敬仰,对归隐的追求。【解析】【16题详解
56、】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孤寂冷清”的意境说法有误,结合全诗来看,清静的天地中,有颜回、陶潜那样的雅兴,多么恬适安闲、自由自在,并无孤寂冷清之感。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
57、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两首诗中的“巷”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各不相同,其四中的“巷”是村里的小巷,诗句通过牛羊自己回到小巷,体现村庄的和平和安宁,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情感。其五中的“巷”,用典,“巷”是颜回居住的小巷,诗句通过颜回身居陋巷不改其志,表达诗人对颜回安贫乐道的敬仰,对归隐的追求。【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58、,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力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_,_。(2)阁夜中,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秀丽美景的诗句是:_,_。(3)李凭箜篌引中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
59、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来表现音乐效果的美妙, 与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所用手法相同的诗句是:_,_。(4)李煜的虞美人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_?_。(5)燕歌行运用对比手法,描写军中苦乐不均,批判身居要职的将军作风腐败的诗句是:_,_。【答案】 (1). 钟鼓馔玉不足贵 (2). 但愿长醉不愿醒 (3). 五更鼓角声悲壮 (4). 三峡星河影动摇 (5). 吴质不眠倚桂树 (6). 露脚斜飞湿寒兔 (7). 问君能有几多愁 (8).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9). 战士军前半死生 (10). 美人帐下犹歌舞【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
60、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背诵,重视积累,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默写时应注意以下重点字词:“鼓”“馔”“醉”“摇”“倚” “斜”“恰
61、”“似”“犹”等。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果深入一下中国古代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即使是李白杜甫这样的诗人,诗歌中的“逸乐”也非常明显。“逸乐”为何?大多是对现实的不满,对艺术的 追求,对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应对。当代诗歌也毫无例外,逸乐精神俯拾皆是。( ),一种小资化的诗歌生活的建立和 。逸乐精神的诗歌,迫使和导引更多的诗人往这个方向前行。前行的结果,是使当代诗歌的整体面貌并不那么都有“坚实的质地”。它的根源在于整体精神的下滑,许多人借诗歌来寻求 或安慰。但诗歌是难的,是一种百思不得其法的艰涩的进入和攀升。它不仅仅是“诗艺”的千锤百炼的锻造,也是“诗思”在诗歌中
62、的提升,同时也是“诗意”的寻找和创造,更是“诗道”对人生产生的转化。这也就是,当你刚刚写作,是你的“内心”在支持诗歌前行,但到一定程度,是诗歌在 你、圆满你,让你获得无上的智慧和福德。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纯洁 大张旗鼓 寄托 成全B. 纯粹 大行其道 寄托 成就C. 纯粹 大张旗鼓 寄寓 成全D. 纯洁 大行其道 寄寓 成就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这种人格的低劣、平庸、琐碎更多地从诗歌的背后折射出B. 但更多的这种诗歌的背后的人格的低劣、平庸、琐碎被折射出C. 但这种诗歌的背后,更多人格的低劣、平庸、琐碎被折射
63、出D. 但这种诗歌的背后,更多折射出人格的低劣、平庸、琐碎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它不仅仅是“诗艺”的千锤百炼的锻造,也是“诗意”的寻找和创造,同时也是“诗思”在诗歌中的转化,更是“诗道”对人生产生的提升。B. 它不仅仅是“诗意”的寻找和创造,也是“诗艺”的千锤百炼的锻造,同时也是“诗思”在诗歌中的提升,更是“诗道”对人生产生的转化。C. 它不仅仅是“诗意”的创造和寻找,也是“诗艺”的千锤百炼的锻造,同时也是“诗思”在诗歌中的转化,更是“诗道”对人生产生的提升。D. 它不仅仅是“诗意”的寻找和创造,也是“诗艺”的千锤百炼的锻造,同时也是“诗思”在诗歌中
64、的转化,更是“诗道”对人生产生的提升。【答案】19. B 20. D 21. D【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本题中,第空,纯粹:不搀杂别的成分的;纯洁:纯粹清白,没有污点。这里的形容的是“追求”,故应选用“纯粹”。
65、第空,大行其道:某种道术正在盛行,现指某事某物流行、泛滥、充斥于世,含有贬义,一般为中性词或贬义词。大张旗鼓:形容进攻的声势和规模很大。也形容群众活动声势和规模很大。文中指小资生活的建立和流行,故应选用“大行其道”。第空,寄寓:指寄居,旅舍,依附,寄托。寄托:心灵的某种依靠来自于精神层面外延。寄托具有名词性,而寄寓是动词性。原文中“许多人借诗歌来寻求或安慰”,此处没有宾语,故应选用“寄托”。第空,成就:是取得的业绩,也有成全的意思。成全:是帮助他人达到目的。原文中“诗歌”做主语用“成就”较好,“诗歌”的“成全”不具有主动状态,故应选用“成就”。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
66、、准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抓住7个“是否”来进行判断。1.看所讲述内容前后是否一致,主要指主旨或观点的统一。2.看事理是否相承。语段在表达一定的意思时,总会按照某种逻辑顺序或者符合一定的事理,而这种逻辑顺序或者生活事理恰恰就是句子衔接的思路或特征。3.看前后是否勾连。句子的重点往往在谓语部分,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分句之间一般有明显的顺承、因果、并列等关系。4.看意境是否协调。文段的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5.看主语是否一致。主要指主语或陈述对象的统一。6.看句式是否一致。比如句子结构、关联词语的搭配等,贵在找出对应点。7.看音节是否和谐。要符合句子在字数、句式、平仄、音韵等格
67、律方面特有的规定。本题中,根据主语同一原则,紧承上文的主语“当代诗歌”,由此排除A、B项;C项是被动句,后一分句和前一分句主语不同,由此排除C项。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本题中,要注意文中病句的四个关键词“诗意”“诗艺”“诗思”“诗道”。“诗意”通常是指人们所说的美感,“诗艺”是指写诗的技术,就这二者比较,按照一般的逻辑,“诗意”应先于“诗
68、艺”,只有先寻找“美感”,才能用一定的技术去抒写它,可见,病句主要存在语序不当和不合逻辑的毛病。A项,不合逻辑。“诗意”应在“诗艺”之前,应改为“它不仅仅是诗意的寻找和创造,也是诗艺的千锤百炼的锻造”。B项,搭配不当。“诗思”指诗歌的内在思想,“诗道”可以理解为诗歌中阐述的道理,内在思想是无法提升,只能进行转化,而道理可以让人生得到提升。应改为“同时也是诗思在诗歌中的转化,更是诗道对人生产生的提升”。C项,语序不当。应将“寻找”和“创造”调换位置。 故选D。【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
69、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22.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一期开播便火了,尤其受年轻人青睐。根据下面内容,概括节目走红的3条原因。(每条原因不超过10个字)第一期东道主故宫博物馆,从1807556 件文物中选出了三件国宝:“青绿之色千年不败”的千里江山图、有“瓷母”之
70、称的各种釉彩大瓶和“中华第一古物”石鼓。每件文物都有一段“前世传奇”与一个“今生故事”,还有跟它血脉相依的守护人。张国立担任讲解员,串联整个讲解过程。守护人李晨、王凯、梁家辉分别饰演“玩物丧志”的宋徽宗、“任性”的乾隆、心系石鼓的司马光,讲述三件宝物的“前生传奇”。“今生故事”部分,讲述的是“守护”的故事:为了青绿颜料的传承,74 岁的传承人漫山遍野地寻找采集矿石;老中青三代故宫志愿者以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极大的服务热情活跃在故宫各个展馆;战火中,梁家三代人辗转全国16 年,以“人在物在”的信念保护文物毫发无损。这一切,都让观众感受到:这些文物历经风雨而来,每一个都是饱满的生命、岁月的传奇。【答案
71、】艺术精品万里挑一讲述方式新颖活泼(利用明星带动人气) 背后故事感人至深。【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概括国家宝藏节目走红的原因,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题干要求概括出“3条原因”,提示所给材料应分为三层,第一层到第二个句号结束,是总述部分,讲了节目选择的国宝的具体情况,可知这些国宝都是百里挑一的艺术精品;第二层到第四个句号结束,写的是参与节目的演员及所扮演角色的情况,可概括出讲述方式新颖活泼;第三层到最后,写的是老中青三代故宫志愿者守护国宝的故事,可概括出国宝背后的故事感人至深。点睛:本题属于压缩语段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所给文段,明确共几段话,每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是一
72、段话,就要明确有几句话,每句话说什么,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然后筛选重点句子(或词语),归纳主要意思。(注,重点词语可参照:“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结果如何”或“什么怎么样”的模式来寻找。)最后根据字数限制组织语言答题。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国文化一方面讲究低调行事,倡导做好事不留名,俗话说“出头鸟先死,出檐椽先烂”;另一方面也鼓励人“当仁不让于师”,“敢为天下先”。当然,无论是哪一种行事风格,这都是个人的选择,没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别。近日,某中学举行了一场以“拥有了实力,行事是该高调还是该低调”为主题的辩论赛。正方观点:拥有了实力,行事就应高调。因为拥有了实力
73、,你也掩盖不了,高调做事是一种自信,一种气魄,一种积极有为的精神状态和责任担当。反方观点:拥有了实力,行事也应低调。因为做事必先做人,低调行事是一种姿态,一种修养,是一种藏锋守拙的大智慧大格局。 时代发展到今天,无论个人、集体还是国家,你认为拥有了实力应该如何行事呢?请你围绕辩题,选择一方观点作为自己的立场,写一篇辩论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注意格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参考范文:低调做人是一种智慧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方的辩题是“低调做人是一种智慧”。山不解释自己的高度,并不影响它的耸立云端;海不解释自己的深度,并不影响它容纳百川;地
74、不解释自己的厚度,但没有谁能取代她作为万物的地位做人,我认为关键是要学会低调,低调是一种人生的智慧。莫言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圆了所有中国人几个世纪的“诺奖梦”。但让人可歌可敬的是莫言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恣意轻狂,目中无人,相反他还一直保持着他一贯的做人处事风格-低调。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正是这低调成就了莫言。而这样成功,让人不得不叹服,低调亦是一种智慧。低调不是懦弱,而是自信的表现,张扬不是智慧的化身,而是失败的前提。战国时期,庞涓自恃有才,张扬跋扈,不把被其废掉的孙膑放在眼里,总想和其一较高下。相反地,虽然才高八斗,精通谋略的孙膑,却总是放眼未来,不欲与人争锋。最终自恃过高的庞涓落得身
75、首异处的可悲下场。是庞涓的才能无用武之地吗?不!而是他一向自命聪颖,不知收敛,不知低调做人可为生命积聚更多正能量,反而成了反面教材,成了天下的笑柄。由此可见,低调还是智者韬光养晦的远见卓识。低调是为人处世的积极姿态与超然心态。低调如深谷幽兰,时时散发沁人心脾的芬芳;低调如悠悠芳草,静静地装点着大地;低调如秋日落叶,轻轻地盘旋最终滋养了树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懂得低调。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生活使人们变得张牙舞爪、张扬个性失去了那淡泊的本心。追逐名利、标榜张扬的狂热追求,也使人们不能真正静下心来思考研究,最终心态浮躁无所事事。低调做人,是一种品格,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胸
76、襟,一种智慧,一种谋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态。欲成事者必须要宽容于人,进而为人们所悦纳、所赞赏、所钦佩,这正是人能立世的根基。根基坚固,才有繁枝茂叶,硕果累累;倘若根基浅薄,便难免枝衰叶弱,不禁风雨。而低调做人就是在社会上加固立世根基的绝好姿态。低调做人,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与人和谐相处,也可以让人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成就事业。学会低调做人,就是要不喧闹、不矫揉、不造作、不故作吟呻。低调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时间的一切,既可以让人在卑微时安贫乐道,豁达大度,也可以让人在显赫时若盈若亏,不骄不狂。所以我方的观点是“低调做人是一种智慧”。谢谢大家!【解析】【详解】本题主要
77、考查写作的能力。是一篇材料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它仅仅只是提供了一段材料,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广。一般来说,首先要研读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初步理解材料含义,以做到心中有底。其次,要找出材料的中心句,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1.审题: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时要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写作指令:选择辩题,写一篇
78、辩论稿。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在于理解材料主旨并进行立意。材料中先谈到了中国文化既讲究“低调行事”,也鼓励“当仁不让”,而且特别指出了无论是低调还是高调,“都是个人的选择,没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别”。这就指明了写作的立场:无论是肯定高调还是低调,都是可以的,不必肯定一种而极力否定另一种;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价值理念来作文。材料的中心事件是某中学举行的一场以“拥有了实力,行事是该高调还是该低调”为主题的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拥有了实力,行事就应高调,反方的观点是拥有了实力,行事也应低调。考生可以选择正方观点,指出高调做事是一种责任,一种气魄,一种精益求精的风格,一种执著追求的精神;可以选择反方观点,
79、指出做事必先做人,低调是一种姿态,一种修养,一种风度,一种智慧,一种谋略。最后还要分析文体,材料要求写成“辩论稿”,这就要求观点要明确,辩论要有力,论据要充足。无论选择哪一个辩题,分析都要有思辩性,切不可完全否定对方的观点(将对方说得一无是处)。2.参考立意:(1)高调做事是一种责任,一种气魄。(2)低调做人是一种修养,一种风度。3.行文结构:文章开头致问候语,明确地指出了己方辩题,以排比句引出对“低调是一种人生的智慧”的论述。接下来,以莫言为例,围绕“智慧”,分别提出了“低调是自信的表现”“低调是为人处世的积极姿态与超然心态”“低调是做人的最佳姿态”三个分论点,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具体地阐释了
80、怎样才能学会“低调”。最后重申观点,强调辩题,总结全文,回扣题目。4.写作素材:(1)作为杰出的科学家、我国核科学事业的要紧开拓者之一,朱光亚在中国战略武器的进展历程中可谓功勋卓著。从原子弹到氢弹,从第一代核武器到第二代核武器,从地面、空中核试验到地下平洞、竖井核试验,朱光亚参与组织和领导主持了我国40余次核试验中的每一次试验,其中30多次亲临试验现场组织指挥。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奥本海默”。但一直以来,由于从事工作的特别和为人低调,朱光亚生前从未给自己的人生写下只言片语,甚至连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也只有4篇。多年以来,人们特别少能看到有关朱光亚个人事迹的文章,甚至“朱光亚”这三个字在上世纪9
81、0年代往常从未出现在报端。并不是没有人写,而是写了文章到他那儿过不了关,不是被扣下来,确实是因不同意发表而被退回。生活中的朱光亚特别简朴。他有个百宝箱,收集了钉子、螺丝等小配件,家里什么东西坏了,他都自己修;剩菜剩饭,一定会留着下顿吃。一辆心爱的“老爷车”,因为他悉心保养又擅长修理,这辆车跟随了他近40年的时光,除非不得已,他的办公用车一般不用。温家宝总理曾先后3次到家中看望朱光亚,称赞他“一生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谦虚慎重,勤勤恳恳,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对科学精益求精,是科学家的榜样,也是年轻人的榜样”。(2)台东卖菜阿嬷陈树菊,日前又捐钱了。这次她把宝瓶文化出版社为她出版陈树菊不平凡的大方
82、一书的版税六十余万元(新台币),加上平日卖菜所得、省吃俭用存下的三十余万元,凑足了一百万元,捐给红十字总会做为急难救助之用。陈树菊关于捐款一事仍维持一贯低调,她认为只是一件特别平凡的事,不盼望被人明白,再度被渲染。陈树菊的生活特别单纯,她卖菜的收入,除了让自己温饱,其他基本上捐出来。陈树菊曾在书中说过,“生命最好的方式,确实是完成我想要完成的事,然后在工作中倒下来”“钱,要给需要的人才有用”“我会一直卖菜捐款,直到活着的最后一天”。以捐钱作为一生志业的台东卖菜阿嬷陈树菊,现年六十岁,数十年来将她的卖菜积蓄,捐给学校盖图书馆及孤儿院,前后差不多捐了近千万元。(3)“哈佛小子”林书豪,黄皮肤的美籍
83、华人。在美国长大,高中时候展露了优秀的篮球天赋,从哈佛毕业后,他以自由球员身份加盟了金州勇士,之后一年,他默默无闻。2018年,加盟尼克斯之初的一个多月里,他仍然表现平凡,但突然之间他爆发出了超级巨星的能量,当纽约尼克斯队的两大主力、两大后卫都因伤、因事缺阵的时候,林书豪有了能够主宰竞赛、策动进攻的机会。2018年2月,一周之内的连续四场竞赛里,以一己之力率领困境之中的球队打出了四连胜,震惊了整个NBA。热爱篮球的林书豪曾被球探低估、被球队放弃、在朋友家的沙发中栖身、在非保障合同还剩两天的时候一战成名,再战倾城。林书豪靠着热爱坚持自己的梦想,又用实力抓住了终于来临的机遇。作为一名体学兼优、团结
84、合作、无私分享、努力不懈、谦逊低调的球员,林书豪成为不同族裔、不同背景青少年的榜样。(4)68岁的萨金特是纽约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他的研究成果关于找到解决全球经济危机的方法至关重要,为感谢他为世界经济的健康进展所做的努力,把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他。接到电话后,萨金特轻轻地说:“好的,感谢。我还要预备讲义呢。”然后挂了电话。萨金特预备好了讲义,坐到餐桌旁,开始享用妻子为他预备的热气腾腾的早餐。出门前,他平静地告诉妻子:“亲爱的,我看起来得了诺贝尔奖了。”萨金特来到纽约大学,受到学生和校长的热烈祝贺。“我只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安心做了些研究,如何值得大伙这么热情地关
85、爱?”不善言辞的萨金特动情地说。(5)朱维铮是当今中国学术界的“异数”,但也并非是那种古板的老学究,他曾是复旦大学话剧团的台柱子,还曾是复旦大学100米短跑纪录的保持者。学生们最难忘的是朱先生在教学上的风度和犀利,引经据典的博大,警句名言式的精深。当然,还有他对现实始终如一的关切和大胆表达。2020年8月上海书展期间,已经病重的朱维铮来到拥挤的上海展览中心为系列影碟做宣传,那个时候的他已经需要搀扶才能走上台,即使如此,朱维铮依然做了简短发言,他说:“现在我们的报纸上,大师满天飞,阿猫阿狗都能够是大师”而对于大师的定义,朱维铮说:“大师就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德才学识兼备,非但于本门学科为不世出
86、的专家,并以卓特识见、新颖方法或指明未来取向,而受众多学者景仰,这里的裁判官,仅有一个,就是由时间体现的历史。”(6)据说有一次徐悲鸿正在画展上评议作品,一位乡下老农上前对他说:“先生您这幅画里的鸭子画错了。您画的是麻鸭,雌麻鸭尾巴哪有那么长的?”原来徐悲鸿展出的写东坡春江水暖诗意,画中麻鸭的尾羽长且卷曲如环。老农告诉徐悲鸿,雄麻鸭羽毛鲜艳,有的尾巴卷曲;雌麻鸭毛为麻褐色,尾巴是很短的。徐悲鸿接受了批评,并向老农表示深深的谢意。(7)在唐山丰南区有一条煤河,河上有一座“荣华桥”和“祥青桥”。2002年,煤河改造,张祥青捐资230多万元治河修桥,为了感谢他对家乡的帮助,当地人把两座新建的桥用张祥
87、青夫妇的名字命名。在荣华桥旁,一位姓张的老人说,他只知道这座桥是当地一家著名钢厂捐建的,至于具体是谁,并不知道。冀发钢材厂的郑主任说,虽然张祥青富甲一方,但为人很低调,当地民众都知道他们的厂名,却不见得知道张祥青夫妇,而他们在厂子,也不叫张祥青董事长,而是喜欢喊他“六哥”,每次张祥青都高兴地答应。说到这,你也许还不知道他是谁,再说一下,汶川地震后他作为民营企业家捐款1亿元,他就是荣程钢铁的老板。【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1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2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3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4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5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6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