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凉山州越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6829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凉山州越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越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越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越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越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越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越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越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越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越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越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越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越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越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越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越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凉山州越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1.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一书中提到:“(梭伦)制定了一些新的法法律写在牌子上所有人都要发管理守法律这些法律要实行百年不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梭伦用立法的形式进行改革梭伦的法制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梭伦要求解除债务奴役雅典城邦已经实行了高度繁荣的民主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梭伦)制定了一些新的法律。法律写在牌子上”这说明梭伦用立法的形式进行改革,故正确;“所有的人都要发誓遵守法律这些法律要实行百年不变”说明梭伦的法治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故确;材料并不能体现梭伦要求解除债务奴役,故错误

2、;梭伦改革时期雅典城邦并未实现高度繁荣的民主,故错误。故组合正确。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2.梭伦,这位伟大的改革家,不仅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而且拔掉了竖在被抵押的土地上的债权碑,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中“拔掉了竖在被抵押的土地上的债权碑”的含义是A. 设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B. 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C. 按财产多少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D. 设立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拔掉了竖在被抵押的土地上的债权碑”结合所学可知,梭伦改革中经济上实行解负令使那些因贵族盘剥而沦为债务奴隶的人重获自由,故B项正确。A项,题干信息与公民

3、大会无关,排除。C项,题干与财产等级制无关,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司法内容,排除。3. 关于雅典民主制,有人认为,“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灭亡古希腊的真正的罪魁祸首”。以下对雅典民主制的叙述,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A. 雅典的民主,只是城邦公民内部之间的民主B. 抽签选举,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C. 直接民主,使不同素养的人享有相同的政治权利D. 妇女与奴隶被排除在民主之外,激化了社会矛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采用抽签选举,导致了权力的滥用与误用,最终造成古代雅典的衰败和灭亡。故本题应选B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4. 下列事件与梭伦改革

4、有关的是废除债务奴隶制设立平民可参与的民众法庭确立了“陶片放逐法”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都是梭伦改革的内容,是克里斯提尼改革内容,所以把有的选项去掉,只能选择B项。5.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A. 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故秦的强盛是必然的B. 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C. 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D. 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秦民

5、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非幸也,数也”可知,荀子认为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是形势发展必然,故C正确,B错误;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6.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顺应历史潮流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商鞅以法家思想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商鞅不畏权贵、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等。由此可知,A项正确,BCD错误。7.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

6、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A. 遭到了普遍反对B. 忽视了道德教化C. 最终必然会失败D. 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司马迁、苏轼均认为商鞅变法以严刑峻法约束人民,以厚利诱导人民,忽视道德、重利轻义,从治国层面上方式并不可取,故B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商鞅变法受到世人反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商鞅变法走向失败,排除。D项,材料未提及商鞅变法对社会的影响,故排除。8.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

7、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该材料涉及到商鞅改革的措施有废井田奖励耕织废分封,行县制统一度量衡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开阡陌封疆”可知废井田,符合材料内容;“集小(都)乡邑聚为县”可知废分封,行县制符合材料内容;“平斗桶权衡丈尺”可知统一度量衡符合材料内容;故C项正确;奖励耕织材料中没有涉及,故A、B和D项错误。【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有效的提取关键信息开阡陌封疆等,结合选项做出判断。9.秦国是怎么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一书中曰:“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

8、。”下列内容不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A. “燔诗书而明法令”B. 实行什伍、连坐制度C. “为田开阡陌封疆”D. 重农抑商,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燔诗书而明法令,体现了愚民政策,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实行什伍、连坐制度,体现了辱民政策,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为田开阡陌封疆是废井田开阡陌,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重农抑商,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体现了穷民政策,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点睛】“愚民、辱民和穷民”是解题的关键。10.据秦集史统计,自秦武王以后到始皇时代的一个多世纪中,共有右丞相十二人,左丞相九人。这些声名显赫的众多

9、良相中,非秦国人占到68%以上。此材料可说明A. 商鞅变法十分彻底B. 军功爵制推行得力C. 秦国重视招揽人才D. 贵族势力严重削弱【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非秦国人占到68%以上,可得秦国重视招揽人才,故选C;商鞅变法十分彻底,军功爵制推行得力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B;贵族势力严重削弱与史实不符,排除D。11.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你认为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A. 和平崛起B. 制

10、度创新C. 武力掠夺D. 民主强国【答案】B【解析】统一中原的秦国商鞅变法,18世纪的英国已经确立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19世纪末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强国,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而崛起,故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制度创新,故B正确;秦国、英国、日本不是和平崛起,故A错误;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没有武力掠夺,故C错误;秦国、日本不是民主强国,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秦国、英国、日本、中国的相关史实,再紧扣题干关键词“崛起的共同原因”,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制度创新的答案。12.与商鞅变法相比,北魏孝文帝改革面临的不同问题是A. 反对派的阻挠B. 君主权力受到威胁

11、C 民族关系复杂D 地方割据势力严重【答案】C【解析】【详解】北魏的政权是少数民族政权,因此孝文帝改革所面临的问题还涉及到民族关系问题,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都是二者的共同点,不符合题意。13.南北朝时期,南梁使者陈庆之出使北魏曾感慨道:“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B. 魏孝文帝改革C. 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D. 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北魏孝文帝在494年迁都洛阳,通过孝文帝改革,洛阳出现“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的现象。从材料中的“南梁使者陈庆之

12、出使北魏”的时间信息可以看出,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魏孝文帝改革,故答案为B项。A、D项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孝文帝改革的条件,不是材料中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点睛】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改革重要措施。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4.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叙述,错误的是A. 下令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话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B. 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和律令C. 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D. 将都城南迁至长安【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

13、知识可知,孝文帝效仿汉族体制制定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变原有的鲜卑族风俗习惯,易鲜卑服装、禁鲜卑语、改姓氏、变制度、通婚姻,且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所以ABC都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故ABC不选;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不是长安,符合题意,故选D。1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A. 迁都洛阳B. 整顿吏治C. 移风易俗D. 颁布均田令【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均田令实行后,北方各族人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定居农耕的小农,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故D项正确。迁都洛阳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但不符合促进了农

14、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排除A。整顿吏治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政治的清明,与题意不符,排除B。移风易俗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但不符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排除C。16.下表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的一项改革措施,这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鲜卑姓改为汉姓A. 改鲜卑人为汉人B.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D. 消灭了鲜卑陋习【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中把鲜卑姓改为汉姓,有利于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推进鲜卑族的汉化过程,故C项正确;AB不是其主要目的与意义;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17.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

15、,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 规范赋税制度B. 推行汉化政策C. 加强集权D. 整顿吏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爵无禄”“以为官司之禄”和“赃满一匹者死”可知是北魏制定的官吏俸禄制度,所以A项错误;其目的是整顿吏治,故C项错误。B项材料没有体现。所以正确答案是D项。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18.据文献通考记载:“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

16、惊,此治兵得其道也。”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A.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B. 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C. 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内外相制”D. 地方贫弱导致对辽、西夏战争失利【答案】D【解析】根据“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可知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A正确;“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治兵得其道也”表明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B正确;根据“尽收天下劲兵”“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表明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内外相制”,C正确;D材料无法体现,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择D。19.新华网银川2006年11月28日电,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固原

17、市原州区南郊乡境内的开元堡古城遗址经过三个月的考古发掘,确认这是一座宋代中等规模的驻军古城堡,大小堡数十座,犬牙交错,形成纵深防御体系。宋代修筑这些城堡的目的是防御A. 西夏B. 蒙古C. 金D. 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宁夏境内”“宋代修筑”等信息可知,这是北宋政权为防御西北少数民族建立的西夏的进攻而修建的,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不在宁夏境内,排除。20.“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用意是A. 打击限制大地主大贵族B.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D. 减轻农民差役负担【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释天下之农,归于畎

18、亩”可得出此项措施主要是解放劳动力,保证农业生产的时间,故C正确;ABD项与“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这一主旨信息无关,排除。21.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过程中所推行的“市易法”的作用包括稳定物价调剂供求 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限制奸商垄断居奇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市易法是指设立市易务,出钱购买滞销货物,市场短缺再卖出;因此可以稳定物价调剂供求,限制奸商垄断居奇,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与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无关。故正确;错误,排除ABD项。22. 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

19、他制定的新法是( )青苗法募役法免役收庸法方田均税法A. B. C. D. 【答案】D【解析】纳庸代役是唐代实行的政策,和王安石变法无关。2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涉及民生问题的有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涉及农民生产、税收、生活各个方面,都与民生问题有关,故D项正确,排除ABC项。2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送礼

20、”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 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 “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 “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略【详解】宋代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战场上的失利,说法不完全正确;是宋朝皇帝给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内容和影响,故选A,排除BCD。25. 自称为“万王之王、万主之主”的教皇英诺森三世(11981216年)在接任圣职时曾说教道:“看,我今日立于各民各国之上,去拔掉和打碎,去毁坏和推翻,并去建设和树立。”下列不能反映其“去建设和树

21、立”的意图是A. 实现教会的集权统治B. 力图主宰世界的一切C. 极力鼓吹教权的至上D. 推动西欧各国的统一【答案】D【解析】【分析】略【详解】从“看,我今日立于各民各国之上,去拔掉和打碎,去毁坏和推翻,并去建设和树立。”这一信息可以看出,其并没有试图推动西欧的统一,故D项符合题意。26.“当时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和大弟子及追随者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已经许配了约瑟,还没有迎娶玛利亚就从圣灵怀了孕”;“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一切赞颂,全归真主”。与以上三段文字先后顺序相对应经典分别是:A. 大藏经、圣经、古兰经B. 大藏经、古兰经、圣经C. 古兰经、大藏经、圣经D. 圣经、

22、大藏经、古兰经【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可知属于佛教,“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已经许配了约瑟”可知属于基督教,“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可知是伊斯兰教。大藏经是佛教经典,圣经是基督教经典,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经典,故A项正确。27.之所以说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其依据是宗教改革运动中,各国封建统治者的权力得到了加强改革中,圣经被译成当地文字,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改革中出现了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的民族教会改革都主张废除宗教仪式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各国封建统治者的权力得到了加强,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民族国家

23、的形成;改革中,圣经被译成当地文字,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改革中出现了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的民族教会。故D项正确;马丁路德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并不是废除宗教仪式,故错误,排除ABC项。28.下列关于宗教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宗教改革是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政治运动B. 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特殊阶段C. 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下发动的反对罗马神权统治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宗教运动D. 宗教改革是天主教会内部不同教派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宗教改革是新兴资产阶级借由宗教的外衣进行的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运动,并不是天主教会内部不同教派之间争权夺利

24、的斗争,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29.“财富是蒙上帝的恩赐的人获得成功的标志,选民要以奋斗的精神取得事业的成功,并且具有节制、忍耐、简朴、诚实、讲信用和谦逊等高尚的美德”,加尔文的这一主张A. 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B. 是对天主教会财富观念的继承与发展C. 体现了新教派的思想精髓D. 成为新教徒普遍的生活、道德标准【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分析,“财富是蒙上帝的恩赐的人获得成功的标志”可以看出是西方近代的思想观念,具体来说是加尔文 “先定论”,这种以财富为成功标准、倡导个人成功的思想,是西方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新兴的资产阶级提出的一种思想主张,符合新兴资产阶

25、级的要求。故此题应选A项考点:宗教改革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30.下图反映的是11世纪著名的“卡诺莎之辱”。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

26、075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亨利四世身着罪衣,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获得教皇的赦免。这件事集中说明当时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的封建国王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德国并没有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卡诺莎之辱将此时欧洲社会政治与宗教力量的不平衡,以及二者之间的矛盾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况,直到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确立“王权至尊”才出现转机,但它对人民的影响却是无法回避的。符合题意;此时宗教改革尚未兴起,不符合题意。故选D,排除ABC。二、非选择题31.阅读下

27、列材料,回答问题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西方和东方比较典型的改革。材料一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材料二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材料三 梭伦:“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

28、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持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材料四 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益分配500斗级拥有年产500斗(一斗相当于38千克)农产品的地产(这个产量足够提供15个家庭一年所需的基本口粮)的公民,享有选举、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各级国家职官的资格。骑士级有能力提供马匹和武器装备,并担任骑兵的公民。跻身该等级年收入必须达300500斗。享有除司库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双牛级拥有两头耕牛,其财力可达到自备盔甲、担任重武器装备步兵的公民,大约需要年收入200、300斗农产品。享有除担任执政官以外的各

29、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雇工级泛指受雇于他人的公民。他们年收入不到200斗,不能担任任何公职,但可参加公民大会和作为陪审员参与司法活动。材料五 王安石: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对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何不同?(2)材料四反映了梭伦改革中哪一项措施?请简要评价这一措施。(3)结合材料三、五,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各有何特征。(4)概括说说两次改革对本国政治体制的形成各有何影响?【答案】(1)梭伦改革商鞅变法不同按财产的多少划分等级用军功大小划分等级由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

30、员官吏由国君任免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2)确立财产等级制度。评价:打破贵族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是历史的进步。(3)梭伦:折中、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或崇尚中庸,手段温和)。商鞅:讲求诚信,取信于民,令政必行,雷厉风行(或严刑峻法)。(4)梭伦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商鞅变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详解】(1)对等级的划分:从材料一“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可知梭伦改革按照财产等级划分;从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可知商鞅变法按照军功大小划分等

31、级。官吏的任免:从材料一“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可知梭伦改革由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从材料二“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可知商鞅变法官吏由国君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从材料一“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可知梭伦改革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从材料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可知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2)从材料四中看出“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益分配”所以是确立财产等级制度。评价:联系梭伦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财产等级制度即可,打破贵族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层平民

32、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是历史的进步。(3)梭伦:从材料三“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联系所学得出:折中、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或崇尚中庸,手段温和)。商鞅:从材料五“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得出讲求诚信,取信于民。“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表示令政必行,雷厉风行(或严刑峻法)。(4)根据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两次改革的意义即可。梭伦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商鞅变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

33、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史仲文中国全史材料二 宗教改革前,婚姻审判权掌握在天主教会手里。欧洲盛行僧侣教士的独身制度推行禁欲主义成为罗马教会公开标榜的政府目标,提倡不婚单身,并且规定不允许离婚。当时,有40的妇女过单身生活。马丁路德发起了修女还俗、教士结婚运动,提出制定新的婚姻法规,用政府控制的世俗法庭或由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审核批准结婚。朱孝远宗教改革和婚姻的世俗化(1)据材料一、二概括北魏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婚俗方面的各自改革措施。(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婚俗改革作用的认识。【答案】(1)北魏孝文帝:禁止鲜卑族宗族十姓通

34、婚,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马丁路德:允许宗教人员结婚,制定婚姻法规,婚姻裁判权由世俗政权掌握。(2)婚俗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联姻是处理政治矛盾的一种有效策略;婚俗变化反映时代变化并推动社会进步。【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北魏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婚俗方面的各自改革措施主要按照材料的具体内容进行回答,例如,北魏孝文帝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马丁路德则允许宗教人员结婚并且制定了婚姻法规均是可以在材料中直接找到。(2)对婚俗改革作用的认识一定要利用发散思维多角度解释,例如,可以从婚俗改革的重要性角度分析得出婚俗改革均是各自改革的重要部分,可以从婚俗改革的影响力角度分析得出婚俗改革均是推动了社会进步,也可以从婚俗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来去理解婚俗改革作用,再例如婚俗改革也均是两个改革缓和矛盾的一个策略,多角度解释才能得到多个采分点。【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北魏孝文帝和“马丁路德”的婚俗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