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68265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8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考查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 考查内容:经济史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题,计45分)1.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墓葬中,河北兴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A. 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B. 铁器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C. 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D. 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战国中晚期”、“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农具范占60%以

2、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5%”等信息可知,这说明战国中晚期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河北兴县”、“河南新郑”两个地区的出土铁农具的情况,无法得知其他地区的使用情况,不能得出战国中晚期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铁农具的使用状况,没有体现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铁农具的制作技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春秋时期,“工商食官”逐渐被冲破。一批新兴私营工商业主逐渐拥有庞大资产,“贵的阶级外,又增加“富的阶级,“贵”“富由合走向分离。这一变化促成社会结构由贵贱等级转向为A. 城乡之间的国野之分B. 地主和农民的

3、阶级鸿沟C. 士农工商的职业区分D. 君主与平民的统治结构【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增加富的阶级,贵富由合走向分离”可知,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工商食官”逐渐衰落,促进士农工商的职业区分,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工商食官”的衰落,与城乡之分无关,A项错误;地主和农民阶级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建立而出现,B项错误;君主与平民的统治结构早已存在,D项错误。3.西汉前期,社会活跃着许多大盐铁商,他们资金雄厚,生产规模庞大,有的冶铁商同时役使上千人的劳动力。西汉中期以后,这些商人转而把资金投入农业,扩大地产。这一变化A. 体现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B. 反映了政府宽松的商业政策C. 强化了自耕农的存在基

4、础D. 有助于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西汉中期之后,汉武帝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推动很多商人转而从事农业,变为地主,故国家的经济政策导致了这一现象,A正确;B项与材料所反映信息恰好相反,排除;商人购买土地会加剧土地兼并,不利于自耕农的存在,排除C;商人的政治地位在材料中无法看出,排除D。4.在殷周时族谱由史官修撰,魏晋至唐、五代既有官修也有民修,到了宋代,民间修谱逐渐盛行,明清以来,各姓民众都撰修了自己的族谱。民间修谱日益普遍主要是由于A. 思想教化的加强B. 社会各阶层地位趋于平等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政府对老百姓的控制放松【答案】C【解析】【详解】思想教化是历代统治

5、者所采取的思想统治措施,民间修谱的日益普遍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是由于思想教化的加强,故排除A项,故选C项;社会各阶层地位趋于平等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政府对老百姓的控制放松在题意中无从体现,故排除D项。【点睛】修谱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够完成的事情,所以明清时期民间修谱的盛行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修谱提供了经济基础。5.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亿亩。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边际之地”的增加A. 根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B. 反映出农

6、业的科技水平低下C. 体现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D. 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清时期,因为人口不断的增加,为了养活更多的人而一味的增加用处不大的“瘠卤沙冈”的耕地,而不是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故B项正确;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材料未涉及,C排除;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与材料无关,故D项排除。故选B。6.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

7、”。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A. 注重新技术的创新研究与推广B. 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C. 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D. 具有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工师善教工”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重视对工匠的培训,从而确保官营产品的质量,故C项正确;官营手工业技术不外传,不注重新技术的创新研究与推广,故A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不在市场流通,故B项错误;材料介绍的是手工业工匠技术的培养,不是论述经营管理理念,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C。7.明正德年间姑苏志记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里,东至王江

8、径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南至南浔镇50里。这表明当时A. 工商业市镇已开始兴起B. 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C. 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D. 已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只是提到明代存在工商业市镇,但无法体现“开始兴起”,排除A;材料中系列工商业市镇的涌现,反映了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故选B;材料反映的短途贸易而非长途贩运,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区域交通网络,排除D。8.古代国家把从事工商业的市民编入一种特殊的户口,即“市籍”。西汉征发徭役时,先征发有“市籍”的人,然后征发父祖之代有“市籍”的人,最后征发无“市籍”的农民。这表明,西汉时期A. 实行重农抑商政

9、策B. 抑制商帮的形成C. 市民社会地位最低D. 商业地位无足轻重【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将商人另立“市籍”,优先征发徭役,说明西汉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符合题意;我国在明清时期才出现商帮,B不符合题意;材料说明商人社会地位低下,排除C;材料只是突出限制商人的信息,并非商业地位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9.手艺式手工业是明清江南市镇中颇为流行的一种手工业形式。手艺工匠拥有简单的生产工具,以流动或者定点的形式为消费者进行订货加工,其原料与产品都很少出入市场。据此可知明清时期的手艺式手工业A. 自然经济色彩相当浓厚B. 是资本主义萌芽标志之一C. 工匠缺乏基本人身自由D. 技术传承具有开放

10、性的特点【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流动或者定点形式为消费者进行订货加工,其原料与产品都很少出入市场”等信息可知,手艺式手工业以流动或者定点的形式为消费者服务,其产品很少面向市场,体现了手艺式手工业一定的封闭性特点,即其自然经济色彩浓厚,A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手艺式手工业的封闭性特点,没有强调工匠的人身自由,C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手艺式手工业自然经济的色彩,没有强调其技术传承的特点,D项错误。10.如图是兴起于17世纪的中俄“万里茶道”示意图。其路线是从汉口出发,北上经过河南、山西、内蒙等地

11、,进入俄国,最远到13000公里外的圣彼得堡。汉口成为这条漫长商路起点的原因是A. 依托于“湖广熟,天下足”丰富物产B. 这里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最高的地区C. 这里是地域性商业群体商帮的诞生地D. 位于九省要津便于汇集南方各地茶叶【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从武汉循长江水道行进,可西上巴蜀,东下吴越,向北溯汉水而至豫陕,经洞庭湖南达湘桂,故有“九省通衢”之称,中俄“万里茶道”以汉口为起点正体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故D项正确;中俄贸易与湖广的粮食大省地位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中俄茶贸易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无关,排除B项;明清时期著名的地域性商帮为“徽商”与“晋商”,排除C项。故选D。11

12、.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设立有陪都,作为都城职能的有益补充。中国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直至唐朝;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这一变化反映了A. 对辽阔疆域有效管理的需要B. 非首都功能的疏散承载作用C. 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D. 大运河的修建决定了都城布局【答案】C【解析】A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依据材料“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设立有陪都,作为都城职能的有益补充”可知B说法错误,故排除B;依据材料“中国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直至唐朝;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结合中国经济重心的演变情况可知C正确;D说法绝对,不合史实,故排

13、除。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中国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12.有资料显示,19世纪70年代中叶,我国出口商品的种类只有80余种.189年增至200余种,到1910年出口达100万海关两的商品就有33种。其中生丝、茶卟等传统商品出口比重急剧下降,豆类、棉花等农副产品逐渐增多。这反映了A. 实业救国带动民族工业发展B. 清末新政拥转了贸易逆差C. 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D. 晚消政府的财政危机加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19世纪70年代中叶以

14、来,我国对外出口商品种类增多且多以农副产品为主,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日益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故C项正确;题干信息不能说明实业救国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仅为出口,不能体现贸易是否顺差,排除B项;题干不能直接体现晚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排除D项。故选C。13.20世纪初,清政府不得不以立法的形式将西方的工厂制度、公司制度和一系列与之配套的经济制度正式引入中国。清政府这一做法A. 体现了中国经济殖民地化B. 强化了官僚资本的主导地位C.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 解决了近代工业发展的困境【答案】C【解析】【详解】20世纪初,清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将西

15、方的工厂制度、公司制度和一系列与之配套的经济制度正式引入中国,这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C正确;A在材料未体现,排除;官僚资本在洋务运动时起到主导作用,B错误;社会制度不发生变化不能解决近代工业发展的困境,D错误。14.20世纪20年代前后,北京、上海、广州的一些戏楼、茶馆出现男女杂处合坐。僻居四川的成都也大致相同:“社交男女要公开,才把平权博得来;若问社交何处所,维新茶社大家挨(维新茶社男女可以杂坐)。”这反映出当时A. 女性地位有所提高B. 各地风俗趋向一致C. 民主思想广泛传播D. 娱乐场所繁荣兴盛【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京、上海、广州的一些戏楼、茶馆出现男女杂处合坐”结

16、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女人的行为由受到限制到可以男女杂处合坐,体现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女性地位的提高,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部分地区,各地风俗趋向一致的说法过于绝对,B选项排除。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娱乐场所繁荣兴盛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女性地位的提高,D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试题难度一般,解体关键在于对材料相关信息的准确提炼。材料体现的是女性地位的提高。15.如图为1926年同时刊出的两则广告,两则广告的根本共同点是A. 以孙中山为产品的代言人B. 利用国民爱国热情为民族工业拓展市场C. 图文并茂地展示商品特性D. 借助政治话语和

17、政治符号宣传商业信息【答案】D【解析】【详解】国庆是强烈的政治符号,左边广告中的“庆祝民国万岁,纪念革命伟人”,右边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提倡国货,挽回利权”,均属于政治话语,D项正确;广告只是利用了孙中山的影响力,孙中山本人并未宣传其产品,“代言”谈不上,A项排除;“应注意到左侧广告为殡仪馆的广告,不属于“工业”,B项排除:图文并茂是事实,但图及所配文字并没有体现商品特性,C项排除。故选D。16.从1961年开始,中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到1965年,全国共压缩城镇人口2600万,大城市数减少至171座,减少了17.8%;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下降到14.6%(1

18、964年)。这种现象A. 终止了人民公社运动B. 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C. 加速“左”倾错误的发展D.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611965年,中国为应对经济困难时期,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调整国民经济,因此此时的“逆城市化”现象有利于国民经济调整,故选D项;人民公社化运动与“逆城市化”现象无关,同时这一运动此时并没有终止,排除A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于1956年,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逆城市化”现象是对“左”倾错误的纠正,排除C项。17.1979年7月中国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又出台了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等相关法律

19、;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根据入世承诺在五年内清理和修改了2000多种法律法规。上述举措A. 保障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持续性发展B. 主要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 说明中国已经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D. 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涉及的时间是1979开始到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内,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加强与外国的联系,并且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入世贸组织,以及承诺清理和修改多种法律法规,主要是为了保障中国对外开放的持续性发展,故选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1992年提出的,与材料商70、80年代的法律不符,B错误;材料无法证明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涉

20、外经济,即国家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故D与题意不符,排除。18.金碚在大国筋骨中说:“如果从1992年正式明确走向市场经济道路算起,那么,仅仅经过了短短的5年时间,中国就基本上消除了件随计划经济30年的普遍短缺现象,越来越多的产品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甚至出现了生产过剩以及市场需求约束经济增长这种典型的市场经济现象。”这表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A. 已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B. 没有发挥任何积极作用C. 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增长D. 与市场经济体制并行不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中国走上市场经济道路后,“短短的5年时间,就基本上消除了伴随计划经济30年的普遍短缺现象”。这表明了市场

21、经济体制对经济的强大促进作用,也体现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故C正确;A项错在“已经彻底退出”,说法绝对;计划经济体制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并行不悖,故D错误。19.1986年7月,中国向关贸总协定正式提出恢复自己的原始缔约国地位,但中国“复关”谈判却一波三折。1995年11月,中国由复关谈判转为入世谈判,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中国成功入世的重要因素是A. 世贸组织规则更加符合中国开放战略B. 开发浦东彰显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决心C. 我国逐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 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推动【答案】

22、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在此时期我国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定了符合现代市场交易规则的法律法规,与国际惯例接轨,是中国成功入世的重要因素,因此C选项正确;世贸组织规则与关贸总协定基本一致,并未适应中国需要发生改变,A选项错误;B、D选项分别是在1990和1991年,不是此时中国成功入世的关键因素,排除。故选C。20.1765年英国法令禁止英国技工受雇外国,违者褫夺国籍没收家产,并对招募者处以一年内的监禁和100英镑罚款;1788年,对输出工具或机器者处以500英镑罚金。类似法律直至1824年才撤销。这种变化反映出英国A. 经济发展推动法律变化B. 意在保证技术垄断

23、优势C. 政府政策阻碍工业革命D. 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盛行【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随着工业革命发展,英国工业优势确立,逐渐放弃人才和技术垄断政策,体现了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演变,故选A。B、D两项只能反映材料前半部分,不能反映1824年撤销类似法律,排除;技术保护政策虽然不利于英国工业的长远发展,短期内有利于英国工业革命发展,故C项错误。21.英国传统体育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大街小巷中斗牛、斗狗、斗鸡、足球、拳击等活动都是寻常之事。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议会开始颁布如虐待动物法、城市警察法等法律来禁止血腥暴力活动及街头巷尾聚众游戏。这一变化说明A. 群众对政府政策的广泛认

24、同B. 立法是社会进步的唯一途径C. 国家干预经济推动社会转型D. 经济发展推动城市文明建设【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议会开始颁布如虐待动物法、城市警察法等法律来禁止血腥暴力活动及街头巷尾聚众游戏”并结合工业革命的知识可知,随着英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英国政府逐渐注重城市文明建设。D正确;材料未体现法律颁布后人民的反应,A排除;唯一途径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排除;材料只涉及政府对城市建设的干预,未体现对经济的干预,C排除。故选D。22.1918年,列宁指出富农是“最残忍、最粗暴、最野蛮的剥削者”,“要无情地向富农开火,消灭他们”。1921年列宁对富农态度变得相对缓和

25、,同意富农加入合作社。这一变化主要是为A. 国内外客观条件的变化B. 对富农的改造已经完成C. 工业化需要大量的粮食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动【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列宁对富农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苏俄国内外形势的变化,1921年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导致对富农态度发生变化,A正确,D项错误;1936年斯大林宣布“在农业方面已经没有富农阶级了”,排除B项;1925年12月苏联提出工业化方针,排除C项。23.1931年11月,英国议会通过一项为期六个月的禁止不正当进口法,规定贸易部有权决定对某些商品征收100%的保护关税。同年又颁布农产品法,规定对水果、蔬菜和其他一些农产

26、品征收进口税。1932年2月4日,英国议会通过进口关税法,规定除小麦、肉类和英国不生产或短缺的原材料外,所有的进口商品都要征收进口税。这些法案的出台A. 维护了英国在世界市场上的中心地位B. 有利于二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 缓解了英国国内日益严重的供销矛盾D. 违背了英国一贯坚持的自由贸易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此时英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这违背了其一贯坚持的自由贸易政策,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这些措施不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持续发展,B选项错误;这些措施不能真正缓解供销矛盾,C选项错误。故选D。24.1933年,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上,把传统的信

27、教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集会结社自由改为新的“四大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这表明罗斯福A. 主张社会财富应当平等分配B. 意图限制公民的政治权利C. 否定了传统的自由主义思想D. 关注到社会弱势群体的诉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罗斯福对传统的“四大自由”有所调整,突出了“免于匮乏”“免于恐惧”这两个内容,这体现出了在应对经济危机方面,罗斯福关注到了社会弱势群体特别是贫民的诉求,D正确; “平等分配”不符合罗斯福新政的根本出发点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排除A;从材料中得不出限制公民个人权利的表达,排除B;罗斯福只是把传统的自由主义进行调整,因此不能说是

28、否定自由主义思想,排除C。25.1937年初,罗斯福政府主动削减政府开支,缩减公共工程,并平衡政府预算,致使失业率人数骤然回升,从1937年8月到1939年6月,美国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工业产值下降33%,失去了1932年以来所取得的成果。该材料反映罗斯福政府A. 已放弃既定的经济策略B. 干预经济政策逐渐失灵C. 并未成功实践新政思想D. 将干预视为应急的措施【答案】D【解析】【详解】罗斯福主动削减政府开支,缩减公共工程,并平衡政府预算,说明他并没有把国家干预当成长期的政策来推行,而是视为应急的措施,故D正确;A项放弃说法错误,排除;干预是有效了,并没有失灵,排除B;C项与史实不符合,新政已经

29、实践,排除C项。26.19451951年,英国工党政府大力推行改革,把英格兰银行、煤炭工业、民用航空、电信业等基础工业部门收归国有;并颁布国民医疗保障法,规定实行国家补贴的公费医疗制度等。这表明A. 战后英国社会矛盾得到缓和B. 工党主张建立社会民主制度C. 政府行政权力受到多方制约D. 资本主义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答案】D【解析】【详解】二战后英国工党政府大力推行国有化政策,体现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表明工资本主义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矛盾得到缓和,A错误;B不符合史实,排除;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27.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说:“1929年危机之后,政府的

30、大财政都变成常态了凯恩斯主义现在比较流行,已摧毁了很多国家潜在增长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这可能是个不不幸的事情。”张军认为凯恩斯主义A. 遭到众多国家的抵制B. 刺激经济具有时效性C. 对经济发展的危害性D. 损害后发国家的利益【答案】B【解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采取凯恩斯主义,来缓解危机的负面影响,挽救经济;同时结合材料,“1929年危机之后,政府的大财政都变成常态了”表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故A错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采用凯恩斯主义,走上国家干预经济的道路,但是

31、随着干预的进行,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结合材料,张军认为1929危机后各国采用凯恩斯主义挽救经济,现在凯恩斯主义却摧毁了各国经济增长的能力。这些都说明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增长具有时效性,故B正确。1929经济危机后,各国采用凯恩斯主义挽救经济;现在凯恩斯主义却摧毁了各国经济增长的能力。这说明凯恩斯主义具有两面性,而C项仅仅看到其危害,过于片面,故C错误。材料内容并未体现凯恩斯主义损害后发国家的利益。故D错误。28.苏联在实施“四五”计划期间(19461950年),国民经济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恢复和发展,西方舆论断言的“苏联将从世界大国的名单中被勾销”不攻自破。据此可知,

32、这一时期A. 苏联模式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B.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C. 苏联“斯大林模式”仍具有一定积极作用D. 美苏争霸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主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苏联经济能够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得益于高度集中计划经济,能够集中人力、物力发展生产,这说明“斯大林模式”在此时期对苏联经济的发展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故C项符合题意;由于各国国情不同,苏联模式未必合适,而且其本身具有弊端,故排除A项;这一时期,“冷战”兴起,故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强调的是苏联实行“四五”计划使国民经济短时间内获得了恢复和发展,D项表述偏离材料主旨,排除。故选C。29.有学者认

33、为:从斯大林时期起,历届苏朕领导人不顾生产力水平,只凭人为的生产关系变革向共产主义过渡。这种超前的“穷过渡”的社会主义模式必然难以维持长久。材料认为斯大林模式A. 由于超越经济发展阶段而存在弊端B. 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自然形成的C. 通过排斥资本主义以变革生产关系D. 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选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从斯大林时期起,历届苏联领导人不顾生产力水平,只凭人为的生产关系变革向共产主义过渡”可知,学者认为苏联的发展有超越生产力水平的嫌疑,只依靠主观的生产关系变革来向共产主义过渡,这脱离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难以持久,即由于超越经济发展阶段而存在弊端,A正确;斯大林模式在题干

34、中认为更多的是人为调整生产关系导致的,而非自然形成,排除B;题干中未提及斯大林模式排斥资本主义,排除C;题干观点认为斯大林模式存在超越生产力水平的问题,说明这并不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之路,排除D。30.1965年3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农业的刻不容缓的措施的决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农业。19601980年,农业投资总额达3830亿卢布,比十月革命后的40多年的农业投入还高2.5倍。这体现了苏联19661980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和人均实际收入增长率(%)年份农业总产值人均实际收入196619703.95.9197119752.54.4197619801.73.4A. 改革重

35、点转向农业B. 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C. 农业经济持续滑坡D. 苏联模式弊端日益暴露【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601980年,农业投资总额达3830亿卢布,比十月革命后的40多年的农业投入还高2.5倍。”表明对农业加大了投入,但是从“19661980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和人均实际收入增长率”的表格中可以看出,农业总产值和人均实际收入并没有获得较快的发展,增长率反而逐步下降,说明长期以来苏联农业生产力水平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问题仍未能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故选D;1965年上台的勃列日涅夫仍然重点发展重工业,A错误;材料显示增长率提高,不能说生活水平下降和农业

36、经济持续滑坡,排除BC。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计55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初沿用明朝“一条鞭法”,商品交换频繁,但弊病日益突出:满清入关后疯狂圈占汉人土地,农民因土地被圈占变成无业游民,社会治安恶劣。“丁额无定,丁银难收”造成钱粮亏空。1701 年,宁波府“黯民倡照地派丁之说,与巨室相持”。为缓和矛盾,康熙年间提出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即位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1723 年,全国推行“摊丁入亩”,具体做法是废除人头税,把一县的丁役银钱总额分别摊入每亩土地,从土地田赋中征收。此法目的在于抑制土地兼并,控制人口流动,增加财政收入。 但由于放松了对人口的控制,使得人

37、口急剧增长,生产力发展受阻,生产资料的增长无法满足人口激增,定额的赋税使农民的隐形负担加重。而大量自耕农得以生存下来,对封建制度有很大适应力,忙于生活资料的生产,导致社会商品率的降低,且手工业处于服从地位,对资本主义关系有较大排斥性。本质仍然是加强封建王朝统治的工具,无法达到质变。它摆脱不了以往税制改革偏离初始方向的怪圈,实施过 程中人民的负担根本没有得到任何减轻,甚至是增加。摘编自王人骏、曲伟叶清朝“摊丁入亩”制度探微等材料二 1853 年,清政府按惯例允许地方带兵大员自筹军饷,厘金制度应运而生。它最初只是一种地方劝商捐助经费的临时筹饷方法,对镇压各地起义发挥了一定作用。半年中厘金一项收款达

38、 2 万贯,缓解了当时的燃眉之急。1862 年演变成全国性具有商税性质的制度,虽有税的性质,但实质是一种费。其缺陷主要表现为名目繁多、抽厘行为不规范。同时,地方各自为政, 自定章程,致使征收率不一,越来越高,泛滥成灾,直接影响了民间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由于厘金税征收对象多为日用百货,征收方法采取过一卡征一税的方法,1931 年因“对于贸易是巨大的障碍”被裁撤。摘编自郑备军、顾健耀中国近代裁撤厘金与当前税费改革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述清朝实施“摊丁入亩”政策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厘金制度产生的原因,并比较与“摊丁入亩”的相同之处。【答案】(1)背景:清初沿用“一条鞭法“造成土地兼

39、并加剧;流民间题严重;赋役征收影响政府收入;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化;连锁反应危及清政府的统治;商品经济发展(赋役征银);雍正之前皇帝的探索经验。(2)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清朝财政状况恶化。维护清王朝统治;镇压太平军起义的需要。相同之处:背景:都立足于工商业的发展。目的:都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制定。特征:制度本身存在不能治愈的弊病;制度实施之初曾发挥一定作用,后期问题日益暴露。结果:后期都因发展与时代要求不符,赋役沉重,终被淘汰;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解析】【详解】(1)据“清初沿用明朝一条鞭法满清入关后疯狂圈占汉人土地,农民因

40、土地被圈占变成无业游民,社会治安恶劣”得出清初沿用“一条鞭法“造成土地兼并加剧,流民问题严重;据“丁额无定,丁银难收造成钱粮亏空”得出赋役征收影响政府收入,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化,连锁反应危及清政府的统治;根据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雍正帝对康熙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继承可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雍正之前皇帝的探索经验。(2)原因:根据“最初只是一种地方劝商捐助经费的临时筹饷方法,对镇压各地起义发挥了一定作用”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镇压农民起义的需要;根据“地方各自为政, 自定章程,致使征收率不一,越来越高,泛滥成灾”得出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清朝财政状况恶化等。综合材料一二的内容可知,“摊丁入

41、亩”和厘金制度的相同之处可从征收的背景、目的、特征和结果上进行总结概括。从背景上来说都立足于工商业的发展,目的在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特征在于都存在弊病,制定之处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后期问题日益暴露,结果在于和时代要求不符,最终被淘汰,但它们的存在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扩展区域主要表现非洲14501800年,地中海沿岸非洲、东非海岸已是旧大陆体系部分,其余则是化外之地。16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好望角建立永久要塞,作为经济军事据点,1713年一艘来自印度洋的商船把亚麻布带到岸上洗,结果把一种可怕的天花瘟疫传至此地,1/4以上居民被杀死,18

42、世纪5080年代,天花又两次侵袭南非部分地区。在非洲绝大部分地区,对世界网络参与趋势加强主要是以奴隶贸易方式完成的,至1880年之前的400余年,约1100万黑奴活着到达美洲。美洲1492年人类穿越大西洋,欧洲就打开了进入美洲内陆的通道。他们通过军事、迅速征服墨西哥、秘鲁,进而控制印加帝国。欧亚大陆的主要谷物(麦类和水稻)柑橘、香蕉、无花果、葡萄传入美洲,同时至1650年,各种流行性“人群疾病”(这类疾病需一定规模的人群互动来传播)和虫媒致命性疾病的发作导致美洲人口损失50%90%。摘编自【美】威廉麦克尼尔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材料二 世界性网络的锻造,既造成了破坏,也带来了发展和创造,人们的生

43、活越来越受到来自远方的各种事件和进程的影响。枪炮对整个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加以重新塑造,并造成国家间鸿沟不断加深;在经济领域导致了财富分配格局的大规模变革;社会领域造成人口迅速增长,社会等级更为复杂;生态领域导致无数物种交换,植物、动物、疾病出现了局部同一化现象;地理领域导致了不同地区社会的联合;在知识文化领域这些趋势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摘编自施诚全球史研究主题评介(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非洲和美洲融入世界性网络过程的相同点,并指出其融入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性网络形成的影响。【答案】(1)相同点:西欧殖民者主导(被动融入);都伴随物种交流的过程;传染病传播,人口锐减现

44、象。背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及其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展;西欧基督教传播的影响。(2)影响:促进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深重灾难,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转型;人类社会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不同地区物种的交流与传播,丰富民众生活,促进人口增长;伴随世界性网络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解析】【详解】(1)相同点:根据“在非洲绝大部分地区,对世界网络参与趋势加强主要是以奴隶贸易方式完成的”“欧洲就打开了进入美洲内陆的通道。他们通过军事、迅速征服墨西哥、秘鲁,进而控制印加帝国”得出西欧殖民者主导(被动融入);根据“欧亚大陆的主要谷物(麦类和水稻)柑橘、香蕉、无花果

45、、葡萄传入美洲”得出都伴随物种交流的过程;根据“天花又两次侵袭南非部分地区”“1/4以上居民被杀死”“各种流行性人群疾病和虫媒致命性疾病的发作导致美洲人口损失”得出传染病传播,人口锐减现象。背景:结合所学,可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展、西欧基督教传播等角度分析总结。(2)影响:根据“在经济领域导致了财富分配格局的大规模变革”得出促进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枪炮对整个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加以重新塑造,并造成国家间鸿沟不断加深”得出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深重灾难,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转型;根据“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受到来自远方的各种事件和进程的影响”得出人类社会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根据

46、“生态领域导致无数物种交换”“社会领域造成人口迅速增长”得出不同地区物种的交流与传播,丰富民众生活,促进人口增长;根据“造成国家间鸿沟不断加深”得出伴随世界性网络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凯恩斯学派则认为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

47、手段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主张减税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摘编自吴于瑾、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依据材料并接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围绕“理论创新与经济发展”,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具体论题,阐述需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论题:经济理论的不断创新,推动了资本主主义的经济发展。阐述:自由理论的提出,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发展,促进了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凯恩斯主义的提出,为罗斯福新政所实践,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为里根克服经济“滞胀”局面,提供了新思路,推动新时期美

48、国及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示例二:论题:罗斯福新政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实践。阐述: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对经济的积极干预作用;罗斯福新政通过立法形式,以法律为手段,积极干预经济;罗斯福新政对金融、工业、农业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干预,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了社会保障体制,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复苏。【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提出论题:经济理论的不断创新,推动了资本主主义的经济发展。阐述:根据“要求让看不见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联系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盛行的经济政策,说明自由理论的提出,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发展,促进了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根据“凯恩斯学派则认为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联系罗斯福新政的史实,说明凯恩斯主义的提出,为罗斯福新政所实践,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根据“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主张减税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联系20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的调整,说明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为里根克服经济“滞胀”局面,提供了新思路,推动新时期美国及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