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67318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逸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迹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据载,启是夏朝第二位君主。下表

2、为古代文献中关于启的部分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记载内容文献禹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战国策燕策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天用弗式墨子非乐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孟子万章上)A. 儒家对启品德的颂扬值得商榷B. 启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C. 古人对启改变传统的争议颇大D. 启是沉湎享乐的昏庸君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文献既有记载启夺权及淫溢康乐的一面,也有记载其贤德的一面,因此反映的是古人对启改变传统的争议颇大,C正确;AD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2. 秦朝时“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汉初这种“遗风余俗犹尚未改”,如陆贾致仕后就

3、曾将家财平分给五个儿子。秦汉之际的这种习俗A. 延续了商周宗法秩序B. 顺应了小农经济的需求C.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 推动了儒家伦理的传播【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陆贾致仕后就曾将家财平分给五个儿子”中陆贾的做法适应了小农经济下个体生产的需要,B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的宗法秩序就已经走向崩溃,A排除;C是科举制的作用,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3. 下表为唐朝前期设置的巡察地方的官职。表中信息反映出当时贞观八年(634)十六道黜陟大使(只派出十三人)武后天授二年(691)十道存抚使中宗神龙二年(706)十道巡察使(二周年一替)景龙三年(709)十道按察使(置废频繁)开元二十一年

4、(738)七五道采访使A. 中央政策缺乏延续性B. 地方行政体系日趋完备C. 地方政府权力逐渐削弱D. 中央注重多渠道控制地方【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唐代设置了巡察地方的官职,并限定人数,规定更换的规则,通过这些措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没有延续性,排除A;材料涉及的是监察体系,而不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地方政府的权力大小,排除C。4. 据载,北宋时期,宋真宗(968-1022年)经常亲临佛寺,进渴参拜,以示崇敬;同时,他也大兴土木修建道观,甚至专门设立道教节日,令天下士民庆祝。这反映出当时A. 三教并行局面被打破B. 佛道思想成为官方哲学C

5、. 教化手段呈现多元化D. 儒学社会基础严重削弱【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宋代通过佛教教化功能加强社会管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教,排除A;儒学是正统,排除B;社会基础严重削弱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5. 1394年,明太祖下令:“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命礼部严禁绝之,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这反映出明太祖禁止私海外贸易旨在A. 活跃国内商品经济B. 安定沿海社会秩序C. 防止外来思想渗透D. 加强官方贸易垄断【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体现的是明太祖认为沿海地区的人民同外

6、商进行交易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海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安定沿海社会秩序,B正确;明朝时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活跃商品经济的说法错误,A排除;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B。6. 下表为18531854年天京粮食供应状况表。它反映出时间供应状况1853年定都之初城内所有新老兄弟姊妹,“来取者即与之”1853年6月“设立门牌,逐户编查”,“既有名数可稽,始议每日发米数”1854年6月下食粥之令1854年8-9月城内出现断粮的紧急状态,大批男女出城“割稻自食”A. 太平天国缺乏群众基础B. 清军围困取得初步成效C. 圣库制度在实践中逐渐破产D. 天京军事斗争形势日趋紧张【答案】C【解析】

7、【详解】材料“既有名数可稽,始议每日发米数”“城内出现断粮的紧急状态,大批男女出城割稻自食”体现的是受到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及生产力的影响,圣库制度在实践中走向破产,C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A正确;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7. 下图为晚晴一份奏议的内容摘求。该奏议旨在倡早A. 师夷长技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 “自强“求富”D. 维新变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方今之病,在笃守旧法而不知变”“今兹之法,皆汉、唐、元、明之弊政,何尝为祖宗之法度哉”体现的变法改革的主张,D正确;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及自强求富的口号与材料无关,ABC排除。故选D。8. 1913年,

8、北洋政府工商总长张謇提出:“宜分别输出入物品之性质以为卷到,不宜如旧条约以值百抽五或值百抽七五概括之税率”,如果能够“出口税轻重由我,则国际市场上庶有我国商人容足之地”。由此可见他主张A. 谋求关税自主以推动实业发展B. 废除列强经济特权以维护经济独立C. 提高税率以保护中国民族经济D. 参与制定国际规则以融入世界市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出口税轻重由我,则国际市场上庶有我国商人容足之地”可得出其强调关税自主,为中国实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经济特权,只涉及到关税,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要提高关税,排除C;“融入世界市场”的说法错误,排除D。9. 下表是1937年

9、中国共产党改编红军的原则和做法。由此可见1937.8.1总政治部提出红军改编后,政治工作中的仍是进行党的工作,保障党的策略路线的执行1937.8.25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937.9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A. 中国共产党是统一战线的主导力量B. 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对军队的指挥权C.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D.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式是党外合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政治工作中的仍是进行党的工作,保障党的策略路线的执行”“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可以看出,国共第二次合作,

10、以党外的形式开展,中共仍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军队改编,但仍然由中共领导,故D项正确,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中共是主导排除A;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C。10. 195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严厉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农村人口迁往城市。这主要是为了A. 减轻城市就业压力B. 促进集体经济发展C. 适应人民公社需要D. 缩小城乡间的差别【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防止农村人口外流主要是为农村改造后的集体劳动提供劳动力保障,故B项正确;当时农村人口进程并不会影响城市的就业,排除A;人民公社是1958年开展的,排除C;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11

11、. 下图为公元前5至前4世纪雅典公民大会的演说及表决程序。由此可见当时A. 主席团是城邦的最高权为机构B. 演说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C. 演说必须维护城邦整体利益D. 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运作【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雅典公民直接参与公民大会,并投票表决城邦的事务,说明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运作,这是直接民主的体现,D项正确;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排除A;B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C项太绝对,排除C。12. 1615年,法国经济学家蒙克莱田在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要求政府在外国商人从法国输出他们所需商品如小麦、酒、化装品和食盐等等时,课以高额的出口税。其要求在客观上

12、适应了法国A. 抗衡英国的需要B. 海外殖民探险的需要C. 商人阶层的需要D. 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要求政府在外国商人从法国输出他们所需商品如小麦、酒、化装品和食盐等等时,课以高额的出口税”体现的是重商主义经济思想,这一主张适应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C正确;AB与材料无关,排除;当时工业资产阶级尚未产生,D排除。故选C。13. 下图为19131973年美、日、英、法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变化示意图(1913年指数为100)。其中代表日本的是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速度飞快,迅速赶超了英国、法国、联邦德国

13、等发达国家。到1987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因此图中发展速度最快、指数最高的就是日本,A正确;其它三项均不符合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排除。故选A。14. 1921年,在美国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了五国条约,该条约规定了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从而开启了五国长达15年的“建舰休息期”。据此可知五国条约A. 暂时缓和了列强间的军备竞赛B. 大大提高了美国海军的影响力C. 有效限制了日本主力舰的发展D. 严重冲击了英国海上霸主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该条约规定了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从而开启了五国长达15年的建舰休息期”体现的是该条约暂

14、时缓和了列强间的军备竞赛,A正确;BC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15. 在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指出,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问题。这反映出当时A. 波兰成为美苏两国争夺的焦点B. 苏联努力扩大在东欧地区的影响C. 苏联以全球霸权作为战略目标D. 苏联西部边界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体现的是苏联试图扩大在以波兰为主的东欧地区的影响力,将其作为苏联的屏障,B正确;二战后美苏争夺的重点是整个欧洲,A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二

15、、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 下表1为1765-1789年间英国对华贸易额变化表,表2为清朝乾隆时期国库岁入额变化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1年份输入中国之贸易额自中国输出之贸易额1765-1769119291531906191770-1774146646621190581775-1779124147119687711780-1784130193120833461785-178936217635491508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表2年份岁入乾隆二十八年(1763)47 063 611乾隆二十九年(1764)54 273 814乾隆三十年(1765)60 336

16、375乾隆三十四年(1769)76 222 877乾隆三十六年(1771)78 940 001史志宏清代户部银库收支与库存统计 注:上两表中的贸易额及岁入单位均为“银两”根据材料,指出英国急于开拓中国市场的背景,并说明清朝拒绝进一步与英国通商往来的可能原因。【答案】背景:工业革命不断发展,增强了英国开拓世界市场的欲望;英国在对中国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原因:清朝国库收入处于增势,忽视国际贸易。扩大与英国贸易,可能给中国传统经济发展造成威胁;统治者在“天朝上国”的心态下,注重朝贡贸易;坚持闭关政策。【解析】【详解】背景:本问可结合鸦片战争的背景进行概括,可得出工业革命不断发展,增强了英国开拓世界市

17、场的欲望;英国在对中国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原因:从表格数据可看出,清朝国库收入处于增势,忽视国际贸易。再结合所学可从扩大与英国贸易,可能给中国传统经济发展造成威胁;统治者在“天朝上国”的心态下,注重朝贡贸易;坚持闭关政策等方面概括。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传统的汉文文献认为中国人种起源于中原地区,然后向周边扩散。明代中西交通后,一度认为西方文明来源于中国。19世纪末,随着中西交往的加深,“中国人种起源”作为一个特殊的“问题”出现。1894 年,法国人拉克伯里在其出版的早期中国文明的西方起源中,列举了中国和古巴比伦在天文历法、语言文字、科技发明和政治制度方面近百种相似之处,断定中国文明

18、是从古巴比伦东迁而来,即“西来说”。中国的一些学者,如刘师培、章太炎、丁谦、黄节等人都曾著文介绍这一学说,从中国古籍中搜罗证据,为之证明。由此,西来说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学说,被较多的中国人所接受。到了20世纪20年代,西来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怀疑。缪凤林分析了当时认可中国人种西来说的原因:“中土学者,于此新来之说,复不能审思明辨甚且并巴比伦史亦不知研究,徒拾彼等所说之一二以相矜夸。”但这些怀疑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这种向西方寻求民族自信心的民族溯源,随着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和民族意识的高扬,以及大量考古发现的出现,终至抛弃。据刘超危机与认同:中国民族溯源研究根据材料指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

19、知识界对中国人种“西来说”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答案】变化:由接受到质疑并最终否定。示例: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传统的“天下”观念动摇,近代的国家观念在中国兴起。在西方强大与中国落后的现实中,中国知识界主动接受并试图“证明”西来说,既有对西方文明的仰慕,但主要是希望通过建构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求与西方民族平等的地位,从而唤起国民的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但由于“西来说”学说自身存在缺陷,在中西同源问题上并无实据;一战使中国知识界认识到西方近代文明的弊端;五四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进一步唤醒了国民的民族意识;当时新的中国考古发

20、现证明了中华文明自成体系,这些因素都促使中国知识界否定并抛弃中国人种“西来说”。总之,近代中国知识界对中国人种“西来说”的态度,反映出中国学者在体认到民族危机与挫折时,重新诠释本民族的起源以期望救亡图存的努力;这一过程,也是中国人追本溯源,证知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文明一脉相承这一科学结论的过程。【解析】【详解】变化:根据“ 西来说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学说,被较多的中国人所接受。”“到了20世纪20年代,西来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怀疑。”“随着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和民族意识的高扬,以及大量考古发现的出现,终至抛弃。”可得出由接受到质疑并最终否定。阐述时能够结合材料,从中国知识界接受中国人种“西来

21、说”的时代背景及原因、否定中国人种“西来说”的时代背景及原因等角度进行分析,运用史实准确,并得出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历史认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从中美苏三角关系的本质来看,中国本应处于最有利的位置,但由于二十年与美国敌对、二十年与苏联敌对,中国未能充分利用它在这三角关系中的先天性优越地位。1970年末期至80年代中国逐渐明白这个道理,因此逐渐修正其处理与两国超级大国关系。卢子健中国对外关系转变(1)作者认为中国“能充分利用”在中美苏“三角关系中的先天性优越地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0年末期至80年代中国为“

22、修正”同美苏关系而采取的举措,并说明这些举措产生的影响。【答案】(1)同意。若从中国20世纪50年代推行意识形态外交,实行“一边倒”,对抗美国;20世纪60年代反美又反苏;20世纪70年代联美制苏等角度作答,合理说明中国外交始终受到制约。不同意。若从建国初美国敌视中国,中国“一边倒”是中国必然选择;20世纪60年代,美国敌视中国、苏联威胁中国安全,反对美苏霸权是中国必然选择;20世纪70年代,中国适应调整外交策略,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为中国外交带来重大转机等角度作答。若综合上述两种观点,合理阐述,酌情给分。(2)举措: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苏联实现关系正常化。影响: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有

23、利的外交环境;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解析】【详解】(1)结合中国外交的内容可得出同意。可建国初期的外交和70年代的外交史实展开论述。从中国20世纪50年代推行意识形态外交,实行“一边倒”,对抗美国;20世纪60年代反美又反苏;20世纪70年代联美制苏等角度作答,合理说明中国外交始终受到制约。也可以选择不同意。根据所学可从从建国初美国敌视中国,中国“一边倒”是中国必然选择;20世纪60年代,美国敌视中国、苏联威胁中国安全,反对美苏霸权是中国必然选择;20世纪70年代,中国适应调整外交策略,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为中国外交带来重大转机等角度作答。并合理说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始终符合

24、中国的需要。若综合上述两种观点,合理阐述,可酌情给分。(2)举措:根据所学可得出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苏联实现关系正常化。影响:结合所学可得出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利的外交环境;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等方面。19. 下表为不同学者关于全球化进程阶段划分观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两阶段说第一阶段:1492-1992年,这500年为不自觉的过程第二个段:1992年以来,进入下一个为期500年的自觉的发展过程,因为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绝对优势三阶段说第一阶段:单一中心对多中心的侵性和单一中心确立。从15世纪全球化进程源起到19世纪70年代大英帝国霸权的确立第二阶段

25、:单一中心的维持与更选。从1880年一直到1972年美元本位的终止,经历了欧洲中心向美国中心的转变第三阶段:多中心的复兴和单一中心的衰落。从70年代一直持续到现在。美国相对衰落,全球的政治、经济表现出某种整合趋势四阶段说第一阶段:原始资本积累进程。一方面是一部剑与火的血腥历史,另一方面也是促进建立全球联系的历史第二阶段:商业资本进程。商业资本大量投向国际贸易,促进了全球各地的联系第三阶段:工业资本进程。从18世纪起,工业资本以技术革新为前导,以海外投资至斯为前导,为目标,从两条线上巩固和发展已存在的全球性联系,把单纯的商业贸易关系发展为生产、销售相结合的多层联系第四阶段:金融资本进程。大进程,

26、全融资本依靠强大的垄断力量支配着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并影响到人类其他一切活动据崔兆玉、张晓忠学术界关于“全球化”阶段划分的若干观点分别指出上述材料中三种划分方式审视全球化的视角,并从社会制度演变的角度重构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答案】视角:市场经济体制的视角;全球化中心的视角;主导全球化资本的视角。示例:第一阶段,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到一战爆发。是资本主义主导全球化的阶段(资本主义或西方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扩张阶段)。第二阶段,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到冷战结束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同影响全球化的阶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既相互对垒,又相互借鉴。第三阶段,从苏联解体到现在。该阶段社会制度对全球化

27、的影响日趋减弱;经济和科技因素对全球化的作用大大增强(跨国公司已能在全世界进行资源配置);市场经济体制普遍确立,全球一体的市场经济迅猛发展。【解析】【详解】视角:根据材料“因为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绝对优势”可知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视角;根据材料“美国相对衰落,全球的政治、经济表现出某种整合趋势”可知是全球化中心的视角;根据材料“商业资本进程”“工业资本进程”“金融资本进程”可归纳出主导全球化资本的视角。进程:本题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阐述能够结合材料,围绕社会制度影响全球化进程的角度进行划分,划分阶段合理,运用史实准确,如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扩展过程及苏联解体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2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