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节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依“五知”法,读懂诗歌 核心知识思维导图 关键能力靶向突破【典例剖析】1.(2020新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9分)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 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注】把:握,执。岘首山,在襄阳。耆旧:年高望重的人。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
2、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五知法 读懂诗歌 知人 知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诗备受后世推崇,影响深远。知形象“峨眉”“岘首”是诗歌中两个形象,“峨眉”代指蜀地,“岘首”是襄阳的代指,意在说明两地距离遥远。知体 从诗体上看,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从诗题上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五知法 读懂诗歌 知言 首联点明“困局”:这个世界兵荒马乱,而自己困居柴门,又老又病。颔联在上述两般伤心事上又递一层:老友
3、即将离开,面对离别,怎不叫人惊心伤神!“过日”杜甫活用陈后主叔宝囚禁这一典故,说郑炼的诗好比美酒,能让自己得到些慰藉,借此度过难捱的时光。这是对郑诗的赞美。颈联写景抒情,虽路途遥远,再见无期,但诗人希望友人在道路尽头遇到一个春天!一个“春”字领起了下面诗意的转折“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杜甫希望郑炼回到故乡,能觅得识己者,一展才能。五知法 读懂诗歌 知情 本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不愿分离,依依不舍之情。同时希望友人在新的地方再遇到一个春天!知法 全诗表达的情感复杂而多变,由自伤到不舍,再到宽解与希望,几番转折,表达婉曲。在手法上,多用典故,在看似平直的叙述中,深含多层意指,从而形成了言简意赅的效
4、果。同时,它又具有格律谨严的特点。全诗前三联对仗,第三联以“峨眉”对“岘首”自然天成,堪称绝妙。步骤 思路 读题干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回应 原文“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理解,诗人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不是为“离别”而心惊神伤。“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满分展示】答案:B(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高分攻略】【满分展示】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颈联中的物象“峨眉”“岘首”,诗中用“峨眉”代指蜀地,目的是引出下句的“
5、岘首”的代指襄阳。以物象“峨眉”“岘首”代指蜀地、襄阳两地,意在说明两地距离遥远,地阔天高,含不舍之意。“峨眉”“岘首”两座山,峨眉在蜀地,代指诗人分别的地方,而岘首在襄阳,是友人要回的故乡。以两山相距之远来表达与友人不愿分离,依依不舍之情。答案: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2.(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9分)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
6、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高分攻略】全诗情感:抒发自己心存儒道、不愿奔走权门、不愿轻易接受别人恩惠的耿介和清高情怀。【满分展示】解析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D项中“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了
7、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答案:D(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答:【高分攻略】第一步:诵读全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分析颈联,明确颈联描写了哪两个具体场景。第二步:从抒情方式的角度上,对比分析颈联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不同方式。第三步:分别从情感表达上和结构安排方面上分析这种抒情方式的表达效果。【满分展示】析场景析情感明效果雨中垂钓颈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孤高、具有鸿鹄之志的人物形象,是情感情怀的形象化表达。颈联这样写缓和了前面直陈式的叙述,使诗歌变得婉转从容。
8、风中鸿雁答案: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备选例题】(2019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12分)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其四 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注】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从教:任凭。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
9、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高分攻略】五知法 读懂诗歌 知人 陈与义(1090-1138),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知体 这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题画诗。标题中往往有“和”“酬”“赠”等。唱和的对象,可以是诗作,
10、也可以是一幅画等。五知法 读懂诗歌 知言 其一:彩绘无法除掉无盐的丑,水墨画中的梅花之风韵却更加清秀美丽。前两句说出了水墨画的艺术特质:追求神韵的表现,而不是外在。后两句说纵然水墨画中的梅花变成了黑色,但是画家将梅花的高贵品格特质表现的淋漓尽致,在气质神韵上,桃李只能作为梅花的仆人。是对画作精当的理解、最大的褒扬,又是对画家刻骨的高超画技的赞叹。其四:前两句,第一句前隐约再现了画作的景象,第二句直接夸赞画家画笔功夫了得。整首诗夸赞画作不追求外在妖艳,而注重内在精神品格的表现,又和梅的精神气质相切合。五知法 读懂诗歌 知情 诗人从气质神韵的角度欣赏画作,眼光独到,注重内在精神品格的表现,对画家刻
11、骨的高超画技的赞叹。知法 诗中用典较多,但有注释,所以降低了阅读理解上的难度。结合注释,理解起来是比较容易的。还有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满分展示】析选项 C项“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对应 原诗“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说法有误。题目为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说明画作的主要内容是墨梅,并没有说“还描绘了桃花、李花”,桃花、李花只不过是诗人用以与墨梅来构成对比的,并不能说明墨梅图中就“描绘了桃花、李花”。答案:C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B.
12、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高分攻略】【满分展示】读选项 析诗文,细比对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B项里,“从教变白能为黑”,不必在乎梅花到底是红颜色还是白颜色,即使画成黑颜色,那又何妨,这些毕竟都是外在的、表面的东西。第一首诗的目的是展示梅花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内在的风韵,并不是“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故选项错误。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C项中,借公主的梅花妆来体现画作之美,但富贵气质是公主身份
13、带来的,与梅花无关。故选项错误。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D项中,相似点在于重神而不重外形,无法体现出艺术来源于生活,前后无关。故选项错误。答案:A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答:【高分攻略】【满分展示】诗意解读 其一 其四 理解 诗歌用无盐、桃李衬托梅花,意在表明美是梅花的本质,美到了骨子里,画家如何表现倒在其次。诗歌称画者画出梅花妆般的神韵,画到妙夺自然的地步,那么爱,那么懂,简直是梅的知己与伯乐。对比“清姝”二字表现了作者对墨梅画的喜爱,侧重赞叹墨梅的清姝
14、气质。“意足”二字表明了作者的审美倾向,侧重赞美画家技艺之高超。认识 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 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答案: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素养提升类题精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小题。(9分)楼 上 杜甫 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注】这首诗为唐代宗大历四
15、、五年(769、770)诗人漂泊长沙时所作。杞楠:都是高大乔木,材质坚硬,此指栋梁之材。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立意高远,冠以“天地”二字,喻指搔首太息非为诗人的穷通,而是为了社稷苍生的安危。B.颔联写远望之状,是全诗关键,领起三、四联。诗人漂泊五湖之南,离朝廷极远,自叹无补国事。C.颈联从反面写恋阙之情,自愧不是栋梁之材,无力整顿乾坤,把忧国忧民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D.全诗感情深婉悲切,取境阔大,描摹细腻,塑造出鲜明的抒情形象,是杜甫忧国忧民的真实反映。【解析】选C。C项中,“颈联从反面写恋阙之情”理解错误。颈联两句的意思是:恋念朝廷常感到劳伤肝肺,但论才能
16、则又觉得有愧于那可作栋梁的杞楠。“恋念朝廷常感到劳伤肝肺”是直抒胸臆,是从正面直接抒写的。2.明代王嗣爽在杜臆中,称赞本诗的尾联“苦语次骨(即入骨)”。请赏析诗的尾联。(6分)答:【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的能力。注意从遣词造句、艺术手法、意境的创设以及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苦语次骨(即入骨)”这个关键词,赏析围绕着整个词展开。尾联的意思是在乱离之中如今已经不能自救,而结果我恐怕还是要老死在这边远的湘潭。从手法的角度,这是直抒胸臆。“乱离难自救”句中“难自救”可以见出诗人苦难的处境,其言外之意是自救尚且很难,谈何报国呢?体现了诗人对不能报国而实现自己伟大抱负的深深遗
17、憾和苦痛。“乱离”写出了当时国家现状,也能体现诗人对国事的忧虑。“终是老湘潭”,最终会老死在湘潭,这是对年老体衰和不能实现抱负为国建功的深深遗憾。诗人的这种苦痛之语让读者也深深震撼,可谓“苦语次骨”。答案:尾联由“身事”句领起,归结到诗人自己,直抒胸臆。在动荡离乱中,诗人自己尚不能自救,更以何致君尧舜,以何来报国?最终只怕会老死在湘水之滨潭州之地。表达了诗人沉痛悲凉的离愁和身世之叹(“苦语”),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登楼之际慷慨抒怀的主人公形象立现于读者面前(“次骨”)。二、(2020闽粤赣三省十二校调研)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夜 起 黄遵宪 千声檐铁百淋
18、铃,雨横风狂暂一停。正望鸡鸣天下白,又惊鹅击海东青。沉阴噎噎何多日,残月晖晖尚几星。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睡几人醒?【注】黄遵宪:晚清著名诗人,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曾积极参与维新变法,被解职后归家闲居,此诗写于闲居期间。鹅击海东青:暗指俄国侵占我国东北部分地区。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写檐铁和风铃在风雨中撞击、晃动,发出了“千”“百”声。诗人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表现了夜晚的宁静。B.颔联写出了诗人长夜无眠,盼望天亮的心情,“又惊”句揭示了诗人无眠夜起的原因。C.颈联感慨天色阴沉的日子太多,月光虽然明亮,却是残月,天空虽有星星,却只寥寥数颗。D.尾联“吾独
19、立”照应诗题“夜起”,与下文的“万家酣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鲜有同道的孤独处境。【解析】选A。A项,“以声衬静的手法,表现了夜晚的宁静”错。檐铁和风铃发出的“千”“百”声写出了雨之大、风之狂,照应下句“雨横风狂”。2.这首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请你结合相关的诗句分析。(6分)答:【解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整体解读诗歌,再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古诗答题注重诗歌特点,此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两个词“情感表达”、“含蓄蕴藉”的理解,而“含蓄蕴藉”为重点。含蓄表达多为典故、借代、双关、象征、寓情于景。解题时首先找到这些含蓄的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手法运用的效果
20、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分析可知“雨横风狂”象征清朝风雨飘摇的局面;“鸡鸣天下白”“鹅击”都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沉阴”“残月”象征清政府的黑暗;“吾独立”象征“我”的清醒,“万家酣睡”象征民众的愚昧。答案:(1)首联写以檐铁千声写出了夜晚风雨大作的情景,象征清朝风雨飘摇的局面,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2)颔联上句写诗人盼望天明,实则一语双关,渴盼时局好转。下句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达了对俄国侵占我国领土的震惊与愤慨之情。(3)颈联感慨阴沉的天气太多,夜空只有残月和疏星,以此象征清政府的统治腐败黑暗,民族前途微茫,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4)尾联“我”独立于斗室,联想(想象)到此时民众都在酣睡
21、,以此隐喻国民的愚昧麻木,表达了对民族命运的忧虑之情。(从比喻或景情角度作答亦可得分)三、(2020合肥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小题。(9分)咏 史 刘禹锡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注】骠骑:古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少卿:任安,字少卿,曾任大将军卫青的属官。据史记载:大将军卫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颓波:大河决堤时从堤口奔泻而下的洪流。用此作喻世事变化。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将人生感慨不着痕迹地寄寓于笔墨
22、之间,用意含蓄而隐微,情感深沉厚重。B.首联采用对举方法来叙事。上句称霍去病的官职,下句称任安的字,充满敬重之意。C.第三、四句运用白描的手法,娓娓道来,既赞扬了任安,又表明了心志,感情强烈。D.“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流露出作者对朝廷用人制度的不满与怀才不遇的感叹。【解析】选A。A项中,“用意含蓄而隐微,情感深沉厚重”理解错误,这首诗主要写汉武帝时,骠骑将军霍去病不是没有势力,而是势力一天天增大,任安(字少卿,是大将军卫青的属官)不趋炎附势背离卫青而离去。世道颓废厉害如江河日下,我的坚持正义的心坚定得如同黄河三门峡中的中流砥柱而不随波逐流。重在表现主观情感,咏史兼抒怀,用意明朗直接,情怀悲
23、愤沉痛。2.纵观全诗,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答:【解析】全诗中诗人的情感主要通过前两联表现出来:“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这两句充分肯定任安的不趋奉权贵的可贵精神。诗人对任安情有独钟,任安的这种行为,如今更是难能可贵。诗人把任安视为知己,他不向权贵屈服,永远不向邪恶势力低下那高昂的头。形势越是险恶,他越是坚强。“我心如砥柱”,是诗人的真心表白,是诗人与邪恶斗争的宣言。着实可佩可敬。答案:“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写出霍去病的权势很大。在一般情况下,一般世俗之人,如蝇逐臭,改换门庭,纷纷投靠他。可任安却不是这样。充分肯定任安不趋奉权贵的可贵精神,赞扬了西汉汉武帝时任安固守节操,不肯趋炎附势的高风亮节。“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这两句是诗人的感慨。诗人说如今的世道有如流水直下,只有我的心像中流砥柱一样,毫不动摇。借以表达了诗人心如砥柱,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