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4雨后 苏教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76562 上传时间:2025-10-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4雨后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4雨后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4雨后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4雨后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了解雨后清新自然的色彩,能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教学重难点 在诗歌优美的旋律中体会小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教学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一、 导入二、 初读课文1.自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2.出示:树梢 赤脚 使劲 妹妹 拍打 发射兴奋 短粗 咬牙 糟糕 小辫 唇儿a、 自己轻声读b、 你觉得这些字中,哪些字的读音我们要特别注意?c、 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d、 教学字形,同时新授“身、矢”两个偏旁。e、 全文一共有几节?l 自渎课文,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l 讨论交流l 仔细再读课

2、文,你觉得哪句话难读就在这句话前面打个星,并把这句话多读几遍,直到读懂为止。l 导朗读长句。注意停顿,石范读,生练读,直到读通顺为止。三、 总结1.小朋友们,书读到这,你知道了些什么?又产生了哪些新年问题那?2.师归纳总结。第二课时一、揭示课题二、听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提问题:诗歌描写了那些内容三 细读课文细读第一小节。这一段共有几句话?()齐读第一句话。让学生用自己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描述一下雨后的景色(引导学生体会所见景物的美丽)()指名读第二句话。()指导朗读。()小结并板书:水的海洋欢乐的海洋细读第二、三、四小节教师总结本诗歌的特点。 诗歌虽然名称为“雨后”,但是诗人给我们描绘的不是“雨后

3、”湖光山色的美好,而是刻画了“雨后”这一特定情景下人物的活动,构思独特巧妙。作者用儿童化的语言刻画天真烂漫的儿童形象。六、作业设计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组词彩( ) 娇( ) 梢( ) 滑( )踩( ) 骄( ) 稍( ) 猾(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

4、,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3、 填量词“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

5、“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一( )大雨 一( )孩子 一( )裤子 一( )泪水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一( )海洋 一( )笑脸 一( )辫子 一( )微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