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65519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兴私人讲学之风,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均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

2、术活动。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书斋有三大特点。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在这里,他们的

3、创造力得以迸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书斋宜明朗、清静,不可太宽敞。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剑兰一二盆。石阶周围种上青翠的芸香草。书斋中宜设长桌一张,放古砚一方,置笔筒一个,墙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边设一书架,书架上陈列周易古占等书及字帖画卷。人独坐于书斋之中,或对日吟诵,或秉烛夜读,于书斋里享受一份清福,从学问中得到一份快乐。进入21世纪,人们对传统的兴趣在逐步衰减。有些人认为,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然而,从文

4、化发展的宏观趋势上看,在新的时代,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必然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品味的提高,这为书斋的普及提供了基础。今天,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书斋)1. 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传统“书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斋是文人读书、藏书、写书、作画以及从事其他文化艺术活动的地方。B. 书斋姓“文”,其中所设书桌、文具、字帖画卷等都体现了主人的兴趣爱好和精神追求。C. 书斋空间一般较小,大多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环境优雅,明朗清静。D. 书斋是私人讲学的地方,白天是课堂

5、,晚上便是书房。2. 下列对“书房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书斋是私人空间,置身其中,可以充分展示个性,施展才华,并且从学问中得到快乐。B. 书斋的格局、布置和装饰大多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也正是中国文人一直追求的精神境界。C. 书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深入到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将永远存在。D. 书斋往往是传统民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历代文人在这里辛勤耕耘,研究学问,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书斋发源于春秋,兴起于汉代,成熟于盛唐,杜甫草堂就是成熟

6、时期文人书斋的典型。B. 汉代是书斋的形成期,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的文化艺术活动都在自己的书斋中进行。C.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作者担心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D.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品味的提高和书斋的普及成为必然趋势。【答案】【小题】D【小题】.C【小题】.A【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

7、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D对应的原文“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选项去掉了“往往”,是逻辑范围发生变化,逻辑范围不当。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题详解】试题分析:选项C对应的原文“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选项为“永远存在”。偷换了文中的“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题详解】试题分析:选项B对应的原文“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均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

8、动”,选项B少了“常常”,混淆了逻辑范围;选项C对应的原文是“然而,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趋势上看,在新的时代,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选项是“有些人”的观点,作者认为“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选项D对应的原文“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必然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这为书斋的普及提供了基础”,选项“必然趋势”判断武断,无中生有。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挺立的椿树文/郭军平上下班路上,总要经过那条街道,而在那条街路上,总能看到一棵独立挺拔的椿树,在繁华的街道路旁,尚没有花草树木,因

9、而这棵椿树格外显眼,每次抬头望去,总是看到椿树挺拔在蓝天白云中,显得辽阔而壮观。只要驻足一下,椿树挺立的姿势似乎让你忘怀街道的喧闹和汽笛,一种宁静的澄澈的悠远的心思也许会升腾你的心空,让你不由得畅想远方,远方是什么?辽阔的大草原,连绵的群山,还是奔腾的江水,欢唱的小河,亦或是一望无垠的麦田和鸡鸣狗吠的乡间村落?可以想见,椿树是唯一一个幸存者,在它的周围以前也是树木林立,百草丰茂,然而随着街道的开辟拓展它们一个个都随风而逝,悄然泯灭。椿树是孤独的,在孤独中它还能挺立多久,也许剪伐命运的斧钺随时都会降临到它的身上。然而椿树依然在固守着自己的家园,而且枝叶茂盛,温暖着着那一片街道,让路过的每一个人不

10、至于感到城市街道的干枯。这种挺立不是街道旁那些栽植的树木的挺立,这种挺立总让人想到一种野性的挺立。也许这棵椿树不是人工栽植,是在某一年某一月的某一天随风飘落而降生,或是从某一个鸟嘴里幸运的逃脱而降生,也许有很多原因,但都促使了它的生长。它的躯干很直,很挺,也很粗壮,显得高大而坚强。想想多少次寒风呼啸,多少次雷击雨打,多少次风霜雪雹,都没有摧弯它的躯干,摧毁他的生命,让你不由不感叹着这种野性的坚韧和顽强。这使我不由的不想起柳嘉的野性的林中的句子:“我在这里看到了力的素描和写生。野性不就是力的象征!”“它的铁画银钩倔强而刚劲。没有这亘古如一的精神,便不可能有万物的滋生。每一粒种子落入土里便是力的萌

11、芽,然后便有你瞧那每一颗树木都挺拔而昂扬,没有丝毫悠游的逸致,也没有一点儿踌躇犹豫的迹象。它们只是一个劲地拼命向上长,朝着晴空,朝着雨露,朝着阳光。”这真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美。挺立的椿树就是这样的歌者。我听见了它心灵的呐喊,我听见了它与苦难搏斗的声音,我听见了它追逐天空的足音;它奔跑着,趔趄着,越过一座又一座山头,趟过一条又一条小河。固然前行的路永无终期它不知道它走到何时,它也无需知道;它心里也许只有一个方向那辽阔的天空;天空飞翔过鸟儿,也曾停留在它的肩头,为它歌唱,为他祈福;但陪伴它的更多的是孤独,它忍受着孤独,在孤独里它听清风的吟唱;在孤独里,它与狂风暴雨作战;在孤独里,它迎朝霞,饮霜露,看

12、着辉煌的落日一次又一次沉下山头。它“具有最纯真、最朴素的美。它毫不做作,既没有病态,也没有畸形。它是这样浑厚、丰满而斑斓。因为它包罗、积累并融合了从古至今林中最美好的种属、质地和品性。”用这样的话为它作注是最好的结语。椿树,挺立的椿树,在繁华的闹市里站成一种风景,一尊雕塑,一种象征。4. 下列对以上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用“挺立”来写椿树,既写出椿树的高大,又突出其内涵,形神兼备。B. “多少次雷击雨打,多少次风霜雪雹,都没有催弯它的躯干,摧毁他的生命”,作者托物言志,意在告诉我们应该学习椿树不怕艰难的精神,乐观地生活。C. 作者引用柳嘉的话,富有感染力,饱含着对椿树的浓

13、浓的赞美。D. 椿树不同于街道旁那些栽植的树木,因为街道旁那些栽植的树木缺少野性的力。5. 椿树,挺立的椿树,到底有哪些特点?6. 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椿树,挺立的椿树,在繁华的闹市里站成一种风景,一尊雕塑,一种象征”的理解。【答案】4. B 5. 独立挺拔,坚韧顽强;孤独,亘古如一,拼命向上;野性,震撼人心;最纯真,最朴素,最美好的种属、质地、品性。 6. 挺立的椿树,是城市的象征,它的“挺立”与“粗壮”正是城市健康发展的象征。不娇贵、不媚俗,只看那种野性便足以看出城市的未来健康的,充满生机的。这种健康的城市才是最美的风景,才是诗意的栖居,才能生机勃勃,亘古不灭,令人景仰。【解析】【4题详解

1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意在告诉我们应该学习椿树不怕艰难的精神,乐观地生活”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让你不由不感叹着这种野性的坚韧和顽强”“它们只是一个劲地拼命向上长,朝着晴空,朝着雨露,朝着阳光”“它具有最纯真、最朴素的美。它毫不做作,既没有病态,也没有畸形。它是这样浑厚、丰满而斑斓。因为它包罗、积累并融合了从古至今林中最美好的种属、质地和品性”分析可知,椿树是健康城市的

15、代表,健康城市的发展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故选B。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椿树,挺立的椿树,到底

16、有哪些特点”,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椿树的特点。结合“总能看到一棵独立挺拔的椿树,在繁华的街道路旁,尚没有花草树木,因而这棵椿树格外显眼,每次抬头望去,总是看到椿树挺拔在蓝天白云中,显得辽阔而壮观”“让你不由不感叹着这种野性的坚韧和顽强”分析可知,椿树具有独立挺拔,坚韧顽强的特点;结合“它的铁画银钩倔强而刚劲。没有这亘古如一的精神,便不可能有万物的滋生”“它们只是一个劲地拼命向上长”分析可知,椿树具有亘古如一,拼命向上的特点;结合“这种挺立不是街道旁那些栽植的树木的挺立,这种挺立总让人想到一种野性的挺立”“这真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美”分析可知,椿树具有野性,震撼人心的特点;结合“具有最纯真、最朴素

17、的美。它毫不做作,既没有病态,也没有畸形。它是这样浑厚、丰满而斑斓。因为它包罗、积累并融合了从古至今林中最美好的种属、质地和品性”分析可知,椿树具有最纯真,最朴素,最美好的种属、质地、品性。【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椿树,挺立的椿树,在繁华的闹市里站成一种风景,一尊雕塑,一种象征的理解”,需要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抓住关键语句“在繁华的闹市里站成一种风景”,结合“它的躯干很直,很挺,也很粗壮,显得高大而坚强”分析可知,挺立的椿树,是城市的象征,椿树的“挺立”与“粗壮

18、”,代表城市的健康发展。结合“具有最纯真、最朴素的美。它毫不做作,既没有病态,也没有畸形。它是这样浑厚、丰满而斑斓。因为它包罗、积累并融合了从古至今林中最美好的种属、质地和品性”分析可知,椿树具有最纯真、最朴素的美。从椿树身上可以看出城市的未来。结合文本内容“总能看到一棵独立挺拔的椿树,在繁华的街道路旁,尚没有花草树木,因而这棵椿树格外显眼,每次抬头望去,总是看到椿树挺拔在蓝天白云中,显得辽阔而壮观”“椿树挺立的姿势似乎让你忘怀街道的喧闹和汽笛,一种宁静的澄澈的悠远的心思也许会升腾你的心空,让你不由得畅想远方”分析可知,挺拔的椿树,是健康的城市的象征,是最美的风景,这一切体现城市的生机勃勃,亘

19、古不灭。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 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

20、。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

21、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还有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第9版)材料二“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

22、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19版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材料三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策划与播出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7.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23、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B. 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C. 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涵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D. 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8.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B. 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严厉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C.

24、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材料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所有问题都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D.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9. 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A 8. A 9. 政府推进立法工作,增加保护经费;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非遗传承人也要坚守传统文化,并创新传统手艺及经营方式;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吸引大众关注。需要有更多社会力量投入非遗保护中。【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25、,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出“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B项,“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说法错误,材料二说“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并非不接受。C项,“非遗文化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说法错误,材料三只是说借助现代传播手段,而不是说要改变非遗文化的内涵。D项,“三则材料表明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说法错误,从材料二可见非遗传承人也需要增加收入,三段材料皆未有要非遗传承人不计报酬之意。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6、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B项,“材料二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说法错误,材料二没有批评大众的意思。C项,“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说法错误,材料一提出的问题较多,材料二和材料三只是从一个角度探寻出路,没有给出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D项,“三则材料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说法错误,材料三用了一些网络语言,如“网红”“圈粉”等,不能说风格与其他二则

27、材料一致。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筛选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分条概括。本题问“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回答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办法、措施。根据材料一第三节“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进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和第四节“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能概括出第一点答案,根据材料二“我们就是要把非透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

28、力量投入”可以概括出第二点答案。根据材料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可以概括出第三和第四点答案。【点睛】筛选信息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应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要抓住了主要内容,筛选和整合信息才会心中有数;第二,依据题目要求,从考题要求出发,明确筛选信息的标准。试题简单的,可直接摘录文中重要词语作答;试题涉及范围大、干扰信息多时,就应该采用对比、求同的方法,分清信息的主次,根据考题的要求,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来。第三,掌握解答这类试

29、题的常用技巧。根据语言标志获取相关信息。如标题、序词、注释、表总提或对照的词语。根据反复、照应确认重要信息。反复、照应一般是为了强调某个内容。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取信息。找到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就得到了相关信息。根据命题要求或者题目暗示来筛选或获取信息。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来获取信息。二、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

30、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伏尸

31、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

32、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节选自荆轲刺秦王)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B.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C.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D.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11. 下列

33、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称对方也可以称作“子”。B.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竖子”,对人的蔑称。C. 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D. 祖,临行时祭祖先,引申为饯行和送别。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樊於期因为家境贫困受到太子丹的接济,所以当太子丹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以便完成刺秦计划时,樊於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B. 荆轲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表现了荆轲为国分忧的思想品

34、质。C.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早点动身,这一情节表现了太子丹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D. 易水诀别的场面,作者通过“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等细节描写,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答案】10. C 11. D 12. A 13. (1)如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

35、了。(2)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是以“白金”“取之”,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D项。“试”的宾语是“人”,“血”是后面句子的主语,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B项。句意:于是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人名)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用人来做实验,血沾湿衣褛,没有不立即死亡的。故选C。【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

36、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祖”,“临行时祭祖先”错误。应该是临行祭路神。故选D。【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A项,“樊於期因为家境贫困受到太子丹的接济”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37、,愿足下更虑之”分析可知,“穷困”,不是家境贫困,而是“不得志,走投无路”的意思。故选A。【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诚”,如果、假如;“首”,首级;“与”,连词,和;“之”,助词,的;“说”,通“悦”,喜欢、高兴;“乃”,连词,就;“有以”,有的办法,表示具有某种条件等;“报”,报答。(2)“把”,抓住;“其”,代词,他的;“而”,连词,表并列;“揕”,用刀剑等刺;“然则”,这样那么;“之”,

38、助词,的;“而”,连词,表并列;“见”,介词,表被动;“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

39、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参考译文: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占领了赵国大部分的国土,(继而)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早晚都会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古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头颅。如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

40、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可敬的人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w)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宫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古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既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又可以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样对付这件事情?

41、”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握住手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现在才得以听闻(您的)教诲!”于是就自杀。太子听说了这件事,赶着马车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大哭,非常悲伤。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装好它。于是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人名)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用人来做实验,血沾湿衣褛,没

42、有不立即死亡的。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日子已经不多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发怒,呵斥太子说:“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人!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请允许我告别吧!”于是出发了。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

43、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边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试题。短 歌 行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

44、旧恩。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14. 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B.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C.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D. “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15.

45、“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在三国演义中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你觉得是选“何”好还是“无”好?为什么?【答案】14. C 15. “何”好。“无”字,展现的是往南去的人才没有枝可依,即没有接纳他们的地方,即使投靠曹操,也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何枝可依”,展现的是乱世当中,往南而去的人才在徘徊、犹豫中进行一种选择,而此时的曹操,怡似那谦虚的山、博大的海、求贤若渴的周公,成为那些贤才可供依托的一枝。【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

46、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5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在三国演义中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你觉得是选何好还是无”好”,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作答时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态度,然后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阐述。就本诗而言,从作者曹操的角度看,还是“何”好。“绕树三匝,

47、何枝可依?”意思是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诗意中透露作者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里曹操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的。而“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意思是一群向南飞去的乌鸦绕树飞了很多圈,却找不到它们的栖身之所,即没有接纳他们的地方,这不符合曹操在诗歌中流露的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的主题思想。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氓中直接表现她已不再相信爱情,并直接劝告女子不要沉溺于爱

48、情的句子是:_,_。(2)赤壁赋中写曹操破荆州后率领军队沿江而下的盛况的句子是:_, _。(3)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答案】 (1). 于嗟女兮 (2). 无与士耽 (3). 舳舻千里 (4). 旌旗蔽空 (5). 长太息以掩涕兮 (6). 哀民生之多艰【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于”“蔽”“涕”“艰”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

49、该结合诗句的意思。三、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这两项工作使狄更斯年纪轻轻就对社会、人生有了丰富的认识,其深刻程度是同龄人无法比拟的。同时,他还练就了 、 的写作本领。曾爱上一位富家千金的他,因阶级地位悬殊很大而拒绝。他没有因此消沉,因而更加奋力上进。他领到大英博物馆图书室的借书证,拼命读书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由于生活积累的雄厚,加上他特殊的天赋,他终于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二十三岁时就以长篇小说匹克威客外传赢得声名,从此事业 ,一生共创作了十四部半长篇小说和大量其他作品。他创造了许多人物,其中有 的匹克威客,有儿童教唆犯费金17. 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50、是( )A. 他曾爱上一位富家千金,因阶级地位悬殊而拒绝。他没有因此消沉,因而更加奋力上进。B. 他曾爱上一位富家千金,因阶级地位悬殊而遭拒绝。他没有因此消沉,反而更加奋力上进。C. 曾爱上一位富家千金的他,因阶级地位悬殊很大而拒绝。他没有因此消沉,因而更加奋力上进。D. 曾爱上一位富家千金的他,因阶级地位悬殊很大而遭拒绝。他没有因此消沉,反而更加奋力上进。18. 在括号了补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善于向生活学习,社会上各色人物的矛盾纠纷、音容笑貌、生活习性都是他仔细观察、研究的对象。B. 善于向生活学习,社会上各色人物的音容笑貌、生活习性、矛盾纠纷都是他仔细研究、观察的对象。C. 他善于

51、向生活学习,社会上各色人物的矛盾纠纷、音容笑貌、生活习性都是他仔细研究、观察的对象。D. 他善于向生活学习,社会上各色人物的音容笑貌、生活习性、矛盾纠纷都是他仔细观察、研究的对象。19.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秉笔直书 一蹴而就 一往无前 喜闻乐见B. 奋笔疾书 一挥而就 一帆风顺 乐善好施C. 秉笔直书 一挥而就 一往无前 乐善好施D. 奋笔疾书 一蹴而就 一帆风顺 喜闻乐见【答案】17. B 18. D 19. B【解析】【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

52、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分析语句,“因阶级地位悬殊很大而拒绝”不合逻辑,他应该是被拒绝;“因而更加奋力上进”不合逻辑,“消沉”“奋力上进”是转折关系,应该用“反而”,排除A项、C项。“悬殊很大”语义重复,“悬殊”,指两方实力或经济差距大,形容差别之大,应该去掉“很大”,排除C项、D项。故选B。【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

53、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结合前面内容“他领到大英博物馆图书室的借书证,拼命读书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分析可知,语句主语应该是“他”,排除A项、B项。结合“观察、研究”分析,“观察”的应该是“音容笑貌、生活习性”,“研究”的是“生活习性”,排除C项。故选D。【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秉笔直书:指写文章不隐瞒、不夸大,真实地反映情况。奋笔疾书:指快速地挥笔书写。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一挥而就:

54、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结合语境分析,修饰“写作本领”,选用“奋笔疾书”“一挥而就”。一往无前: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结合“二十三岁时就以长篇小说匹克威客外传赢得声名,从此事业”分析可知,从此事业上应该是“一帆风顺”。喜闻乐见:形容很受欢迎。乐善好施:是喜欢做善事和施舍,指乐于行善,施舍。结合“人物”“匹克威客”分析可知,选用“乐善好施”。故选B。【点睛】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

55、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搭配恰当。20.下面是某校一位同学在毕业典礼上致辞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来并作修改。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非常荣幸地莅临2019届高三毕业典礼。此时此刻,请允许我代表高二年级全体同仁,向忝列名师的园丁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即将毕业的学长们送上美好的祝福。亲爱的学长们,你们离开母校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我们定当不吝赐教。在你们即将迎接人生大考的时候,我想惠赠大家一句话:青春因奋斗而亮丽,人生因高考而辉煌,生命因你们而精彩!(1)将 改为 ;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 (4)将 改为 ;(

56、5)将 改为 。【答案】“莅临”改为“参加”;“同仁”改为“同学”;“忝列”改为“荣列”;“不吝赐教”改为“竭诚服务”。“惠赠”改为“敬赠”。【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莅临”,来到、来临、光临,是含有敬辞的书面语,特用于上级对下级的光临,改为“参加”;“同仁”,同事,但是范围更小,一般是上级对下级或者平级之间称呼,或者

57、泛指一个群体内所有人,不用于下级对上级称呼。也用于指同行,用于联系比较密切的个体之间,现在较少用。结合题干“某校一位同学在毕业典礼上致辞的片段”分析,改为“同学”;“忝列”,谦词,有愧于排列在其中,改为“荣列”;“不吝赐教”,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改为“竭诚服务”;“惠赠”,称人赠与的敬词,改为“敬赠”。【点睛】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第,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不但语言得体,还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第二,正确使用书面用语和口语。书面用语比较庄重正规,

58、口语比较平和亲近,它们不分孰优孰劣,只是应当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把敬辞用在自己身上就很可笑;谦辞要用在自己身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对方。第四,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用的传达话语的手段。第五,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遣词造句。21.用简略的文字表述下列图表中的过程。下面是某高中高三语文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答案】高三语文复习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专项复习,依次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现代文阅读、语言知识语言表达、写作训练四个专题;第

59、二阶段进行综合复习,主要做综合试题,同时进行各专项的第二次强化。【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试题的图表题,此类试题一般通过图表提供数据的对比(横比和纵比)或材料之间的关系,从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或得出相应的结论。可根据题干及图表的内容仔细分析,题目要求把某高中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表述成一段话。表述时,可从最下层的“高三复习”开始,其次表述“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复习计划,最后表述最上层的那些具体内容。第一阶段有三个专题,第二阶段有两项复习计划,分别为“综合试题”“弱点强化”等方面的内容。四、写作22.阅读下面这

60、个片段,写作表达。我6岁时,母亲和别人打架,很凶。为了给母亲报仇,晚上,趁着月光,我拔光了仇人家已经开了花的辣椒秧。拔光仇人家的辣椒秧后,我回来向奶奶表功。一向和善的奶奶抓过一根棍子,劈头给我一顿猛打,直打到我答应每次见到仇家的人,该叫爷的就叫爷,该叫婶的就叫婶,奶奶这才住了手。秋后我家盖房子,父亲给石头砸了脚,可是“上梁”的那天,很多和我家有“仇”的人前来帮忙。看到母亲一脸愧疚,他们说:“娃儿平日喊人喊得可好,不看大人面,也看娃儿面哩。”读过上面的文字你有何感想?请写一篇文章,可以谈感想,也可以叙述你联想到的事情。要求:(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不少于800字。(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61、【答案】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友善哲人说:“友善是道德中最大的秘密。”题记“一向和善的奶奶”“劈头给我一顿猛打,直打到我答应每次见到仇家的人,该叫爷的就叫爷,该叫婶的就叫婶”这位奶奶,朴素地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很多和我家有仇的人前来帮忙。他们说:娃儿平日喊人喊得可好,不看大人面,也看娃儿面哩。”这,无疑是播下友善之种后的收获。说起友善,我不由想起读过的一则故事:一个少年企图行窃时,被躺在床上的一位女孩发现了。女孩并没有报警,而是装作并不知道他是小偷,热情地邀请他与自己聊天。他们聊得挺开心。少年临走前,女孩用自己的阿马提小提琴为他拉了一首曲子,然后又把琴送给了少年。后来,当少年再去寻找女孩时

62、,女孩因患骨癌已离开了人世。她青色的墓碑上镌刻着“把友善奉献给这个世界,所以我快乐”。少年从此变了样,他在贫困和苦难中重拾自尊,心中燃起了走出逆境的熊熊烈火。最终,昔日的少年成材了,在世界第一流的悉尼大剧院,他深情地拉起了悠扬的曲调把它献给那位女孩。小女孩善待少年,是为了体面地维护他的尊严。她也许永远不会想到,她的友善、宽容和爱心就如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底上,怎样震撼了一个迷途少年的心,让他重新树立信念,扬起了生活的风帆。一次友善的交谈,一首优美的曲子,就这样改变了人的一生。其实,温和与友善在生活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自己也曾真切地感受过。有一回,我在推自行车时,没有注意到路边

63、的行人,一不小心把一位老太太的裤子给扯了个大口子。我一时不知所措,只能一个劲儿地道歉。我该怎么办?我以为这次我将难以脱身了。我摸着口袋里的钱,希望那仅剩的30元能解决问题。我抬起头,刚想说出“赔钱给你”,不料老太太淡淡地对我一笑:“看看,我都老糊涂了,走路也没当心。小姑娘,别在意啊。”我顿时愣在那儿,眼看着老太太转过身,渐渐走远了从那以后,我养成了推自行车时先看看旁边是否有人的习惯,因为老人那淡淡的一笑已深深印在了我的心中。友善是什么?我想,友善是天空,包容天地间的万物;友善是氧气,孕育新的生命;友善是阳光,使人心不会霉变;友善是雨露,滋润着美德的生成。朋友,请奉献你的友善,那是人与人和谐相处

64、的润滑剂,是心与心沟通的立交桥,也是一种爱的储蓄、善的播种;它让你和你身边的人感情更纯真,也让这个世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材料中包含着两个“出人意料”:一是“拔光仇人家的辣椒秧后,我回来向奶奶表功”时,竟遭到“一向和善的奶奶”的棍棒教训;二是“上梁的那天,很多和我家有仇的人前来帮忙”,而且他们的理由竟是“不看大人面,也看娃儿面”。由此看来,本则材料的整体意蕴在于“没必要记一辈子仇、老死

65、不相往来”“生活中我们应怀一份友善之心,善于化干戈为玉帛”“人与人之间当和睦相处,有时一句问候、一张笑脸,就能消解所有的仇怨,赢得他人的帮助”之类。本题也可从奶奶教育“我”的角度展开联想或畅谈感想。选材建议选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素材,这样的感受或许会更真切,更打动人心。写作指导:这个命题更适合写成一篇议论文。如果写成议论文观点要鲜明,论据要合理。当然也可以写成记叙文,但要注意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成功与否,关键就看是否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生活。文中人物故事可以塑造,但细节一定要真实。真实生动的细节来源于生活。认真感受生活,仔细观察周围人们的言谈举止和神情心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发现生动感人的细节。

66、参考立意:生活中不能冤冤相报;相逢一笑泯恩仇;友善的力量;播种爱;教育的力量;宽容的心等。思路分析:宽容和爱能融化一切,包括仇恨。你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吗?长辈的交谈、邻里的故事也许就给过你这样的启示。那么,记叙描绘这样的人和事,我们便能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真谛;或者翻阅历史,浏览书籍,看当今国际风云,你会发现:自古至今,有识之士常向人们讲述并以实际行动证明着这个道理。利用这些材料,你便可以写成一篇佳作了。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素材】和睦乡邻,急难时就会有“远亲不

67、如近邻”之感动。奶奶的教诲让人心宽,乡邻的援手让人开怀。真诚有善报,怎能不让人情感共鸣?宽容,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理解、尊重、更是大智慧的象征、宽容是一种坦荡,可以无私无畏、无拘无束、无尘无染战国时,楚王宴请臣下。灯忽灭,一醉酒的将军拉扯楚王妃子的衣服,妃子扯下了将军的帽缨,要求楚王追查。楚王为保住将军的面子,下令所有的人一律在黑暗中扯掉自己的帽缨,然后才重新点灯,继续宴会。后来,这位被宽容了的将军以超常的勇武为楚国征战沙场。可见,学会宽容,就要学会原谅一个人小的过失,给人以悔改的机会。播下一颗善良的种子,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颗善良的种子,当它苏醒的那一刻,世界就会因此而改变。【点睛】任务驱动型作

68、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量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

69、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如本题,如果写出记叙文,需要注意细节描写,文中人物故事可以塑造,但细节一定要真实。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生动感人的细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