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单元15古诗二首本课的两首古诗都是写景的。第一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整首诗字里行间不同于传统送别诗中的离别凄婉之情,反而显现出欢快、明朗的基调。全诗意境优美,诗中有景,景中寄情,情之所至,至情至性。第二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这首诗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诗中的景物,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景象。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湖、莲”等8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3理解古诗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景,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比较两首古诗异同,体会诗人情感。课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你能列举出一些你熟悉的诗人的名字吗?指名回答、相机点评。2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古诗二首。(板书课题)这两首诗都是描写自然美景的,语言浅显明白,清新自然,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其中的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3简介作者课件出示,介绍诗人,请一位同学帮忙向大家介绍一下。杨万里(1127年1206
3、年),字廷秀,号诚斋。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mo)、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他一生作诗20190多首,有4200首留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二、整体感知1理解诗题。课件出示诗题。(1)请看诗题,来,读一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指名读,齐读。(2)读了这个诗题,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时间:晓,早上。地点:净慈寺,在西湖边上,净慈寺的大雄宝殿有济祖殿,殿内供奉着妇孺皆知的济公像。人物:林子方,事情:送)好像缺了个主语,谁在送林子方?(课件:南宋杨万里)一个简单的题目,就让我们知道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可见,诗人的语言是多么简洁明了呀!(3)请你连起来说说题目
4、的意思。(早晨诗人杨万里走出净慈寺送别好友林子方)可见这是一首送别诗。师:这首诗是南宋著名的诗人杨万里,在送好友林子方离开杭州,去福建做官时写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2初读全诗(1)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出示整首诗(生练读;师巡视并提醒读书姿势)(2)指名朗读,正音、评价。适当评价语速,节奏,也可生自评,互评。(3)过渡:不错,你不仅读正确,流利了;还读出了节奏,有点诗人的味道。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划分,我们一起来一遍。(4)在读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注意一下每句最后一个字?明确押ong韵。押韵的字读的时候一般声音要延长,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下面,请你们来
5、读前四个字,我来读后三个字。调换,我来读前四个字,你们来读后三个字。下面一起来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遍。你看,我们注重了诗的节奏、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多有诗人的感觉啊!3借助注释、插图了解诗意(1)刚才,同学们反复读了好几遍诗,读得很美,你读懂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吗?下面请同桌合作,结合课文插图,借助字典,试着理解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看看哪些词句你能理解,如有不理解的词句待会儿我们一起讨论。学生讨论,教师巡视。(2)指名回答:你读懂了哪些词语或句子,最好告诉我们你为什么会这样理解。其他同学赞同吗?你们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的呢?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一下。毕竟:终归、到底的意思。(你能不能用“毕竟”
6、说一句话表达“到底”的意思。)中:时候。四时:四季(这里指除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接天:与天相接。无穷碧:一片碧绿,无边无际,写莲叶之多,望不到尽头。别样红:与往日不一样的红,因为荷花在阳光映照下,显得特别红艳。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出示: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和其他季节不相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和天相接,在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学生齐读。三、深入体会,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复杂情感1真美,可是,同学们,当我们从这一池荷叶荷花中抬起头来,再来读诗的题目时,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出示题目)(有送别之意吗?有林子方吗?)全诗写的是西湖的景色,文不对题啊。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7、2先让我们来作一些猜想。在这景色宜人的西湖边上,诗人杨万里要送别自己的好友林子方,同学们,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猜测一下,诗人杨万里会说些什么呢?猜想一:“你还是别走吧!”“你一定要回来呀!”“你看这儿的景色多美呀!”原来诗人是想借这满湖的荷花来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啊!3同学们说得真好!可是这些话杨万里说出口了吗?总结:古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言在此而意在彼。西湖的这片美景映在了诗人的眼中,而与林子方的这份深情,诗人把它悄悄地藏在了心里。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感情。4带着感情去读。四、拓展积累送别诗送别是古诗中一种常见的题材,因为古人交通和通讯不发达,一旦别离,再见面就很困难,有时甚至成为永别,于
8、是,诗人就把这种离别的情感化成了诗文。在诗中,诗人常常会借助一些具体的事物或画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一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法。这正是:眼中有景心中有情笔下有神。五、课后作业1拿起画笔,把这首诗描绘的美景画下来。2把这首诗变成一篇写景的文章。写景诗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第二课时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1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2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齐读课题3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
9、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称七言绝句。这一首诗是一首几言绝句?(七言绝句)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2复习生字。在这首诗里有7个生字,我们一齐来复习一下。指名读生字。3指名读诗:同学们会读这首诗吗?老师请四位同学一人读一句,开火车,谁愿意?(请两组学生朗读)三、再读诗句品味语言1学习第一句(1)同学们可以边读边想象,第一句诗句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2)我们仿佛走近了诗人,也来到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草堂周围的景色真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出示图画)(语言引导学生看图入情境)(3)读第一句诗。让我们一齐用欢快的语调,读一读第一句诗,注意七言绝句的(2、2、3)的
10、节奏。(4)说句意。第一句诗的意思同学们理解吗,谁能说说。(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的鸣叫着。)2学习第二句诗(1)指名读第二句诗。(2)理解“一行”“青天”。那是一只白鹭吗?(不是)诗中哪个词告诉你的?(一行)这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哪儿?(青天)青天是什么意思?(蔚蓝的天空)这里的青是碧蓝、瓦蓝的意思。(3)说句意。那么两句诗的意思同学们会说吗?(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蔚蓝的天空)3体会诗境(1)作者的前两句如同画卷,充满艳丽的色彩,你找到了诗中描写色彩的字吗?老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着重号点出来。(黄、白、青、蓝)(2)诗人用黄绿相映,青白对照,用色彩鲜明的字写出春天
11、景物的独特鲜艳的色彩特征。我们在读这两句诗时就觉得仿佛有这样一幅早春美景图展现于我们眼前。同学们能不能看着画面,结合诗句,试着用自己美好语言描绘画面。(3)同学们描绘得真美啊,让我们把一、二两句诗联起来读一读,读出画面的美来。4学习第三句(1)指名读第三句,指名评价。(2)你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含”的意思吗?同学们觉得这句诗中的“含”字用得好吗?这样我们不妨用其他的字来换换,可以用哪些字来换?(有、里、内、前)我们选两个字换上读读看,比较比较,体会体会。“窗有西岭千秋雪”,你们觉得怎么样?(太一般了)“窗嵌西岭千秋雪”(嵌字写出西岭雪山像一幅画镶嵌于窗框之中,只是静态的画。),可是,我们
12、一般说人才含着什么,这儿用了“含”字还好像把窗框写活了,写出画面的动态之美,更有了动感,诗中动静结合,充满生机。这个“含”字用得真妙,让我们一齐读第三句诗,突出“含”字。(3)说诗句大意。(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景色像衔在窗框里一样)5学习第四句诗(1)你会解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吗?(从遥远的东吴航行来的船只)那“万里”在这里是指什么?(路途遥远)现在同学们能解释这句诗的大意吗?(门前的岸边停靠着千里迢迢航行而来的船只)船只能沿岷江,穿三峡,一路畅行无阻的情形只有在和平环境里才会出现,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情会是怎样的?(欢快、愉悦、舒畅)(2)让我们一起用愉快的语气读第四句诗。6齐诵全诗。四、小结这
13、堂课我们一齐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楚每句诗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全诗描写了草堂附近的明媚春光,表达了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课后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抄写一遍。绝句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
14、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
15、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唐杜甫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
16、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两个黄鹂鸣翠柳,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