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篇目二祭十二郎文平“语”近人习大大语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经典释义典出:荀子大略原文:君子进,则能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能而居之,诬也;无能而厚受之,窃也。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释义:读书人不一定都要做官,但为官者必须坚持学习以不负平生所学。解读:荀子在这段话里提到了三种人,“君子”“学者”和“仕者”。古人讲“学而优则仕”,学者是很可能转化为仕者的,但是无论学者还是仕者,要达到君子的境界,并不容易。荀子认为,君子出来做官,应该让君王的声誉更好,同时也减少治下百姓的民生愁苦。如果做不到这点,还占据官位,那就是欺骗
2、;没有做官的能力还享受丰厚的俸禄,无异于盗窃。因此,官员应该提高学习能力,为国家、百姓做实事,真正做到“不负所学”。国学经典自勉1.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礼记乐记赏读音乐推行以后,人间的伦理便清楚了。(人们听到肃穆、高雅的音乐后)耳聪目明,心情和平,便可以达到移风易俗,天下太平的目的。2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赏读桑榆:日落时,其余光留于桑榆之上,故桑榆指晚暮,也借指人的晚年。本句以绚丽的晚霞为喻,用劝勉的口吻,表现出老当益壮、力求进取的精神。3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赏读努力去做的人就可以成功,努力前行的人就可以达到目的地,也就是说事在
3、人为。诗海拾贝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赏析】此诗所描写的是郊游即目所见,绘出一幅百卉千花争奇斗妍的“群芳图”:春将归去,所有植物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留住她,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一刹那万紫千红,繁花似锦,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化作飞雪。仅此寥寥数笔,就给读者以满眼风光之印象。本诗拟人手法运用得特别传神。资料链接一、作者档案【简历】 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自幼孤苦好学,锐意上进,贞观八年(792)中进士。元和十二年(817)迁刑
4、部侍郎。因阻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激烈斗争。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也成了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其文众体兼长,多有创新,气势雄健,语言新颖,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是继司马迁之后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作品】 昌黎先生集【评价】 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二、背景探寻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
5、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了这篇祭文。三、相关知识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祇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死者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等。同时,祭文也是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时诵读的。四、积累名句1承先人后者,在孙惟
6、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2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3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4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一、诵读第1至3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乃能衔哀致诚衔:_致:_(2)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具:_羞:_(3)吾少孤少:_孤:_(4)不省所怙省:_怙:_(5)中年兄殁南方中年:_殁:_(6)既又与汝就食江南既:_(7)皆不幸早世世:_(8)承先人后者先人:_(9)亦未知其言之悲也悲:_(10)吾往河阳省坟墓省:_(11)遇汝从嫂丧来葬从:_丧:_(12)止一岁,
7、请归取其孥止:_孥:_(13)明年,丞相薨明年:_薨:_(14)东亦客也客:_(15)将成家而致汝成家:_(16)吾与汝俱少年少年:_(17)诚知其如此诚:_(18)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辍:_就:_明确(1)含,这里是怀着的意思表达(2)备办、准备通假字,通“馐”,美味食物(3)小古代以幼年丧父为孤(4)知道依靠(5)名词作状语,在中年死亡(6)不久,后来(7)通假字,通“逝”,死(8)指韩愈已死去的父亲(9)悲凉(10)探望,此处为凭吊(11)护送灵柩(12)留居妻子儿女的统称(13)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第二年;今义是今年的下一年唐代二品以上的官员死称为“薨”(14)名词作动词,客居(15)古
8、今异义词,古义是安家,今义是男子结婚(16)古今异义词,古代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义是人十岁左右到十六岁(17)如果、果真(18)停止,这里是离开就职上任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译文:(2)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译文:(3)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译文:明确(1)等到长大成人,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有依靠哥嫂抚养。(宾语前置句,“惟是”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的一种,即“惟依兄嫂”,“是”不译)(2)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哥哥的灵柩送回河阳安葬。省略句,应为“从嫂归葬(于)河阳”(3)我想你在东边的汴州、徐州跟随(我)
9、,住在这里也是客居异乡,不可能久住。(状语后置句,应为“吾念汝于东从”)赏析文意3对课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父,最小的叔父。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B斗斛,唐时十斗为一斛。斗斛之禄,指微薄的俸禄。C万乘,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D薨,古代称帝王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明确选D。薨,古代称诸侯死叫薨,唐代以后二品以上官员死亦以此称之。帝王死称为“崩”。4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
10、正确的一项是()A第1自然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远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然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B第2自然段选择记叙韩愈与十二郎幼年充满坎坷、辛酸的生活境况和情形,感情充沛地说明了叔侄二人从儿时孤苦相依发展起来的特殊关系,以及二人在韩门“承先人后”的独特地位。这就为下文哭祭十二郎打下了情感的基础。C第3自然段韩愈写自己为生活奔走,叔侄难见面的情形以及虽几度相约而终“不果”的遗憾、悔恨、自责,这是韩愈对十二郎无限深情的自然流露,也是对自己往日追求功名富贵沉浮于仕途生涯的反省和批判。D本部分作者运用顺叙手法,以饱经沧桑的笔调挟带
11、了身世、家世之悲来悼十二郎,令人在一开始就感受到其悲痛之情的绵远深重。明确选D。D项,“本部分作者运用顺叙手法”错,应为“本部分作者运用倒叙手法”。二、诵读第4至9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突破词句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茫茫:_苍苍:_(2)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旦暮:_戚:_(3)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全:_(4)其然乎?其不然乎然:_(5)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夭:_(6)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纯明:_克:_蒙:_泽:_(7)其信然矣其:_(8)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业:_(9)而神者诚难明矣诚:_(10)虽然,吾自今年来虽然:_(11)动摇者或脱而落矣动摇:_(12)志气日益
12、微志气:_(13)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几何:_(14)又可冀其成立邪冀:_成立:_(15)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比:_往往:_(16)未始以为忧也未始:_(17)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殒:_明确(1)模糊形容头发灰白(2)名词作状语,在早晚之间忧伤(3)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4)这样(5)使动用法,使早死(6)纯正明智能承受恩泽(7)表推测语气,大概(8)名词用作动词,继承的事业(9)确实(10)古今异义词,古义是虽然这样;今义是连词,表转折(11)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牙齿松动;今义是不稳固,不坚定(12)古今异义词,古义指意志和元气,精神;今义指追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13)古今异义词,古义是多少(日子)
13、,指过不了多久;今义是几何学的简称(14)希望古今异义词,古义是成长立业;今义是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15)近来时常(16)未曾,不曾(17)使动用法,使死亡6翻译下列句子。(1)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译文:(2)其信然邪?其梦邪?译文:(3)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译文:明确(1)想起各位父兄,都在健康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2)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3)如果是梦,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赏析文意7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
14、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自感眼花、发白、齿摇、体衰,不能久存;而十二郎少壮康强,又蒙“吾兄之盛德”,理当存全。孰料却偏偏相反,“少者强者而夭殁”。事情如此出乎意料,以至顿生下文真邪梦邪、信也不信也的种种怀疑。B闻死讯之初那将信将疑、恍惚迷离之状的陈说,更是如泣如诉,悲痛至极,达到了抒情的高峰。作者在真邪梦邪、信也不信也的种种幻想破灭之后,情不自禁地向天理、神明、寿命发出了一连串愤愤不平的质疑和冲击!问天无语,问神不应,遂生“几何不从汝而死也”的念头,至此感情的悲愤已升至极点。C第6、7自然段相互配合,发后嗣难成之悲。上段自我安慰死后有知,则相见之日不久;死后无知,则可摆脱悲哀。下段自然写到死期将
15、至,两家后代难于成立,连用两个“呜呼哀哉”,既表现了作者思绪的起伏跌宕又示以精神的无可奈何之状,使读者同坠于悲哀迷惘之中而不觉。D第8、9自然段以回忆的口吻,追忆往日通信的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十二郎的关切之情。想了解十二郎的死因和死亡的日期,可惜由于耿兰的不言月日及使者的胡说,导致弄不清侄子确切的死亡日期。这段文字无论是用词上还是感情上都显得平淡无奇,这是多余的话。明确选D。D项,似乎是多余的话,但这些看似平淡的叙述,倾诉了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更足见二人情谊之深厚。三、诵读第10至12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突破词句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吊:_(2)则遂取以来遂:_
16、取:_(3)吾力能改葬力:_(4)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兆:_(5)敛不凭其棺敛:_(6)窆不临其穴窆:_(7)曷其有极极:_(8)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幸:_(9)长吾女与汝女长:_明确(1)抚慰(2)立即接取(3)名词用作状语,有能力(4)墓地(5)通假字,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6)葬时下棺入穴(7)尽头(8)希望(9)养育9翻译下列句子。(1)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译文:(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译文:明确(1)我的行为辜负了神明,才使你这么早死去。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既不能与你相互照顾着生活,又不能和你一块死去。(2)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
17、呢!赏析文意10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0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弥补自己的过失,告慰侄儿在天之灵。B作者通过对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的沉痛自责,表现了失去侄儿后的痛惜之情,哀思深挚,读之使人荡气回肠,不能不为之悲戚不已。这是这篇祭文在情感力量上所达到的又一高潮。C在经过这次精神上的打击之后,“我”已无意于留恋人间富贵,只求在伊、颍河旁买上几顷地,把“我”的和“你”的儿子养大,希望他们成人,把“我”的和“你”的女儿养大,嫁出去,也就罢了。通过对自己心灰意冷的描述,又进一步加深了已有的哀痛。D本部分直接抒情,最后以“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
18、知也邪?”的问句为结束,更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了作者的哀思。明知死后无知,还要如此提问,就使作者更加伤痛不已。明确选D。本部分既有叙事,在叙事中融入情感;又有直接抒情。且不是以问句结束。文言翻译(一)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1译文忠于原文,要做到“信”。所谓“信”,也就是不能脱离原文语义,与原文语义要保持完全一样。2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就是要做到“达”。所谓“达”,也就是行文通顺,意思表达清楚明白。3译文要体现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风格,语言要“雅”。所谓“雅”,就是要注意语言的美化,尽量用最美的语言翻译原文。二、文言文翻译的七种方法所谓“留”,就是保留(照录)文
19、言文中的某些词语,如现代汉语中仍然常用的成语和习惯用语,以及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官职、书名等的专有名词。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保留法:(1)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可以保留不译。例如:“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可译为“因此君子有终生无法忘记的忧心之事,却没有短暂的忧心之事”。(2)专有名词可以保留不译,如人名、物名、地名、朝代、年号、帝国、国号、职务、典章制度和度量衡单位等。例如:“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可译为“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让人对项羽说”。(3)成语可以保留不译。例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可译为“如此劳苦功高,却没有封侯的奖赏”。【考题印证】1(2018高考全
20、国卷,T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可保留的词有:(1)诸葛诞、魏帝、芝、荆州;(2)帝、芝译文:(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兵征讨,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兵征讨,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诸葛诞叛乱被平定以后,鲁芝升任大尚书,掌管刑狱审理。武帝即位,鲁芝转任镇东将军,爵位晋升为侯。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
21、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所谓“删”,就是略去不译。文言句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等,白话中没有相当的词对译,而删去之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便可删略不译。文言实词中有些重文和互文,有时也可略去不译,有的则可以合并译出。例如:“登轼而望之”,其中“而”连接两个动作,在时间方面前后相承,不必勉强译为“而且”。又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其中的“因利乘便”互文,可以合译为“(秦人)趁着十分有利的形势”。再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仿佛”“若”只译其中的一个即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
22、性,不译。“昼夜勤作息”,“作息”为偏义复词,其中的“息”无实义,不译。【考题印证】2(2017高考北京卷,T12)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可删削的词有:之、也。译文: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苏轼说:圣人虽不能造就时势,但也能够做到把握时势而不违背时势。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没有罪就不能剥夺他们的封国,因而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23、这就是所说的不能造就时势。所谓“换”,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替换文言词语。在翻译文言语句时,替换法的运用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1)有些文言词语现在已经不用了,应换成现代词语;有些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能独立使用,应以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替换。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可译为“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其中“思”就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思考”替换了。(2)通假字要换成本字,译成本字的意思。例如:“距关,毋内诸侯”可译为“把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进来”,其中的“距”就译成了本字“拒”的意思“把守”。(3)古今异义词、同形异义词和偏义复词要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例如:“沛公居山东时”可译为“沛公居住在崤山以东时
24、”,“山东”是古今异义词,翻译时就换成了“崤山以东”。(4)活用的词语、固定结构要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例如:“吾从而师之”可译为“我跟从他以他为师”,“师”为名词的意动用法,翻译为“以为师”。(5)判断句、被动句中的标志性词语要对应译出。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为判断句,应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考题印证】3(2018高考全国卷,T13)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可替换的词有:“方”换为“正在”;“苛”换为“苛严”;“犹”换为“尚且”;“岂”换为“哪”。译文: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
25、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前府尹治政苛刻严酷,纯礼说:“宽柔刚猛相济,是圣人的教诲。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因此一概以宽厚处事。4(2016高考山东卷,T13)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可替换的词有:“乃”,副词,却;“致”,使动用法,使到来,这里应翻译为“使归附”;“过”,错。译文: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
26、的技巧、花纹的美观而不满足,那么也是与百姓结为仇敌了。就像我的忧虑,恐怕国家危险了,而您也不得安宁呀。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所谓“增补”,就是补充省略了的成分。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增补法:(1)省略了的主语、谓语、宾语要补上。例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是“(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辞)”的省略,因此应译为“(你)估计我回到军营中,你再进去(辞谢)”。(2)省略了的介词“于”等要补上。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是“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的省略,因此应译为“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3)判断句要补上判断词。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27、解惑也”为判断句,应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的”。【考题印证】5(2018高考全国卷,T13)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可增补的词有:“为(之)”即“为(他)”的意思。“立祠(于)安阳亭西”是“在安阳亭西边建造祠堂”的意思。译文:百姓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元兴元年,王涣病逝。无论是城
28、中百姓还是路过此地的人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相互集资,引来上千人以酒洒地祭奠他。王涣的灵柩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子、桌子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都说平常带粮食到洛阳,被士卒和官吏掠夺,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再没有被官吏侵夺冤枉,所以前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百姓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所谓“调序”,就是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过来。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调序法:(1)主谓倒装句。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应译为“你不聪明,到了极点”。(2)宾语前
29、置句。例如:“大王来何操”可译为“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3)定语后置句。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可译为“村中有个好事的少年”。(4)状语后置句。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可译为“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比蓝草颜色更深”。【考题印证】6(2017高考山东卷,T13)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可调序的句子是:“弗之罪也”应调为“弗罪之也”。译文: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
30、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等到始兴王陈叔陵担任扬州刺史,推荐祠部侍郎阮卓做记室,征召谢贞做主簿。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不久高宗驾崩,叔陵叛逆作乱,官府中的属官大多受到牵连而被拘捕,唯独谢贞与阮卓没有获罪。所谓“凝缩”,就是把文言文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简化。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分析:上面的句子中“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四个词语都是“并吞”之意;“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之意;“
31、意”“心”意思也相同。因此,可以凝缩翻译为“秦有并吞天下的雄心”。【考题印证】7(2014高考安徽卷,T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畯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可凝缩的词有:趋谒、势要。译文: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便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先生性格刚直,疾恶如仇,世俗之人不敢到他的门前,贫穷的读书人有一点美德,他就赞不绝口。他在京师时,用车子载着酒要和他交往的人,车辆堵塞了道路;他所到之处,跟从游学的有几十上百人。在资历
32、老、声望高以后,(他)便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所谓“贯通法”,就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比喻、互文、借代、委婉等)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例如:(1)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固若金汤的城池)(2)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做官的人)(4)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自己死去)(5)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考题印证】8(2015高考山东卷,T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
33、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须贯通的词有:社稷。译文: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太公回答道:“凡是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上召见主将,向他下达诏令说: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建议用时:45分钟)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B.C.D.解析:选B。A项,“意”为“心思”;C项,“应”为“应付”;D项,“既”为“不久,后来”。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的分类,正确的一组是()其后四年,而归视汝止一岁,请归取其孥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敛不凭其棺
34、,窆不临其穴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A/B/C/D/解析:选C。指示代词,“那”;人称代词,“你的”;语气助词,这里表示反问语气;指示代词,“他的”;指示代词,“你的”;语气助词,表示揣测;指示代词,“他们”。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双音节词,与现代汉语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A未可以为信也B将成家而致汝C而汝抱无涯之戚也D又可冀其成立邪解析:选C。C项,无涯,“无边,无限”,与今义相同。A项,“可以”,古义为“可以把”,今义为“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B项,“成家”,古义为“安家”,今义为“结婚(旧时多指男子)”;D项,“成立”,古义为“成长立业”,今义为“(组织、机构等)筹
35、备成功,开始存在;(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4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京城”“京师”均指当时的都城长安。B“薨”在古代指诸侯或大官的死。年幼丧父称为“孤”。C“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D“十二郎”中的“郎”是对男子的通称,也称“郎子”。解析:选D。郎,唐代口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5下列对课文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与十二郎虽是两辈人,但亲如兄弟,感情很深。B祭十二郎文是少为长祭。作者追以往,念后事,有切肤之痛,一字字,一句句,都从心底流出,跌宕顿挫,感人肺腑。C祭十二郎文中,作者用了多个“呜呼”,悲天
36、抢地;四十几个“汝”字,如对其人,一称叫、一伤痛、一悲切、一呜咽,催人泪下。D全文贯穿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表明作者整篇都是用感情、用心血写成的。解析:选B。应该是“长为少祭”。6翻译下列句子。(1)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译文:(2)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译文:答案:(1)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却早早地失去了后代,你那么纯正聪明,本来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蒙受先人的恩泽。(2)唉,(谁知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呢?还是由于别的病而导致这样的不幸呢?7重新排列下面句子的顺序,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说韩愈擅长写古文,在他
37、死后,他的文章广为流传,当时的学者将其喻为泰山、北斗,非常敬仰他。后来,人们就用“泰斗”一词称在某一方面成就卓越,在社会上有名望、有影响的人。唐代文学家韩愈是被称为“泰斗”的第一人。据新唐书韩愈传记载:“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起初,人们把韩愈比作泰山、北斗,表达对他的推崇、敬仰之情。ABC D解析:选B。要让语句衔接正确,应找到行文逻辑:先说谁是被称为“泰斗”的第一人,接着引用史料印证并作解释,最后解说今人如何引申使用“泰斗”一词。8请将下面的长单句改为三个连贯的短句,可适当增删个别词语。在中国散文史上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且被后人称为“百代文宗”的韩愈的作品祭十二郎
38、文流露出的悲恸之情催人泪下。答: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能力。解答时,首先找出主干成分,然后将附加成分展开成为分句即可。答案:韩愈在中国散文史上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还被后人称为“百代文宗”。他的作品祭十二郎文流露出的悲恸之情催人泪下。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在中西礼仪的融合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_。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其二是_,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
39、文章,_。解析:这段话主要谈礼仪,两处可结合后文内容进行归纳,处前文是说“只做表面文章”,后面的内容自然是强调其结果。答案: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的传统礼仪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二、阅读提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3题。欧阳生哀辞韩愈欧阳詹世居闽越,自詹已上,皆为闽越官,至州佐、县令者,累累有焉。闽越地肥衍,有山泉禽鱼之乐,虽有长材秀民,通文书吏事与上国齿者,未尝肯出仕。今上初,故宰相常衮为福建诸州观察使,治其地。乡县小民有能诵书作文辞者,衮亲与之为客主之礼,观游宴飨。詹于时独秀出,衮加敬爱,诸生皆推服。建中、贞元间,余就食江南,未接人事,往往闻詹名闾巷间,詹
40、之称于江南也久。贞元三年,余始至京师举进士,闻詹名尤甚。八年春,遂与詹文辞同考试登第,始相识。自后詹归闽中,余或在京师他处,不见詹久者,惟詹归闽中时为然。其他时与詹离,率不历岁,移时则必合,合必两忘其所趋,久然后去,故余与詹相知为深。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气醇以方容貌嶷嶷然其燕私善谑以和其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读其书知其于慈孝最隆也。十五年冬,余以徐州从事朝正于京师,詹为国子监四门助教,将率其徒伏阙下举余为博士,会监有狱,不果上。观其心,有益于余,将忘其身之贱而为之也。呜呼!詹今其死矣!詹闽越人也,父母老矣,舍朝夕之养,以来京师,其心将以有得于是,而归为父母荣也。虽其父母之心亦皆然:
41、詹在侧,虽无离忧,其志不乐也;詹在京师,虽有离忧,其志乐也。若詹者所谓以志养志者欤!詹虽未得位,其名声流于人人,其德行信于朋友,虽詹与其父母皆可无憾也。詹之事业文章,李翊既为之传,故作哀辞以舒余哀,以传于后,以遗其父母,而解其悲哀,以卒詹志云。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气醇以方/容貌嶷嶷然/其燕私善谑/以和其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读其书/知其于慈孝最隆也B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气醇以方/容貌嶷嶷然/其燕私善谑以和/其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读其书/知其于慈孝最隆也C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气醇/
42、以方容貌/嶷嶷然其燕私/善谑以和/其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读其书知其于慈孝最隆也D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气醇以方容貌/嶷嶷然其燕私善谑/以和其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读其书知/其于慈孝最隆也解析:选B。这段话开头说欧阳詹如何对待“父母”“妻子”和“朋友”,后面说“容貌”“文章”,理清这个思路,断句就简单多了。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哀辞:指用来哀悼、纪念死者的文章,多用韵文。B贞元:是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一位皇帝只能用一个年号。C登第: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
43、甲乙次第。D国子监: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也称国子学。解析:选B。一位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詹世代居住在闽越之地,出身于官宦之家,其故乡闽越富饶而美丽,代育才士,其虽有“长材秀民”却不肯外出做官。B文中写闽越富饶美丽、常衮掖进后生对写欧阳詹起铺垫、衬托作用。C韩愈从闻名钦佩欧阳詹到两人“相知为深”,再到欧阳詹以国子监四门博士助教的低微身份,力举韩愈为博士,足见两人情谊之深。D欧阳詹虽然事父母尽孝道,但在他父母已老之时,毅然“舍朝夕之养”,远去京师求取功名,因未能尽孝道而留下遗憾。解析:选D。D项,“因未能尽孝道而留下遗
44、憾”错。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余就食江南,未接人事,往往闻詹名闾巷间,詹之称于江南也久。译文:(2)故作哀辞以舒余哀,以传于后,以遗其父母,而解其悲哀。译文: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第(1)句“就食”可译为“寓居”,“就食江南”“闻詹名闾巷间”“称于江南”都是状语后置句;第(2)句中关键词语有“舒”“遗”“解”等。答案:(1)我寓居在江南谋生,与人交往不多,但往往能在民间听到欧阳詹的大名,可见欧阳詹名闻江南已有很长时间了。(2)所以我写下这篇哀辞以寄托我的哀思,使它流传下去,寄给他的父母,宽解他们的哀伤。欧阳詹世代都居住在闽越地区,他的祖先都在闽越做过官,其中做
45、到州佐、县令的也有不少。闽越土地肥沃,有山泉禽鱼带来的乡野乐趣,虽然百姓中也有不少杰出人物,他们通文墨,懂法令,可以与京师名士相媲美,但却不肯出来做官。当今皇帝建号之初,以前的宰相常衮任福建诸州观察使,管辖闽越这地方。乡县的庶民百姓凡能读书、作文、吟诗的,常衮亲自结交他们,以上宾的礼节接待,一同交游饮宴。欧阳詹那时一枝独秀,常衮对他更是加倍爱护,其他文士对欧阳詹也都推崇信服。建中、贞元年间,我寓居在江南谋生,与人交往不多,但往往能在民间听到欧阳詹的大名,可见欧阳詹名闻江南已有很长时间了。贞元三年,我初次进京应试,那时听到欧阳詹的名声更大了。贞元八年春天,我与欧阳詹同榜考中进士,那时才相识。以后
46、欧阳詹回到闽中省亲,我有时在京师,有时在别处,长时间没有见到他,只有欧阳詹回闽中时才这样。其他时候与欧阳詹离别,都不满一年,离别过不了多久就能再见,见了面就不想往别处去,长时间之后才离开,所以我与欧阳詹交往很深。欧阳詹侍奉父母恪尽孝道,对妻儿仁爱,对朋友义气而真诚。他气质淳朴,品行端正,体貌不凡。他平时喜欢说些玩笑话来调节心情,他的文章寓意深远、迂回曲折,善于用自己的话说明问题。读他的诗文,知道他对慈孝之道最为推崇。贞元十五年冬天,我以徐州从事的身份进京向皇帝朝贺,欧阳詹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助教,准备率领他的学生到宫门跪请皇上,推举我为博士,正巧那时国子监有狱讼之事,上书一事没有结果。看他一片
47、诚心,只要对我有利,他可以忘却自己位卑言微而去做。唉,欧阳詹现在去世了!欧阳詹是闽越人,父母年迈,他舍弃朝夕奉养父母之职,来到京城,他的本愿是为了在京城能有所得,衣锦荣归使父母感到荣耀。即便他父母的心愿也都是这样:欧阳詹在身边,虽然没有离别的忧愁,心里却并不快乐;欧阳詹在京师,虽有离别的忧愁,但心里在为他高兴。像欧阳詹这样的人,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以达成父母的愿望来敬养父母的人吧!欧阳詹虽然没有得到高的官位,但他的名声流传在京城人中,他的德行已取信于朋友间,他和他的父母都没什么可遗憾的了。欧阳詹的事业和文章,李翊已经为他写了传记,所以我写下这篇哀辞以寄托我的哀思,使它流传下去,寄给他的父母,宽解他们的哀伤,并了结欧阳詹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