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0 课 谈中国诗学国学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第三章【译文】作为君主,就要达到仁爱;作为臣下,就要达到恭敬;作为儿子,就要达到孝顺;作为父亲,就要达到慈爱;与国民交往,就要达到诚信。【评说】大学在首章就阐述了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强调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修养品德,建立自己理想的道德人格。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目标,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为仁行善之途上前进。所以至善之地表现在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事事物物中,像君主的仁,臣子的恭,儿子的孝、父
2、亲的慈,国民之交的信等都可以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永远不止息。要想“止于至善”,就需要发挥知、情、意,全力以赴,不可懈怠,然后会有较好的成效。夯基础一、作者名片简历:钱钟书(19101998),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和古典文学研究家。字默存,号槐聚,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19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1932 年在清华结识杨绛先生,次年毕业,赴上海光华大学执教。1935 年,与杨绛完婚,然后同赴英国留学。两年以后,获博士学位。之后随杨绛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1938 年,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1941 年,珍珠港事件爆发,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
3、子文理学校。抗战结束后,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1949 年,回到清华任教,1966 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先生受到冲击,被派往河南“五七干校”。1982 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98 年,在北京逝世。作品:管锥编谈艺录宋诗选注和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评价:“当代第一博学鸿儒。”(夏志清)“我觉得有两种文人:一种是思想型的文人,一种是学者型的文人。钱钟书是属于后者的。”(刘川鄂)二、文学常识钱钟书与吴宓1929 年,钱钟书以英文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成为吴宓教授的得意门生。他上课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
4、,或作图画,或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吴宓对这个天才更是“青眼有加”。1933 年,钱钟书即将从清华外文系毕业,校长冯友兰亲自告之,他将被破格录取,留校继续攻读西洋文学研究硕士学位。钱钟书却一口拒绝,并“狂妄”地说:“整个清华,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不久,“长舌”的周榆瑞将这话告诉吴宓。吴宓一笑,平静地说:“Mr Qian 的狂,并非孔雀亮屏般的个体炫耀,只是文人骨子里的一种高尚的傲慢。这没啥。”吴宓先生真诚、大度,钱钟书也同样磊落、坦荡。对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学生,吴宓老师坦然表示佩服,一再宽容谦让。而钱钟书却在吴宓日记序中谦
5、恭地写道:“我愿永远列名吴先生弟子之列。”师生各自的人格风范,跃然纸上,正是难得的君子修为。三、写作背景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深刻的洞察力。钱钟书的著作对于推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对于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及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本文是钱钟书先生于 1945年 12 月 6 日在上海用英文对美国朋友作的一次演讲,主要谈了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形式方面的不同,以及对待中国诗歌的正确态度。1.给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精髓(su)一蹴而至(c)譬如(p)梵文(fn)颦蹙(pn c)轻鸢(yun)犬吠(fi)狡黠(xi)无垠(yn)3.成语积累【识记】(1)
6、一蹴而至: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2)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也说屡见不鲜。(3)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4)轻鸢剪掠:原意是指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比喻简短轻灵。(5)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6)凌风出尘:指品行高洁,超出一般人。(7)拔木转石:拔下大树,转动巨石。形容力气极大。(8)空中楼阁:指海市蜃楼,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运用】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1)正在美国接受康复治疗的飞人刘翔伤口虽已愈合,但腿部肌肉出现萎缩情况,想出战今年的辽宁全运会,几乎不可能,四连冠更成空中楼阁。()(
7、2)近年来,银行信用卡遭盗刷现象数见不鲜。通过网络等手段盗取持卡人信息以及刷卡消费时录取信用卡信息,成为目前常见的犯罪手段。()(3)2013 年 1 月 4 日下午,记者来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采访了张丽莉老师,她的回答回肠荡气,“希望我们教育强国的理念能够真正得以实现”。()(4)杨伟带领研发团队,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一蹴而就,让我国的第一款隐身战机歼20 飞上蓝天。()答案:(1)正确(2)正确(3)错误 与语意不符。(4)错误 与“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矛盾。4.近义词辨析(1)情调情趣辨析:“情调”指情趣格调;“情趣”指性情志趣或情调趣味。运用:白色的服装加上阳光的温暖色调
8、和环境为寒冷的冬季增添了一份别样的 。尽管当日细雨蒙蒙,但前来赏杏的游客依旧络绎不绝,细雨中的银杏别有一番独到 ,令人流连忘返。(2)熟悉熟习辨析:“熟悉”指知道得清楚、详细;“熟习”指(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运用:我对张立很 ,不但因为他对电脑操作技术很 ,而且乐于助人。答案:(1)情调 情趣(2)熟悉 熟习一、阅读课文第 12 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作者为什么认为“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对应考点:理解句子的作用答:_答案:这句话是作者针对发问者的立场来说的。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他会辨别,但不会笼统地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印象
9、。“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独个的美一一分辨出来”“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很难形成整体印象,绝不会发生这个问题。只有读过外国诗的中国人和外国人才会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去求证这个问题。二、阅读课文第 37 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2第 3 自然段中“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是什么意思?对应考点: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答:_答案:这里的“易尽”指短小的篇幅,“无垠”指悠远的意味。借助比喻,通过比较,中外诗歌的异同一目了然。3第 6 自然段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句话的
10、含意是什么?对应考点: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答:_答案:作者用“蛛丝网”和“钢丝网”,“乐队合奏”和“吹芦管”的对比,指出中西诗的差异。中国的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西方诗狂放,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威力。中国诗看似轻淡,却字字珠玑,敲人心扉。三、阅读课文第 8 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4课文末段写道:“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像这样的句子读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妙,有人认为不雅。请结合课文内容和作品风格谈谈你的看法。对应考点:个性化解读文本答:_答案:这样的句子正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是演讲中的重要技巧,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够
11、极大地调动听众的热情,提高他们对演讲内容的兴趣,从而收到较好的演讲效果。像上面的句子,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表达出对待“中国诗”应有的态度,批判了那些文化本位论者。亦庄亦谐,妙趣横生。5第 8 自然段中,“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居家,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一句的含义是什么?对应考点: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答:_答案:这句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人的思想、情感、理智、意志等可以有所放纵、驰骋,但最终还得有所回归,寻找定所。生动确切的比喻,令人
12、拍案叫绝。四、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歌有什么特征?对应考点: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答:_答案:第一,中国先有抒情诗,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西方诗歌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最后才有抒情诗。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歌发展初期已经出现,这种“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以致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适配“诗心”的需要。西方也有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但他们所谓的“短”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短”要长得多。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含着深远的意味。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中国诗的
13、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是很大的。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国也有“厚重”诗,但比起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作者强调,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总之,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不同国别的诗歌作品中是共同的。问题:本文是一篇演讲稿,听众是一般的有文化的美国人,他们有一定的鉴赏诗歌的经验,了解本国诗及其他西洋诗,对中国诗有所接触,有一定兴趣。面对这样的听众,你认为钱钟书先生是怎样抓住他们的心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我的观点:_答案:(观点一)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谈中国诗”这样一个
14、深奥、复杂的问题,作者举重若轻,用通俗、浅显的语言传达给听众。雅而不奥,俗而不庸。作者不是生硬地提出几条干巴巴的理论,摆开架势大加推行,而是举出诗歌以及图画、音乐、故事、传说、寓言等具体的例子,做大量的丰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一些道理。没有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听众在接受那些具体例子、形象比喻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观点二)居高临下,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史资料。他引用的国外资料中,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俄罗斯、捷克乃至印度等国的资料,涉及的范围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等。引用中国的文史资
15、料,从古到今,那就更多了。一、把握主旨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列举和对比,对中国诗歌这一文学体裁进行了讨论和分析,阐明了中国诗歌所具有的特征:以抒情诗为主,篇幅短小,富于暗示,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等。同时对中西诗本位思想提出批判,表明了研究中国诗歌的正确态度。二、理清脉络三、艺术特色1.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本文是谈中国诗这样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然而作者举重若轻,把这个问题用通俗、浅显的语言传达给读者。雅而不奥,俗而不庸。作者不是生硬地提出几条干巴巴的理论,摆开架势大加推衍,而是举出诗歌以及图画、音乐、故事、传说、寓言等具体的例子,作大量的丰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一些道理。没有泛论、概论这类高
16、帽子、空头大话,读者在接受那些具体例子、形象比喻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2.居高临下,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古今中外的文史资料。他引用的国外资料中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俄罗斯、捷克乃至印度等国的资料,涉及的范围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等;引用中国的文史资料,从古到今,那就更多。这样的文章,以丰富的知识取胜。3.讲道理、发议论,幽默风趣。课文以说理为主,但它的说理,不同于论文,往往是艺术的谈笑风生。课文中充满了幽默风趣,读者会一边阅读一边忍俊不禁。当然,学者的幽默风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诨,而是具有高雅的品位。难怪有人把这种学者随笔又称为小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