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教学目标: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对话。2.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教学重点、难点: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对话,理解寓意。教学用具: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
2、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3、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多媒体课件、幻灯、纸筒、头饰。教学过程: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4、。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一、复习导入:师:通过学习第二次对话,你们都知道些什么?生自由回答。师:你们还想知道什么?生根据课文内容提问题。师:下面,我们就围绕“它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想想再回答。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1.因为青蛙整天坐在井里,看不到井口范围以外的天,所以它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2.因为小鸟天天在空中飞,亲眼看到天很大很大,所以
5、它认为天“无边无际”。二、亲身实践,探究新知。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生:天,无边无际。生:天,的确很大。师:你们再用纸卷成纸筒去看看天,说说看到的天有多大?生:天不过纸筒口那么大。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呢?生:因为长长的筒壁挡住了我们的视线,所以看上去天只有纸筒口那么大。而走出教室看天,没有什么障碍挡住我们的视线,所以天无边无际。师:看画面,你们明白青蛙为什么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吗?(多媒体画面演示:青蛙坐在井里看天)生:(看画面)明白了。这时因为青蛙的视线被厚厚的井壁挡住了。所以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师:说得好极了,下面,我们来读读第二次对话。(小组分角色
6、朗读)三、学习第三次对话。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青蛙和小鸟都是笑着说的,他俩笑的含义一样吗?生:他俩笑的含义不一样。师: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次对话,先分角色朗读,再相互讨论他们的笑各有什么含义?生讨论后回答:1.青蛙笑小鸟错了,自己是对的。2.小鸟笑青蛙过于自信,听不进别人的正确意见。3.青蛙觉得自己天天坐在井里看天,最了解天的大小,不会弄错的,小鸟居然和他争论,实在可笑。4.小鸟笑青蛙确实弄错了,还自以为是。师:说得太棒了。5.我觉得“天天”“不会”要重读,这样就读出了青蛙很傲慢的语气。6.我来读读小鸟说的话。7.我觉得“不信,你跳出井口看一看吧。”要读得很有耐心。师:你真是一只聪明可爱的小鸟。四、拓展知识。师:假如青蛙真的跳出了井口,它看到的天是什么样的?这时它会怎么说?(投影出示习题: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这下子,它惊呆了,心想:。于是对小鸟说:“。”小鸟“。”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再回答。五、整体回顾课文。分角色带头饰朗读。六、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