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分层作业 四古代的经济政策(20分钟4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井田制趋于瓦解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 D.土地兼并严重【解析】选B。题干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大意是上天下雨不仅要下到公田里,还要下到我的私田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春秋时期公田和私田的关系,结合所学可知,井田制发展到后期,公田萎缩,私田大量增加,统治者为增加税收,使私田合法化,导
2、致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故选B。2.(2019江苏学业考)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括和当时很多人一样,经常瞅准时机购买田宅。这种贵族官僚也参与土地自由买卖的现象反映了()A.春秋战国的纷争 B.土地私有制形成C.宗法制正式确立 D.武将地位的下降【解析】选B。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战国时期”“参与土地自由买卖”。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贵族官僚也参与土地自由买卖,属于地主私有土地,故选B。3.为了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巩固小农经济在政权中的统治地位,从战国时期开始,封建政府推行()A.均田制B.重农抑商C.抑制兼并D.盐铁官营【解析】选B。为保
3、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战国以后封建统治者大多采用重农抑商政策。4.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解析】选D。材料反映汉朝时期的商人有专门的户籍,并且还不能拥有田地,否则没收,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商人占有田地,以免影响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故选D。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5.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内河的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鼓励民间贸易B.明朝
4、禁绝朝贡贸易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D.明朝造船技术落后【解析】选C。由材料“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表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故C正确。6.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宝玉的荔枝色哆罗呢箭袖宝玉的俄罗斯国出品的雀金裘氅衣凤姐的大红洋绉裙冯紫英拿来推销的鲛绡帐抄家时没收的洋灰皮、洋呢、哔叽、姑绒、天鹅绒等呢料”上述材料反映了雍正年间()A.中外商贸往来频繁B.自然经济受到冲击C.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D.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解析】选C。材料体现的是雍正年间的外国商品,这反映了当时闭关锁国政策下的对外贸易情况,也就是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中外商贸往来频繁”“闭
5、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不符合史实;“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材料无法体现。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二、非选择题(16分)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论积贮疏材料二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论南洋事宜书(1)材料一
6、主张国家推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和晚期的作用有何不同?(6分)(2)材料二体现出国家实行的是什么政策?你怎么评价这一政策?(10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和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一信息“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可判断该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封建社会初期和晚期起到的不同作用和影响。第(2)题根据材料二中“未禁”“既禁”以及产生的不同结果,可得出该政策为“闭关锁国”政策,联系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答案:(1)“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而在封建社会晚期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整个社
7、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2)“闭关锁国”政策。对抵抗外来殖民侵略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阻碍了中外联系和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张传玺主编的简明中国古代史中提到:春秋时期,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原则已经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新的原则是“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这说明春秋时期()A.西周以来的土地国有制全面崩溃 B.出现了土地私有和卿大夫专权C.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 D.土地由周王控制变为诸侯控制【解析】选
8、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原则是井田制的原则;“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结合所学可知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形成,故本题答案选B;A中的“全面崩溃”说法绝对;C题干没有体现土地私有制的形式,错误;D说法本身错误,土地私有制主要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农民土地私有制。2.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控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解析】选B。题干所
9、述内容出现富商大贾说明抑商不明显,但国家免除实物田租是重农的表现,未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说法错误,排除A;题干也未涉及粮食价格低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排除C;税收的数量和种类是由政府决定的,而非商人,排除D。由于西汉需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于是富商大贾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导致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土地兼并、农户流亡,直接后果就是自耕农失去了土地,使自耕农经济受阻,故B正确。3.(2019北京文综)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
10、恶劣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官员的思想状况,旨在考查学生研读史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结合题意和所学可知张咏砍掉茶树、怒斥买菜人的原因在于强迫民众固守耕织的小农模式,这体现了其重农抑商的思想特点,C正确。史料中并没有体现茶叶由官方垄断的信息,A错误;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表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程度高、货币使用率高的现实,B与史实相反,排除;史料反映的是强迫经商的农民回归农业,与商人社会地位高低无关,排除D。4.中国封
11、建社会始终固守“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基本经济政策,主要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特征B.自然经济的特征C.对外贸易的需要D.手工业发展的要求【解析】选B。古代中国之所以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是由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的。故选B。5.(2019南昌高一检测)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籍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徽商挂着官职继续从事商业活动(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其实并没有实权)。“徽州朝奉”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A.徽商弃商从政 B.徽商追求虚荣C.政府厉行抑商 D.政府放弃抑商【解析】选C。根据材料“徽商挂着官职继续从事商业活动”可知,“徽州朝奉”这种现象本质上反
12、映政府的抑商政策导向,商人希图通过自我加封,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故C正确。6.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 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封建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士为第一位,商为最后一位,并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根据材料,清初不到1 000家的盐商家庭,到乾隆末年已产生280余名进士,可见清朝商人积极寻求入仕做官,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故A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商人经济
13、实力的相关信息,故B错误。在中国封建社会,士贵商贱观念从未被打破,商人也不可能得到政府优厚待遇,此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D错误。7.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A.激化中日矛盾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C.加剧内忧外患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解析】选C。由材料“禁之愈严而寇愈盛”“于是海滨人人皆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反而会加剧内忧外患,当然实行“海禁
14、”政策的目的本来是解决内忧外患的,结果适得其反,反而加剧了内忧外患,故选C。8.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避免海难发生B.防止鸦片走私C.杜绝西方思潮D.严控对外联系【解析】选D。由材料“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并结合清朝的对外政策可知是闭关锁国,即严控对外联系。二、非选择题(18分)9.重农抑商的政策和理念对古代中国产生极大影响,也是当今经济史研究的热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趣(趋)本务
15、而寡末作。 韩非子五蠹材料二唐宋以来,为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统治者曾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保护商人利益的政策措施,但这只是在“重农抑商”大背景下的局部性变动与调整。部分学者将这些政策措施称为“恤商”政策,很显然,如果没有“抑商”,何来“恤商”。 刘颜东抑商还是重商:中国古代商业政策再认识材料三当然,不能否认重农抑末思想在宋以后至清代的长期存在。在一般士大夫甚至皇帝的议论中都有其地盘。但应当加以强调的是这样一个事实:所有议论都不曾改变经济上官、商分利的政策原则。人们喜欢举雍正五年发布的一份诏书作为清代抑商的证据。的确,他说了“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
16、中少一耕稼之人”之类的话,但是,他对于农民“群趋为工”的现象并不主张强行抑制,而是训谕地方官“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郑韶重农抑商是“固定国策”吗?(1)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对“商”的认识。(4分)(2)据材料二,概括唐宋以来统治者的商业政策。指出出现这种复杂情况的原因。(4分)(3)据材料三,指出宋以后对“商”的思想和政策的看法。作者认为雍正五年发布的诏书能否作为清政府实行抑商政策的证据?为什么?(10分)【解析】第(1)题,由“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趣(趋)本务而寡末作”可知韩非子认为应该通过“名卑”即压制社会地位
17、的方式减少从事工商业的人数,让更多的人从事农业。第(2)题,由“统治者曾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保护商人利益的政策措施,但这只是在重农抑商大背景下的局部性变动与调整”可知,唐宋时期统治者在不改变“重农抑商”大前提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商业的发展。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抑商是封建统治者保护小农经济、稳定专制统治的根本需要,推动商业发展则是适应了当时商业发展的需要。第(3)题,由“重农抑末思想在宋以后至清代的长期存在所有议论都不曾改变经济上官、商分利的政策原则”可知宋代以后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在该政策之下还坚持了官、商分利的原则。根据材料三观点可知,作者认为雍正五年发布的诏书不能作为清政府实行抑商政策的证据。由“他对于农民群趋为工的现象并不主张强行抑制”可知作者认为雍正帝并不主张强行抑制私人工商业,而是训谕地方官劝导百姓重农。答案:(1)认识:减少从事工商业人数;压制工商业者社会政治地位(抑商)。(2)政策:总体抑商,局部恤商。原因:抑商是保护小农经济维护统治的需要,恤商是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3)看法:重农抑商思想;官、商分利政策。不能。原因:雍正不主张强行抑制私人工商业,而是训谕地方官劝导百姓重农。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