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1年春季学期高二历史第十八周考试试卷一选择题11898年,光绪帝收到法兰西革命记一书,该书既肆意渲染法国大革命的恐怖,又指出“虽无道已甚,而时事所趋,民风所动,大波翻澜,回易大地,深可畏也。盖大地万千年之政变,未有宏巨若兹者”。该书()A仇视民权因而顽固保守B因宣扬革命而遭到禁绝C意在敦促朝廷变法图强D意在尽快结束中法战争2某学生制作了“时空与人物互动关系”图,此图对应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保路运动3维新运动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传统功名不高的读书人发动的,阻力重重。但在短短一两年内,维新运动便到达高潮,甚至一时出现“咸与维新”,一些高官也屡屡“赞
2、助”以显自己的“开明”的局面。这表明当时()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B君主立宪成为社会共识C民主科学思想广泛传播D广大社会民众充分觉醒41895年,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A公车上书B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C新青年的创办D“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51895年4月,康有为联络各省在京举人,拟定上清帝第二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详论了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措施。都察院虽拒绝代呈,但上书内容已在社会上广为传抄,上海某书店还为该上书出版了单行本。这表明,此时()A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扩大B中体西用成为主流文化趋向C发展民族经济是首要目标D维新变法主张渐成社会共识619
3、世纪最后的十年,时代呼声最高的是()A“自强”“求富”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C师夷长技以制夷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71895年正月27日,时人日记写道:“海内豪俊无不以改法为救时,守故为失策者矣。”戊戌维新期间人思自奋,争言维新是朝野上下相与鼓荡的潮流。这说明当时()A社会各阶层均拥护变法B清廷各派变革主张趋同C资产阶级实力异常强大D变革成为一种社会趋向8关于“公车上书”,1899年康有为回忆说:“求和消息电到北京,即令梁启超鼓动各省,乃合十八省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至四月八日投递,都察院拒收。”史学家茅海建查阅宫廷档案后却提出:“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签订和约过半,两个月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
4、达154次。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当事人个人回忆录更具真实性B康有为是否组织公车上书存疑C档案记录属二手史料可信度低D官员举人皆积极主张改革旧制9有学者发现,甲午战争中制约中国取胜的因素很多,具体可包括:一缺独立的后勤体系,二无高效的军事指挥系统,三无及时的情报网络,四是派系之争和留存实力的私心,这些方面的因素说明()A清政府在战前全面落后日本B军事落后是失败的根本原因C清政府缺少战前的准备工作D清末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0“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因此,中国民族的觉醒由1300名举人的呐喊声宣告于世
5、是一点都不奇怪的这已经越出康雍乾以来厉禁知识分子的成规,创清朝二百余年未有之大举。这件事不仅仅是书生议论,而是声气广披于朝野的社会行动。”这件事的意义在于()A引起了清朝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B传播了民族共和的理念C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D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1119世纪末,为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等先进中国人掀起了()A维新运动B义和团运动C保路运动D新文化运动121898年,康有为替大学士徐致靖代拟请废八股以育人才折上奏,指出:中国人聪明智慧却“愚暗无才皆因八股累之”,“新政之最要而成效最速者”莫过于“罢废八股”,奏请“自岁科试以至乡会试及各项考试,一律改试策论讲求时务”。这一动议
6、的背景包括()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维新派推动维新思想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清政府废除科举选官制度ABCD13不属于维新派为变法而做的准备活动是()A创办报刊B组织学会C开办学堂D创办企业14严复(18541921)戊戌时期在救亡决论中历数中国传统文化弊端,并倡言:“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而他晚年则力主回归传统,高唤:“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这反映出()A资产阶级软弱性与妥协性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C国内外形势的复杂与多变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日益牢固15有学者说,“中日战争失败后,洋务的重要性仍旧,但社会的兴趣已经转到了变法改制上来
7、了。”这说明()A洋务运动得到了深入发展B维新思想得到社会广泛支持C“洋务”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D民族危机改变了传统统治理念二材料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维新思想传播的信息,并加以分析。(要求:所提取信息必须源自材料,明确清晰,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鸦片战争中,英国人的坚船利炮无情地将中华民族从康乾盛世的落日余晖中彻底打入沉沦的黑夜中,而黑暗中寻求光亮的首先是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最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酝酿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屈下身段向外族学习,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雄心勃勃
8、地以为大清王朝拥有了与西方一样的铁甲战舰就可以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可是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让中华民族又一次沉沦下去,中国人的强国梦还要继续探索下去。摘编自孔令仁、李德征中国近代化与洋务运动材料二 有很多的学者更愿意把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始,因为此时的康有为、梁启超设计的建设中国的方案的是全方位的近代化,涉及政治制度、工商业、军事、文化教育等,他们大张旗鼓的要全面的改造中国。这场改良运动深受甲午中日战争清王朝惨败的刺激,当然也不全在此,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经济因素、新的阶级力量都在不断的滋长着,洋务运动后不断输往欧美的年轻留学生,回国后带来了更多的新思想,使中国人的
9、思想观念悄然变化着。摘编自汤志钧戊戌变法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运动出现的原因及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相比的进步性。(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95年9月,在康、梁等人帮助下,帝党官僚文廷式在北京出面组织强学会。同年11月,康有为抵沪,成立强学会上海分会,成员主要是帝党和改良派,并发刊强学报,公开提出“向使中国幡然改图,士风一变,国是既定,然后开议院,立议员”,说明“专为中国自强而立”,以“通声气,聚图书,讲专门,成人才,成圣教”。受其影响,
10、各地学会、报社纷纷成立。在“兴绅权”“通上下”的思想影响下,强学会主要利用文字宣传,联结官僚士大夫,然而它却成了官僚党争的工具。守旧势力认为强学会“植党营私”,成“处士横议之风”。1896年初,强学会被封禁、解散。摘编自汤志钧强学会在维新变法中的作用材料二 1918年,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在长沙发起组建新民学会,共同探求救国救民的出路。学会成立之初,讨论最多的是职业选择与抱负施展问题。1919年9月,毛泽东以新民学会会员为骨干,领导了驱除湖南督军的运动,历经数月取得胜利。1919年底,蔡和森率领部分会友及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等人留在国内探索与研究。学会领导湖南人民自治运动,设想由湖南牵头
11、,一省一省地解决问题,并最终解决全国总问题,但此次运动遭到失败。“五四”运动后,大多数会员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和劳工运动,19201921年,新民学会召开了两次重要会议,多数会员接受并主张布尔什维克主义,将“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宗旨,以“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为达到共同目的。1921年学会74名会员中有近半数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许多会员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后,学会逐渐停止活动。摘编自以顺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强学会的特点,并说明强学会最终昙花一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学会探索活动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
12、识,任选一个你所了解的近代中国相关阶级的救国方案进行阐述。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
13、的标志。摘编自康南海(康有为)自编年谱等材料二: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
14、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1)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述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反应。(2)材料一、材料二两则材料相比较,哪则材料更具史料价值?请说明理由。20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廷先后两次推行变法,对20世纪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材料一: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
15、之倡,以期人材辈出,共济时艰。1898年6月申报刊登光绪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材料二:1901年1月,慈禧以光绪名义在西安发布上谕:“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8月,慈禧又言:“变法一事,关系甚重为国家安危之命脉,亦即中国民生之转机。予与皇帝为宗庙计,为臣民计,舍此更无他策。”1902年11月,清廷明谕全国:“现在学堂初设,成材尚需时日,科举改试策论。”。(1)光绪和慈禧变法分别由什么事件触发?据材料概括二人变法的相同点。(2)简要评价清末的两次变法?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B3A4A5A6B7D8B9D10D11A12A13D14C15C二材料题16信息:多集中
16、在东部地区。论述:东部地区较早受到西方势力侵略,较早受到西方思想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维新派主要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等多在此进行思想宣传,所以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学堂多集中在东部地区。17(1)原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洋务运动的失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上升;西方文化进一步传播;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努力。影响: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2)进步性:戊戌变法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西方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政治上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主张发展资本
17、主义。(3)启示:要与时俱进,不断推动社会进步;要把握历史发展潮流,改革图强。18(1)特点:帝党和改良派联合发起;依托圣教宣扬君主立宪;以救亡图存为主要目标;开设分会报刊影响面大;以士大夫为主脱离群众;被官僚党争利用并破坏,等。原因:资本主义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依靠帝党和官僚士大夫,导致脱离群众;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新思潮影响有限;封建顽固守旧势力强大,极力反对维新;学会扩张过快,内部复杂思想不一(官僚政治投机心理严重)等。(2)变化:由探索个人价值实现转向寻找救国道路;由单独反对军阀到全面改造中国;由支持三民主义到坚信共产主义;由逐省改良转向暴力革命;由团结青年到发动群众;由研究国
18、内到国内外探索结合;由自发组团到自觉建立共产主义党团。意义:顺应了中国民主革命转型的要求;锻炼和准备了中共革命的早期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逐步传播;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群众基础;坚定了革命者的初心和理想信念;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3)阐述方案: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平均主义的人间天国方案,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体现了盲目排外的救国方案;地主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表现了地主阶级改良主义的的救国方案,全面改革的清末新政方案;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提出了君主立宪的维新改良方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提出民主共
19、和的暴力革命方案;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初期,体现为模仿十月革命的城市中心之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不断探索,提出了尊重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任答一个方案即可,史实和方案相对应。)19(1)不同:材料一认为康有为组织的18省联名上书,都察院不收;材料二认为康有为并没有送18省联名的上书。反应: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普遍认识到民族危机严重,纷纷上书,反对签订和约。(2)材料二比材料一更具史料价值。理由: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实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实有较高史料价值;但由于个人回忆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有时记述的并非是真实的历史。材料二属于史学研究,作者查阅了大量宫廷档案。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20(1)事件:光绪: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慈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相同点:学习西方,关注教育。(2)评价:两次变法均是列强侵略使得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进行的;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其内容都主张学习西方;其结果均以失败告终;从变法过程看反映了清政府内部的分化和社会的缓慢转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