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61776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西周武王灭商,封纣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叔、蔡叔(均为武王弟)于附近建国监视(即为三监),此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后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于燕,封功臣姜尚于齐。西周的两次分封均A. 加速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B. 确保了货族权力的有效承袭C. 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D. 有效防止了殷商旧族的叛乱【答案】A【解析】西周分封制下分封殷商后裔为诸侯,同时封同姓亲族为诸侯,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这些措施有利于将中原文化带到各地,推动民族交融和华夏族的形成。故答案为A项。确保贵族权力有效承袭的是宗法制,排除B项;第一次分封没有推动

2、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排除C项;三监之乱表明第一次分封未能防止叛乱的发生,排除D项。2.下表取自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前157前141在位)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康薄(土地、赋税等情况记录薄)。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 精耕细作农业发展B. 地主田庄经济繁荣C. 自耕小农经济盛行D. 土地租佃现象普遍【答案】C【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每户人家拥有一定的土地,农民在自家的土地上耕种属于自耕农,这种生产方式属于小农经济,因此从材料信息可知当时该地自耕小农经济盛行,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能反映“精耕细作”,排除A项;从每户拥有的土地数量来看,没有形成地主庄园经济,排除B

3、项;材料没有反映土地租佃现象,排除D项。点睛: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建经济就是以小农经济占主导。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原因,一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如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二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唐代的“过官”制度A. 削弱了皇帝权力 B. 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C. 加强

4、了中央集权 D. 降低了决策机制的效率【答案】B【解析】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有利于防止选官过程中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不同中央机构之间的权力制衡,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4.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出现。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北地区直至清代中后期宗族组织的发展依然较为迟滞,结构松散,规模有限,几乎没有族产,祠堂也很少见。造成宗族建设南强北弱”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 南北方战乱的影响程度不同B. 宗法观念强弱存在地域差异C. 儒家进步思想影响区域变化D. 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别【答案】D【解

5、析】从材料反映的不同地区宗族组织的发展状况来看,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出现,华北地区“几乎没有族产,祠堂也很少见”,反映出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对宗族组织发展状况的影响,故答案为D项。明清时期的战乱与这种南北方宗族组织发展差异无关,排除A项;B项是现象,题干所问是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排除;儒家思想在这些地区的影响没有区别,排除C项。5.1873年,陈启源在南海县创办继昌隆机器缫丝厂,知县徐赓陛以“有伤风化”、“夺民生业”为由进行查封。1887年,清政府又承认该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准其照旧开设。据此可知A. 清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态度发生变化 B. 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走出困

6、境C. 晚清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斗争 D.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答案】D【解析】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封建势力的阻碍,同时又依附于封建势力,因此民族资产阶级表现出革命性和妥协性的两面,故答案为D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改变了对民族工业的态度,排除A项;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后走上

7、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6.以下是商务印书馆不同时期的两部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叙述。1906年版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法掠受杀,百姓死者,几二千万人。1933年版的复兴历史教科书:“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进一步想推翻满清,实行民族革命。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史料选取不同B. 史观运用不同C. 内外时局不同D. 社会性质不同【答案】C【解析】

8、1906年还处于清政府统治之下,教科书对于试图推翻清王朝的太平天国运动当然认为是“倡乱”;而1933年是在国民政府统治之下,且面对日本的侵略,需要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因此对太平天国运动能给予正面评价,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史料选取和史观运用方面的不同,排除A、B项;1906年和1933年中国均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排除D项。7.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A. 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

9、基本胜利B. 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C. 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D. 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答案】B【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人民政府,以及大会代表和政府委员均有一定的民主人士等信息来看,这次会议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即在中国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故答案为B项。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排除A项;1949年一届全国政协的召开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排除C项;1954年宪法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排除D项。点睛:1948 年 4 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

10、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次讲话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敌人;提出土改的总路线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提出革命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8.包产到户最初兴起于1956年,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被迫中止。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再次兴起,1962年8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又遭到批判。20世纪70年代末再次出现并获中央肯定。这反映了A. 八字方针的制定B.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C. 改革开放的实施D. 经济决策

11、深受“左”倾错误的干扰【答案】B【解析】从包产到户在不同时期的遭遇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在“左”倾错误严重时遭到批判,在思想路线和经济政策真正从中国国情出发时又得到肯定。故答案为B项。A、C项不符合材料总体信息,排除;D项说法片面,经济政策也有不受“左”倾错误干扰的时期,排除。点睛: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成功探索包括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1960年针对三年经济困难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文革”期间两次成功的探索。探索中的重大失误包括1958年社会主义总路线制定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继开展;19661976年“文革”期间,动乱扩展到

12、经济领域,严重冲击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国民经济损失严重。9.罗马法学家尤里安在就罗马法的某项内容做出解释时曾举例说:“没有人怀疑,如果我在我的土地上播种了你的小麦,收获物及出卖收获物的价金将是我的。”这反映了罗马法A. 法律体系建设已日趋完备B. 强调维护土地贵族的权利C. 私有财产所有权保护不力D. 物权保护之规定更加完善【答案】D【解析】土地上的生长物应当属于土地所有人,尤里安的解释实际上是肯定了所有物的权能,因此这一现象反映了罗马法对物权保护的规定更加完善,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夸大,从这一单独现象不能得出法律体系建设已日趋完备的结论,排除;这一规定并非只是针对土地贵族,而是保护所有土地所

13、有权人,排除B项;材料中的解释表明罗马法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更加完善,排除C项。10.1701年英国国会通过的“嗣位法”规定:英国王位不能传给天主教徒,英国国王必须参加英国国教会,依附国王的人不能担任下议院议员,法官的任免权归议会。据此可知英国A. 权力斗争延伸到宗教领域B. 实现了国王“统而不治”C. 国王和议会斗争仍在延续D. 司法权由议会下院掌握【答案】C【解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王和议会的斗争一方面是议会要求限制王权,另一方面还包括资产阶级信仰新教和国王信仰的天主教之间的斗争,因此材料中的规定说明国王和议会的斗争仍在延续,故答案为C项。这种宗教领域的斗争本来就在资产阶级革命之中,排除A

14、项;权利法案的颁布使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状态,排除B项;议会掌握对法官的任免权,而不是司法权,排除D项。11.1930年3月,苏联农业集体化比例由1929年12月的20%猛增到58%。苏共中央对此现象进行了批评,随后集体农庄数量开始减少,1000万户农民退出农庄,据此可知A. 苏共部分修正农业集体化进程 B. 苏联农业公有化方向发生变化C. 世界性危机影响苏联农业决策 D. 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由1929年12月的20%猛增到58%”可以看出,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进程出现急躁冒进的现象,因此苏共中央对此现象进行批评是部分修正农业集体化的进程,故答案为A项。

15、B项不符合史实,农业公有化方向没有发生变化,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世界性危机对苏联的影响,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2.1970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先后进行了13轮外长谈判,就互不使用武力问题达成共识。同年8月,勃兰特总理实现访苏。这反映了A. 两极格局出现缓和 B. 苏联在军事上超越美国C.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 德国外交实现独立自主【答案】A【解析】联邦德国属于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心国家,联邦德国和苏联关系的缓和说明当时两极格局出现缓和,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排除C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苏联和联邦德国之间关系的变

16、化,排除D项。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历史上华夏农耕文明由于长期处在与周边游牧文明的比较坏境中,以致形成了一种华夏“中心”的文化优越意识。但同时中国自古也有以儒家“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理念为基本内容的“超国家主义”的思想传统。清末民初的读书人意识到,中国并不代表天下,方位也不在世界的中心。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兴起世界主义论、杨度认为“中国今日所遇之国为文明国,中国今日所处之世界为野蛮之世界”,对此胡适世纪主张“世界者,乃世界人之世界,不当由欧美两洲人独私有之。亚洲诸国为世界一部分,不宜歧视之”,而孙中山则主张“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配得来讲世界

17、主义。中国如果强盛起来,还要対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摘编自新世界主义:破解民族精神的时代困境材料二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主义在西方愈受关注,其基本观点是所有人对人类的忠诚并不一定非把自己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民族国家,人们忠于自己的祖国,并不妨碍对外国人持友好的态度,可以通过交往和对华达到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这不会抹去人们的民族身份。例如,作为欧洲人,人们具有民族性,而作为超越欧洲的国际上的人,人们更具有欧洲性。个人、政府、国际组织毫无疑问都应该为世界城邦的建立负有责任据(法)雅克德里达论“世界主义”与宽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世界主义与古代世界主义的不同并

18、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以来中西方世界主义的共同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主义思潮对二战后世界发展的意义。【答案】(1)不同:中国古代世界主义是华夏优越前提下强调协和万邦的对外关系实践(或:华夏文明优越、中国地处世界中心);中国近代世界主义则是民族贫弱基础上追求民族平等、世界和平的中外关系理想(或:强调民族平等,反抗侵略压迫)。原因:古代,农耕经济繁荣,专制集权统治日益强化,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若考生回答大一统王朝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天朝上国观念或夷夏之辨思想的影响可酌情赋分)。近代,民族危机日益严峻,民族独立成为时代使命;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对历次侵略、一战暴露出的西方民

19、族主义暴力性的反思。(2)共同内涵:强调民族平等与和平合作;强调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并不矛盾;强调个人或国家对世界发展的责任。意义:有利于国际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欧共体等区域集团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战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多极化;有利于各种国际组织和对话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更好地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世界主义与古代世界主义的不同并分析原因、近代以来中西方世界主义的共同内涵以及世界主义思潮对二战后世界发展的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1)中国古代世界主义的内涵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以致形成了一种华夏中心的文化优越意识。

20、但同时中国自古也有以儒家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理念为基本内容的超国家主义的思想传统”等信息概括得出;中国近代世界主义的内涵可以根据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代表性观点总结得出。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应当从古代和近代中国不同社会状况来分析。(2)近代以来中西方世界主义的共同内涵,根据材料一概括得出的信息和材料二中“人们忠于自己的祖国,并不妨碍对外国人持友好的态度,可以通过交往和对話达到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这不会抹去人们的民族身份”“个人、政府、国际组织毫无疑义都应该为世界城邦的建立負有责任”等信息的比较可以看出,共同内涵是强调民族平等与和平合作,强调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并不矛盾,强调个人或国

21、家对世界发展的责任。世界主义思潮对二战后世界发展的意义,应当联系所学二战后的国际形势,从有利于国际合作,有利于欧共体等区域集团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战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多极化,有利于各种国际组织和对话机制的建立和更好的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等方面来回答。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杜牧阿房宫赋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司马迁史史记“(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乃营作朝官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上(始皇)崩,雲其作者”;“(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四月,复作阿房宮七月,成卒陈胜等反”,“三年二

22、世自杀”,“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宮室,火三月不灭”。李毓芳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考古收获和研究自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考古队对阿房宫的主要建筑前殿遗址进行发掘,勘探面积35万平方来,在其夯土台基及附近未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墙、殿址、壁柱、明柱、柱础石、廊道和排水设施等相关遺迹,未发現相应的砖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也未发现在当时被大火焚烧过的痕迹。而在秦都咸阳的宫殿建筑考古中則有被大火焚烧的痕迹。对秦阿房官的叙述在詩人笔下、历史文献和考古学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綜合所給材料提出你的观点,并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加以阐释。(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观点:秦阿旁宫确曾兴建,但未

23、建成,而非毁于项羽的战火,杜牧的记述系对历史的误传。(根据考生是否能够综合史料、得出准确全面的结论,分别赋3阐释:史记中有秦阿房宫在渭南兴建的大量记载,当代考古也出土了其夯土台基的建筑遗址;但据史记记载,自开建到废停仅历时5年,杜牧笔下规模宏大的阿旁宫很难建成,而对其宫殿建筑、建筑材料等相关遗存的考古结果也予以印证;史记记载项羽确曾“烧秦宫室”,但对阿旁宫遗址和秦都咸阳宫殿遗址的考古结果证明,项羽烧毁的是秦都咸阳的宫殿,而非渭南的阿旁宫。而杜牧的诗作的主要目的应是讽谏晚唐颓弊,并非对历史真实的客观记述。(根据考生是否能够采用文献、考古二重证据对所提结论进行充分的论述,分别赋7因此,对秦阿旁宫的

24、真实认识不能限于文学记述,必须经过文献资料与现代考古互相辩驳和印证。(根据考生是否得出恰切的结论,分别赋2【解析】根据杜牧阿房宮賦中的“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以看出,杜牧认为阿房宫规模宏大,是毁于项羽的战火。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項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宮室,火三月不灭”可知,司马迁也认为项羽确曾“烧秦宫室”,但不能肯定烧毁的就是阿房宫。李毓芳阿房宮前殿遺址的考古收获和研究认为秦阿阿房宫确曾兴建,但未建成,也非毁于项羽的战火。据此探讨对不同史料的认识和使用,通过对不同史料的分析得出,对秦阿房宫的真实认识不能限于文学记述,必须经过文献资料与现代考古互相辩

25、驳和印证。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815年,英国政府为了维护国内的谷物价格水平和土地贵族的利益而颁布了谷物法,规定国内市场的小麦价格每夸脱低于80先令时,禁止进口外国谷物。这一规定引起社会上的不满,工人阶层在高物价下生活困苦,工业原料和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使英国工厂主比其外国竞争者处于不利的地位,越来越希望得到完全彻底的贸易自由,实现彻底的“自由放任”。1832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中一批激进派议员成立了一个“反谷物法同盟”,他们出版书刊、小册子,散发传单,召开群众会议,进行宣传演说,因此吸引了大批工人成为他们的坚定支持者。他们最有效的策略是。通过筹集大量资金,选出事先议定好的

26、支持同盟纲领的议员。经过多年斗争,1846年议会通过了废除谷物法法案。摘编自刘成英国度除刍议(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废除谷物法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废除谷物法的影响。【答案】(1)特点:顺应工业革命的要求;工业资产阶级领导;人民群众广泛参加;采取和平方式和政治斗争手段。(2)沉重打击了土地贵族的势力,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发展;降低生活成本,一定程度缓和社会矛盾;顺应工业革命的要求,有利于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废除谷物法的特点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英国废除谷物

27、法的特点,根据材料中的“工业原料和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使英国工厂主比其外国竞争者处于不利的地位”“工业资产阶级中一批激进派议员成立了一个反谷物法同盟”“因此吸引了大批工人成为他们的坚定支持者”“通过筹集大量资金,选出事先议定好的支持同盟纲领的议员。经过多年斗争,1846年议会通过了废除谷物法法案”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顺应工业革命的时代要求、工业资产阶级领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采取和平方式和政治斗争手段等特点。(2)对英国废除谷物法影响的分析,可以根据材料信息总结出的特点,并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背景,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缓和社会矛盾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方面来回答。16.【历史选修3:20世纪

28、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反法西斯战争结束70年来,中美关系大致经历四次转型,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代变迁轨迹与两国自身发展进程。第一次是从二战结束到朝鲜战争,中美关系经历了从盟友到敌人的转变,双方关系陷入全面对抗;第二次是从尼克松访华到中美建交,中美关系从敌人转向准盟友;第三次是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到美对华政策将人权与最惠国待遇脱的,中美关系从准盟友转向非敌非友,合作与竞争并存;第四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和北京奥运会后,中美关系步入迄今最全面深刻、又最复杂微妙的转型期,中美高层冷静、坚定、沉着地增信释疑,推进合作,管控分歧,在努力实现中美关系向更高层次转型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摘编自王在邦中美关系划

29、时代转型的观察与思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关系转型的共同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转型的历史影响。【答案】(1)特点:转型方向和进程取决于中美力量对比的变化;转型进程和方向深受外部环境的推动和制约;转型进程经历长期复杂的调适过程;高层的战略谋划与胆识是决定性的推动因素。(2)影响:有利于中美双边关系的发展;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繁荣稳定;有利于国际关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解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转型的共同特点和历史影响,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1)中美关系转型的共同特点,根据材料中的

30、“中美关系大致经历四次转型,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代变迁轨迹与两国自身发展进程”“中美高层冷静、坚定、沉着地增信释疑,推进合作,管控分歧,在努力实现中美关系向更高层次转型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等信息,可以分析概括得出取决于中美力量对比的变化、深受外部环境的推动和制约、经历长期复杂的调适过程、高层的战略谋划与胆识是决定性的推动因素等特点。(2)中美关系转型的历史影响,可以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对中美双方、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推动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等方面来回答。点睛:本大题的两小题在解答时均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基本上属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在解答时往往材料主

31、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这一类试题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再看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沈葆桢,洋务派重要代表人物,曾任福建船政大臣,主持福州船政局。同治十三年日本以琉球船民被杀为由,派兵侵台。沈葆桢临危受命,以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的身份,赴台湾布防设守。为了“驱倭”,他提出“一曰理谕、二曰设防”的原则,撰写文书,对日本侵略者“据理诘之”,并明确告之“中国版图尺寸不敢以与人”。又从各省调回船政轮船30余舰,布防于台湾海峡一线。在政治谈判与军

32、事威慑下最终实现成功驱日。经此危机,沈葆桢认为“台湾孤悬海外,七省以为门户,久为他族所垂涎”,利用办理善后事宜为契机在台采取了一系列“抚番”措施。改革行政制度,由原来的一府四县三厅,增为二府八县四厅,并奏请移福建巡抚驻台;打破“番禁”政策,招募内地人到台湾垦荒;开设义学,亲自编成童谣训番俚语,以传统文化教化台湾原住民,并奏请为保卫台湾牺牲者建祠祭祀。奏准建闽台水陆电线,倡购铁甲船,奏准使用机器开采基隆煤矿。沈葆祯对台湾的治理开发,为台湾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摘编自吕宁开山抚番:沈葆祯台湾防务建设中的重大举措(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沈葆祯成功驱日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

33、评沈葆祯建设台湾的举措。【答案】(1)原因:洋务运动取得成效,近代海军的建立;日本刚完成明治维新,力量有限;沈葆桢对日采取的措施得当;坚定的爱国信念。(2)简评:增强了对台湾的政治管理,为台湾建省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增强了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了台湾的近代化进程。【解析】本题考查沈葆祯成功驱日的原因和沈葆祯建设台湾的举措,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沈葆祯成功驱日的原因,应当联系当时中日两国的社会状况和材料中的“在政治谈判与军事威慑下最终实现成功驱日”等信息,从洋务运动取得成效、日本刚完成明治维新、沈葆桢对日采取的措施得当和坚定的爱国信念等方面来回答。(2)对沈葆祯建设台湾举措的评价,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改革行政制度,由原来的一府四县三斤,增为二府八县四厅,并奏请移福建巡抚驻台”“招募内地人到台湾垦荒”“以传统文化教化台湾原住民,并奏请为保卫台湾牺牲者建祠祭祀”“奏准建闽台水陆电线,倡购铁甲船,奏准使用机器开采基隆煤矿”“沈葆祯对台湾的治理开发,为台湾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