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测试二(专题二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中国苗族第一寨西江千户苗寨,座落在贵州省雷公山北麓,包括平寨、东引、羊排、南贵4个行政村 11个自然寨,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站在观景台鸟瞰,由衷佩服苗寨祖先在此选址建寨的智慧。这真是一个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上千座吊脚楼从山上一直(延宕/延展)到山脚,鳞次栉比,气势磅礴。白水河迢递蜿蜒,如绿色的缎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给苗寨凭添几多(风致/景致)。五座风雨桥连通两岸,把白水河装点得更加秀丽。在这里,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苗族风俗天然融汇,相得益彰。特别令人心驰神往
2、的是,这里有作为苗族传统文化重要(传承/承载)者的建筑、银饰、歌舞、饮食“这是一个以美丽回答一切的地方,”文化名人余秋雨说:“我对西江苗寨的赞美,大致可以相信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麓(l)座落B礴(b)山清水秀C迢(tio)凭添 D旖(q)心驰神往解析:选BA座坐;C.凭平;D.旖y。2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A BC D解析:选DD项句号应在引号里。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压之下,“四风”问题有所收敛,但仍有少数党员干部置中央的令行禁止于不顾,我行我素,恣意妄为,不知止,不收手。B北京对“大城市病
3、”进行全面体检,开出深度调理药方,从改变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出行结构等入手,对污染排放釜底抽薪。C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3年多来,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亦步亦趋,目前已经有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 D如今,中医药发展似乎走入窘境。明日,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中医药是登堂入室还是黯然离去,值得中医药同仁认真思考。 解析:选BB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A.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此处曲解词义,应换成“三令五申”。C.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此处褒贬误用。D.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
4、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此处不合语境,应换成与“黯然离去”相对应意思的词语。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必须讲规则。只有让各类市场主体充分竞争、公平竞争,才能使我们的市场经济真正“活”起来。B王源参加的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青年论坛,是联合国规模、规格最高的青年参与的活动,每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C在境外过年已逐渐成为新潮流,根据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已达615万。D2016年我省东部城市人口增幅显著,青岛市位列增幅第二位,其中二孩及以上同比增幅143%,接近一孩增幅的三倍还多。解析:选AB搭配不当,应为“规模
5、最大,规格最高”。C.句式杂糅,“根据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数据”“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数据显示”选其一。D.不合逻辑,“接近”“还多”去掉一个。5漫画赛跑启示我们在成长道路上要(3分)()A发挥主观能动性,锲而不舍B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C明确人生目标,锐意进取D增强竞争意识,自立自信解析:选CC项最符合漫画寓意。二、文言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
6、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常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景公禄晏
7、子以平阴与藁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节选自晏子春秋,有
8、删改)【注】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橧(z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关市:指集市。讥:稽查,盘问。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说:同“悦”,高兴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 文:花纹C下之疾其上甚矣 疾:痛恨D宗君而处身 宗:尊崇解析:选BB项此处为动词,装饰花纹。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B.C.D.解析:选DA项,副词,或许,大概;代词,他们。B项,介词,对于;介词,从。C项,介词,拿,用;连词,表目的,来。D项,均为连词,表转折,却。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9、,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德义而归附他们。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解析:选B“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错解文意,文章论述的重点是劝说君王要施行仁政,对“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进行了批评。同时认为“若法其节
10、俭也庶其有益”。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4分)(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3分)答案:(1)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参考译文】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圣王的衣服,住古圣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都会来吗?”晏子回答说:“效法古圣王的节俭就可以,效法他们穿的衣服,居住他们的宫室,没有益处。夏商周三代的明君穿不同的衣服而统一天下,不是因为衣服使诸侯归附的。诚心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推行善政,
11、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恩德,而归附于他们的道义,这好像是他们衣服节俭而人民大众高兴的原因。那帽子足够用来表示恭敬就行了,不必追求装饰;衣服足够用来遮蔽身体抵御寒冷就行了,不必追求它的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色彩杂陈,头上戴的帽子不镂刻花纹。古代曾有居住用柴薪搭的巢和土穴而不厌恶、给予宫室而不要的人,天下人不去朝拜他的宫室,而是共同归附于他的仁义。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敬肃之意。衣服的轻重方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因此修建明堂的原则是,地下的潮湿,不能浸出;天降的寒气暑气,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装饰花纹,木建筑物不镂
12、刻花纹,给百姓看让他们知道节俭。等到这种风气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大大超过能表示敬意的原则,宫室的华美已大大超过避开潮湿的标准,使用人力很多,使用钱财很浪费,这是与百姓为仇敌。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却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还没有达到圣王之治,差不多还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穷尽楼台亭榭之高,竭尽池塘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巧妙、斑斓美丽的花纹的外观而不满足,那么就是与百姓为仇敌了。就像我的忧虑,恐怕国家危险了,而君主您也不安心呀。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景公把平阴和藁邑给晏子作俸禄。晏子辞谢说:“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力量十分
13、困乏了;又喜欢游乐,爱好珍宝,用来打扮宫内的嫔妃,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又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离死亡很近了。使其力疲困,使其财穷尽,使其身临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人!这就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景公说:“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晏子说:“我听说做人的臣子的人,要先想到国君然后才考虑自身,安定国家后才考虑自己的家,尊重国君才能安身,怎能说难道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呢!”景公说:“那么我用什么给你作食禄呢?”晏子回答说:“君王放宽对渔盐的征税,对集市只盘查而不征税;耕地的人收获十成只征收一成;减轻刑罚,如果是犯死罪的人就判刑,如果是该判刑的就处罚,如果是该处罚的就赦免。如
14、果同意这三条,就是我的俸禄,君王的利益了。”景公说:“这三条,我不会阻挠,就依从先生的话去办吧。”景公已按照这三条去做了,派人去询问大国,大国的国君说:“齐国安定了。”派人去询问小国,小国的国君说:“齐国不会侵凌我们了。”三、古诗词鉴赏(11分)1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中 秋 月晏 殊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阳关曲中秋月苏 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注】素娥:嫦娥。该诗作于熙宁十年(1077)八月十五日,苏东坡与弟弟苏辙相别七年后相聚并共度中秋。(1)两首诗均用了“转”字,请做赏析。(5分)(2)简要分析
15、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6分)答案:(1)第一首诗中的“转”字有洒落、流转之意,化静为动,写出了月光如水、树影婆娑的景象,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第二首诗中的“转”字有转动、移动之意,形容月亮在天空中无声轻移,赋予其神奇的动感,又暗示了月亮之圆。(2)第一首诗描写诗人身在异乡独自望月,想象月中嫦娥也是充满怅怨之情,在清冷的月宫只有桂树相伴,表达了羁旅之客的孤独寂寞之情。第二首诗描写诗人与弟弟共同赏月的情景,抒发了诗人与亲人相聚的喜悦之情,同时还有离别后不知何时再聚的哀伤。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闻道
16、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3)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4)古人云:“_,_,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苏洵六国论)(5)周任有言曰:“_,_。”(论语季氏将伐颛臾)(6)谨庠序之教,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答案:(1)日月忽其不淹兮(2)师不必贤于弟子(3)哀吾生之须臾(4)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5)陈力就列不能者止(6)申之以孝悌之义五、现代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天嚣赵长天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
17、。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
18、能居于屈从的地位。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有人敲门!”他喊起来。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
19、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
20、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
21、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有删改)12小说开头描写风沙的狂暴有什么作用?(4分)答案: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13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4分)答案: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14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6分)答案: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15.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22、6分)答案: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六、作文(50分)16(2019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方志敏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个人的本分。陶行知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黄大年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立意指导:本题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中的三则名人名言各有侧重点:(1)方志敏:无论祖国处于怎样艰难的境地,我们都要对祖国充满信心。(2)陶行知:爱国是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3)个人的奋斗,只有融入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才是最有意义的。题干提示“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这就要求把三则材料综合起来形成作文立意:爱国,就要对祖国有信心;爱国,就要与祖国共奋进等。本题可如下立意:个人奋斗与祖国发展;祖国发展我成长;我与祖国共同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