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9课时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维新思想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主要主张早期(19世纪60年代)王韬广贸易、开煤矿、发展资本主义推崇君主立宪政体,实行君民共主郑观应开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商战”续表成熟(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明确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著有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倡民权”谭嗣同“冲决网罗”严复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行论观点百日维新1
2、.施政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的具体办法,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开始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3主要内容(1)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办报,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2)经济: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3)军事:裁汰绿营,用西法训练军队。(4)文教:废八股、倡西学、办学堂、派人赴日留学。4结果:失败,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余的皆被废除。(1)标志: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2)原因维新派势力弱小,守旧势力过强。维新派采用的方式及手段有误。戊戌变法的影响1.戊戌变法旨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3、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这在当时是爱国的和进步的。2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使学习西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3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一、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1社会背景: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2思想基础: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以王韬、郑观应等一批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思潮。他们要求抵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这些维新思潮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3阶级基础:甲午战争后,清政
4、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二、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目的及根源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2目的:减少改革变法的阻力。3根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具有软弱性、妥协性。史料一孔子改制考称儒家尊奉的“六经”均为孔子假托古圣的言行所作,将孔子塑造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为变法活动制造历史根据。导读:康有为不是直接移植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而是借发挥孔子的政治思想,利用传统的儒学权
5、威来宣传变法道理。史料二老一辈革命家吴玉章回忆说:“当我读到康、梁的痛快淋漓的议论以后,我很快就成了他们信徒,一心要做变法维新的志士,对于习八股、考功名,便没有多大兴趣了。”导读:维新思想强烈地冲击了传统思想,使一部分人开始接受维新思想。史料三康有为说:“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康有为向皇帝提出改革方案:政治方面要求“假日本为向导,以日本为图样”。导读:康有为认为日本因变革而强盛,并且是在君主的领导下进行的,中国也应该向日本学习,在君主的领导下进行变革。三、百日维新的特点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下至经济
6、基础,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4从性质上看,既是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又是思想解放运动,还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7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史料一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
7、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夏衍懒寻旧梦录导读: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史料二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导读:维新派缺乏经验,计划轻率,急于求成,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结果适得其反。【历史钩沉】 多角度认识戊戌变法的积极意义(1)从时代背景看,变法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开始的,变法图强
8、、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是进步的。(2)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及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看,实行资本主义是中国的出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3)从影响看,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使学习西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同时,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民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现实链接】 一场顺应世界和中国进步潮流的戊戌变法却最终失败了,其间虽有
9、大环境的问题,但自身的薄弱之处却也是不可忽视的。【热点材料】 2012年6月10日,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撰文指出:中国实现现代化障碍主要有三:第一是人口众多;第二是资源瓶颈;第三是体制瓶颈。从改革开放的角度来说,中国下一步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体制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或政治体制的改革应该是中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主要目标。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怎样的启示?提示: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阶级和社会基础,符合多数人的利益,改革能够得到多数人的响应和支持;需要一个相对安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注重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人的
10、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化、民主化、文明化。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社会背景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大名、中下级武士)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幕府统治被武力推翻封建危机严重。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顽固势力较强大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仅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顽固派力量强大具体措施推翻幕府后,明治政府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大力推行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无实权和顽固派强大,无法推行国际环境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各国忙于本国事务以及英法正帮助清政
11、府镇压革命运动,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中国成为列强瓜分对象。帝国主义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拓展思考: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几乎面临同样的问题和境遇,其一成一败的结局是令人深思的。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1(2013南京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百有余年,传业者寖盛,支叶繁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歆(西汉末年
12、刘歆)窥见此旨,造作古文而扫除今学。迄汉、晋之间,今学尽灭,下迨唐、宋,扫地无余,昔之数百万言者,穿穴于遗文中仅得万一。歆造古文以遍伪诸经,以实其伪经之传人耳。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陈夔龙梦蕉亭杂记材料四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
13、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因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雷颐维新的挫顿(1)概括材料一中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的真实意图。(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3)与材料二、三相比,材料四从什么视角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4)结合所学知识,指
14、出材料四中“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第(1)问,从材料一可知,康有为认为,西汉末年刘歆做“伪经”,以后的儒家经典是伪经。康有为旨在减少改革阻力;宣传变法思想。第(2)问,分析材料二、三信息中的现象找出变法中的“失误”。第(3)问,从材料四中“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提取信息分析回答。第(4)问,戊戌变法时期,“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一思想旗帜才刚刚开始,即思想启蒙才刚刚开始。回忆教材知识回答“失败原因”。答案(1)观点:西汉末年以来儒家经典是伪造的。意图:
15、减少改革阻力;宣传变法思想。(2)失误: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3)角度:中国传统文化;变法的理论体系。(4)含义:思想启蒙。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2(2013淄博模拟)如何处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中日两国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这部反传统观念的著作将孔子描写成人民权利而不是帝国权力的维护
16、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涩泽荣一(18401931)被誉为“日本实业之父”。他提倡“论语加算盘”。强调“要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过好日子,就得有钱”,也就是说不能丢开经济来空谈政治。他又强调“孔子之教与富是一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涩泽子爵话论语(1)就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概述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并指出其相似之处。(2)有西方学者认为:“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请简要评述这一观点。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材料一中根据“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材料二中“孔子之教与富是一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回答。第二小问,在第一小问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两则材料都在提倡尊重传统,学习西方的相同点。第(2)问,选取准确角度,可以言之有理答之有据的回答。答案(1)材料一主张传统范围内的改革,认为对儒家文明进行改造,就可以满足现代化的需要。材料二主张发展经济的同时倡导儒家伦理,仁义与财富并重。传统文化可以和现代化并存。(2)角度1:西方科学是近代文明的产物,儒家文化是农耕文明的反映,两者对立等。角度2:西方科学与儒家文明可以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等。特别提醒:教师配赠习题、课件、视频、图片、文档等各种电子资源见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光盘中内容。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