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最新2013届高三人民版历史总复习同步练习1-1-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54201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2013届高三人民版历史总复习同步练习1-1-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2013届高三人民版历史总复习同步练习1-1-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2013届高三人民版历史总复习同步练习1-1-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2013届高三人民版历史总复习同步练习1-1-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2013届高三人民版历史总复习同步练习1-1-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最新2013届高三人民版历史总复习同步练习1-1-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最新2013届高三人民版历史总复习同步练习1-1-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最新2013届高三人民版历史总复习同步练习1-1-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1-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选择题1(2011潍坊模拟)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解析】科举考试以学识的不同取代了出身、地位的不同,打破了贵族世代垄断政治的特权,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答案】A 2(2011广东增城三模)“每岁得第之人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材料中的“是”指()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

2、解读并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中“得第之人咸出于是”。由此可知是科举制。【答案】D 3(2011河南息县)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与这一论断无关的历史事件是()A创立郡县制 B.确立三省六部制C开创科举制 D确立王位世袭制度 【解析】A、B两项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刚性;C项体现了官僚流动的柔性。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 4(2011河南息县)“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其故在擅专威福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犹大不可也。”最有可能说

3、此言论的帝王是 ()A嬴政B李世民C赵匡胤D.朱元璋 【解析】解题时抓住“秦设相之患”“病及于国君”“擅专威福”“目无其君,此犹大不可也”等信息,可知是明朝朱元璋。【答案】D 5(2011重庆南开中学模拟)“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议政处指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办公处所)上述材料叙述的现象出现在()A明朝初期 B清朝顺治年间 C清朝雍正时期 D宋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顺治帝时出现的。故选B项。【答案】B 6(2011中山三模)“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具有此种行政审

4、核功能的机构是()A汉朝的中朝B唐朝的门下省 C元朝的中书省 D明朝的内阁【解析】抓住“行政审核功能”,结合教材知识,唐朝的门下省其职能是封驳审议,由此可知B项正确。【答案】B 7(2011广东增城三模)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所说的“某制度”指的是()A分封制 B中外朝制 C三省六部制度 D内阁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并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的内涵可知是三省六部制度。【答案】C 8(2011九江一中)唐中期历史学家杜佑在通典选举典中写道:“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

5、用非所习者也,故当官少称职之吏。” 这表明作者认为唐朝进士科的弊端在于()A重视文才,轻视德行 B脱离现实,学不致用C注重门第,多不称职 D重视诗赋,无法选才【解析】解题时抓住“所用非所习者也”,可知B项正确。【答案】B9(2011锦州模拟)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西汉设立中朝 文臣任知州,设通判“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趋势。西汉设立中朝是为了削弱相权,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也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文臣任知州,设通判,“制其钱

6、谷,收其精兵”两项是为了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采取的措施。故排除。【答案】B10(2011西安中学模拟)中国古代文官政治确立后,形成许多文官派系,主要是因为有多种“谊”存在,如“姻谊”、“乡谊”、“年谊”等。其中“年谊”是指()A同年出生的举人或进士B同年为官的各级官员C同年考中的举人或进士 D同乡的举人或进士【解析】解题时注意“文官派系”,并理解“姻谊”、“乡谊”、“年谊”等的含义即可。【答案】C 11(2011西安中学模拟)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7、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解析】明代的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也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制约。故排除B、C、D三项。【答案】A 12(20113月青岛质检)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分封制、宗法制

8、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内阁制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解析】汉承秦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这与材料中中国政治制度的大变动相符合。【答案】B 二、非选择题13(2011新课标卷文综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

9、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课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开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

10、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以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其分语言、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和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

11、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委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归纳秦汉、曹魏、唐代等不同时期官吏选拔标准中“德”、“才”观的变化。从统治思想的演变、历史背景的变化和制度调整的目的角度思考变化的原因。第(2)问认真阅读归纳材料三中关于德与才的重要性、德与才的培养方式、德与才的考核方式这三方面的新认识,先述后评。评价时要联系传统人才观、联系时代变化和当时

12、的现实需要。【答案】(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2)述: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评: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的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14(2011上海市单科历史35)选官制度中国历史上的

13、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问题:(1)按示例填写表格。 (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解析】第(1)问准确填写相关选官制度名称及选官标准。第(2)问评述选用史实准确、全面;利弊兼顾;答案组织连贯、简洁。【答案】(1)答案1:回答符合史实。世卿世禄制;推举制:考试成绩。其他答案不得分。 (2)论据答案1:能全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弊得失。就推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答案2:单方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或弊。其他答案不得分。组织 答案1:叙述连贯成结构。 答案2:叙述较连贯。 其他答案:罗列论据。 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