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小蝌蚪找妈妈一、说教材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教材插图根据课文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蝌蚪的变化过程。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塘、脑、袋”等14个生字,会写“两、就”等9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3、做到不懂就问,增强爱动物、爱科学的意识。4、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
2、,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3、理解乌龟为什么不是小蝌蚪的妈妈。三、说学生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时,学生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于学生朗读课文时可能会出现唱读的现象。四、说教法学法本课教学,创建了“多向互动、合作探究”的主体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法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朗读感悟,个性展
3、示的方法。让学生借助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的语言文字,在充分的朗读训练中培养语感,展示个性,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五、教学过程(一)猜谜激趣,导入课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时,我用谜语引出蝌蚪,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初读全文,感知内容整体感知是学好课文内容的重要前提。我让学生看课件听范读课文,学生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动听的范读,身临其境后,就能轻而易举地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三)识字教学。我采用儿童的语言,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注重培养识字兴趣和培养好的识字习惯,循循渐进,教会学生学习多种
4、识字方法,掌握规律,主动识字。(四)精读课文,感悟理解。1、学习第一自然段因为本文是一篇看图学文,所以在学这段课文前,我用课件出示第一幅图,先让孩子们观察图上有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再结合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词(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在孩子们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把这段课文读好,读出小蝌蚪快活的心情。2、学习第二自然段(1)课件出示图,先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再找出相应的段落自由读,边读边画出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的话。(2)这幅图上的小蝌蚪和前幅图的小蝌蚪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对比图)(3)思考:小蝌蚪怎么想起要找妈妈?(4)分角色表演“迎上去”,通过亲身
5、演绎,使得孩子们在情境中亲身去感受,就很容易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这比苍白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5)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小蝌蚪和鲤鱼妈妈的对话,(鲤鱼妈妈要读出亲切的语气)多种形式读(分角色读)3、学习第三自然段小蝌蚪听了鲤鱼阿姨的话,有没有找到妈妈呢?(1)出示图,先观察图,小蝌蚪遇到了谁?再找到相应的段落自由读,画出小蝌蚪和乌龟说的话。(2)观察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对比图)(3)表演“追上去”。(4)指导朗读好本段,(重点读好对话)(5)分角色朗读4、学习后面几段(1)出示课件(总结前两自然段的学习方法)(2)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提示:观察图,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小蝌蚪又看到了谁?用
6、笔画出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读一读。画出青蛙妈妈对小蝌蚪说的话,有感情地读一读。小蝌蚪变成青蛙后,跟着妈妈去干什么了?5、总结全文再次演示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让这个知识点再一次强化。6、实践拓展你还知道关于青蛙的哪些知识,交流。7、课件出示课堂作业(填空)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能够帮助孩子记忆。(五)、板书设计针对低年级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的板书设计采用图片的形式,再现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起到了以图引趣、以趣学文的作用。六、总结大千世界,无所不有。大自然无穷的奥秘等待着孩子们去探索,去发现。小蝌蚪找妈妈一课语句浅显易懂,趣味性强。我运用了相应的电教媒体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同时,实现知识与能力、创新与实践的巧妙融合,达到寓德育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