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53404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4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4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4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4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2014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2014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2014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2014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2014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2014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2014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2014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2014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2014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2014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2014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2014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2014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注:全部试题精选自2014年广东省各市高考文综历史模拟试题,按照岳麓版教材顺序分考点整理,试题排版工整合理,欢迎各位历史同仁交流使用,因时间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望各位同行指正、批评。2014年广东省高考各地文综历史模拟试题分解整理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的政治制度1(2014广东六校高三第三次联考1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周初的这一做法()A有利于维护等级秩序 B容易形成割据混战C有利于稳定政治统治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考点】商周时期的政

2、治制度分封制【解析】“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说的是分封制,再从提问方式“周初的这一做法”来,考查的是分封制的影响,时间是周初;分封制实行后,形成了等级秩序,所以等级秩序是分封制的产物,不能说是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从“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说的是周初分封制的积极作用,维护了统治,故B项错误,而C项正确;周初,尚没有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故D项错误。【答案】C2(2014广东六校高三第三次联考17)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中说:“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下列关于这

3、三回革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周朝的革命体现了族权和政权的结合B汉朝的革命打破了夏商周以来官僚政治的局面C辛亥革命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D辛亥革命开启了进步的闸门,使反动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辛亥革命【解析】这里的所谓“革命”指的是政治局面的根本性改变;“周朝的革命”,结合所学,周朝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这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故A项正确;“汉朝的革命”是指皇帝与高级官员都出身于下层,并且官僚政治开始于秦朝,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后,出现了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但都没能长久,故D项正确

4、。 【答案】B3(2014广东江门高三调研12)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一书认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西周: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制B西周:权力相对分散;秦朝,统一王朝C西周:神权政治;秦朝,世俗政治转变D西周:贵族政治;秦朝,官僚统治【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说的是贵族政治(宗法制),“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说的是分封制,“一统”说的是统一王朝或中央集权,独制说的是君主专制,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与官僚

5、制度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以上分析A、B、D项正确,而C项不正确,因为材料没有反映神权政治,故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4(2014广东佛山一模12)祖先祭祀是古代社会与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宗庙活动只有“宗子”才有主祭的资格。此规定源于()A宗法制 B分封制 C“推恩令” D郡县制【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解析】宗庙活动只有“宗子”才有主祭的资格,体现了浓厚的血缘关系色彩,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故A项正确;分封制主要表现在政治上权利的分配,“推恩令”和郡县制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都与材料中体现的浓厚的血缘关系无直接联系,故B、C、D项错误。【答

6、案】A5(2014广东七校联合体高三第二次联考12)著名史学家张荫麟等著中国史纲认为“周代社会组织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的基础”,此处的“社会组织”应该是()A分封制 B礼乐制度 C宗法制 D世袭制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解析】关键是理解“周代社会组织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的基础”这句话。这一组织应是周代出现,并且影响到以后的中国社会的,据此可排除D项,因为世袭制在夏代已经出现;A项分封制在秦统一以后,就不再大规模实行,因此影响有限,说不上基础,故A项不正确;同理,故B项也不正确;而C项的宗法制,是将政治关系与血缘纽带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下,形成了重视血缘,重视亲情的传统,对中国历史影

7、响久远,故C项正确,符合题意。【答案】C6(2014广东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文王世子之制,是指周文王在位之时便指定周武王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当时这种制度还处在初创时期,其后,这种世子制度逐渐成为成文制度,择立太子的标准也逐渐明确起来,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样做的目的是()2,4,6A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B解决财产的继承和分配,稳定统治2,4,6C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D防止内部纷争,加强君主专制【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立子以贵,用血缘关系亲疏来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以巩固统治。故B是最

8、佳答案。【答案】B7(2014广东珠海高三摸底12)学习英语时,老师会介绍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C个人观念淡漠 D专制王权强大【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解析】姓氏代表的是血缘,“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说明强调的是家族血缘关系。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因此B项正确。【答案】B8(2014广东惠州一模12)成语“数典忘祖”“不肖子孙”跟下列哪一制度关联()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考点】商周时

9、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解析】数典忘祖、不肖子孙两个成语强调的是敬祖,故与宗法制关联,B项正确;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经济制度,排除A项;分封制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但题干未涉及,排除C项;世袭制是财产、权力的继承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答案】B9(2013广东汕头高一期末1)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下列节日中与宗法制关系最密切的是()A端午 B清明 C七夕 D元宵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解析】根据传说,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相传农历七月初七这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七夕节成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十

10、五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只有B项符合题意。【答案】B10(2014广东广州高三期末12)周礼规定,天子三架编钟三面摆置,诸侯两架编钟两面摆置,大夫一架编钟一面摆置。 这表明西周时期() A分封制度瓦解 B音乐教育普及 C冶铁技术发达 D等级制度森严【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解析】材料以“三架编钟”、“ 两架编钟”、“ 一架编钟”来表现天子、诸侯、大夫的不同规格,这是要区分三者的身份与地位,故D项正确;题目设定的时间是西周时期,结合材料,分封制是得到严格实行,分封制度瓦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

11、只是描写这些编钟在贵族中的使用情况,不能说明音乐教育普及,故B项错误;冶铁技术在春秋时期才出现,故C项错误。【答案】D11(2014广东汕头高三期末38)(29分)历法与节日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而民间于祖宗忌辰、自己生日,均必不肯改易,且亦与政体无关。况蜒人于潮水,农夫之于根植,尤有绝大关系,必不敢忘也。1930年1月7日盛京时报(3)材料三对改行阳历持何态度?(1分)请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民间仍然使用旧历(农历)的合理性。(6分)【考点】(3)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3)第一问先总结态度,可

12、知是不赞成的;“而民间于祖宗忌辰、自己生日,均必不肯改易”可知是旧历适合传统习俗的需要;“且亦与政体无关”可知无关政体;“况蜒人于潮水,农夫之于根植,尤有绝大关系,必不敢忘也”可知适合农耕经济的需要,然后回答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即可。【答案】(3)态度:反对(或不支持)。(1分)合理性:政治上:旧历迎合宗族社会的需求;政府在无关政体方面可向民间社会作适当的妥协与退让。(2分)经济上:旧历适合农耕经济的需要。(2分)思想上:民族传统与习俗在现代化进程中应予保留。(2分)(每个方面任答1点得2分。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12(2014广东汕头高三期末39)(23分)平均主义是指要求平

13、均分享一切社会财富的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个体经济是封建宗法家长制的基础,平均主义是宗法家长制的产物。董楚平论农民战争的平均主义与特权主义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季氏请回答:(1)概括提炼材料一中农民平均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源。(4分)【考点】(1)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解析】(1)“个体经济是封建宗法家长制的基础,平均主义是宗法家长制的产物”说到了有关的是小农经济与宗法制;“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引自论语,可知是儒家思想。【答案】(1)根源:小农经济(个体经济);宗法制;儒家思想(均贫富思想)。(每点2分,

14、任答2点得满分4分)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2014广东肇庆高三期末12)毛泽东曾做诗盛赞秦始皇:祖龙(指秦始皇)魂死秦犹在百代都行秦政法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指封建论的作者柳宗元)返文王。诗中百代都行的“秦政”是指()A郡县制 B三公九卿制C嫡长子继承制 D中央集权制【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题干是对秦中央集权制形成的影响的描述,即秦中央集权制形成奠定了古代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基本格局,故D项正确;A、B项是中央集权制中的具体的相关政治制度,故A、B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答案】D2(2014广东广州高三期末13)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

15、毁天下城郭。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其目的都是() A巩固中央集权 B承认土地私有 C发展商品经济 D抑制诸侯势力【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是为了消除六国贵族的势力,巩固统一;“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是为了加强对这些地方的管理,其共同目的都可概括为巩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及商品经济内容,故B、C项错误;秦始皇没有分封诸侯,所以说不上抑制诸侯势力,故D项错误。【答案】A3(2014广东十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16、。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天下变局,至是始定”(赵翼廿二史札记)。对材料“天下变局”理解准确的是()A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 B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C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 D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根据题干 “自古皆封建诸侯其势不得不变”说明要变革分封制,“秦始皇尽灭六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说明秦朝采用新的制度巩固大一统,应该理解为秦朝废分封,加强中央集权。故此题正确选项应该是A。【答案】A4(2014广东珠海高三摸底13)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

17、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解析】从材料“秦朝”、“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以及“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等信息可以判断是郡县制。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血缘政治)的重要标志。【答案】A5(2013广东汕头高一期末2)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下列叙述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A通过考试选

18、拔行政官员的制度完全形成B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D“工商食官”的经济制度冲击农耕经济【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注意题目中的时间信息“秦汉时期”。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指的是科举制,该制度创立于隋朝,故排除A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故排除C项。秦汉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秦汉时期,郡县制的推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选B项。【答案】B6(2014广东惠州一模39)(28分)有同学对社会转型问题很感兴趣,为此收集了下列几则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东

19、周时期(公元首771公元前256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东周时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4分)【考点】(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礼崩乐坏;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析】(1)此问综合考查了春秋时期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归纳原因。【答案】(1)变化:经济上,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上,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崩

20、溃;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4分,每点2分,答到两点即可)7(2013广东汕头高一期末25)(18分)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开展以“古代、近代中西政治文明”为主题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天下变局,至是始定。赵翼廿二史札记请回答:(1)分析材料一,概括“天下变局”是指什么?秦始皇为实现“一统之局”实行了哪项具体制度?(6分)【考点】(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1)从材料信息看,由于春秋以来“封建诸侯,各君其

21、国”存在缺点,秦始皇改变此制度,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联系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回答第二小问。【答案】(1)变局:分封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4分)制度:郡县制。(2分)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14广东广州高三期末13)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其目的都是() A巩固中央集权 B承认土地私有 C发展商品经济 D抑制诸侯势力【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是为了消除六国贵族的势力,巩固统一;“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是为了加强对这些地方

22、的管理,其共同目的都可概括为巩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及商品经济内容,故B、C项错误;秦始皇没有分封诸侯,所以说不上抑制诸侯势力,故D项错误。【答案】A2(2014广东六校高三第三次联考17)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中说:“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下列关于这三回革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周朝的革命体现了族权和政权的结合B汉朝的革命打破了夏商周以来官僚政治的局面C辛亥革命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D辛亥革命开启了进步的闸门,使反动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考点】商周时

23、期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辛亥革命【解析】这里的所谓“革命”指的是政治局面的根本性改变;“周朝的革命”,结合所学,周朝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这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故A项正确;“汉朝的革命”是指皇帝与高级官员都出身于下层,并且官僚政治开始于秦朝,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后,出现了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但都没能长久,故D项正确。【答案】B3(2014广东六市六校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联考12)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制,“三公权不及尚书尚书又不及中书矣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这说明汉代()A权力重心在中书 B皇权逐步加强C外朝受内朝牵制 D三

24、省已具雏形【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材料大意:汉代以丞相为首的三公的权力不如皇帝身边掌管文书的小官尚书的权力大,而尚书不及中书的权力大。主要的是文官(与皇帝的关系)不如宦官那么亲密。可见,当时皇帝通过重用身边的文职人员和宦官来加强皇权。故B正确。A项错误,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C项不准确,材料只论及三公权力小,皇帝身身的文官和宦官权力大,并无用外朝来牵制内朝的信息。D项错误,东汉时有尚书台,隋朝中央机构才出现三省。【答案】B4(2014广东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2)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

25、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的加强【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A项反映的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在君主专制社会,君主掌握行政权,故B不正确。宰相被废除是在明代,故C不正确;秦代郡县制的推广,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故D不正确。【答案】A5(2014广东汕头高三期末12)宋代有个叫钱昆的少卿,世代都是余杭人。余杭人喜欢吃蟹。钱昆曾经要求外放到地方上去当州官,別人问他想到哪个州去?钱昆回答说:“只要有螃蟹而沒有通判的地方就可以了。”这讽

26、刺了宋代()A君主专制的过度膨胀 B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C重文轻武的政治原则 D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我们要理解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不同,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将决策权力收到君主手中,中央集权是中央控制地方;螃蟹不是重点,重点是“没有通判”,通判是宋代设立的官职,可有权直接上书中央,监察州长官,通判的设立,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是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通判并没有涉及决策权力收到君主手中,故A项错误;并没有说通判是文官以及以文制武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理学的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B6(2014广东七校联

27、合体高三第二次联考16)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夫成绩者,今所现之果也,然必有昔之成绩以为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来之果;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下列没有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A铁犁牛耕推行均田制B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C工业革命发展妇女角色改变D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兴起【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工业革命;新文化运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因果关系,A项中推行均田制的原因是“国家掌握了无主土地”,而有部分农民迫切需要土地,而说成是铁犁牛耕,则不符合因果关系,故A项符合题意;

28、B项中,行省制度实行于元朝,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工业革命开始后,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为妇女提供了就业的机会,有助于妇女角色改变;而D项中新文化运动兴起宣扬民主与科学,正是针对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答案】A7(2014广东百校高三联考13)“在这种制度下,有文才的人得天独厚,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而平民百姓,因为有可能通过(它)而同样步入上层因而他们对现有秩序往往也表示拥护。”这种“制度”是指() A分封制度 B科举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九品中正制【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解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有文才的人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平民百姓,因为有可能通过(它)

29、而同样步入上层”分析,科举制是考试选官制度,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情形,平民通过考试也可以步入仕途,故B项正确;分封制度体现的是贵族政治,与材料平民可以步入上层不符,故A项不正确;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不能体现材料中文人优势以及平民可以步入上层,故B项不正确;九品中正制使得选官权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不符合材料意思,故D项不正确。【答案】B8(2014广东十校高三第一次联考3)“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史料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

30、,故委中正铨第等级”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解析】反映题干“穷苦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的是科举制。A项是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B项是汉朝的察举制和征辟制;C项是九品中正制;D项是唐朝孟郊在46岁中进士后所做,反映的是科举制。【答案】D9(2014广东惠州二模14)“贡院”,就是古代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的那座院子的简称,民间称之为“考棚”。当时选拔人才的制度是指()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考点】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解析】“考棚”反映选拔制度的特点是考试与做官相结合,故是科举制,D项正确;ABC项都是古代中国的选官

31、制度,但不符合题意。【答案】D10(2014广东惠州一模13)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八月诏:“自今除台官(即御史),毋得用见任辅臣所荐之人”。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又诏宰执不得荐举台谏官”。这样做是为了()A防止结党,限制宰相 B实现选贤任能C推动理学传播 D削弱地方势力,加强集权【考点】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制【解析】从题干中的“毋得用见任辅臣所荐之人”到“又诏宰执不得荐举台谏官”可知,宋代由开始不可任用宰相所举荐台官到不得荐举的变化,说明宰相权力被削弱,并构成制约,防止结党,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对宰相的限制,未能涉及选官之标准为贤,其目的应是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B

32、项排除;题干是政治方面的举措,未能产生对理学传播的积极作用,C项排除;D项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题干涉及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D项。【答案】A11(2013广东汕头高一期末2)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下列叙述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A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完全形成B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D“工商食官”的经济制度冲击农耕经济【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注意题目中的时间信息“秦汉时期”。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指的是科举制,该制度创立于隋朝,故排除

33、A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故排除C项。秦汉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秦汉时期,郡县制的推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选B项。【答案】B12(2014广东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36)(12分)公平、公正既是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唐朝诗人赵嘏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你认为太宗皇帝的“长策”是指什么?(1分)并做简要评价。(2分)【考点】(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解析】(1)诗句意在感慨科举制的实行使皇帝得以笼络天下士子,第一问答出科举制即可。第二问考查科举制的评价,结合

34、书本知识一分为二进行评价,在明清以前科举制主要起积极作用,明清以后消极作用明显。【答案】(1)长策:科举考试。(1分)评价:科举考试打破了长期以来按照门第选拔人才的弊端,有利于公平公正选拔人才,它给社会底层的有才之士一种希望,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求知欲,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但这一制度到明清时期已经僵化,严重摧残了人才,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3分,积极方面2分,消极方面1分;其它表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2014广东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明史职官志载,自景泰后“六部承奉旨意,靡所不领。阁权益重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六部由原来的政府最高

35、职能部门,而沦为内阁属曹。这一变化反映了()A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B六部职能的衰退C内阁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D宰相权力的反弹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制【解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D项宰相反弹明显错误。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受皇权制约,排除C。六部地位下降,职能没有变化,依然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排除B。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内阁地位的上升,折射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故A是最佳答案。【答案】A2(2014广东十校高三第一次联考4)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措施中,常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以下机构体现

36、这种方式的是() A中书门下 内阁 军机处 B中朝 内阁 军机处C中朝 中书门下 内阁 D尚书台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根据题干所示应该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其发展趋势应该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汉朝的中朝制度是为了削弱外朝三公九卿的权力;明朝内阁制是废丞相,皇权专制得到近一步加强;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故此题应该选择B。【答案】B3(2014广东茂名一模14)“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渝,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

37、,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渝发出了。”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朝军机处【解析】材料是“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的一项措施是设立军机处,这里有出现,并且说这是清代特有的,寄信上谕是为了将皇帝的旨意完全执行,不许旁人议论,这是为了加强专制皇权,故A项正确;“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渝发出了”,从文字上分析,应是数量较多,如果是为了保密,不会那么频繁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办事

38、比前快了,故C项错误;也没有指出监察官员,故D项错误。【答案】A4(2013广东汕头高一期末3)假如你为一部以唐玄宗时期为历史背景的古装电影担任历史顾问,你认为以下情节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项是()A主人公在晋商会馆里喝茶 B主人公在尚书省担任殿阁大学士C主人公屋内摆放着一件精美的青花瓷D长安城里有很多的外国商人【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注意时间信息“唐玄宗时期”。晋商会馆出现于明清时期,殿阁大学士出现于明朝,成熟的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元朝时期,据此排除A、B、C三项。D项符合史实,故选D。【答案】D5(2014广东汕尾高三调研38)(25分)阅读材料

39、,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精通,才能真正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交。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我们著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结果别人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交,我们也还得追随而交,那是何等的愚蠢。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

40、字来抹杀?这是我想写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史之第二因。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1)试概括材料一钱穆先生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明清及中国近代前期的相关史实说明其观点的合理性。(12分)【考点】(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解析】(1)关键信息:“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精通,才能真正发生相当的作用。”第一小问观点的归纳依据关键信息归纳中心意思即可;第二小问的说明应从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的积极作用和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两个予以论证。【答案】(1)观点:政治制度根植于本国本民族,即使学习外国制度,也要与本国国情相

41、结合,否则必然失败;(2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自有其合理的一面,不能全盘否定。(2分)说明: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维护了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2分)创造了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2分)近代前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用维新改良的办法,在中国建立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但最终失败;(2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高举民主共和的大旗,企图在中国建立美国三权分立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最终仍以失败而告终。(2分)6(2014广东惠州一模38)(24分)15世纪东西方涌现出两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哥伦布。阅

42、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在迎接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蚓纷纷开展活动纪念郑和。马达加斯加发行了郑和下西洋小型张邮票;马来西亚马六甲州准备在三保山上建立郑和纪念馆;2003年5月28日,世界上第一个以郑和命名的清真寺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首府泗水举行落成典礼并正式对外开放。(2)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比较,郑和下西洋更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梁启超曾感叹“郑和之后再无郑和”,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10分)【考点】(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解析】(2)第一小问应注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带来的是殖民主义,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带来的是加强交往与联系;第二小问在理解“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的含义基础上,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政策等方面分析归纳原因。【答案】(2)原因:郑和下西洋是和平之旅、平等交流之旅,密切了中国和亚非其它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2分,答出和平意思的即可给2分)说明:政治上,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体制僵化;经济上,重农抑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不计经济成本的厚往薄来的做法,难以为继;文化上,八股取士、理学成为统治思想,造成思想僵化;对外方面,闭关锁国的政策、天朝上国的思维,导致中国逐渐落伍。(8分,每个要点2分,要求史论结合)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