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1.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过程,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提升唯物主义史学素养和时空观念。2理解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认识其历史意义。3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和过程,认识暴政的危害及历史发展的曲折性,提升解释历史的能力。一秦的统一1背景(1)必要性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2)可能性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
2、清明。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统一历程(1)统一六国: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秦王朝,定都咸阳。(2)开疆拓土在南方:征服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击退匈奴,在原有旧长城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3.巩固统一(1)建立中央集权制皇帝制度通过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对国家事务具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皇位世袭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九卿分掌具体事务郡县制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设郡、县两级行政机构,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考核。县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2)巩固统一的举措统一
3、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4秦朝的疆域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5秦统一的意义(1)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2)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二秦朝的暴政1社会矛盾激化(1)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赋役沉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2)刑法严苛,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2“焚书坑儒”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等焚毁,先秦以来的许多珍贵文献毁于一旦;还将460余名儒生方
4、士坑杀,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3秦二世的残暴统治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秦二世继位。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致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1陈胜、吴广起义(1)时间:公元前209年。(2)地点:大泽乡。(3)政权: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4)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2秦朝的灭亡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3楚汉战争: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项羽最终被刘邦打败。易混易错 秦国与秦朝秦国是秦朝的前身,是指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传说周武王因秦的
5、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封在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诸侯国。秦朝则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始于公元前221年。判断正误 郡县制始于秦朝。()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各大国已广泛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名词解释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1)“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其特点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独断性。(2)“中央集权”是针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言,与地方分权相对。其特点是全国军、政、财等大权都归属中央,地方必须绝对听命于中央,没有任何独立性。思
6、考探究1 秦始皇把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叫做皇帝的目的是什么?“朕”“制”“命”“诏”“玺”等一系列规定的用意何在?金版点拨:目的:神化皇权。用意:显示皇权的尊严和皇帝地位的不可僭越。思考探究2 分封制与郡县制有哪些区别?金版点拨:项目分封制郡县制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官员产生世袭由皇帝任免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性质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影响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思考探究3 如何理解“中华文明造就了皇帝制,皇帝制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明”?金版点拨: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占绝对优势,农业文明以家庭结构为模式,它需要强大的不可分割的皇权。皇帝制又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
7、、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甚至服装、建筑等。皇帝制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保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性。思维导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主题一 秦朝的统一一二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以辅佐皇帝。三公指: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下辖九卿)、太尉(最高军政长官)、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九卿分别是:奉常(负责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宫中警卫)、卫尉(宫门警卫)、廷尉(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典客(主管少数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租税和国家财政)、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太仆(负责宫廷车马)。三司马迁认为:“明
8、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贾谊说:“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班固说:“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李白古风其三中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史料一地图注意观察题头时间、图例中“周初分封的主要诸侯国”及图中“郡”和统治区域的变化。史料二抓住关键信息“辅佐皇帝”“宗庙”“宫中”“宗族”“皇家”等,以及分工情况。史料三评价秦始皇有肯定和否定两类看法。(1)史料一中图二与图一有哪些不同?金版参考:疆域扩大,实现全国统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2)史料二体现了秦朝官制哪些特点?金版参考:以皇权为中心;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体现
9、了“家天下”的特点。(3)史料三中,分别从哪些角度评价了秦始皇?金版参考:班固、李白和司马迁肯定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和创立新制度的功绩。贾谊否定了秦始皇“家天下”和暴政的做法。评价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积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统一的环境,有利于各民族的交融,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几千多年,影响深远。消极: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
10、了创造力。在封建社会末期,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主题二 秦朝的灭亡西汉贾谊在过秦论上篇写道:(秦孝公)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从史料“(秦孝公
11、)当是时也威震四海”,介绍秦国兴盛的原因;从“于是废先王之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兴亡的原因。依此,谈谈启示。金版参考:原因:兴:注重法度,发展经济,注重人才,得人心。亡:严刑酷法,实施暴政,失民心。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法制是治国之保证;人才是治国之根本。总之,统治者应行仁政,得民心。秦朝灭亡的原因(1)秦朝延续适用于战争年代的法制体系和税收制度,统一王朝建立后,不思变通,制度僵化,缺乏弹性。尤其是秦朝在统一后大兴土木,官吏残暴不仁,民众负担过大,怨声载道,政府便用严苛的法律制裁,导致起义发生。(2)秦朝缺乏治理统一大国的经验和功力,虽有郡
12、县制,却疏于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以至陈胜、吴广仅区区数百人,就能使“天下云集响应”。(3)对东方六国旧势力、传统观念缺乏有效的融合、疏导和控制。而是采取迁徙六国贵族、焚书坑儒等粗暴手段进行压制,最终导致秦朝灭亡。总之,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不会完美,其成长都要经过艰难曲折,但秦朝的暴政是其灭亡的主要原因。秦亡之鉴秦朝皇帝完全垄断权力,蔑视道德,秦朝灭亡后,封建皇帝和封建思想家重新对先秦时期提倡的“君道”加以重视。董仲舒提出,君主不仅应掌握最高权力,同时也应该是道德的楷模。君主只有按儒家的伦理道德来约束自己,广施仁政于民,才符合天道的要求。“君人者,国之元,发言动作,万物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端也
13、。”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应该按天的法则来贯穿礼仪道德,做到:“圣人法天而立道,亦博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为了实现道德,皇帝首先要节制自己的欲望,从秦朝灭亡的教训可以知道,皇帝一人的欲望无限膨胀,就可以把国家搞乱。汉代以后,历代思想家对“君道”说继续加以丰富和提倡,唐太宗就从秦亡中总结出这样的教训:“秦既得志,传作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秦皇帝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唐太宗还从秦始皇求仙药而死亡中吸取教训,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神仙事本是虚妄,空有其名。秦始皇非分爱好,遂为方士所诈,乃遣童男童女数千人,随其入海求神仙。
14、方士避秦苛虐,因留不归。始皇犹海侧踯蹰以待之,还之沙丘而死。神仙不烦妄求也。”值得注意的是,唐朝前面是一个短命的隋朝,唐太宗在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同时,仍然不忘“秦亡之鉴”,以秦始皇和二世皇帝为诫,用封建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可见秦朝速亡的教训对中国历史的长远影响。王绍东论“亡秦之鉴”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载秦汉研究第三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150页课堂跟踪训练1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原因有()符合人民渴望统一的心愿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商鞅变法,功不可没秦王本人的雄才大略A BC D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长期分裂割据,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希
15、望结束战争,渴望统一,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争霸兼并战争,大国兼并小国,使国家出现了统一的趋势,秦灭六国顺应了这一历史趋势,正确;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富兵强,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正确;秦王嬴政即位后,显示了他的雄才大略,为灭亡六国做了充分的准备,是秦能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原因之一,正确。故选A项。2秦朝的郡县制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A有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B其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C地方官员之间分权制衡D有利于发挥地方自主性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地方权力削弱,秦朝的郡县制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由于其长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故B项正确。A项只是看到
16、表面现象,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说法和“加强中央集权”正好相反,中央集权强化不利于发挥地方自主性,排除。3下面是秦朝统一度、量、衡的图片,其根本着眼点在于()A消除六国遗迹 B方便商品流通C巩固国家统一D加强专制统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秦朝统一度、量、衡的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国家统一,故C项正确。消除六国遗迹、方便商品流通是统一度量衡的客观作用,加强专制统治是政治方面措施的目的,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4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13年咸阳一位商人到象郡,用秦半两钱买了三个象牙、109斤水稻,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记载()A与史实基
17、本相符 B部分与史实符合C不能判断 D与史实不符答案A解析秦统一于公元前221年,之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统一货币为秦半两钱,象郡位于秦朝最南端,拥有象牙、水稻等,故判断这一记载与史实基本相符,故选A项。5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的原因分析,最主要的是()A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C秦之所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D乃举措暴而用刑太极故也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短命的原因是秦始皇的暴政导致农民起义的发生和王朝的灭亡,D项正确。课时作业1以下关于秦统一六国的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实行发展经济、招揽人才的政策“远交近攻”的战略部
18、署打击匈奴势力,形成稳固的后方A B C D答案A解析商鞅变法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招揽人才为统一策略的制定和军事指挥储备了人才,远交近攻是统一的策略,故正确;打击匈奴是巩固统一的措施,错误。故选A项。2有学者在评价某一制度时说:“伴随着这一制度的产生,新名号成为秦以后历代野心家们拼命争夺的最高目标。”“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度 B三公九卿制C皇帝制度 D宰相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最高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制度是秦朝首创,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最高权力,故C项正确。3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塑造了一批人民检察官的形象。秦朝时,在中央设立了负责监察百官的()A丞相 B御史大夫C太尉 D郡
19、守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B项正确。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新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斯塔夫里阿诺斯描述的是()A皇帝制 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 D分封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是郡县制,故C项正确。5央视大型节目国家宝藏中展示了一件“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等,其中法律条文达到六百条,如此详细的法律规定最主要是为了()A继续拓展
20、疆域 B经济发展的需要C巩固中央集权 D奖励功臣的需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等,其中法律条文达到六百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实现大一统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制定法律加强对人民的统治,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是主要目的,排除。6“朕统六国,天下归一”。下列与此相关的措施是()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A BC D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朕统六国,天下归一”可知,正确;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是秦始皇暴政的表现,与统一无关,错误。故选A项。7图示法有助于我们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下面“疆域四至”示意图所属的朝
21、代是()A商朝 B西周 C东周 D秦朝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疆域是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南至南海,北到长城一带,故D项正确。8秦长城西到临洮,由此可推断秦朝的疆域最西已经到达我国现在的()A青海省 B甘肃省 C山西省 D四川省答案B解析临洮在今甘肃省,故选B项。9唐代诗人章碣有咏史诗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的历史事件是()A统一六国,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秦末起义,刘项文盲 D焚书坑儒,秦末起义答案D解析根据“坑灰未冷”可以判定该事件为焚书坑儒,而“山东乱”“刘项”则是指秦末农民起义,故D项正确。10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表现在()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22、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张楚政权打击了秦朝黑暗统治消灭了秦军的主力A BC D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确;项羽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错误。故选A项。11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这表明,秦朝的统一()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统治B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基础C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D为人们生产提供安定环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得免于战国”“人人自以为更生”可知,秦朝统一为人民提供了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秦朝的统一只维持了十多年,B项错误;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C项错误。12. 下图的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
23、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A疆域辽阔,人口众多B国家统一,中央集权C法律严苛,覆盖全国D交通发达,经贸昌盛答案B解析砖文中的四句话可译为“天下都臣服了,粮食丰收,路上没有逃荒要饭的百姓,达到万民景仰的地步”,体现了国家统一,中央集权,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均未反映,排除。13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秦朝创立皇帝制度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秦朝统一了文字A BC D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正确;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错误。故选B项。14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
24、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一组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巩固国家统一答案D解析从图示可以看出是秦朝统一文字和货币的内容,它们都是巩固统一的措施,故D项正确。A、B两项都只对一个图示进行解释,排除;两张图片反映的都是统一后的措施,C项错误。15秦始皇统治时期,市场上鞋子没有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这说明()A秦朝人喜欢拄拐杖 B秦朝法律残酷C秦朝市场竞争激烈 D拐杖是外来品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刑法残酷,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到严刑峻法的处置,这样使很多人因为受到刑法的处置而残疾,以至于出现了材料中“鞋子没有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的奇怪现象,故
25、B项正确。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材料二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自此形成的三公九卿制度,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有着重要的影响)。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材料三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1)材料一中,“秦王扫六合”是指什么事件?“扫六合”的完成是在哪一年?“秦王”的最大贡献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皇帝”是谁?“三公”除丞相外还有哪两“公”?(3)材料三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答案(1)事件:秦统一六国。时间:公元前221年。最大贡献:建立了我国历史上
26、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2)秦始皇(嬴政)。太尉、御史大夫。(3)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形制(或车同轨);统一文字(或书同文)。解析第(1)(2)(3)问中的问题都是基本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1(2019山东烟台月考)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此称谓()A意在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B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C体现了皇权的神秘性色彩D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答案A解析皇帝的居处、服食、车马以及父母、妻妾和儿女都有专门的称号,别人都不得使用,这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故A项正确。郡县制使官僚政治逐步取
27、代血缘政治,故B项错误;“君权神授”体现了皇权的神秘性色彩,故C项错误;皇帝的称号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没有影响,故D项错误。2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C蚁鼻钱非当时法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答案C解析公元前217年秦朝已经统一中原地区,并以秦半两钱作为通用全国的法定货币,因而蚁鼻钱已经不能在中原流通,故选C项。3(2020海南临高期末)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秦末农民起义()A起因于官吏的贪腐 B反对实施郡县制C以六国贵族为主力 D得到了广泛响应答案D解析由材料“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可知,秦末农民起义响应者非常广泛,故D项正确。“苦秦吏”指的是秦朝暴政,材料没有体现出秦末农民起义起因于官吏的贪腐,故A项错误;秦末农民起义不是因为实施郡县制,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末农民起义的主力是农民,故C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