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中英文学校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西周分封诸侯,在武王时期即已开始,大规模分封是在成王和其子康王时期。康王之后,分封机会减少,太子以外的各子多留在朝中为卿、大夫。这反映康王之后的西周A. 宗法血缘纽带更加牢固B. 分封制度日益走向瓦解C. 王室成员受到严密防范D. 嫡庶长幼地位依然有别【答案】D【解析】【详解】太子是古代的嫡长子,分封制下嫡长子具有承袭天子的权力,“分封机会减少,太子以外的各子多留在朝中为卿、大夫”说明嫡庶长幼地位依然有别,D正确。材料主要论述分封制原则问题,并不是说明宗法血缘关系逐渐
2、松弛,A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分封制走向瓦解,B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分封制度,并不是说明王室成员受到严密防范,C错误。2.有学者认为商周之际的中国文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是全方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其意义,当然不仅仅是在王权易姓,还在于理性超越了信仰,引领了此后三千年的文明。材料反映了A. 分封制取代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B. 西周的制度推动了各地的文化认同C. 西周制度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D. 礼乐制度确立使自然信仰逐渐衰亡【答案】C【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确立,以严格的等级制度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以政治
3、制度的理性超越了信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故答案为C项。A、B项说法正确,但只是某一方面的变化,均排除;D项说法绝对,排除。3.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A. 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D. 是宗法制强化的产物【答案】A【解析】【详解】“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表明士阶层崛起,他们希望提高自己的地位,所以要求社会变革,这就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所以A符合题意;土地私有的
4、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与题干无关,所以排除B;百家争鸣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所以C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宗法制,排除D。4.有学者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其本身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A. 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B. 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C. 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D. 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体现秦和汉初,中央管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
5、这反映了秦汉正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故答案为B项。A项,周的宗法制是基于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实现了家与国的相结合,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宗法制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源,并未维持家国同构观念维系,排除;C项,三公九卿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并非宗族观念,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并非沿袭西周的宗法制,排除。5.战国时期至汉初,官僚贵族豢养舍人的现象十分普遍,舍人们协助主人处理家务或政务,还可能被主人举荐做官。西汉中期以后,在朝廷打击下,这些舍人逐渐大量补任郎官,成为正编官吏。这种变化说明西汉政府A. 废除举荐选官制以提高中央权
6、威B. 推动私属公职化以强化专制集权C. 打击世家大族势力以废除贵族政治D. 建立户籍管理制度以维护社会治安【答案】B【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西汉时期察举制就是举荐选官;B项正确,由“舍人们协助主人处理家务或政务,还可能被主人举荐做官”到“这些舍人逐渐大量补任郎官,成为正编官吏”可以看出把私人的下属变成公职,以此加强专制,故本题答案选B项;C项说法错误,当时没有废除贵族政治;D项不选,题干中没有体现“户籍管理”。6.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央)官。”宋代有一条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由此可知,当时的高级官员选拔A. 强调对中央政令的服从B. 注重出身和
7、门第C. 以官员的德和才为标准D. 注重基层实践经验【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说明,唐宋时期高级官员的选拔,必须曾经任过州县官员,由此可知,当时的高级官员的选拔注重基层实践经验,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强调对中央政令的服从,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注重出身和门第,故B项错误;察举制以官员的德和才为标准,故C项错误。7.唐初设置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合一办公场所“政事堂”(后来改为“中书门下”),有学者认为这一设置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在于“政事堂”的设置A. 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 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C. 导致三省扯皮推诿降低效率D. 存在相权集中扩大趋势【答
8、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设“三省”的目的是为了分散相权加强皇权,而政事堂一定程度上使相权集中限制皇权,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说法与题干意思相反;B项错误,程序没有破坏;C项错误,三省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8.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记述出处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文献通考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A. 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
9、生B. 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C. 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D. 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宋代削弱了地方兵权和财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是造成了地方力量的衰落,无法应对边境少数民族的威胁,这说明北宋的制度设计虽然解除了藩镇割据的旧弊,但由此形成了新的地方积弱的问题,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北宋削弱地方权力消除了地方割据但造成地方积弱最终导致靖康之役的溃败,不能体现该制度保障了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C选项错误,削弱地方权力造成地方积弱导致最终靖康之役的溃败不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D选项表述片面,不能体现第二段材料的内容,错误。故正确答案
10、为A选项。9.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常常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还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见A. 宋代因为积贫积弱而逐渐衰亡B. 宋代相权有其传统客观的地位C. 中国传统政治是帝王专制独裁D. 宋代重文轻武提升了文臣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宋代的君主专制。根据题意可知未能体现宋代积贫积弱和重文轻武的内容,故排除A、D项;根据“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可知宋代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限制,不能体现帝王专制独裁,故排除C项;根据“皇帝时时下手条激起群臣愤慨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不经过中书而直接下诏令,被视为乱政,这说明中书的地位仍然受
11、到重视,宋代中书是宰相,即宋代相权有其传统客观地位,故选B。10.明朝宦官专权的局面更甚于唐朝。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A. 皇权被严重削弱B. 君主专制更趋强化C. 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D. 内阁制名存实亡【答案】B【解析】皇权是不断加强,而不是削弱,排除A;CD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而且题干信息也体现不出,均排除;明朝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内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专制皇权强化的表现,故选B。11.梁启超曾对古代中国与欧洲各国的国体进行对比,认为中国周代和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之处最多。中国周
12、代和古代希腊在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A. 分封诸侯、城邦国家B. 贵族政治、列国分立C. 小国寡民、等级森严D.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代和古希腊均为贵族统治,周朝通过分封制,将土地和人口分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封成多个诸侯国;古希腊则分立为多个城邦,二者在政体上有相似之处。故B项正确。分封诸侯仅是周代的特点,城邦国家仅是古希腊的特点。故A项错误。小国寡民,直接民主是古希腊的政治特点,而中国周代在形式上仍是一个大国体制,且不存在民主政治,故C项错误。周代不存在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秦朝才开始形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古希腊是城邦体制,有民主政治
13、的传统。故D项错误。12.雅典曾经有一项法律,规定可以控告某人有“私心”,并以此定罪;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公民如果在国内出现派系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这反映了A. 城邦意识对社会全方位的渗透B. 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高度重视C. 规范公民的行为利于希腊稳定D. 所有人都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法律强调公民不允许公民有“私心”不能对城邦统治缺乏参与,这是公民意识在法律上得到的肯定,故体现了城邦意识对社会全方位的渗透,A项正确。B项公民的个人权利要服从于城邦统治,排除。材料没有提到规范公民行为的相关信息,排除C。只有公民才
14、有参与城邦管理,不是所有人,排除D。所以选A13.有学者指出,伯利克里改革进一步推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并罗列论据:政权向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发放公职津贴、观剧津贴等。可见,该学者认为伯利克里改革对雅典民主的“发展”表现为A. 民主基础的扩大B. 对一般民众的讨好C. 阶级矛盾的缓和D. 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政权向所有等级公民开放,发放公职津贴、观剧津贴等”中可以看出,雅典的民主基础不断扩大。所以答案选A;BCD选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14.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
15、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表明( )A. 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B. 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C. 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D. 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答案】C【解析】A项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材料中没有体现相关内容,而且假如这个正确,那么也不会出现材料中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样的事件发生了。因此排除A项。B项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这个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说法过于决定,错误不选。D项,从题干信息“一项法律规定”可知,雅典民主制的弊端是其制度本身的局限性所致,而非伯利克里个人行为,排除D项;C项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16、雅典民主制的弊端,是一种多数人的暴政,个人的声音和思想会被抹杀。【考点定位】必修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15.柏拉图曾描述:在雅典通过抽签,任何一个公民一生至少有一次在议事会占有议席,进入议事会没有出身和财产的限制,对他们唯一的特殊要求就是能召之即来,来之能用。这表明当时雅典A. 民主政治存在泛滥的危机B. 公民的参政权利与生俱来C. 权力分散不利于民主决策D. 公民享有平等的参政权利【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任何一个公民一生至少有一次在议事会占有议席”信息体现出雅典公民参政的广泛性,此制度下,每个公民都有参政的权利,正确;材料中并不是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的泛滥危机,错误;
17、公民的参政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雅典的公民权有一定的财产限制,错误;材料不是说明权力分散不利于民主决策,错误。16.罗马法的“取得时效”制度是指持续占有使用他人之物,经过法定期间而取得对该物的所有权。根据十二铜表法的规定,“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外邦人不得适用。这一规定表明A. 贵族掌握了财产特权B. 罗马帝国排斥外来民族C. 法律保护公民财产权D. 万民法具有较高实用性【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外邦人不得适用”可以得出,法律保护的是罗马公民的财产权,故C项正确;“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说明不仅保护贵族的财产权,平民也可以获得保护
18、,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公民法,故BD项错误。17.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A. 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B. 皇帝的敕令是制定法律的唯一依据C. 法律可以消除社会矛盾D. 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作用。材料“须用法律来巩固”“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说明法律能够起到维护统治的作用,是治国重要手段之一。材料主要说的是用法律来维护皇帝的权威,并非强调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排除A。B、C本身说法错误。答
19、案为D。考点:罗马法点评:罗马法是历次考试的重点内容。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作为完备阶段,罗马法在维护罗马的统治方面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同时对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罗马法的影响如罗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现在影响深远。18.下表为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第八表条款的部分内容,据表可知,十二铜表法条款内容第八表第二条故意伤人肢体而未能取得和解的,伤人者也应受到同样的伤害第八表第二十一条恩主许骗被保护人的,应作祭神的牺牲品第八表第二十三条伪证被揭穿者,投于塔贝斯山崖下摔死第八表第二十四条杀人者处死刑;过失致人于死的,应以公羊一只祭神,以代本人A. 具有原始色彩B. 体系比较完备C.
20、民刑不分D. 具有理性色彩【答案】A【解析】【详解】“伤人者也应受到同样的伤害”、“伪证被揭穿者,投于塔贝斯山崖下摔死”这些规定具有同态复仇和野蛮的色彩,“应以公羊一只祭神”等则借助于神灵的力量来进行惩罚,总之,上述制裁办法都具有简单和粗暴的原始色彩,故选A,排除D;题干仅仅提到了罗马法中关于某些罪刑的惩罚方式,不能说明体系完备,排除B;民刑不分是古代东方国家法律的特征,不符合古代罗马,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伤人者也应受到同样的伤害”、“伪证被揭穿者,投于塔贝斯山崖下摔死”、“应以公羊一只祭神”,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特点分析解答。19.有人认为,罗马法“实质
21、上属于市民阶级,而且,他们本身所学的、所教的和所应用的法律,按其性质来说,实质上也是反封建的”。其意在表明罗马法A. 创立者是早期资产阶级B. 主要针对封建势力C. 与欧洲中世纪格格不入D. 后来成为反封建的武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实质上也是反封建的”,是因后人把罗马法当成反封建的武器而进行解读,故D项正确。古罗马是奴隶制社会,当时没有资产阶级,也没有封建势力,故排除AB两项。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与欧洲中世纪的关系,故排除C项。【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罗马法虽然为奴隶制时代的法律,但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近代西
22、方资产阶级在反封建过程中正是看到罗马法的精神所在,故利用其作为反封建的工具。20.乌尔比安的论告示中记载:“如果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而老鼠将衣服咬坏了。那么,洗衣人要对此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这一案例体现的罗马法原则是A. 重视证据B. 公平公正C. 契约至上D. 注重程序【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时,实际和衣服主人就已经形成一个契约,即衣服主人支付一定数量的劳动报酬,而洗衣人将衣服干净完好地交给衣服主人。该案例中的洗衣人之所以要受到惩罚,显然是因为他的失职导致无法履行契约。故C正确。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罗马法
23、的发展与完善【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1.英国内阁由英闭枢密院外交委员会发展而来。到都铎王朝后期,君主在枢密院辅佐下处理政务、治理国家已成为惯例。此时,内阁只是一个服务于君主的御用咨询和决策机构,并没有与议会建立起任何关联。16891714年间,英国内阁完成了从私密的御用机构向公开的、合法的政治机构的过渡,这标志着内阁制在英国的形成。这一变化反映了A. 内阁与议会权力的消长与演变B. 政体演变促使内阁制由萌芽走向成熟C. 内阁制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D. 英国内阁逐渐公开化,独立化、制度化【答案】B【解析】内阁制走向成熟是在16891714年间,即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政体演变才促使内阁制由萌芽走向
24、成熟,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内阁的演变而非与议会权力的消长与演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和D均是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的时间16891714年,该时间段英国的政体已经发生了演变。22.根据英国2011年生效的固定任期议会法,首相特蕾莎梅在获得三分之二下议院议员的支持后,宣布解散下议院,于2017年6月提前举行大选。对这一事件的解读正确的是A. 英国首相既是行政首脑,又是立法机构最高长官B. 现代英国首相在得到国王支持的情况下,有权解散议会C. 英国首相拥有解散议会的权力,体现了典型的三权分
25、立的原则D. 2017年6月大选后,梅姨所在政党取得多数席位她才能继续担任首相【答案】D【解析】英国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英国首相只掌握行政权,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现代英国首相在得到国王支持的情况下,有权解散议会”,排除B;“英国首相拥有解散议会的权力”,体现了行政权、立法权的关系,无法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C错误;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首相由议会选举中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故D正确。【名师点睛】根据所学知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同时结合材料“英国2011年生效的固定任期议会法”分析解答。23.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一个团结的强国提出的道歉、解释和赔偿,往往被认为满意而接受,如果是由
26、一个无足轻重或弱小的州或邦联提出的话,就会被认为不满意而加以拒绝。”此观点旨在说明A. 建立联邦政府能适应国际形势B. 邦联政府阻碍了国家政治独立C. 美国面临严重的国外势力威胁D. 美国正处于国际社会的孤立中【答案】A【解析】“一个团结的强国提出的道歉、解释和赔偿,往往被认为满意而接受”说明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联邦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故A正确;美国独立后建立邦联政府,B错误;材料旨在强调建立“一个团结的强国”即联邦政府的重要性,C、D不符合材料主旨。24.斯塔夫里阿诺斯:“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的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
27、国家和政治机制。”作者认为美国革命的重要意义在于A. 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的分权制衡B. 联邦政府内部三权间的分权制衡C. 设立两院对立法权进行再度分割D. 体现了地域与体制双向平衡【答案】D【解析】由“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和政治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确立了联邦制,实现了地域的平衡;美国确立了三权分立制实现了权力体制的平衡,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只能体现地域平衡;B项只能体现体制平衡;C项只能体现体制平衡。【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和政治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是美国的联邦制和分权制衡体制,结合所学进行判断选择。25.美
28、国总统奥巴马于2013年12月20日提名鲍卡斯出任美国驻华大使。但是,鲍卡斯在就任美国驻华大使之前还需要美国参议院批准。这说明A. 总统掌握人事任免权B. 参议院掌握人事任免权C. 美国实行分权制衡D. 总统对参议院负责【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体现了美国政治体制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C正确;材料反映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参议院是立法机关,不掌握人事任免权,排除B;总统对宪法和选民负责,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鲍卡斯出任美国驻华大使还需要美国参议院批准”,联系所学美国1787年宪法的原则分析解答。26.
29、 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 第一次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B. 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的统治C. 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D. 鼓舞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A第一次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正确的; B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的统治说法错误,十月革命推翻的是临时政府的统治,而非是沙皇专制;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和D鼓舞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都是十月革命的意义。故此题选B项考点:十月革命点评:此题为逆向选择题(否定型
30、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27.法国第四共和国宪法制定时,并未纠缠于共和制等基本问题,而是对政体安排进行了不同意见的表达。材料意在说明A. 共和制法国普遍适应民众要求B. 法国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C. 现代民主代议制下不会出现专权D. 法国共和制宪法在不断修改【答案】A【解析】根据“法国第四共和国宪法制定时,并未纠缠于共和制等基本问题”,表
31、明共和制已为法国民众普遍接受,不用在对是否实行共和制进行探讨了,故A正确;B、C材料无法体现;D是材料反应的表面现象,“材料意在说明”应该材料反映出的深层思想,排除D。28.德意志1871年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各邦成员代表组成,德意志皇帝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土或其海岸已遭受攻击。材料表明近代德国A. 初具民主政治雏形B. 民主发展较为缓慢C. 帝国议会形同虚设D. 具有军国主义传统【答案】A【解析】“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这一规定体现出议会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说明德国君主立宪制有一定的民主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出一定民主性,故B错误;帝国议会材料
32、没有提及,故C错误;军国主义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D错误。【点睛】史实运用型选择题和历史识记类型选择题相比,最大特点就是在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分析和解读,要求学生对所给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能力,其次要求学生有通过材料揭示历史本质、洞察历史规律的能力。29. “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A. 四月提纲B. 共产党宣言C. 大抗议书D. 人权宣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中的“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该国大工
33、业发展的程度”可以推断“它”应该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对国际工人运动有指导作用的著作,根据时间可以排除掉CD;四月提纲虽然是有关工人运动的,但是它不可能被别国发行,因为它只是俄国十月革命过程中对俄国革命进程发挥指导作用的文件,所以排除A;所以只有共产党宣言符合上述条件,故选B。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30.马克思:“人们对(巴黎)公社有多种多样解释,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这说明巴黎公社A. 完全代表了工人阶级利益B. 国家政权性质具有不明确性C. 是各阶级阶层的联合政权D. 政治形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答案】D【解析】据材料“多种多样的
34、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不仅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包括其它城市平民,故A选项错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故B选项错误;巴黎公社反对资产阶级的统治,且没有联系和发动农民阶级,故C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巴黎公社在政治形式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故D选项正确。第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31.教育与人才选拔体制的改革关乎国运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数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材料二 科举隋创唐兴,唐代是中国科举发展史上的早期,当时的科第人物是北方
35、士人占绝对优势。安史之乱以后,南方士子在科场中开始崭露头角,到北宋中期,科场录取人数的比例开始出现南北倒置现象,南方举子在科场竞争中转而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南北差异的变易,到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引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关于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争论的双方以司马光和欧阳修为代表,司马光代表了朝中长于经史的北方派,针对南方士子科场的绝对优势,力主按地域均衡举额分路取人,提出了著名的“逐路取人”思路。到了明代,南方举子在科场的压倒性优势继续存在,南北地域之争又起波澜,引发了科举史上有名的南北榜事件。1425年,大学士杨士奇提出南北分卷的设想,两年后,这一设想成为现实,南北卷制度正式实施,自此,
36、科举录取按南、北、中(不易划定为南或为北的区域)进行分地域按比例录取。然而,按大的区域录取毕竟还是会造成各省取中人数的不均,一些边远省份由于教育的落后甚至出现被科举取中所“遗漏”的情况。因此,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北卷制度被分省定额取中制度所取代,即按各省应试人数多寡“钦定会试中额”,一直实行到科举终结。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选官制度的变革为视角,解读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发生的变化。(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2)科举考试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录取名额如何分配的问题。围绕“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根据材料二任选角度提
37、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答案】(1)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寒门子弟入仕受到限制;比例呈下降趋势,不利于人才选拔;隋唐建立科举制,门阀制度渐渐解体,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北宋时改革完善科举制度,寒门子弟录取名额大大增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寒门子弟入仕比例的不断上升,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经历了由以家世、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形式趋向公平、客观。(2)示例1:观点: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是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隋唐时期,中国经济政治的重心都在北方,科举取
38、士的人才北方也占绝对优势;从唐朝后期到宋代,伴随着北方战乱、江南经济的发展,科场录取人数的比例开始出现南北倒置现象,南方科举及第人数远远超过北方;明清时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工商业市镇兴起,在商品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南方举子在科场的压倒性优势依然明显,导致南北分卷制度、分省定额取中制度相继出台。总之,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根源在于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这种不平衡在科举考试上就体现为地域之争。示例2:观点:科举制度下地域平衡原则的推行,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隋唐时期,科举取士的人才北方占据绝对优势,到了宋代,南方科举及第人数远远超过北方,
39、由此而导致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代表北方的司马光力主按地域均衡举额分路取人,明朝南北分卷制度、清朝分省定额取中制度,较好地解决了科举考试中南方录取比例过大、南北方内部边远落后省份录取名额过少的弊端。地域平衡原则的推行,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笼络全国士子,扩大封建统治基础,同时对于调动落后地区士人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当地的文化教育水平、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具有积极进步意义。(学生若从其它角度回答,例如“科举制度下地域平衡原则的推行,反映了科举取士的不断完善”等等,只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均可同等赋分。)【解析】【详解】(1)材料一反映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寒门子弟入仕受到限制,隋唐建
40、立科举制,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北宋时改革完善科举制度,寒门子弟录取名额大大增加。然后,说明寒门子弟入仕比例的不断上升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趋势是日趋严密科学,形式趋向公平、客观。(2)可确立观点: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是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隋唐时期和明清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和科举取士南北方所占比例进行分析,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所以科举取士的人才北方也占绝对优势;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在南方,南方举子在科场占居压倒性优势,导致南北分卷制度、分省定额取中制度相继出台。最后总结,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根源在于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其它角度回答,观点鲜明,史
41、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32.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在近代以来追求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材料二: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材料三:“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材料四:“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所有公民有权参与法律的制定。”(1)材
42、料一中的民主制度被历史学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这是古代哪个国家的民主政治?这种民主真的是全体公民的民主吗?请简要说明理由。(2)材料二、三、四分别出自什么法律文献?这些法律文献的颁布分别有什么历史意义?(3)材料二、三、四的法律文献在本质上有什么相同点?【答案】(1)雅典;不是,它只是少数奴隶主贵族的民主。(2)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起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统治;独立宣言的颁布标志着美国的诞生;人权宣言的颁布体现了反对封建等级和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3)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都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伯利克里”、“所有现代民
43、主制度的源头”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结合所学可知,雅典的民主只是少数奴隶主贵族的民主,不是全体公民的民主。(2)依据材料二中“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出自英国的权利法案,它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起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统治。依据材料三中“殖民地”、“合众国”、“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出自美国的独立宣言,它的颁布标志着美国的诞生。依据材料四中“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所有公民有权参与法律的制定。”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四出自法国的人权宣言,它的颁布体现了反对封建等级和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3)结合所学可知从这些法律文献的阶级属性的角度说明其相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