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52139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5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30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30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30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30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30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30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30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30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30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效作业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选择题1“它源于古代的鬼魂崇拜和神仙方术,东汉时期成为宗教,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全国各地进一步传播。”材料中的“它”是指()A儒教 B佛教C道教D基督教【解析】魏晋南北朝时,东汉末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故选C项。C2东晋的道教学者葛洪分别称周公、孔子、董仲舒为“上圣”“天纵”“命世”。这说明他()A有“贵儒”思想B有“三教合一”思想C主张独尊儒学D反对佛教的传播【解析】“周公、孔子、董仲舒”都是儒家或儒家推崇的人物,而葛洪对他们的评价很高,这说明他有“贵儒”思想,故选A项。A3中国古代医学历史源远流长,自夏商开始问世,一直延续至今,是中华民族古代

2、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请按时间先后为下列医学成就排序()千金方 伤寒杂病论 黄帝内经ABCD【解析】千金方在唐朝成书,伤寒杂病论在东汉成书,黄帝内经在战国至西汉间成书,选D项。D4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的意境给人飘飘欲仙的感觉,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A三教合一的趋势B社会经济的繁荣C政治制度日益完善D佛学诗词的兴盛A【解析】三位诗人分别体现了道家、儒家、佛家的思想,说明三教的并行与融合,故A项正确;三位诗人分别代表唐代不同的时期,无法体现经济的繁荣,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与政治制度

3、无关,故C项错误;三位诗人的诗词不全是佛学诗词,故D项错误。5陀罗尼经咒为唐刻古梵文经咒,约一尺见方,纸张为纤维较粗之黄麻纸,边上有一行字清晰可辨,为“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咒本”。据此可知当时()A四川地区已出现雕版印刷术B雕版印刷术促进了佛教兴盛C四川地区的造纸技术最发达D雕版印刷术出现了重大改进A【解析】从题目“陀罗尼经咒为唐刻古梵文经咒”“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咒本”可以看出是四川成都地区出现的雕版印刷品,故答案为A。材料显示的是雕版印刷术印制的经书,不能显示佛教兴盛,B错误。材料没有显示造纸技术,C错误。材料没有对比,无法显示雕版印刷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D错误。6齐民要术的序

4、言中写道:“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同缺)而不录。”这说明该书()A重视商业发展B推动了南方农业生产C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思想D反映了民族交融的趋势【解析】中国古代的“本”指农业,“末”指商业。材料反映的是有关商人的事情不被写进书中,说明该书轻视商业,重视农业,故选C项。C7唐玄宗开元九年,僧一行受命编制新历。开元十五年新历法草稿完成,定名大衍历。下列成就也是由僧一行取得的是()A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B绘制出禹贡地域图C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D前往天竺取经【解析】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故选C项。C8书法家孙过庭曾评价某书法家:“且元常(钟繇)专攻于

5、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书,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该书法家的作品是()【解析】根据题目中“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书法家为王羲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尤其擅长行书和草书,兰亭集序是其代表作,故A项正确。A9右图是青海都兰县唐代吐蕃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纹锦。图案中,驾车出行的太阳神题材来自欧洲,驾车的翼神马源自希腊神话,联珠纹是波斯的特征,太阳神的手印和坐姿是弥勒菩萨的形象,织入的汉字“吉”和织造技术来自中原。该文物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B中国丝织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C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D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C【解析】材料没有信息表

6、明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事实上也与历史事实不符,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处于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中国人与美洲等地尚缺乏联系,故B项错误;中国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亚许多地区,同时唐代纹锦中的图案也反映出当时中国也在吸收欧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表明当时中国丝织技术中吸收了一些外来的文化和技术,但不能由此推断出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故D项错误。10隋唐时期,波斯人创立的祆教、摩尼教,阿拉伯人创立的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的一个派别)传入中国,在西域胡人中广泛流传。这一现象()A体现了隋唐社会的开放B表明佛教、道教的衰落C成为中华文明先进性的表征D反映了儒学与外

7、来文化冲突A【解析】隋唐时期,外来宗教传入中国体现了隋唐时期开放的国家盛象,故A项正确;隋唐时期三教并行,故B项错误;外来文明传入中国体现开放的对外态度和对外交往的基本状况,而非中华文明的先进性,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儒学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很频繁。佛曲九仙道曲、卢舍那仙曲以及琵琶等乐器演奏技巧,舞蹈中的四方菩萨蛮队舞,杂技中的幻术、吞刀、吐火等,都是通过佛教徒的中介,由西域传到中国来的。摘编自谢重光论唐代佛教徒对社会的巨大贡献材料二 公元816年,淮西战事刚一结束,宪宗就下诏天下,在社会上兴起了佞佛崇道的风

8、气,佛教势力迅速膨胀。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宪宗亲自派人迎接佛骨,历时一个多月。据统计,中唐时期,唐代的寺院四万余所,僧尼有二十六万五千余人,寺院大量占有土地,且享有免除徭役和租税的特权。摘编自曾绍发浅议韩愈反佛的原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僧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载体的背景及影响。(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排斥佛教的原因。(8分)【答案】(1)背景:开明的对外政策;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多元包容的文化政策;丝绸之路的畅通;僧人的宗教热情。(6分)(任答三点即可)影响: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传播了中华文化;推动了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3分)(

9、任答三点即可)(2)原因:寺院经济的发展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兵源无法保证;统治者对寺院的大量投入耗费了国力,加重了人民负担;佛教的兴起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危机)。(8分)一、选择题1“魏晋风度”“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是魏晋时期的文人名士,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起清谈之风,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却表现为形骸放浪、不拘小节。他们的这种行为()A主要目的是宣扬道教的核心理念B饱含对动荡社会的不满与抗争C源于统治者宽松的国家治理政策D表达了庶族阶层的政治诉求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魏晋时期的文人名士,在魏晋的社会大分裂和大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崇尚道家的思想,通过外在的形骸放浪、不拘

10、小节,表达对动荡社会的不满与抗争,故B项符合题意;他们的行为主要是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不是宣扬道教的核心理念,故A项错误;他们的行为源于社会大动荡的现实,不是统治者宽松的国家治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是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不是庶族阶层的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2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始凿于这一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而北周武帝却下令灭佛。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A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B中外思想冲突不断C神权与王权的矛盾尖锐D佛教的影响力较大D【解析】材料涉及佛教的发展,但并不能说明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外思想冲突不断,故B项错

11、误;材料未涉及神权与王权的矛盾,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统治者的崇佛和灭佛从正反两方面反映了佛教的影响力较大,故D项正确。3南朝画家张僧繇善画佛道人物,右图是其作品(梁令瓒临摹)画面凹凸,有立体感,画中人物“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这反映了当时()A中外宗教、艺术交流融汇B以形写神的理论开始形成C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D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南朝”和人物的形象“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佛教传入,故A项正确;以形写神的理论开始形成始于魏晋时期顾恺之的绘画,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材料仅仅说明当时艺术

12、的特点,不能体现出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 葛洪,两晋时人,道教著名代表人物。他在抱朴子一书中强调君臣上下、设官分职是天理自行,不能更易的,主张严刑峻法、“以杀止杀”。他把利用道教进行斗争的农民群众,称之为“奸党”“群愚”,应“犯无轻重,致之大辟”。道教另一代表人物北魏的寇谦之主张革新道教,宣扬“不得叛逆君王”“于君不可不忠”,要安于贫贱,勿怨贫苦。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艺术继承了两汉的传统,同时受印度犍陀罗艺术的重大影响,形成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石窟艺术,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以上材料摘编自启良中国文明史材料三 李唐

13、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及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摘编自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征。(6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文化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12分)【答案】(1)文化特征:出现了各种文化交融,这种交融既有国内文化的交融(道教吸收儒家、法家的思想),也有中外文化的交融(雕塑艺术吸收了印度的艺术特点)。(6分)(2)特点:全面繁荣;兼收并蓄,开放包容。(4分)原因:隋唐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政治及文化政策,为其发展创造了有利氛围;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各民族、中外交流频繁,广泛吸收了外来优秀文化;唐朝继承和发扬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