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周练(一)历史试题(承智班)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50689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周练(一)历史试题(承智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周练(一)历史试题(承智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周练(一)历史试题(承智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周练(一)历史试题(承智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周练(一)历史试题(承智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周练(一)历史试题(承智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周练(一)历史试题(承智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周练(一)历史试题(承智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河北省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周练(一)历史试题(承智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百强校河北定州中学:新高一承智班历史周练试题(一)一、单选题:共20题 每题3分 共60分1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C中央失去选官用人权 D从宋朝官僚政治开始衰落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一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3太史

2、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A重视吸收西汉败亡的教训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4钱穆在秦汉史中说:“要之汉初政局,大体因袭秦旧,未能多所改革。此由汉廷君臣,多起草野,于贵族生活,初无染习,遂亦不识朝廷政治体制。又未经文学诗书之陶冶,设施无所主张,而遽握政权,急切间惟有一仍秦旧,粗定规模。”钱穆认为汉承秦制的主要原因是A秦朝制度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B汉初统治者出身平民C受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 D社会平民的要求5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

3、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6唐初诏令,男20、女15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女13,听婚嫁。其目的是 A促进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增长 B促进男、女平等观念的形成C打压早婚早育的传统风俗习惯 D恢复社会稳定维护封建统治7董仲舒说“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又有郎官多出自“任子”(指二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或“貲选

4、”(非有市籍的商人,家资满十万,文帝时减为四万,可任郎官)。为解决上述用人方面的局限,汉武帝A.实行察举制B.颁布推恩令C.设刺史监察D.建“内外朝”制度8春秋时期的周襄王说“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材料中所说的是周朝A王室力量雄厚B、四方诸侯雄起C、实现天下一统D、王权依托神权9北宋统治者实行更戍法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禁军 B强干弱枝C防止地方专权 D防止武将专权10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5、A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C大力抑制土地兼并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11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实际上是少数民族( )A内迁的过程 B汉化的过程C农业化的过程 D封建化的过程12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大臣用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些史实反映的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D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规律1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新

6、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14下列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 )井田制的确立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百家争鸣频繁的争霸战争A B C D15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春秋至秦朝,氏与姓已难分辨。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因素是( )A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B长期战乱打破民族地域界限C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D宗法观念随社会变迁而消亡16东汉尚书省为决策和号令机关。三国时成立中书省,其监或令与尚书令共负最高政务。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用来牵制中书省。隋唐时期,确立了“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

7、行之”的原则,直到宋代始终贯彻。三省制的这一历程表明A中央政府职权不断削弱 B中央政府机构职能分工逐步走向明确C封建朝廷争权夺利现象突出 D“分权与制衡”是历朝行政原则17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980处。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这反映了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 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 D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18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对应关系符合此结论的是( )A

8、小农经济封建制度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C铁器使用个体生产 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19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B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 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20我国古代有许多特色鲜明、魅力独特的传统节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消亡了,有的与其它节日融合了。春节、中秋、清明等则因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传承至今,这是因为( )A家庭因素、孝宗敬祖切合传统文化的主题B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C节日起源的美丽传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D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脉相承二、非选择题:

9、共2题 每题20分 共40分21人口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一个重要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1)材料中的观点在中国古代长期被奉为准则,试分析其受推崇的原因。材料二:工业革命以后,英国向外移民逐渐成为一种日常事务,向北美和澳大利亚的移民,18711880年为157万人,18811890年为238.8万人当一个民族占据了世界上极为广阔的空间时,对于缓解其母国的社会矛盾(尤其是给那些在当地社会没有发展希望的人一个退出机制),使其政治改革能心平气和地进行,显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因素。 陈晓律1500年以来的英国与世界(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

10、人口流动有什么样的影响? 材料三:19371945年大量企业家、管理人员、科技人员与技术工人随企业大量迁往西南,工程师以上技术人员就超过2万人。高级知识分子十分之九以上、中级知识分子十分之五以上西迁中国人牢不可破的地方观念被打破,新风俗、新习惯不断涌入。忻平灾难与转折:1937(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影响。22【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著”。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

11、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材料二 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参考答案1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选官制度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中提到的是宋、明两朝的现象,无法

12、说明长期存在,所以排除A;由材料可知宋代通过恩荫、荐辟,明清通过捐纳都可以做官,这就冲击了科举制的作用,所以B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科举制仍然存在,中央仍然掌握选官用人权,所以排除C;官僚政治从宋朝开始衰落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D。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2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元代行省制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内容“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可判断得知这一制度是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所以D符合题意。由“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可知分封制下地方拥有管理地方的绝对权力,所以排除A;郡县制和郡国并

13、行制下地方也拥有一定的权力。所以排除BC。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3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信息:“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司马迁强调的是“节俭”,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西汉败亡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C项“一致”说法是错误;汉赋的特点是词藻华丽、文辞铺张的,故D项“注意克服”说法错误。考点:古代科技文学艺术古代文学汉赋4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 项表述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故 A 项错误;从材料中“此由汉廷君臣,多 起

14、草野,于贵族生活,初无染习,遂亦不识朝廷政治体制”,可知,汉承秦制的主要原 因是汉初统治者大多出身平民不了解朝廷政治体制,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道家无为而治导致汉承秦制,故 C 项错误;D 项表述与汉朝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不符,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汉承秦制5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内阁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可知明代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的作用,所以D符合题意。明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排除A;明代君主专制强化

15、,皇帝不必借助内阁牵制大臣,排除B;明代内阁与近代内阁有本质的不同,排除C。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6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唐代要求男女婚嫁的目的在于增加户数,通过促进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增长增加赋税,所以A符合题意。促进男女平等观念不符合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排除B;根据唐代诏令内容可知不是打压早婚早育,而是鼓励早婚早育,排除C;唐玄宗时社会问题,所以不存在“恢复”的问题,排除D。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7A 【解析

1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二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可知,过去官员出自世袭,为解决世袭这一问题,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从地方上推举有才能的人,故A项正确;推恩令是针对地方诸侯,材料没有提到,故B项错误;刺史是属于监察官,专门监察地方高官和诸侯王,材料中没有提到,故C项错误;“内外朝”制度是针对中央中相权过大的问题,材料中没有提到,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选官制度8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

17、里以为甸服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可知,周襄王认为周天子拥有天下,各地都来臣服,分封各地诸侯,使他们有自己的地盘,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诸侯雄起的问题,故B项错误;到秦朝始皇时才实现天下一统,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王权依托神权,该选项是属于对材料的误读,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9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目的是防止出现武将专权,所以D正确。A抽调地方精干士兵加入禁军,目的是B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

18、制度的演变北宋更戍法10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从材料中“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的信息可以看出,北宋统治者认为土地兼并可以便于筹集军费故A项正确; BCD三项在题干中没有相关信息佐证,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土地制度11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所谓“汉化”,是指少数民族逐渐在社会生活及意识形态等方面趋同于汉文化传统,并最终融合于汉民族的过程。少数民族的汉化通常是民族融合的表现形式,体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农业化”,体现在社会形态上就是“

19、封建化”,题干限定条件“从社会发展角度讲”,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状况是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而汉族的社会发展状况是封建社会,故D项正确。D包括BC,A是行动不是实质。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12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吴起、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其改革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因此都被处死,这说明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所以C正确;BD本身表述错误,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已经成熟,改革也是适应历史发展的规律的;A的表示表面化,属于表面现象,题干要找实质。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变法者命运

20、13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深刻根源一般就是经济根源,要从经济方面找,选项中只有B符合要求;ACD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原因,是具体原因,不是根本的经济根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各国变法根源14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东周时期,井田制的确立是在西周时期,所以排除,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百家争鸣频繁的争霸战争都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是伴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而出现的。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井田制的确立中国传统

21、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15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题干中“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可知春秋以后随着奴隶制的瓦解,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氏以别贵贱的作用逐渐丧失,所以氏与姓已难分辨。所以A正确。B民族地域界限还存在,没被完全打破;C平等意识在当时错误;D宗法观念至今仍存在,没消亡。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姓氏的演变16B【解析】试题分析:分析材料:东汉尚书省为决策和号令机关。三国时成立中书省,与尚书令共负最高政务。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用来牵制中书省。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制,中书省掌决策,门

22、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这反映了中央政府机构职能分工逐步走向明确,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朝廷争权夺利”是对材料的误读;D项“历朝”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17C【解析】试题分析:唐朝中期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北宋时期,南方经济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兴修的水利工程增多,这反映出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C项正确;A项中的“连年暴雨”、B项中“水利政绩”、D项中“人口大量增加”材料都没有涉及,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指出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即

23、经济基础的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上层建筑或慢或快也要发生变革。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成为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力量,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为小农经济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小农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封建统治者又采取措施保护小农经济,以巩固封建统治。A项符合题意。B选项没有经济基础;C选项本末倒置;D选项没有上层建筑。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历史现象能力。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称为食邑。食邑制

24、是分封制的产物。战国时各国任用官吏时给予官吏薪俸的制度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本题涉及到古代官员工资改革的问题,A是经济问题;B选项时间有误;D选项与题无关,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俸禄制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列举了很多节日,春节、中秋、清明三大节日的共同点是突出了家人亲情的宗法血缘理念,所以答案选A;B选项对其传播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C选项是表层影响;D选项不是根本原因。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21(1)原因:小农经济的影响(或者小农的封闭性、自给自足的特征亦可);宗法制;儒学被奉为

25、统治思想;统治者为了便于管理。(6分,任三点即可,每点2分)(2)影响:传播了先进技术,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利于美洲和澳洲的开发;利于世界各地的交流和世界市场的扩大; 缓和英国社会矛盾,利于英国政治的稳定。(9分,任三点即可,每点3分)(3)特点:自东向西(或者从沿海向内地,从经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移民质量较高(或者知识分子、技术人员较多)(3分) 影响:为抗战保存了力量(或者利于长期抗战);利于西南开发(或者利于西南经济发展、利于西南近代化、利于改变民族工业分布不合理的局面);利于民族交流,利于西南地区思想解放。(6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旨在考查学生结

26、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指父母健在的时候要留在父母跟前尽孝,不要远游,若是在要远游也要告诉父母所去的地方,体现了孝悌的内容,是宗法制的表现; “不远游”也体现了小农经济下安土重迁的思想观念;而且对父母的孝悌与儒家思想被奉为统治思想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减少出游就减少了社会流动,有利于加强社会统治和管理。(2)本题考查了近代英国的人口流动,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对外大量移民,对英国来讲能够缓和英国国内的社会矛盾,从而有利于英国政治的稳定。对世界来讲,英国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爆发了工业革命,

27、率先迈入了近代化国家的门槛,英国对外的大量移民必然也传播了英国先进的技术,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散,从客观上推动了美洲和澳洲的开发。同时也有利于世界各地的交流和实际市场的形成与扩大。(3)本题考查了我国抗日战争时期人口流动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大量企业家、管理人员、科技人员与技术工人随企业大量迁往西南”、“高级知识分子十分之九以上、中级知识分子十分之五以上西迁”可知抗战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为自东向西迁移,迁移人口中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比较多。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为抗战的胜利保存了有生力量,而且大量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迁移到西南也有利于西南的开发与发展。由“

28、中国人牢不可破的地方观念被打破,新风俗、新习惯不断涌入”可知当时人口的迁移也有利于思想观念的解放。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22(1)原因: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6分)(2)原因: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据材料一“皇帝鼓励官员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原因。(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根据材料二“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深入人心”,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包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